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是蘇軾的經典詩詞,也是中秋佳節的經典詩詞,一到中秋,也許大家腦海中想不起什麼詩詞,但是基本上都會想到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會想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會想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的這首詞已經成為了的中秋的經典代表作,就像七夕節人們自然會想到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自然會想到「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舉杯詢問青天是何等的有詩意和瀟灑,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誰也說不清楚。只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明月年年望相似。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改革派主政,蘇軾不想回汴京的政治漩渦中心,於是申請到他弟弟蘇轍所在的山東任職,當時蘇轍在齊州(山東濟南)為官,蘇軾被批准為密州(山東諸城)知州。
儘管密州遠遠不如他曾經任職的杭州富庶,而此時他的職位是密州地方上的最高級軍政長官。這一年蘇軾三十九歲,這樣的年齡,這樣的職位,也足夠他自豪一把的了。那一年他還沒有把自己起名為蘇東坡,那一年的歷史上還沒有蘇東坡。
蘇軾跟弟弟蘇轍兄弟情深,多年來大家都分別各地為官,同是宦遊人,已經多年沒相見,沒想到現在大家都同在山東任職,卻還是因為公務繁忙,兄弟倆一直都不能會面。
熙寧九年(1076)丙辰年,這是蘇軾在密州的第三年,也是在密州的最後一年,宋朝為官三年一任。「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在密州三年來,蘇軾積累了許多好朋友。在這個中秋之夜,蘇軾和朋友們共同舉杯賞月,痛快暢飲,通宵達旦,真是不醉無歸,痛快淋漓。
蘇軾準備調往別處赴任,今晚共同舉杯賞月的朋友們,明年今日大家又會分別在什麼地方賞月呢?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此時蘇軾不禁憶起了同在山東的弟弟蘇轍,中秋本該是人月團圓的日子,而自己兄弟倆同在山東,看似兩人距離很近,然而三年來卻都不能夠會面。眼看三年一任即將屆滿,自己即將又要被調派到別處任職,天大地大,下一任不知道會在天涯海角的哪一方,或許跟弟弟會面將會難上加難。
想到這裡,蘇軾詩興大發,揮動如椽大筆,龍飛鳳舞地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月亮自有陰晴圓缺,這是月亮本身的運轉規律。人自有悲歡離合,這是各人的命運造化,這種事情難以說清楚道明白。只好把思憶、懷念、擔憂、惆悵的情緒轉化為美好的祈禱和祝福:希望自己所思念的人平安長久,縱使相隔萬水千山,都可以一起欣賞這皎潔美好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