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看見,聽見,感知,銘記。
2020,他在武漢,記錄疫情籠罩之下的凡人故事;他在長江,風雨逆行匯集成抗洪救災的篇章;她在深圳,傾聽奮鬥者的講述感受奇蹟背後的力量;她在香港與北京,以多元視角呈現雙城眾生百相;他在雲南,聚焦人間冷暖詮釋世間真情。
他們,是新華社記者。為了有溫度與力量的報導,為了呈現立體而真實的中國,他們一直在路上。
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走過2020;透過他們的眼睛,銘記2020。
2020年的春天,新華社記者徐澤宇在武漢,記錄疫情籠罩之下的凡人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實情。他的講述,吸引了逾百萬海外網友的關注——
在2020年接近尾聲之際,我的海外社交媒體帳號的粉絲量突破了100萬。在我年初前往武漢增援疫情報導之前,我的帳號還沒有人關注。
從0到100萬,2020年見證著我的改變。我不僅開始用自己的海外社交媒體帳號,向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更作為一個記錄者,留存下無數普通人偉大而真實的瞬間。
今年2月3日,武漢當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242例。那天早上,我登上南下的高鐵列車,從北京出發前往武漢進行報導。
徐澤宇(左一)登上前往武漢的高鐵列車。
在武漢,我嘗試用手機這種最簡單的設備記錄新聞現場,並用英文VLOG這種形式——即主觀鏡頭的視角,為全世界受眾還原一個真實的疫情中的武漢。直到武漢解封,《今日武漢》共播出13集。鏡頭中展現的,都是武漢普通人在疫情中所經歷的最不平凡的事情。
疫情報導是一場與時間賽跑、和病毒較量的鬥爭。在拍攝《今日武漢》的80天中,我走進定點醫院、方艙、超市、社區、消毒站,記錄著那些始終以極大勇氣堅守在崗位上的人們。這其中,有連續在醫院奮戰幾個月沒有回過家的醫務工作者,有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堅持每天為居民送菜送藥的社區人員,還有不遠千裡從家鄉趕來支援的各省醫療隊員。
徐澤宇在方艙醫院採訪。
那時的武漢,人們雖都保持高度警戒狀態,緊張卻不恐慌,忙碌但依然有序。在採訪中,我跟拍過外賣小哥、環衛工人、社區工作者和援鄂醫務工作者,我親眼看見全國各地集中力量馳援武漢,黨員幹部冒著危險衝在前面。我用筆和鏡頭記錄下了這些眾志成城的故事。
視頻拍攝完成後,《今日武漢》VLOG系列在新華社海媒平臺和我剛開設的個人帳號上播出,最終瀏覽量過億。這次探索也讓我深刻體會到,記錄下身邊平凡人不平凡的事,向世界展現一個更加真實、立體、人性化的中國,也正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關鍵。
徐澤宇在武漢天河機場採訪援漢解放軍醫療隊。
讓我高興的是,評論區裡讚嘆、感恩、加油的留言,溫情滿滿。後來我把視頻發布在我個人的推特帳號上,留言區裡收到了來自BBC的連線採訪邀請。我意識到,這是讓世界了解武漢的機會。
在武漢期間,我以一名新華社記者的身份,共接受了3次來自BBC的全球連線直播採訪,把在武漢看到的真相大聲說出去,讓全世界都聽到了我們的聲音。
徐澤宇與BBC直播連線。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2020,從新冠疫情到脫貧攻堅,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事都是這個時代的側影。
如今,我的海媒個人帳號已進入常態化發稿。作為一名記者,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記錄下這個大時代中的動人故事。這就是我的2020,努力做好一名記錄者、一名講述者、一名新華社記者。
策劃:趙丹平
監製:衛鐵民、劉愷
記者:徐澤宇
編輯:談昦玄
新華社對外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