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援朝戰爭,明朝4萬士兵,為何能戰勝20多萬日軍?

2020-12-12 不會再有的曾經

抗倭援朝戰爭,這是東北亞第一次國際戰爭,也是東北亞第一次大規模近代化火器戰爭。戰爭主要參與者是中國、朝鮮、日本三方。戰爭以日本對朝鮮的悍然侵略開始,以日本的可恥失敗而結束。

說句特別傷感的話,雖然咱們國家那個時候火繩槍不少,但是和日本的比,質量還是不行,一方面是人家資源短缺,好不容易造個武器一定得耐用,另一方面也是兵造局的腐敗問題。不過雖然火槍不行,但是明軍炮多啊,不但數量龐大,而且種類豐富,有大將軍炮、二將軍炮、各種佛郎機炮、虎蹲炮、百子連珠炮、滅虜炮等等。這東西不但火力大,而且射程遠,所以往往不用和日軍交火,直接單方面轟炸就可以了。而日本就比較慘了,沒有幾門炮,還大多安在安宅船上,和明軍一比,火力優勢就沒有了。

此次援日的明軍,基本都是各地明軍的精銳,比如遼東鐵騎、戚家軍、俞家軍等,戰鬥能力都是沒話說的。尤其是戚家軍、俞家軍,都是在江南和日本人硬碰硬打過幾十年的主,對敵人非常熟悉。相比之下,豐臣秀吉傾國之力攻擊朝鮮,派出去的不只有自己的親信,還有一堆各懷鬼胎的諸侯部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而作戰意圖能否貫徹,就更沒譜了。

明朝將領使用的武器也是當時世界一流。明朝軍隊裡裝備都是世界最先進的佛郞機大炮,火炮一響,死傷大片。號稱日本戰國名將用的還是火繩槍,火槍哪是大炮的對手。裝備先進的明軍在人數佔優的日軍面前毫不認慫,上去就搞,打得日軍鬼哭狼嚎,丟盔卸甲。那些吹得上天入地的戰國武將,個個在李如松,麻貴手下,兵敗如山倒,不堪一擊。

明朝君臣一體,政通人和,萬曆皇帝這時頭腦還算清醒,大明將士們也不怕死,朝鮮君臣萬眾一心,佔盡主場優勢,而日軍失道者寡助,客場作戰,太閤豐臣秀吉昏庸無道,國內大名都生厭戰叛亂之心,豐臣政權中,武斷派加藤正清等,跟文臣派石田三成等,鬧得水火不容,這些人在韓戰中互相傷害,牽掣,嚴重消弱了日軍的實力。豐臣秀吉死後,雙方的矛盾激化,為豐臣政權的滅亡埋下禍根了。

其次主力遼東明軍屬於帝國精銳力量,遼東戰事頻頻積累豐富的戰鬥經驗,騎兵力量堪稱一流,在世界也屬較高水平,重火器在東亞也處於領先地位,步騎炮協同能力較強。日本火器只有鐵炮具有較高水平,但多兵種整合能力較差,沒有達到西方方陣的戰術水平,只有特殊場合(攻守城)才能發揮較好作用。最後,日本境外作戰,補給困難,水軍覆滅,戰爭就堅持不下去了,何況還失去豐臣秀吉。

