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2020-12-12 騰訊網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戰爭初期,日軍所向披靡,橫掃朝鮮半島,僅用時二十餘日就攻下漢城,不到三個月,朝鮮幾乎全境淪陷。當朝鮮國王李昖苦苦哀求明朝出兵時,豐臣秀吉已經在研議qian都北京了。那麼,日軍在戰爭初期為何如此強勢呢?我認為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日本蓄謀已久

作為壬辰倭亂的發起人,豐臣秀吉很早就有以朝鮮為跳板,進而徵服中國的計劃。據《朝鮮徵伐記》所述,織田信長曾想給豐臣秀吉一塊封地,但他卻不以為然,揚言:「臣乃用朝鮮之兵,以入於明......合三國為一,是臣宿願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不想當一方諸侯,而是希望吞併朝鮮、徵服明朝,把三個國家合為一體。

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多年的戰亂被平定,一時國富民強。這時,埋藏在他心中的想法再次萌生,他要建立一個亞洲帝國,徵服中國、徵服印度。當然,第一步要先徵服朝鮮。1591年,豐臣秀吉對諸大名發布徵召令,從各藩抽調精兵良將。同時,他又派出大量人馬四處收購琉球、朝鮮海圖、海船設計圖,大量購買木材、火藥,用以備戰。(下圖:豐臣秀吉劇照)

1592年3月,經過長期的準備,15萬8700名精銳陸軍分為九軍,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兵分三路殺向朝鮮;8750名水軍、700艘戰船,以九鬼嘉隆為指揮,負責保證陸軍物資供應。豐臣秀吉親率三萬兵將,越過海峽在朝鮮釜山登陸,戰火就此點燃。

壬辰倭亂,豐臣秀吉精心策劃了十餘年,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不僅準備充分、情報準確,出動的軍隊規模也是空前龐大,可謂是志在必得。(下圖:日軍進攻路線圖)

第二:朝鮮政局不穩,面對侵略毫無準備

15世紀後期,朝鮮國內不斷發生農民起義,雖然被李氏王朝暫時鎮壓,卻無法挽救日漸衰微的國運。在階級矛盾日趨尖銳的同時,「士林派」與「勳舊派」爭權奪勢,又拉開了三百年朋黨之亂的序幕。16世紀後期,「士林派」得勢,大肆捕殺政敵,對「勳舊派」瘋狂報復,朝廷政局更為動蕩。

從1575年開始,「士林派」分為東人黨、西人黨;1591年,東人黨又分為南人黨、北人黨;不久之後,北人黨又裂為大北、小北,而西人黨也分裂為老論派和少論派。各個派別互相傾軋,你攻我伐,無休無止,搞得朝野雞飛狗跳。

長期的黨爭,導致李氏朝鮮政局腐敗,客觀上給了日本可乘之機。另外,朝鮮本土雖然有大量的軍隊,可是武備鬆弛,不能組織有效的抵抗,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自然毫無還手之力。(下圖:朝鮮國王李昖)

第三:明朝內部分歧嚴重,行動遲緩

日軍登陸朝鮮半島後,一路摧枯拉朽,長驅直入,朝鮮國王李昖逃至義州,派遣使者向大明求援。然而,明朝收到朝鮮的求援信,第一反應卻是懷疑。歷史上企圖吞併朝鮮的朝代有許多,可沒有一個像日本速度這麼快,所以明朝認為朝鮮的告急可能過於誇大,讓人實在難以相信。

明朝的質疑有情可原,但此舉卻讓朝鮮國王與大臣害怕了,擔心明朝懷疑他們求援是假,與日軍合謀是真,企圖將明軍誘至朝鮮殲滅。為了打消明朝的疑慮,李昖除了不斷派出使者外,還將豐臣秀吉的威脅信轉呈給大明皇帝,表示自己並無二心。與此同時,大明兵部尚書石星秘密派人,鑑別朝鮮國王的真假,最終確認了李昖的身份。

明朝的質疑被打消了,但朝廷內部又分為兩派,一派以內閣首輔王家屏為首,反對出兵援朝,他認為只要遼東、山東嚴加「整練防禦」即可;另一派以兵部左侍郎宋應昌為首,認為朝鮮「非若琉球諸國」,是我「中國必不可失之藩籬也」。兩派爭論異常激烈,誰都說服不了誰,也沒有一方肯讓步。

爭論拖延了大量時間,沒能及時出兵援朝,導致日軍在極短的時間內擊潰朝鮮軍隊,幾乎佔領整個朝鮮半島。最後,明廷認為倭寇兵發朝鮮,意在中國,決定出兵助朝抗倭。不過,由於明朝抗倭態度不夠堅決,對日軍的作戰方式、人員構成、武器裝備也不甚了解,派出的兵力也十分勉強,加上明軍將領祖成州輕敵冒進,導致首戰失利,讓日軍佔了上風。

