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人遺弓:孔子的境界不如老子的地方

2020-12-17 史安顏

貴公,從古至今一直是人類所追求的。並且為了實現貴公,人類從不停息,總是在抗爭、奮鬥。

何為貴公?

《呂氏春秋·貴公》中記載著荊人遺弓一事,不僅能夠使人生動形象地了解到貴公的內涵,而且精確地呈現出貴公的境界。

《荊人遺弓》記載道: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楚人遺弓而不去找,是因為在楚國丟失的,所以就會有楚人拾到弓。楚人已經拋開了個人,以國家為公。

孔子在這一基礎上去掉了「荊」,不再以國家為公,而是更進一步,以人類的利益為中心。能夠做到以天下為公的思想,足以值得所有人學習,並且這是每一個有識之士一生應當追求的境界。

不過,孔子的境界和老子的境界相提並論,就差了一點兒了。老子說去掉「人」,將人歸屬於天地萬物,將人從世俗中超脫出來,與自然同為一體,天地萬物都應當是平等的,全宇宙也都應當是平等的,我們都應當一視同仁、公正對待。所以,老子這樣的人才是達到了大公的最高境界。

在現代這個物慾橫流、急功近利的社會中,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仔細地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被利慾燻了心,為了達到目的而變得不再純粹,不擇手段地謀求私利。我們是不是忘卻了「貴公」二字,變得自私自利,損害他人、社會的利益。

