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末期,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全國後,開始了武力對外擴張,他乘朝鮮李氏王朝耽於黨爭內江之機,決定以武力徵服朝鮮。當時,整個朝鮮武備鬆弛,統治者重文輕武,「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城防,這為日本提供了絕好時機。明朝獲得日本將要入侵朝鮮的情報後,特意派使臣去詢問朝鮮國王李昖:「聽說日本欲假道朝鮮侵略明朝,有這樣的事?」朝鮮國王連連否認。當然,日本的最終目標是,使中朝日三國歸於一統,進而稱霸東亞。日本侵朝前一年,即萬曆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宗義智曾通告朝鮮國王李昖:「有意在明年春天假貴國道路進攻明國,屆時還請多多包涵與協助!」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豐臣秀吉派出了可以說是日本當時的最豪華陣容發兵侵略朝鮮,共調動了50萬軍隊,其中30萬用於作戰,15萬人是先遣隊。先遣隊分為八個軍,宇喜多秀家為總司令官,小西行長率第一軍,加藤清正率第二軍,黑田長政率第三軍,同時還有九鬼嘉隆的4萬水軍和700艘利家另外還有德川家康前田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正宗統帥的10萬人馬駐在名護屋作為預備隊。日軍在釜山登陸後,長驅直入,只用了20天時間,相繼攻佔開城京城(今漢城)、西京(今平壤)。日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僅晉州一地,軍民被屠殺達6萬人。
朝鮮有些地方官吏棄地而逃國王李昖驚慌失措倉皇放棄首都先奔平壤,繼而逃往鴨綠江邊的義州李昖深知,沒有明朝的介入,光復朝鮮,只是一個夢想,便派幾批使節去北京求救,除了正式向皇帝遞交國書外,他們還分頭去遊說眾多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甚至宦官,力圖促成大明儘快出兵朝鮮。明廷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如若再縱容日本侵吞朝鮮,那後果不堪設想,遂決定援朝抗倭。萬曆二十年(1592年)七月派先鋒戴朝棄、史儒率兵2萬出徵,副總兵祖承訓、遊擊王守官帶大部隊繼後進入朝鮮。同年秋,以陳璘為總兵、李如松為副將的5萬餘大軍赴朝抗佞。
第二年初,朝鮮愛國官兵在明軍的支援下,一舉收復西京、開城直指京城同時展開海陸兩路反攻。朝鮮名將李舜臣指揮的朝鮮水軍龜船隊,連創軍,掌握了制海權。日軍處境十分狼狽,遂於1593年8月被迫接受「議和」,但是,由於日軍無議和之誠意,竟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為界,將平壤以西歸還朝鮮,意欲吞併平壤以南的大片領土。談判拖延了3年,仍未能達成協議。1597年2月,豐臣秀吉又出兵14萬入侵朝鮮,東西兩路並進,連佔要塞。明朝此次也調動了川、陝、浙、薊、遼的陸軍和福建、吳松的水軍共14萬,再度增援朝鮮朝中聯軍全力進擊,連戰連捷,日軍再次要求停戰議和,撤離朝鮮。
同年8月,豐臣秀吉積鬱而死。其部將德川家康遵其請命於10月下令搬軍1月19日,日軍萬餘官兵乘500餘艘艦船行至露梁海域,被李舜臣統率的水軍截住,朝中水軍與侵略者展開激戰,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軍1萬多人。李舜臣親自駕船擂鼓,率龜船衝入敵陣,被日軍包圍。明將陳璘捨身救援,年高七十的明朝老將鄧子龍,躍上朝鮮戰船奮戰,壯烈犧牲。陳璘趕來救援,李舜臣不幸身中流彈,他叮囑不許聲張,把軍旗交部下代為發號施令,繼續戰鬥。此次海戰,中朝軍隊大獲全勝,擊沉敵艦數百艘,全殲日本水軍,長達7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戰爭,以朝中人民的勝利朝鮮。這場起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長達七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戰爭,以朝中人民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