1128家中華老字號來龍去脈和革故鼎新的故事

2020-12-08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你好!我是中華老字號……(一線調查·老字號新生態①)

  我是「中華老字號」家族中的一員——日常生活中,人們時常可以感受到我們的存在。不信?咱舉幾例:刷牙,用過雲南白藥牙膏沒?生病,服過同仁堂的中藥沒?饞了,吃過全聚德的烤鴨沒?聚會時,喝過茅臺、汾酒或杜康沒……

  在此,我想講講老字號家族的來龍去脈和革故鼎新。

  1128家中華老字號,平均年齡140多歲,是中華傳統商業文化的象徵、民族歷史的活化石

  「老字號離我們很近,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50後老北京李女士說起我們如數家珍,「稻香村的糕點、瑞蚨祥的綢緞、內聯升的布鞋、榮寶齋的字畫、同仁堂的中藥、張一元的茶葉、中國照相館的攝影技術……」

  「老字號離我們很遠,它們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櫛風沐雨,經受了歷史洗禮。」80後消費者小王這樣評價我們。

  我們家族有多大?中華老字號——目前有1128個,這是經商務部認定的。親戚就更多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共有各類老字號企業5000多家。」

  想加入我們家族,可不是件容易事兒。比如,想成為中華老字號中的一員,至少得具備這些特質:「擁有商標所有權或使用權」——要名正言順;「品牌創立於1956年(含)以前」——得經歷過時間的檢驗、淘洗;「傳承獨特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得有核心競爭力;「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得有歷史、文化價值;「具有良好信譽,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和讚譽」——名聲不好也不行……各類其他老字號,也有相似的嚴格標準。

  我們家族最小的成員,也已62歲了。經歷了百年風雨的同伴多的是。浙江寧波的黃古林工藝品,起源於公元713年,已1300多歲了。商務部在老字號家族中抽出851家進行分析,發現平均年齡145歲。有些人總是不自信,儘管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卻總在議論,「為什麼中國的企業富不過三代?」我們的年齡,就是對這一質疑的有力回擊。

  「一塊招牌,就是一段傳奇。」老字號大都產生於明代或清代。隨著商品經濟和手工業的發展,在城市中逐漸形成了米市、肉市、布市等行業性專門市場或廟會市場;到了明、清時期,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又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街區,街區裡店鋪林立、商賈雲集、人頭攢動,我們一大批聞名遐邇、各具特色的夥伴就棲身其中。經過長期的競爭和淘汰後,各行各業形成了一些歷久不衰、頗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和服務項目——這就是老字號的緣起。

  如何老而不衰、歷久彌新?這是老字號家族的一道命題。從水碗涼茶,到涼茶包,再到涼茶衝劑,再到涼茶飲料,正因不斷創新,王老吉才能延續190年越做越大。改變載體,把雲南白藥製成創可貼,才有國內市場異軍突起的雲南白藥創可貼。以創新順應時代,老字號才可能經受檢驗、屹立不倒。

  我的家族分布廣泛,散落在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但多數聚集在沿海及內陸經濟較發達地區。比如,住在上海的夥伴最多,僅中華老字號就有180個;北京次之,117個;西部地區就比較少了,比如,寧夏兩個、青海一個。

  從誕生之日起,我們家族就逐漸深入人心,受到青睞。「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一首老北京民謠,就形象地反映了老字號受歡迎的程度。我們遍布飲食、服飾、文化、藝術、娛樂、醫藥、生活服務等多個方面,滿足著人們廣泛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從那些歷經數十年、百年甚至數百年的老字號企業中,我們不但可以發現數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等文化遺產,不但可以挖掘中華民族重誠信守信譽的商業傳統,而且可以鼓舞創業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企業人類學委員會秘書長張繼焦為我們點讚:「這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商業文化遺產』。」

  我們家族不僅是中華傳統商業文化的象徵、民族歷史的活化石;全國各地保留下來的各具特色的老字號傳統建築,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遺產。

  個個都穿越了歷史風霜、經歷了市場檢驗;一些重煥青春,一些難掩失落,一些無人問津

  走在北京前門大街,「全聚德」「吳裕泰」「稻香村」「廣譽遠」……一家家老字號店鋪鱗次櫛比,有的店鋪人頭攢動,有的店鋪門可羅雀……

  如今的老字號家族中,一多半為國有企業,絕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大型企業主要分布在食品加工及製造業,有70多家上市公司。一些重煥青春,一些難掩失落,一些無人問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房愛卿介紹說:「中華老字號企業中,發展勢頭良好的佔40%,持續穩定經營的佔50%,有10%面臨發展困境。」

