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援朝戰爭,這是東北亞第一次國際戰爭,也是東北亞第一次大規模近代化火器戰爭。戰爭主要參與者是中國、朝鮮、日本三方。戰爭以日本對朝鮮的悍然侵略開始,以日本的可恥失敗而結束。
說句特別傷感的話,雖然咱們國家那個時候火繩槍不少,但是和日本的比,質量還是不行,一方面是人家資源短缺,好不容易造個武器一定得耐用,另一方面也是兵造局的腐敗問題。不過雖然火槍不行,但是明軍炮多啊,不但數量龐大,而且種類豐富,有大將軍炮、二將軍炮、各種佛郎機炮、虎蹲炮、百子連珠炮、滅虜炮等等。這東西不但火力大,而且射程遠,所以往往不用和日軍交火,直接單方面轟炸就可以了。而日本就比較慘了,沒有幾門炮,還大多安在安宅船上,和明軍一比,火力優勢就沒有了。
此次援日的明軍,基本都是各地明軍的精銳,比如遼東鐵騎、戚家軍、俞家軍等,戰鬥能力都是沒話說的。尤其是戚家軍、俞家軍,都是在江南和日本人硬碰硬打過幾十年的主,對敵人非常熟悉。相比之下,豐臣秀吉傾國之力攻擊朝鮮,派出去的不只有自己的親信,還有一堆各懷鬼胎的諸侯部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而作戰意圖能否貫徹,就更沒譜了。
明朝將領使用的武器也是當時世界一流。明朝軍隊裡裝備都是世界最先進的佛郞機大炮,火炮一響,死傷大片。號稱日本戰國名將用的還是火繩槍,火槍哪是大炮的對手。裝備先進的明軍在人數佔優的日軍面前毫不認慫,上去就搞,打得日軍鬼哭狼嚎,丟盔卸甲。那些吹得上天入地的戰國武將,個個在李如松,麻貴手下,兵敗如山倒,不堪一擊。
明朝君臣一體,政通人和,萬曆皇帝這時頭腦還算清醒,大明將士們也不怕死,朝鮮君臣萬眾一心,佔盡主場優勢,而日軍失道者寡助,客場作戰,太閤豐臣秀吉昏庸無道,國內大名都生厭戰叛亂之心,豐臣政權中,武斷派加藤正清等,跟文臣派石田三成等,鬧得水火不容,這些人在韓戰中互相傷害,牽掣,嚴重消弱了日軍的實力。豐臣秀吉死後,雙方的矛盾激化,為豐臣政權的滅亡埋下禍根了。
其次主力遼東明軍屬於帝國精銳力量,遼東戰事頻頻積累豐富的戰鬥經驗,騎兵力量堪稱一流,在世界也屬較高水平,重火器在東亞也處於領先地位,步騎炮協同能力較強。日本火器只有鐵炮具有較高水平,但多兵種整合能力較差,沒有達到西方方陣的戰術水平,只有特殊場合(攻守城)才能發揮較好作用。最後,日本境外作戰,補給困難,水軍覆滅,戰爭就堅持不下去了,何況還失去豐臣秀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