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出兵援朝:聯軍大勝倭寇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明朝出兵援朝:聯軍大勝倭寇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為了吞併朝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的主戰場。戰鬥激烈的「泗川之戰」「晉州戰役」「露梁海戰」譜寫了朝鮮和「援朝盟邦」—中國明朝將士抗擊倭寇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朝明軍冢」埋了3.6萬多名戰死將士  

記者在泗川文化院院長吳弼根等歷史專家帶領下來到一個很大的「山丘」前。吳院長指著這個「山丘」說:「這就是400多年前,朝明聯軍的軍冢,安葬著3.6萬多名朝明將士的頭顱。」

「朝明軍冢」呈四方形,長寬各36米,高約8米。軍冢前正中,立有高4米的「慰靈碑」。黑色大理石碑的正面,刻有「朝明聯合軍戰歿慰靈碑」十個漢字。碑的後面是《戰歿慰靈碑文》,碑文中寫道,為懷念「遙遠異域土地上,不歸的恨客—那些明代盟邦民的深厚戰友愛。特立此碑,以表對朝明聯合軍靈的祭奠。」

吳弼根介紹說,韓國國民對中國明朝派出援軍,用鮮血援助朝鮮王朝,共同抗擊倭寇的歷史,記憶猶新。為緬懷兩國抗日烈士,泗川市政府一直想要為烈士們樹碑立傳。在可歌可泣的「壬辰衛國戰爭」中,朝明聯軍有3萬多將士在抗倭戰場上犧牲。兇殘的倭寇為向日本天皇表功,將朝明將士的耳朵割下鹽醃後,裝進十幾隻大木桶內,用船運回日本。為掩蓋罪行,日寇又將朝明聯軍烈士的頭顱割下併集中埋在一起。由於掩埋地址沒有準確記載,因此遲遲無法建碑。為尋找當年朝明聯軍的軍冢,韓國有關部門派出了歷史專家進行考證和挖掘。經過多年的挖掘和考證,終於在這裡發現了掩埋烈士頭顱的軍冢。1983年11月4日,軍冢被整修一新,並正式對外開放。為緬懷朝明聯軍抗倭業績,泗川市政府每年10月1日,都由市長帶隊前往軍冢舉行盛大的祭奠活動。為了不忘日寇侵朝歷史和弘揚朝明聯軍的抗倭業績,韓國每年都組織學校的學生到此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泗川之戰」朝明聯軍大勝倭寇  

泗川市地處朝鮮半島陸地的南端,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條狹長的泗川灣,是海外通往韓國首都漢城最便捷的通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592年4月14日,日本侵略軍從南部海港城市釜山登陸,45天後,佔領了戰略要地泗川,並向重鎮晉州突進。不到兩個月,朝鮮國土大部分淪喪。

朝鮮國王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明朝廷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故決定援朝抗倭。1592年7月,明朝派先鋒戴朝棄、史儒率兵2萬出徵,副總兵祖承訓帶大部隊隨後進入朝鮮,拉開了明援朝抗日之戰的序幕。

1597年,朝明聯軍抗倭進入決戰階段。明朝調動了陸水軍共14萬兵力,再度增援朝鮮,並決定兵分三路,進攻倭寇盤踞的三座要塞:蔚山、泗川、粟林。中國援朝抗倭大軍的東徵軍,在中路提督董一元、副總兵張榜率領下,明軍分四路向盤踞在朝鮮半島南部永春、昆陽、晉州、泗川等地的倭寇發起進攻。朝鮮慶尚右兵使鄭起龍也率兵2200人與明軍組成聯軍,共同作戰。朝明聯軍英勇殺敵,勢如破竹,連連取勝。1598年9月28日半夜,朝明聯軍向倭寇盤踞在朝鮮南部的要塞泗川古城發起進攻。29日凌晨3時,被圍在城裡的日寇打開城門企圖奪路逃竄。朝明聯軍擊退倭寇多次反撲後,攻進泗川城,日寇守將川上忠實身中36箭而死,數千日寇被殲,日寇在城內的糧草庫燒了兩天兩夜,火光沖天。倭寇盤踞在朝鮮南部的最重要據點被摧毀後,士氣低落,其餘10幾個據點的倭寇「舉陣驚駭奔散」,投降者越來越多。

「露梁海戰」日本以失敗告終 

吳弼根院長帶領記者登上一座小山丘。山丘上有一座朝鮮全羅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將軍的紀念碑。吳院長指著山丘下的泗川海灣告訴記者,前面不遠就是當年朝明聯軍水軍取得「露梁海戰」大捷的戰場。