  商務部流通發展司2017年主持的《老字號發展報告(2015—2016年度)》顯示:針對788家企業調查,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90299.78億元,平均增長6%左右;實現利潤7658.44億元,平均增長20%左右。「在一些行業和地區,老字號的發展勢頭強勁,呈現可喜狀態。」北京的夥伴們過得不錯:「對北京各類老字號中的160家企業調查,2016年有近90%的企業都處於贏利狀態,尤其在網際網路應用、連鎖化發展上有長足的進步。」

  浙江的夥伴們,呈現冰火兩重天:「2016年浙江省老字號營業額超億元的企業34家,佔總數的28.81%,但合計利潤卻佔(老字號)總利潤的94.36%。」也就是說,不到1/3的夥伴,賺了幾乎95%的錢……

  能成為老字號家族的一員,我們個個都穿越了歷史風霜、經歷了市場一次次檢驗;但我們沒有「免檢權」,還要繼續接受時代、市場的檢驗。落敗者,就要黯然退出歷史舞臺。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老字號企業約有1萬多家,涉及零售、餐飲、醫藥、食品、菸酒、絲綢、工藝美術和文物古玩等眾多行業,以及書店、照相、美發、洗染、浴池等社區服務領域。」國家文物局原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這樣描述我們。幾十年來,眾多夥伴經歷了從家族企業到公私合營,再到國有企業的歷程。在競爭的淘洗中,不少夥伴落敗消失。在北京,開始有300多夥伴,「歷經多年的市場競爭,一批老字號逐漸在市場上消失。至今,北京市還在經營的老字號僅剩200多家。」

  那些消失的夥伴們,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經濟體制、運行機制制約,市場要求脫節;有的,是在城市改造過程中失卻店鋪黃金地段;有的,是固守農耕時代經驗,難以抵擋現代技術、市場經濟的衝擊;有的,是人才流失、難以為繼;有的,是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生生被「李鬼」擊垮;有的,是盲目擴張延伸……為他們,我扼腕嘆息。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科技在變、社會觀念在變、消費者群體在變,如果我們的產品服務不變、品牌創意不變、營銷方式不變,一定有被淘汰的危險。

  另外,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夥伴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洋字號」的衝擊。有學者認為,我們一些夥伴和「洋字號」比,腦子不夠靈光,品牌創新不足導致競爭力弱。作為茶葉古國,我們這麼多茶葉老字號,銷量卻比不過「立頓」;幾百年歷史的「王麻子」「張小泉」剪刀,卻沒有瑞士軍刀、德國雙立人國際知名度高……這些意見,我們要認真吸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做好傳承和創新的平衡、創新市場營銷手段。作為國家品牌的一張名片,我們必須擔負起時代使命。

  千百年前,「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古絲綢之路上,我們夥伴被運到世界各個角落,造福人類;今天,「一帶一路」倡議得到熱烈響應,飛機、高鐵、巨輪代替了駝鈴、血馬、帆船,我們夥伴更要憑著獨一無二的好產品走向海外市場,讓世界各地的人都感知到中華文化及中國傳承百年的智慧。

  振興正當時,亟須從機制思維營銷技術等多方探索,創造新生態,煥發新生機

  「老字號面臨著新的技術、新的市場、新的受眾,原味要保留,但必須要適應當下。」一家老字號企業負責人感嘆。

  迅速變化的形勢,是挑戰,更是機遇。比如,網絡技術的發展,曾讓我們望而生畏。但,這其實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以前的商業模式是怎麼樣的?基本是單體單店、現場交易。市場受到銷售半徑局限,離開人緣、地緣就難以生存。現在呢?「籠天地於網內,聯萬物於網端。」滑鼠輕點,就能打破銷售半徑,實現全覆蓋跨界經營。建立官網、搭載平臺開店中店等形式網上營銷,我們不再怕「深巷遮了酒香」;利用連鎖店規模優勢與電商平臺、第三方服務或支付等平臺合作,開發線上線下融合互動,也能適應消費向移動端轉移的趨勢。

  「網上購物,我非常相信老字號。」90後消費者小劉說,「老字號品牌影響大、工藝技術好、品牌時間長、產品質量有保證。」是的,這些品質,是我們贏得消費者信任的保證。時代在變,我們「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至誠至上,貨真價實,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傳統精神不敢變。有消費者的信賴,我們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比一般品牌容易很多。

  「老字號企業,已有七成實施信息化建設。」品牌專家、中國國家品牌網總編輯尹傑介紹說,「不少老字號企業或自建網站,或入駐電商平臺,實行在線預訂、網訂店取、送貨上門等服務手段,線上宣傳推廣和銷售老字號產品,收穫了一大堆年輕粉絲。」