我們嘲諷不公,怒斥不公,憤懣不公。大公何在?大公,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論遺弓
    南方荊(楚)國有人丟了一張弓,別人叫他去找,他想天下的弓很多,我又丟了這麼長時間估計不會找到,便說:「荊人丟了弓,被荊人拾去。何必去找呢?「這種說法是說:天下的東西放在這裡放在那裡都一樣,都在我們楚國,何必去找呢。
  • 人分四種境界,孔子與老子究竟誰高誰低?
    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將人分為了四種境界:第一種自然境界,第二種功利境界,第三種道德境界,第四種天地境界。所謂「自然境界」,類似於那些喪失人性的殺人犯就是如此;所謂「功利境界」,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就是如此;所謂「道德境界」,對於孔子這樣的萬世師表來說就是如此。而對於「天地境界」,在馮友蘭先生的眼中,中國千古以來只有老子達到了這一境界。為什麼說老子的境界高於孔子?這還要從老子的思想學說說起來。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從孔子與老子的另類視角,看金庸武俠世界的武功境界
    中國歷史上出過很多的名人,比如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歷史的孔聖人,還有道家的創始者李耳,即平時大家所稱道的老子。孔子被後世稱為「聖人」,而老子被稱為「天人」。今天書生就來換個角度與大家討論另一種武功境界的劃分。學術界稱孔子為孔聖人,孔子在大家的心目中就是那種無所不知的形象,孔子的弟子在遇到不懂的問題而請教孔子的時候,往往都能得到富有哲理性的回答,給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準確來說,孔子是「文聖人」,那麼「武聖人」又當如何呢?
  • 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誰的境界更高?
    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老子聞之曰:「失之,得之。何必人。」釋迦聞之曰:「何弓?何人?何得何失?」 —— 看罷此文,三聖默然。顏回問尹喜曰:「世人造謠,三聖云何不辯?」三問而三不答;復問尊者阿難,阿難曰:「假立名言,妄說諸有,何必辯?」
  • 孔子向老子學習又是怎麼回事呢?
    社會上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但是很少知道老子是個怎樣的人,裡不太知道孔子向老子問過禮!那麼孔子限中的老子又是怎樣的呢?孔子三十多歲後,在社會上已經有些影響了,但是他很謙虛好學。當時老子名聲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數禮的問題。於是孔子一路上想像老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風塵僕僕地從魯國山東曲阜來到周王都。
  • 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的境界有何不同?一個故事告訴你答案
    還有人說,就這一個小小的故事,還包含了儒釋道三家的境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01、首先我們來說儒家。孔子在這件事情上,對楚王的評價不是很好,他認為楚王還是不夠豁達。那孔子在意的點在哪呢?在於是人失了弓,也是人得了弓。更重要的是,這個人也不一定是楚國人。
  • 老子為什麼比孔子在國外更受歡迎?
    那麼說起中國的先賢,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孔子,歷朝歷代以來,那都是被逢為聖人。他的事跡,以及他的所說過的一些話,對於我們這個民族,可以說是起到了一個非常得要的作用。也正是這個原因,孔子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讀書人的代表。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而且時間、地點都不同。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件事情是杜撰出來的。相反,孔子可能多次去拜訪老子。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左右。
  • 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問題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之一,孔子是老子的弟子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無論是在《史記》中,還是在《孔氏家語》中,都有記載,孔子向老子問道、問禮。孔子把老子比作龍,可見孔子對於老子境界之高遠,是嘆為觀止的。老子境界高遠,有孔子這樣的弟子們在前臺值班,也就樂於退居幕後。因此在歷朝歷代的治國實踐中,老子和孔子的關係,更像是幕後老闆和職業經理人的關係,比如董事長和總裁,因為瑣屑的具體事務,是無需大領導出面的,所以在道教中,玉帝負責具體事務,而三清也是清淨無為地修煉,以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畢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神佛之外更有神佛。
  • 楚國人說了一句話,孔子、老子也說了一句話,呂氏春秋對老子評價最高
    而且說:「楚國人遺失了弓箭,一定是楚國人拾到了它,又何必去找它呢?」 孔子聽了楚國人的話說:「去掉'荊'字就行了。」 老子聽了孔子的話說:「去掉'人'字就行了。」 所以老子就是最大公無私的。
  • 孔子向老子請教了什麼?
    在公元前571年出生在公元前471年死去,公元前770年周朝時期的人。是我國有名的思想大家、教育大家、哲學大家,因為老子擔任過管理書籍的官職,所以他在學習了前朝人的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獨成一派的道家思想,因此老子被認為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
  • 老子是什麼人?老子說自己是聖人;孔子說他是神人;莊子說是真人
    大家都知道,先秦儒家的創始人創始人孔子被人們稱為聖人。古代被稱為聖人的人有很多,比如堯、舜、禹、湯、文王、周公等,但是在很多場合下,人們提到聖人,總是專指孔子。《孟子·萬章下》中列舉、分析了古代四位聖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他認為伯夷是聖人中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中最有擔當的,柳下惠是聖人中最隨和的,而孔子是聖人中最能順應時勢的,是聖人的集大成者。
  • 孔子向老子虛心請教,原來老子的思想如此玄妙
    孔子與老子的第1次會面,當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孔子去向老子請教,老子一看到孔子便說道,所謂大智若愚,就是你只有去掉身上的嬌氣和欲望,才能夠有所成就。孔子問老子最近在讀什麼書?孔子說在看周易,說因為聽說聖人都在看這本書,所以他也跑去看了看。對於這樣的回答,老子感到非常疑惑。因為此時的老子還沒有領會到其中的精髓。
  • 同為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誰的思想境界更高?僅用一句話便可分高下
    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和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均是當時有名的思想家。孔子儒家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有《論語》。孔子有三大歷史貢獻:第一,在思想上,孔子以「仁」為核心,什麼是仁呢?就是要「仁者愛人」。每個人都有「仁」的願望,「仁者,人也。」
  • 西方為什麼覺得孔子遠不如老子
    孔子和老子時間來到近代,東西方的交流深入,儒家思想也被西方所熟知,但是西方除了少數的思想家之外,大多數都比較排斥儒家,尤其是哲學家、思想家黑格爾就特別看不上孔子。黑格爾說:孔子的哲學根本不算哲學,頂多算是一種生活上的規訓,缺乏邏輯和系統。而黑格爾卻對老子推崇有加,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老子的傾慕。
  • 孔子與老子見面後,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暗示了孔子的未來
    但是對於孔子的看法,歷史上也是爭議頗多的,有的人是中肯,有的人說讚揚,有的人則是反對。其實大家怎麼樣想都好,孔子所做出的貢獻是放在那裡的,是無可爭議的,就連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會受到儒家的影響。說到孔子,那麼大家自然就會想起另一個名氣更大的人,他就是老子了。雖然老子做出的貢獻跟孔子了開創了儒家學派比起來,似乎影響並沒有那麼巨大。
  • 孔子曾求學於老子,孔子從老子學到了什麼?
    孟僖子回來就立下遺囑,讓自己的兩個兒子跟著孔子學習禮儀。這個事情說明,此時的孔子,在魯國的上層階級眼中,已經是個博學多才精通禮儀的人了。雖然這兩個貴族子弟的成績不咋樣,後來也沒啥學術地位,更不是孔子最喜歡的人,卻給孔子帶來了巨大的幫助。「近水樓臺先得月」,也許是南宮敬叔利用和魯昭公關係親密的條件,向魯昭公打了個申請,請求他對孔子外出考察學習活動給予大力支持。
  • 孔子求教老子:孔子人道PK老子大道,層次決定勝負
    所以,當孔子問道老子時遇見很尷尬的事就很正常了。孔子問道老子,回家後三天沒有說話孔子曾經去向老子請教《禮》方面的學問,先派了他的學生子貢去拜見。子貢見到老子後,老子對子貢說:「你的老師叫孔丘,他如果跟隨我三年,然後我才能教他。」
  • 2000多年後,才明白孔子心中的大同之世,老子的小國寡民境界在哪
    儘管,孔子與老子實際同出一脈。然而,倆人之間卻總似隔了一條江河,多少重樓,或多少看不見的時光。儘管,老子也為國為民而思想。但老子是豁達通透的,也一覽全局,未來時空變化。因此,老子是悠然自得,不喜不愁的。有人說,老子主張「小國寡民」思想,我國泱泱大國,豈可能為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