1598年8月18日,倭寇主帥豐臣秀吉在朝鮮戰場節節敗退,羞憤積鬱,終於在伏見城死去,臨死前遺命撤兵。1598年11月,倭寇大將小西行長屬下的日寇,在朝明聯軍的致命打擊下企圖從海路逃竄回國。逃竄前,為緩兵喘息,小西行長派部下將金銀等厚禮送到朝鮮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和明朝水軍提督陳瞞營中,希望和談,遭到拒絕。絕望的小西行長向盤踞在泗川新城一帶的島津義弘求救,於是島津義弘集結了500艘船,企圖衝破朝明聯軍的防線,奪路回國。

11月4日,李舜臣和陳瞞的水軍埋伏在露梁津灣一帶,當500艘企圖從朝鮮運走殘餘日軍部隊的軍艦出現時,李舜臣將軍親自駕船擂鼓,率船衝入敵陣,被日軍包圍。明將陳瞞所在的戰船也被倭寇軍艦包圍。年高七十的明朝老將鄧子龍率領壯士200人,躍上朝鮮戰船奮戰,所駕戰船不幸起火,鄧子龍壯烈犧牲。李舜臣、陳瞞殺出重圍,相互救援,李舜臣不幸中彈,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他向兒子說:「戰鬥激烈,對於我死,千萬不要聲張。」他還下令說:「把軍旗交給宋希立,發號施令,繼續擂響戰鼓,直到勝利。」

露梁海戰朝明聯軍最後獲得全勝: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軍1萬多人,日軍徹底戰敗,日本水軍大部被全殲,陸軍殘部勉強撤回了日本。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明神宗大獎三軍,《明史》稱此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 明朝水師提督陳瞞為紀念並肩戰鬥的李舜臣將軍,把其屍體運到當年明朝水軍的大營—莞島郡古今島,並修建一座「忠武祠」,進行祭奠。為緬懷明朝軍隊赴朝抗倭,朝鮮在漢城建立了「大報壇」。

修建「歷史教育基地」  

記者來到朝明聯軍共同抗倭主戰場時,正值日本島根縣企圖強行通過「獨島之日」的前夕。「絕不能讓歷史重演。」吳弼根院長憤憤地說。泗川是抗倭的戰跡地,為了不忘歷史,緬懷朝明聯軍共同抗擊日本侵略的業績,泗川市已決定投資233億韓元(約2283萬美元)在此修建「歷史教育基地」,其中86億韓元將用於整修朝明聯軍烈士軍冢,增建「紀念館」「祭奠堂」等。由泗川文化院主辦的相關學術研討會,目前已舉辦多次。

(責編:張連東、胡洪林)