除了以上三點原因之外,第四點原因也很重要。日本剛結束混亂的「戰國時代」,國勢日益強盛,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長足的發展,這些為日本入侵朝鮮奠定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16世紀中葉,日本加強了與歐洲的貿易聯繫,輸入大量先進的火器,這也進一步增強了日軍戰鬥力。可以說,此時日本的綜合國力,要遠遠超過朝鮮,戰鬥力不遜於大明。所以,當豐臣秀吉以舉國之力入侵時,朝鮮自然無法抵抗。

文末

這場歷時七年的戰爭,是一場「三輸」的戰爭。明朝抗倭援朝國力大損,短期內沒有能力圍剿後金,只能坐視努爾哈赤羽翼漸豐,最後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朝鮮國力本就孱弱,遭此連年兵禍,更是一蹶不振。日本同樣元氣大傷,導致豐臣家族勢力大衰,在關原之戰中不敵德川家康,最終為其所滅。值得注意的是,豐臣秀吉雖然死了,可他那套對外擴張的思想卻保留了下來,經過300多年的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對近代中國危害極大的「大陸政策」。

相關焦點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 讓日本人老實了300年的中日之戰——壬辰抗倭援朝戰爭
    朝鮮半島背靠古老而遼闊的東亞大陸,西臨波瀾不驚的黃海,東臨陰暗詭秘的日本海。如果把東亞大陸看作一位沉睡中的貴婦人,朝鮮半島則是慵懶的她伸出的一條秀美的手臂。扼住東亞咽喉的朝鮮半島猶如一塊跳板,既是強敵入侵遠東最便捷的必由之路,同時又是抵禦外侮最有力的天然屏障。
  • 明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 明軍大敗日本
    原標題:明神宗與援朝抗倭戰爭明朝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是一場對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的國際戰爭(對於這場戰爭,朝鮮稱為「壬辰、丁酉倭亂」,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1537-1598)統一日本,遂於1592年4月進攻朝鮮,勢如破竹。
  • 明朝抗倭援朝 3萬多將士戰死沙場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倭寇為了吞併朝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倭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倭寇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倭寇的主戰場。
  • 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勝了日本,但是否也拖累了明王朝
    但是在明萬曆年間,當時的萬曆皇帝還拍板過一次大規模的境外作戰,也就是「萬曆三大徵」中的逐倭援朝戰役。關於逐倭援朝戰役,很多人認為這場戰爭打出了明帝國最後的軍事輝煌,但也有部分人認為,正是因為包括逐倭援朝在內的「萬曆三大徵」,過渡消耗了當時明王朝僅存不多的實力,是明王朝衰敗的原因之一。
  • 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引言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援朝戰爭:抗倭援朝
    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豐臣秀吉派出了可以說是日本當時的最豪華陣容發兵侵略朝鮮,共調動了50萬軍隊,其中30萬用於作戰,15萬人是先遣隊。先遣隊分為八個軍,宇喜多秀家為總司令官,小西行長率第一軍,加藤清正率第二軍,黑田長政率第三軍,同時還有九鬼嘉隆的4萬水軍和700艘利家另外還有德川家康前田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正宗統帥的10萬人馬駐在名護屋作為預備隊。
  • 明朝出兵援朝:聯軍大勝倭寇
    原標題:明朝出兵援朝:聯軍大勝倭寇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為了吞併朝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
  • 抗倭援朝:大明最後的榮耀,大明、日本、朝鮮、女真歷史的拐點
    隨即朝鮮的宗主國大明出兵救援,與日軍在朝鮮半島上進行了長達七年的鏖戰。萬曆朝鮮之役與萬曆寧夏之役、播州之役並稱萬曆三大徵。此戰以明軍獲勝、日軍退走日本列島告終。是大明帝國最後一次在對外戰爭中取得輝煌勝利。
  • 抗倭援朝:大明最後的榮耀,大明、日本、朝鮮、女真歷史的拐點
