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援朝戰爭:抗倭援朝

2020-12-12 慢遊車界

16世紀末期,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全國後,開始了武力對外擴張,他乘朝鮮李氏王朝耽於黨爭內江之機,決定以武力徵服朝鮮。當時,整個朝鮮武備鬆弛,統治者重文輕武,「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城防,這為日本提供了絕好時機。明朝獲得日本將要入侵朝鮮的情報後,特意派使臣去詢問朝鮮國王李昖:「聽說日本欲假道朝鮮侵略明朝,有這樣的事?」朝鮮國王連連否認。當然,日本的最終目標是,使中朝日三國歸於一統,進而稱霸東亞。日本侵朝前一年,即萬曆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宗義智曾通告朝鮮國王李昖:「有意在明年春天假貴國道路進攻明國,屆時還請多多包涵與協助!」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豐臣秀吉派出了可以說是日本當時的最豪華陣容發兵侵略朝鮮,共調動了50萬軍隊,其中30萬用於作戰,15萬人是先遣隊。先遣隊分為八個軍,宇喜多秀家為總司令官,小西行長率第一軍,加藤清正率第二軍,黑田長政率第三軍,同時還有九鬼嘉隆的4萬水軍和700艘利家另外還有德川家康前田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正宗統帥的10萬人馬駐在名護屋作為預備隊。日軍在釜山登陸後,長驅直入,只用了20天時間,相繼攻佔開城京城(今漢城)、西京(今平壤)。日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僅晉州一地,軍民被屠殺達6萬人。

朝鮮有些地方官吏棄地而逃國王李昖驚慌失措倉皇放棄首都先奔平壤,繼而逃往鴨綠江邊的義州李昖深知,沒有明朝的介入,光復朝鮮,只是一個夢想,便派幾批使節去北京求救,除了正式向皇帝遞交國書外,他們還分頭去遊說眾多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甚至宦官,力圖促成大明儘快出兵朝鮮。明廷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如若再縱容日本侵吞朝鮮,那後果不堪設想,遂決定援朝抗倭。萬曆二十年(1592年)七月派先鋒戴朝棄、史儒率兵2萬出徵,副總兵祖承訓、遊擊王守官帶大部隊繼後進入朝鮮。同年秋,以陳璘為總兵、李如松為副將的5萬餘大軍赴朝抗佞。

第二年初,朝鮮愛國官兵在明軍的支援下,一舉收復西京、開城直指京城同時展開海陸兩路反攻。朝鮮名將李舜臣指揮的朝鮮水軍龜船隊,連創軍,掌握了制海權。日軍處境十分狼狽,遂於1593年8月被迫接受「議和」,但是,由於日軍無議和之誠意,竟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為界,將平壤以西歸還朝鮮,意欲吞併平壤以南的大片領土。談判拖延了3年,仍未能達成協議。1597年2月,豐臣秀吉又出兵14萬入侵朝鮮,東西兩路並進,連佔要塞。明朝此次也調動了川、陝、浙、薊、遼的陸軍和福建、吳松的水軍共14萬,再度增援朝鮮朝中聯軍全力進擊,連戰連捷,日軍再次要求停戰議和,撤離朝鮮。