  「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過半數已經進駐天貓。」阿里巴巴集團市場公關委員會趙智明介紹我們在天貓平臺上的業績:「2017年,中華老字號在天貓的消費者同比增長170%,銷售額同比增長190%。通過電商,有些老字號還熱銷海外,躋身全球品牌。」

  國家也加大了支持力度。「2017年初,商務部會同發展改革委、文化部、工商總局等16部門印發《關於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商務部流通交流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提出推動老字號傳承與創新、加強經營網點保護、推進產權改革三項任務和大力弘揚老字號文化、持續優化老字號發展環境、激發老字號自主創新活力等要求。」

  「老字號的振興正當時。」尹傑介紹說,「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賦予了老字號打造國家名片的時代使命。」

  「北京、浙江、廣東等省市,都成立了老字號協會,以幫助老字號的發展。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都制定了扶持政策或詳細的計劃。」商務部中華老字號專家庫專家、浙江省中華老字號企業協會秘書長丁惠敏說。

  政府層面在保護,企業層面要自強,「尊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老字號家族需要從機制、思維、營銷、技術等方面探索,創造新生態、煥發新生機!

相關焦點

  • 大數據解讀1128家中華老字號:最「老」2279歲 六成和吃相關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大數據解讀1128家中華老字號:最「老」2279歲,六成和吃相關,最值錢是它!國潮風起,曾經的老字號企業再獲關注。它們是時代的積澱,也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目前有1128家「中華老字號」依然活躍在人們生活中,雖然有些企業暫遇困境,但是更多企業推陳出新,跟上時代的腳步,重新擦亮金字招牌。基於此,21世紀經濟報導、21財經客戶端聯合知乎和《快公司》共同推出中國潮經濟專題報導——「國潮老字號·新活力」,概覽「中華老字號」發展現狀及商業模式,講述他們的創新故事。
  • 大數據解讀1128家中華老字號:最「老」2279歲,六成和吃相關
    目前有1128家「中華老字號」依然活躍在人們生活中,雖然有些企業暫遇困境,但是更多企業推陳出新,跟上時代的腳步,重新擦亮金字招牌。基於此,21世紀經濟報導、21財經客戶端聯合知乎和《快公司》共同推出中國潮經濟專題報導——「國潮老字號·新活力」,概覽「中華老字號」發展現狀及商業模式,講述他們的創新故事。平均年齡超150歲!
  • 大數據解讀1128家中華老字號:最「老」2279歲,六成和吃相關,最值錢...
    基於此,21世紀經濟報導、21財經客戶端聯合知乎和《快公司》共同推出中國潮經濟專題報導——「國潮老字號·新活力」,概覽「中華老字號」發展現狀及商業模式,講述他們的創新故事。平均年齡超150歲!老字號企業:我還很年輕據21數據新聞實驗統計,1128家「中華老字號」年齡加總高達17.7萬歲,最老的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迄今已經2279歲,即河南的汝陽劉毛筆。平均年齡也有157歲,1128家老字號中百年老店就有616家。
  • 山西老字號革故鼎新再出發
    如何讓山西老字號企業「老」而不衰,革故鼎新「再出發」,是所有老字號企業共同的目標和使命。 我省積極實施「中華老字號」發展保護工程,促進老字號在創新發展中創造更多社會、經濟、文化價值。山西日報今日起推出「老字號新活力」專欄,生動展現我省老字號企業質量立本、品牌拓路、創新經營的實踐,敬請關注。
  • 引導「老字號」革故鼎新(委員信箱)
    這些耳熟能詳的「老字號」,承載的是厚重的歷史記憶、文化積澱和工商業文明,是誠信、品質、工匠精神的範例,百年品牌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當下新觀念、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快速湧現給「老字號」帶來了嚴峻挑戰。「老字號」發展遇到了新問題:一是經營不佳。「老字號」企業多數規模小。
  • 中華老字號「上下求索」路漫漫
    老字號的壓力據統計,目前,全國經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品牌有1128家,其中上市公司約60家。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這些老字號只有10%蓬勃發展,大部分處於慘澹經營或持續虧損狀態。「目前,我國老字號企業受困於四大問題。」中華老字號振興計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尹傑認為,一是體制和觀念滯後,阻礙老字號的改革創新;二是產品和技術陳舊,制約老字號的價值提升;三是資金短缺、人才流失,降低了老字號的發展活力;四是現代品牌意識淡薄,無法發揮品牌優勢。對此,北京一得閣總經理王傑深有體會。
  • 擦亮金招牌 老字號革故鼎新「再出發」
    成千上萬家老字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和發揚者。這些老店鋪、老招牌、老味道不僅是時代的記憶,是城市的名片,也是中國品牌的根基。正是看到老字號的價值所在,十餘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振興老字號工程」,大派政策禮包,扶持和引導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優秀民族文化和獨特技藝的老字號加快創新發展。