相關焦點

  • 明朝曾出兵援朝抗日:戰爭長達7年 聯軍大勝倭寇
    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的主戰場。戰鬥激烈的「泗川之戰」「晉州戰役」「露梁海戰」譜寫了朝鮮和「援朝盟邦」——中國明朝將士抗擊倭寇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 明朝抗倭援朝 3萬多將士戰死沙場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倭寇為了吞併朝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倭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倭寇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倭寇的主戰場。
  • 「泗川之戰」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
    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的主戰場。戰鬥激烈的「泗川之戰」、「晉州戰役」以及「露梁海戰」譜寫了朝鮮和「援朝盟邦」——中國明朝將士抗擊倭寇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 明朝萬曆抗倭援朝,為別的國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沒有價值的犧牲?
    好了,這種情況下,你說明朝好意思不出兵嗎? 雖然日本聲稱「伐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導火索可是朝鮮為了幫明朝拒絕日本。朝鮮「夠意思」,明朝難道「見死不救」嗎?從道義上說,不出兵就有些理虧。 更重要的是,朝鮮是明朝的「小弟」啊!
  • 大明的抗倭援朝,天崩開局,後來是怎麼打贏倭寇的
    這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你小倭寇來欺負高句麗,有問過我泱泱大明嗎?不過這高句麗人也是真的夠文弱,他們連自己的土地都守不住,守不住也就算了,好歹多支撐一點時間,那麼也能等到明朝援兵,但他們分分鐘就淪陷了,三大王城全部丟失,在日本戰國時期歷練出來的兇兵果然不是吃素的。這高句麗的老大很快就無家可歸,咋整呢?他屁顛屁顛的跑到了明朝邊境,並且請求大明援助。
  •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援朝戰爭:抗倭援朝
    明朝獲得日本將要入侵朝鮮的情報後,特意派使臣去詢問朝鮮國王李昖:「聽說日本欲假道朝鮮侵略明朝,有這樣的事?」朝鮮國王連連否認。當然,日本的最終目標是,使中朝日三國歸於一統,進而稱霸東亞。日本侵朝前一年,即萬曆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宗義智曾通告朝鮮國王李昖:「有意在明年春天假貴國道路進攻明國,屆時還請多多包涵與協助!」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 明朝萬曆抗倭援朝為了別的國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沒有價值的犧牲?
    萬曆抗倭援朝,是萬曆三大徵之一,明朝稱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是明朝應朝鮮國王李昖之請,幫助朝鮮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 這當然不是沒有價值的犧牲,日本侵佔朝鮮,為的是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明朝,和很多年後的情況有類似之處。明朝出兵援朝,就是在保護明朝自身。
  • 此人本是明朝高官,為蕩平倭寇曾獻一計,若採納日本必將亡國
    眾所周知,自明朝中期以後,一些日本浪人跨海而來,屢次侵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並掠奪財富。面對倭寇肆虐的嚴峻形勢,明廷果斷出手,最終在胡宗憲、戚繼光等人的努力下得以平息倭亂,保住了東南地區的太平。然而誰也沒想到,就在「嘉靖倭亂」平息僅三十年後,倭寇竟然又集結重軍,妄圖以朝鮮半島為跳板鯨吞整個中華。在朝鮮國王呈上字字泣血的求助書後,怠政已久的萬曆帝決定出兵援朝抗倭,這就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朝鮮之役」。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此期間,日本國差點兒因為福建巡撫金學曾的一個計謀而滅國。
  • 在浙江的倭寇都不正宗,明朝跟倭寇的真正交鋒是在朝鮮
    如果說嘉靖年間的倭寇霍亂是中國人自己搞的鬼,那麼萬曆年間的朝鮮之戰則是明朝軍隊跟日本軍隊的正是交鋒。而在這場戰役中,剛剛在寧夏之戰大展身手的名將李如松,開始了自己最為精彩一場表演。朝鮮國王李昖棄城而逃,一直逃到明朝境內的義州還覺得不安全,急忙向宗主明朝求救。如此輕易就攻佔了朝鮮首都!豐臣秀吉喜出望外,立即擬定了一個名為《豐大閣三國處置大早計》的計劃呈送給天皇,並在計劃中請天皇於後年移都北京。遷都北京,這是要扔下日本4島不要了嗎?
  • 封建時期的三次中日戰爭(二):明萬曆 抗倭援朝