同年8月,豐臣秀吉積鬱而死。其部將德川家康遵其請命於10月下令搬軍1月19日,日軍萬餘官兵乘500餘艘艦船行至露梁海域,被李舜臣統率的水軍截住,朝中水軍與侵略者展開激戰,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軍1萬多人。李舜臣親自駕船擂鼓,率龜船衝入敵陣,被日軍包圍。明將陳璘捨身救援,年高七十的明朝老將鄧子龍,躍上朝鮮戰船奮戰,壯烈犧牲。陳璘趕來救援,李舜臣不幸身中流彈,他叮囑不許聲張,把軍旗交部下代為發號施令,繼續戰鬥。此次海戰,中朝軍隊大獲全勝,擊沉敵艦數百艘,全殲日本水軍,長達7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戰爭,以朝中人民的勝利朝鮮。這場起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長達七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戰爭,以朝中人民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飛彈」都用上了!比志願軍「富」多了——歷史上的抗倭援朝戰爭
    翠花,上「飛彈」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浴血奮戰,驚天動地,打敗了美帝國主義。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其實,歷史上,還有兩支中國軍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們是唐朝的抗倭援朝戰爭和明朝的抗倭援朝戰爭。
  • 大明帝國抗倭援朝促成滿清崛起?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在朝鮮半島上建立一個嶄新的王朝。  最開始,李成桂提出兩個國號,一為朝鮮——商朝後裔箕子建立的、朝鮮半島上的第一個政權名稱;一為和寧——李成桂出生地名。朱元璋親自裁定其國號為朝鮮。從此之後,李氏朝鮮世世代代都奉明朝為宗主國。  朝鮮的倭亂遠比中國嚴重。隨著李成桂等最初的幾代賢君去世,朝鮮也逐漸陷入黨爭的混亂中。
  • 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勝了日本,但是否也拖累了明王朝
    在很多歷史愛好者的印象中,等到了明朝中後期,明朝軍隊在戰爭中幾乎都是呈現一邊倒的狀態。但是在明萬曆年間,當時的萬曆皇帝還拍板過一次大規模的境外作戰,也就是「萬曆三大徵」中的逐倭援朝戰役。如果不是碧蹄館遇襲,說不定就完事了此時明朝派出大臣與日本方面談判,以日本退居釜山為結果結束了第一次抗倭援朝戰役。
  • 明朝抗倭援朝 3萬多將士戰死沙場
    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倭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倭寇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倭寇的主戰場。戰鬥激烈的「泗川之戰」、「晉州戰役」以及「露梁海戰」譜寫了朝鮮和「援朝盟邦」――中國明朝將士抗擊倭寇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 明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 明軍大敗日本
    原標題:明神宗與援朝抗倭戰爭明朝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是一場對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的國際戰爭(對於這場戰爭,朝鮮稱為「壬辰、丁酉倭亂」,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1537-1598)統一日本,遂於1592年4月進攻朝鮮,勢如破竹。
  • 歷史上中國一共打了四次「援朝戰爭」!
    大家在學習歷史時說起中國的「援朝戰爭」,最先想到的就是「抗美援朝」戰爭這段近現代史。中朝聯軍在武器裝備遠不如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情況下,浴血奮戰,終於把「美帝」打到三八線以南,最後在板門店的《朝鮮停戰協定》上乖乖籤字。
  • 讓日本人老實了300年的中日之戰——壬辰抗倭援朝戰爭
    風光旖旎的朝鮮朝鮮一詞的意思是「朝日鮮明之國」,歷史上的朝鮮王國又被稱為高麗國跟後來飽受西方列強欺凌壓榨的近代中國一樣,朝鮮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浸透朝鮮人民斑斑血淚的屈辱歷史……最先向朝鮮伸出魔爪的是那個同樣與朝鮮一衣帶水但野心勃勃而又邪惡無比的鄰邦——日本。
  • 大家都知道抗美援朝,那麼年聽過抗倭援朝嗎?
    間隔數百年的兩場援朝戰爭,有何異同之處? 歷史的長河之中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在不斷的重複上演,這也讓歷史充滿了戲劇色彩。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在同一地點,時隔數百年的歷史戰爭有何異同之處。
  • 封建時期的三次中日戰爭(二):明萬曆 抗倭援朝