相關焦點

  • 萬曆年間的中日戰爭,4萬大明士兵為什麼能戰勝20多萬的日軍呢?
    明朝與日本正規軍的第一次交鋒發生在1592年。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自信心爆棚,為了建立一個超級大帝國,豐臣秀吉決定,先佔朝鮮,再徵中國,後滅印度。1592年3月,豐臣秀吉任命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統帥20萬大軍渡海進犯朝鮮。那麼,為什麼4萬大明士兵能戰勝20多萬的日軍呢?
  • 大明有200多萬軍隊,為何抗倭援朝只出動了幾萬人?
    1592年,日本出兵20萬悍然入侵朝鮮,朝鮮不敵,丟了半壁江山,眼看國家就要滅亡。情況危急,朝鮮緊急向宗主國大明求援。大明得到消息後,火速調集部隊,出動4萬大軍入朝作戰,軍隊數量僅僅是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巔峰時期也不過7萬人。眾所周知,大明朝兵馬眾多,全國有200多萬部隊,為何大明只出動了區區幾萬人?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援朝戰爭:抗倭援朝
    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豐臣秀吉派出了可以說是日本當時的最豪華陣容發兵侵略朝鮮,共調動了50萬軍隊,其中30萬用於作戰,15萬人是先遣隊。先遣隊分為八個軍,宇喜多秀家為總司令官,小西行長率第一軍,加藤清正率第二軍,黑田長政率第三軍,同時還有九鬼嘉隆的4萬水軍和700艘利家另外還有德川家康前田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正宗統帥的10萬人馬駐在名護屋作為預備隊。
  • 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勝了日本,但是否也拖累了明王朝
    在很多歷史愛好者的印象中,等到了明朝中後期,明朝軍隊在戰爭中幾乎都是呈現一邊倒的狀態。但是在明萬曆年間,當時的萬曆皇帝還拍板過一次大規模的境外作戰,也就是「萬曆三大徵」中的逐倭援朝戰役。因為長久以來日本在明王朝的眼中就是「倭國」,彈丸之地能有多大的戰鬥力呢?所以逐倭援朝戰爭一開始,萬曆皇帝完全是將其作為一場剿匪戰爭來打的,只派了區區5000兵馬就覺得完事了。但是在萬曆二十年初期派出的5000遼東軍在與侵朝日軍做短暫接觸後幾乎全軍覆沒,這給了萬曆皇帝極大的震動,萬曆皇帝終於明白這次來者不善。
  • 明朝萬曆抗倭援朝為了別的國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沒有價值的犧牲?
    萬曆抗倭援朝,是萬曆三大徵之一,明朝稱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是明朝應朝鮮國王李昖之請,幫助朝鮮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 這當然不是沒有價值的犧牲,日本侵佔朝鮮,為的是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明朝,和很多年後的情況有類似之處。明朝出兵援朝,就是在保護明朝自身。
  • 明朝抗倭援朝 3萬多將士戰死沙場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倭寇為了吞併朝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倭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倭寇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倭寇的主戰場。
  • 比志願軍「富」多了——歷史上的抗倭援朝戰爭
    翠花,上「飛彈」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浴血奮戰,驚天動地,打敗了美帝國主義。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其實,歷史上,還有兩支中國軍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們是唐朝的抗倭援朝戰爭和明朝的抗倭援朝戰爭。
  • 明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 明軍大敗日本
    原標題:明神宗與援朝抗倭戰爭明朝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是一場對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的國際戰爭(對於這場戰爭,朝鮮稱為「壬辰、丁酉倭亂」,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1537-1598)統一日本,遂於1592年4月進攻朝鮮,勢如破竹。