    朝鮮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戰後,唐朝和新羅聯軍先後滅亡了百濟和高句麗。後來,新羅想要拿回百濟故地,與唐朝發生衝突。當時唐朝正與吐蕃國作戰,無意陷入朝鮮半島的泥沼,新羅得以統一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由此至倭寇入侵之前,朝鮮經歷了兩百餘年的和平。中國中國當時正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後期長期怠政,不看奏章不上朝。官場派系林立,黨爭不斷,部分政府機構處於半癱瘓狀態。
  • 大明「抗倭援朝」,5千明軍對戰2萬倭寇苦戰獲勝,贏家竟然不是大明?
    當時日本被稱為倭寇,倭寇大兵侵佔朝鮮,並且迅速佔領了多個城市,按著情勢的發展,很快朝鮮就要被滅國。明朝與朝鮮一直建立友好關係,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每年都會派使節前來明朝問好奉禮。兩國國土接壤,邊界百姓還往來貿易,如果朝鮮被倭寇佔了,不僅朝鮮的老百姓大難降臨,邊界地帶的明朝百姓也會遭殃,更有可能倭寇下一步的目標就是明朝疆土。
  • 露梁海戰:一場中朝聯軍和日本海軍的曠世對決
    壬辰倭亂爆發以後,日軍勢如破竹,將朝鮮三都八道全部佔領,朝鮮宣祖李昖倉皇出奔,向宗主國明朝求援。明廷對於是否援朝抗倭存在爭議,但萬曆皇帝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於是出兵援助朝鮮。明朝名將李如松率領四萬明軍,在少量朝鮮軍隊的支持下,與十四萬日軍展開血戰。
  • 明朝萬曆年援朝抗日之戰
    當時朝鮮全國八道已失,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義州一帶尚未為日軍所陷,李昖認識到若沒有明朝的幫助,根本不可能光復朝鮮,因此便派幾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鮮的使臣們除了向萬曆帝遞交正式的國書外,分別去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願意內附於明朝,力圖促使明朝儘快出兵援朝。
  • 出兵援朝,誰來掛帥出徵呢?
    《戰時統帥部參謀軍機的回憶》節選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的經過那麼,出兵援朝,誰來掛帥出徵呢?這個問題,就在1950年10月5日的政治局會議即解決了。本來他就是東北四野的司令員,而邊防軍就是原四野的部隊,由他來指揮出兵援朝,豈不是義不容辭之事!可他生怕打不過美軍,聲敗名劣,故意稱病不幹。掛帥的人選定,這是關係戰爭勝敗的重大問題。如果不是彭老總掛帥,而由林彪去,那真是勝敗難說了。彭老總這時已是52歲的老將了。他一貫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革命。只要那裡有困難,那裡最危險,他就在那裡出現。由於長期戰爭的勞累,他患有嚴重的腸胃病。
  • 《王國》背後的歷史:擊退倭寇的不是喪屍,而是一支大明精銳之師
    李成桂《王國》的故事主線,也正是李氏朝鮮和日本的另一場較量有關,那就是發生於16世紀末的「壬辰倭亂」,也即明朝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李昖接到書信後十分疑懼,馬上將有關情況向明朝進行了通報,但他本人顯然對日本的侵略野心準備不足,沒有料到這只是豐臣秀吉出兵的藉口而已。果然,在沒有獲得李昖答覆的情況下,豐臣秀吉找到了開戰的藉口,他於1592年動員了全國30餘萬兵力,悍然發動第一次侵略朝鮮的戰爭。
  • 萬曆三大徵之援朝抗日,神將李如松以少勝多,這是明朝最後的輝煌
    1591年日本派使者宗義智前往朝鮮,告訴朝鮮國王李昖:日本將於次年借道朝鮮攻打明朝,希望朝鮮給予日本協助。因為朝鮮歷來是明朝的藩屬,日本的要求被朝鮮拒絕。1592年4月14日,日軍18000人在釜山登陸,然後勢如破竹,5月2日便攻克漢城,李昖北逃,6月日軍攻克平壤,佔領了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地區。
  • 明朝對付幾個倭寇都捉襟見肘,為什麼萬曆援朝卻大獲全勝
    明朝對付幾個倭寇都捉襟見肘,為什麼萬曆援朝卻大獲全勝十一國慶七天長假馬上就要結束了,小編相信只要去北京旅遊的人都會起一個大早,到天安門廣場去看一看升旗儀式,當你聽著國旗護衛隊那鏗鏘有力的步伐聲,看著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你的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
  • 壬辰戰爭:萬曆時期的援朝戰爭
    朝鮮內部就是否向明朝請求援兵也發生了一些爭議,有人認為「時或有請兵天朝,大臣以為遼、廣之人,性甚頑暴,若天兵渡江,蹂躪我國,則浿江以西未陷諸郡,盡為赤地。」不主張向大明求援。明朝聽聞日本攻打朝鮮,派遣崔世臣、林世祿至平壤了解情況。
  • 壬辰戰爭:萬曆時期的援朝戰爭
    1591年,在中國人許儀俊告知在日經商的江西臨川人朱均旺,託他轉告於浙江地方政府;琉球國曾派遣使節於1591年8月前,向明朝通報倭寇即將入中國的信息。為大明王朝提供了消息來源。由於明朝內部一直重視倭情,並且內閣次輔許國對於朝鮮的良好評價,萬曆皇帝決定出發援朝。但是明朝內部對此也有一些爭議:許弘綱為代表的一派反對出兵,認為「聞守在四夷,不聞為四夷守。
  • 明朝時期的那些倭寇,抗倭除倭患
    永樂時期,一方面限制中日貿易,一方面加強海防,「量地遠近,置衛築城,水陸設防」,倭寇騷擾破壞不嚴重。正統以後,明朝海防漸趨松馳,倭寇侵擾越來越頻繁,給海上貿易,特別是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正統四年,倭寇擾浙江台州一村,「發掘冢墓,束嬰竿上,澆以沸湯,視其啼號,拍手笑樂」,造成流血事件。嘉靖時,沿海衛所的戰船,哨船,「十存一二」,士兵「十百三四」,凡倭寇「剽掠輒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