    出身低微的日本太閤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就任關白以後,為提升自己的威望、削弱諸侯勢力、平息新興武士對分封不滿的情緒,悍然出兵侵略朝鮮。隨即朝鮮的宗主國大明出兵救援,與日軍在朝鮮半島上進行了長達七年的鏖戰。萬曆朝鮮之役與萬曆寧夏之役、播州之役並稱萬曆三大徵。此戰以明軍獲勝、日軍退走日本列島告終。
  • 封建時期的三次中日戰爭(二):明萬曆 抗倭援朝
    明朝抗倭援朝時,戰爭的天平已經開始向日本傾斜了。6月,日軍在釜山登陸,朝鮮守軍不支,或逃或敗。日軍長驅直入,戰不數月,朝鮮都城漢城陷落。朝鮮的快速潰敗,連萬曆皇帝都震驚了。加上朝鮮兵敗,但黨爭不止,遲遲沒有向大明求救。萬曆皇帝甚至懷疑朝鮮是不是暗通倭寇,在和日本演戲,趁機偷襲大明。
  • 大明帝國抗倭援朝促成滿清崛起?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在朝鮮半島上建立一個嶄新的王朝。  最開始,李成桂提出兩個國號,一為朝鮮——商朝後裔箕子建立的、朝鮮半島上的第一個政權名稱;一為和寧——李成桂出生地名。朱元璋親自裁定其國號為朝鮮。從此之後,李氏朝鮮世世代代都奉明朝為宗主國。  朝鮮的倭亂遠比中國嚴重。隨著李成桂等最初的幾代賢君去世,朝鮮也逐漸陷入黨爭的混亂中。
  • 抗倭援朝戰爭,明朝4萬士兵,為何能戰勝20多萬日軍?
    抗倭援朝戰爭,這是東北亞第一次國際戰爭,也是東北亞第一次大規模近代化火器戰爭。戰爭主要參與者是中國、朝鮮、日本三方。戰爭以日本對朝鮮的悍然侵略開始,以日本的可恥失敗而結束。這東西不但火力大,而且射程遠,所以往往不用和日軍交火,直接單方面轟炸就可以了。而日本就比較慘了,沒有幾門炮,還大多安在安宅船上,和明軍一比,火力優勢就沒有了。此次援日的明軍,基本都是各地明軍的精銳,比如遼東鐵騎、戚家軍、俞家軍等,戰鬥能力都是沒話說的。尤其是戚家軍、俞家軍,都是在江南和日本人硬碰硬打過幾十年的主,對敵人非常熟悉。
  • 中國千年六場援朝戰爭,中國戰士血灑朝鮮半島,凸顯決心和意志
    以歷史和地緣眼光來觀察,朝鮮半島,對於中國來說,都是一片戰略要衝之地,它是太平洋列強登上中國大陸的一塊結實的跳板。從唐朝到晚清,再到新中國成立,外敵對朝鮮半島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戰爭。中國高瞻遠矚,無一例外地對其進行了援助,當然,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今天,我們來盤點下,千百年來,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援朝戰爭。
  • 明朝名將陳璘率子弟兵入朝抗倭 後裔在韓國繁衍
    明朝名將陳璘率五千廣東子弟兵入朝抗倭 翁源舉行陳璘學術研討會  400多年前,朝鮮半島爆發壬辰倭亂,兩國軍民同仇敵愾、並肩作戰。明朝鄧子龍將軍和朝鮮王朝李舜臣將軍在露梁海戰中雙雙殉職,明軍統帥陳璘今天還有後人生活在韓國。  明代名將陳璘對許多人而言有些陌生。
  • 萬曆援朝前,朝鮮軍隊被打成啥樣子?民兵打懵日軍,王城卻被打掉
    日本與朝鮮的差距過於懸殊,李昖不得不求助於明朝。明朝統治者考慮到日本此舉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也知道日本是想借道朝鮮,從而入侵明朝,為了不讓日本的陰謀得逞,明朝慷慨出兵援朝。1592年4月14日,日軍攻克朝鮮半島重要港口——釜山,而明朝的第一批援軍直至六月份才到達朝鮮半島。
  • 小小的朝鮮半島何以成為大國競爭的舞臺
    唐太宗朝鮮半島很小,還不如中國一個中等規模的省大,平原少,資源也不多,但歷史上屢屢成為大國角逐的舞臺,是什麼原因?因為它是「四戰之地」,周圍大國環伺,且都把半島看做防火牆,古代東亞關係的重要一環,中日交流(包括學習和打仗),半島對於日本是跳板,對於中國是前線。由於海運有斷斷續續的特徵,只要日軍進駐半島,就摧枯拉朽,擁有極大的勢能,下一步一定是侵略中國。
  • 明朝曾出兵援朝抗日:戰爭長達7年 聯軍大勝倭寇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為了吞併朝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的主戰場。
  • 明朝萬曆抗倭援朝中的奇人沈惟敬,從抗倭英雄到國際騙子
    明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正式拉開序幕。這場戰爭對整個東亞此後數百年的政治軍事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湧現出很多名臣猛將。同樣,這場戰爭中,也出現了一位奇葩沈惟敬,他遊走在中日朝三國之間,做下驚天騙局,最終身死名滅。
  • 美國與朝鮮互忿管窺朝鮮半島歷史與地緣
    ,美國則聯合韓國不斷在朝鮮半島周邊軍演。川普總統還時不時威脅對朝動武,金正恩則針鋒相對好似真的有能力將朝鮮的軍事力量投送到美國本土似的。雙方互相威脅,陷入死循環,半島局勢持續緊張。這一幕與公元7世紀中期朝鮮半島歷史驚人的相似,不同的是今天的主角是美國而當年則是日本。彼時日本介入朝鮮半島內部戰爭以與中華爭雄,日本聯合半島西南部的百濟,而唐王朝支持半島東南部的新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