  • 封建時期的三次中日戰爭(二):明萬曆 抗倭援朝
    尤其,東北的女真人努爾哈赤不斷蠶食其他部落,暗中積蓄力量,日益成為明朝潛在的威脅。戰爭前夕,日本剛剛結束戰國時代,國內擁有一批領導能力卓越的將軍和戰鬥經驗豐富的士兵。與此同時,朝鮮經過兩百多年的和平,整體上重文輕武,國防廢弛,軍隊素質下降。
  • 讓日本人老實了300年的中日之戰——壬辰抗倭援朝戰爭
    1592年4月,慾壑難填的豐臣秀吉統兵20萬,氣勢洶洶的殺過對馬海峽,在釜山、慶州一帶登陸,正式拉開了侵略戰爭的序幕。戰爭伊始,經過內戰洗禮的日本侵略軍攻勢熾烈,在短短的兩個月之內接連得手,朝鮮三都十八道全部淪陷,勢如破竹的日軍一直打到鴨綠江邊,直接威脅到中國大明王朝的安全。
  • 沈惟敬:明朝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的奇人
    明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正式拉開序幕。這場戰爭對整個東亞此後數百年的政治軍事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湧現出很多名臣猛將。同樣,這場戰爭中,也出現了一位奇葩沈惟敬,他遊走在中日朝三國之間,做下驚天騙局,最終身死名滅。
  • 萬曆抗倭援朝戰爭:打出明軍熱血風骨,打出朝鮮白眼狼
    四:抗倭援朝點滴事中國古代軍隊最後一次揚威異國的榮耀,正是萬曆朝鮮戰爭!這場戰爭中,明軍的戰場表現怎樣?正如朝鮮官員那句著名評價: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也!除了朝鮮史料各種贊的「戰勝之速」,而令對手日本印象最為深刻的,除了明軍犀利的裝備,更有明軍士兵鐵血的戰鬥意志!
  • 明朝為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付出了多大代價?
    日本人繪製的島津義弘大敗明軍圖第二為「第一次蔚山之戰」,明軍將領麻貴率部 4 萬 4 千人進攻蔚山,被日軍守將加藤清正以 2 萬多人擊潰,傷亡 4 千餘人這個數字雖然不小,卻遠不及《明史》批判的程度,也尚不至於對明朝的邊軍實力造成致命損害。真正讓明廷產生「割肉之痛」的,還是「朝鮮之役」所耗費的國家財政。前後七年間,明廷在「朝鮮之役」共投入餉銀 500 多萬兩、物資(主要指糧食)200 多萬兩——合計約 800 多萬兩。僅次於曠日持久且最終導致明朝滅亡的「明金戰爭」,是明朝歷史上支出第二多的戰爭。
  • 萬曆援朝戰爭:明朝軍隊到底能上多少人?
    而網上也出現一些比較極端的聲音,認為明朝抗倭援朝是勞師百萬,拉鋸戰七年,還損失慘重,得不償失。從史料記載來看,明朝第一次抗倭援朝實際派遣部隊四萬人左右,第二次最高達到12萬人,有些許出入也不會相差太大。但總有人信不過這個數字,老想搞個大新聞,所以我們這次就以德服人,以平壤之戰為例,從兩個側面角度入手,來解決大家心中的疑惑:一是明軍與日軍作戰能佔據多大優勢?
  • 明朝曾出兵援朝抗日:戰爭長達7年 聯軍大勝倭寇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為了吞併朝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的主戰場。
  • 明朝出兵援朝:聯軍大勝倭寇
    原標題:明朝出兵援朝:聯軍大勝倭寇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為了吞併朝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
  • 明朝時的抗倭援朝戰爭:萬曆朝鮮之役
    ,再就是戚繼光、俞大猷抗倭時留下的南軍,這對於一個龐大的帝國而言顯然是不夠的,而且大明王朝對於外部世界和豐臣秀吉的戰爭宣言一無所知。而在兩國高層看來,偶爾的倭寇騷擾倒是時有發生,但是他們對傾國而來的日本士兵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朝鮮國王雖然收到了豐臣秀吉借道攻明的外交照會但也沒有予以理會。1592年,豐臣秀吉的十幾萬大軍渡過朝鮮海峽,於四月十三日在朝鮮釜山登陸,開始了侵朝戰爭。日軍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漢城、開城、平壤。
  • 大明帝國抗倭援朝促成滿清崛起?
    1592年,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當時的日本,經歷了數十百年的混戰,無論是武器槍械、戰鬥經驗,還是軍隊素質,都堪稱精銳。很快,朝鮮幾乎全境陷落。  朝鮮向宗主國明朝提出援助請求,對於是否援救朝鮮,明朝內部出現了兩派意見。一派人認為,應當援救。朝鮮世代尊奉明朝,明朝不能眼睜睜看著小弟被欺負而不出手,那樣的話,以後還有哪個小弟願意來朝拜大哥呢?一派意見認為,根本不必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