  • 中華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像大宅門中白家老號的原型同仁堂、天下第一樓中的全聚德、一代大商孟洛川(小編非常愛的一部電視劇)的瑞蚨祥等等,這些在影視劇中為人熟知的中華老字號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這一重要講話,反映了以毛主席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老字號品牌的關懷和期望,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對鑄造中華民族品牌、使中國的優良傳統、優質產品和優秀品牌永遠保持下去的殷切期望。 毛主席的高瞻遠矚,讓這一大批中華老字號具備了崛起的基本條件。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老字號認定以1956年為界限的原因。
  • 中國一千多家老字號,近一半都在虧損,問題在哪?
    一塊招牌就是一個傳奇故事,經過歲月的沉澱,經過這四十年發展,這些老字號如今都發展如何?在網際網路下,老字號們,如何活下去? 我國老字號大多創建於明代或清代,主要得益於當時商品經濟、手工藝的迅速發展。
  • 創新傳承 老店煥新——山西老字號革故鼎新再出發
    如何讓山西老字號企業「老」而不衰,革故鼎新「再出發」,是所有老字號企業共同的目標和使命。山西省積極實施「中華老字號」發展保護工程,促進老字號在創新發展中創造更多社會、經濟、文化價值。本報今日起推出「老字號新活力」專欄,生動展現山西省老字號企業質量立本、品牌拓路、創新經營的實踐,敬請關注。
  • 圖解丨革故鼎新!山西老字號再出發
    圖解丨革故鼎新!山西老字號再出發 2020-12-14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春節與中華革故鼎新文化
    原標題:春節與中華革故鼎新文化 編者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春節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契機,本報在春節期間刊發「春節文化」系列文章。
  • 山東老字號發展現狀:中華老字號66家 山東老字號153家
    以下,是記者整理的山東十七地市現有的老字號名錄(註:排名不分先後):   山東省「老字號」企業名單匯總表   濟南:中華老字號12家,山東老字號20家,共計32家。       淄博:中華老字號11家,山東老字號9家,共計20家。
  • 老字號傳承 革故鼎新「老精神」
    老字號傳承 革故鼎新「老精神」 2020-10-16 07:45:34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中華老字號們,如何走出四重困境?
    此外,無論是證券市場還是銀行信貸,「老字號」企業實現簡便、快捷融資的可能性都很小。商務部認定的1128家中華老字號中,只有不到80家為上市公司。 調研時,廣西桂林銀行南寧分行副行長童小玲說,不少老字號企業經營的是小食品、小手工藝品,日常往來帳目不符合銀行「規範流水清單」要求。
  • 聊一聊白酒的「中華老字號」,為啥老字號偏愛白酒,其中有何淵源
    在人們的印象中,老字號代表著品質,象徵著歷史,在商業中演繹著中華文明。1990年,原商業部評定出1600餘家中華老字號,後來隨著社會發展,很多老字號消逝在發展浪潮之中,也有不少時至今日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 50餘中華老字號藥企 685個品種或躲過改名危機
    50餘老字號藥企,685個品種或免於改名筆者通過在商務部「中華老字號信息管理網」花費大量心血先將中華老字號製藥企業篩選出來再對照CFDA批文資料庫發現,大約有48家製藥的685個品種由於是老字號或免於改名。我國老字號製藥企業及其涉及或免於改名品種的數量如下表:
  • 我們的共同記憶 浙江「中華老字號」有多少
    ,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具有鮮明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歷史底蘊。近日舉行的「中華老字號振興計劃」年度會議稱,由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現有1128家,發展良好的僅佔20%—30%。2017年,「中華老字號振興計劃」將圍繞資本、媒體、企業「三個抱團」,把振興工作推向實處。
  • 溫州2家老字號亮相「中華老字號故宮過大年展」
    1月28日至2月10日,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 「中華老字號故宮過大年展」,來自山東、北京、天津、山西、吉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河南10個省(市)的共計150家單位參展,其中就有溫州的「廣進祥」「 老李食品」2家老字號。
  • 百餘中華老字號企業代表聚山東 共研品牌創新發展路徑
    21日下午在山東濟南舉行,來自東阿阿膠、同仁堂、胡慶餘堂、全聚德、片仔癀、稻香村、郫縣豆瓣等中華老字號企業的200餘位代表參會,共同研究中華老字號品牌創新和「走出去」的發展路徑。 中華老字號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資源,不能讓老字號在當代人手上丟掉,老字號企業應該既傳承老字號的風骨,又在體制、觀念、管理、技術、營銷等方面進行創新,讓老字號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的樣板和頂梁柱,促進老字號企業重新走向輝煌。商務部原副部長周可仁在中華老字號振興計劃山東交流會做主旨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