    出於戰國時代戰爭的需要,火器尤其是火繩槍得以在日本軍隊中廣泛使用。而朝鮮軍隊整體上還處於冷兵器時代,僅有的熱兵器還是明朝提供的。明朝抗倭援朝時,戰爭的天平已經開始向日本傾斜了。跨度七年的萬曆抗倭援朝戰爭終於結束了
  • 抗倭援朝雖勝猶敗!
    一、抗倭援朝:得不償失,雖勝猶敗!而抗倭援朝是唯一一次在大明本土以外進行的戰爭,萬曆抗倭援朝戰爭有第一次是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二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表面上看大明最終是取得了勝利,其實這次戰爭對明朝國力的消耗是巨大的,由於戰爭在朝鮮,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張居正改革所積累的家底已經都被消耗一空,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
  • 中國歷史幾次援朝戰爭
    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上百至上千日軍被殺或溺死。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國人不該遺忘的歷史(十二)抗倭援朝的勝利
    讀《明史》大明抗倭援朝戰爭(十二)(驍騎原創)一個人巧舌如簧,可以騙騙女人;或者幾個女人!豐臣秀吉很興奮,他以為他的條件全被答應,為表示隆重,請來了皇室代表,以及日本有頭有臉的大人物,並穿上了大明賜給他的日本王官服,迎接聖旨的宣讀。聖旨不會忽悠,一經宣讀完畢,豐臣秀吉幾乎傻了,這特麼哪是哪兒?答應的條件呢?怎麼一件都沒提?我要當王還用你大明皇帝封?暴怒過後要斬負責議和的小西行長,好在小西行長人緣很不錯,好歹被眾多大臣武將保了下來。
  • 抗倭援朝之戰:得不償失,雖勝猶敗
    一、抗倭援朝:得不償失,雖勝猶敗!而抗倭援朝是唯一一次在大明本土以外進行的戰爭,萬曆抗倭援朝戰爭有第一次是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二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表面上看大明最終是取得了勝利
  • 抗倭援朝之戰:得不償失,雖勝猶敗
    一、抗倭援朝:得不償失,雖勝猶敗!  而抗倭援朝是唯一一次在大明本土以外進行的戰爭,萬曆抗倭援朝戰爭有第一次是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二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     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  表面上看大明最終是取得了勝利,其實這次戰爭對明朝國力的消耗是巨大的,由於戰爭在朝鮮,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
  • 抗倭援朝戰爭,明朝4萬士兵,為何能戰勝20多萬日軍?
    抗倭援朝戰爭,這是東北亞第一次國際戰爭,也是東北亞第一次大規模近代化火器戰爭。戰爭主要參與者是中國、朝鮮、日本三方。戰爭以日本對朝鮮的悍然侵略開始,以日本的可恥失敗而結束。而日本就比較慘了,沒有幾門炮,還大多安在安宅船上,和明軍一比,火力優勢就沒有了。此次援日的明軍,基本都是各地明軍的精銳,比如遼東鐵騎、戚家軍、俞家軍等,戰鬥能力都是沒話說的。尤其是戚家軍、俞家軍,都是在江南和日本人硬碰硬打過幾十年的主,對敵人非常熟悉。
  • 明朝出兵援朝:聯軍大勝倭寇
    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的主戰場。戰鬥激烈的「泗川之戰」「晉州戰役」「露梁海戰」譜寫了朝鮮和「援朝盟邦」—中國明朝將士抗擊倭寇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朝明軍冢」埋了3.6萬多名戰死將士   記者在泗川文化院院長吳弼根等歷史專家帶領下來到一個很大的「山丘」前。
  • 中國千年六場援朝戰爭,中國戰士血灑朝鮮半島,凸顯決心和意志
    以歷史和地緣眼光來觀察,朝鮮半島,對於中國來說,都是一片戰略要衝之地,它是太平洋列強登上中國大陸的一塊結實的跳板。從唐朝到晚清,再到新中國成立,外敵對朝鮮半島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戰爭。中國高瞻遠矚,無一例外地對其進行了援助,當然,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今天,我們來盤點下,千百年來,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援朝戰爭。
  • 明朝萬曆抗倭援朝為了別的國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沒有價值的犧牲?
    萬曆抗倭援朝,是萬曆三大徵之一,明朝稱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是明朝應朝鮮國王李昖之請,幫助朝鮮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 這當然不是沒有價值的犧牲,日本侵佔朝鮮,為的是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明朝,和很多年後的情況有類似之處。明朝出兵援朝,就是在保護明朝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