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四種境界,孔子與老子究竟誰高誰低?

2020-12-04 宣墨先生

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將人分為了四種境界:第一種自然境界,第二種功利境界,第三種道德境界,第四種天地境界。

所謂「自然境界」,類似於那些喪失人性的殺人犯就是如此;所謂「功利境界」,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就是如此;所謂「道德境界」,對於孔子這樣的萬世師表來說就是如此。而對於「天地境界」,在馮友蘭先生的眼中,中國千古以來只有老子達到了這一境界。

為什麼說老子的境界高於孔子?這還要從老子的思想學說說起來。

老子學說的最大特點,一個是樸素辯證法,另一個就是在政治上無為而治的主張。樸素辯證法,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在老子的眼中,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對立存在的,無一件事沒有對立面。

或許在馮友蘭先生的眼中,真正決定老子境界的,還是他「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那就是放下了這整個世界,順其自然。無欲望、無追求、無功利,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但是這樣的境界,這世間又有幾個人能做到?也難怪馮友蘭先生將老子看作是千古第一人。

然而與老子相比,處在「道德境界」的孔子,似乎就與他的觀點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孔子的這一生,也過得很是辛苦。

在思想主張上,孔子一直強調「仁」與「禮」,他周遊列國,期望能將社會秩序重新帶回西周時代,同時他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標準,期望能用這些標準讓社會重新正常運轉。然而在春秋戰國那樣的一個年代,孔子的思想主張註定不會被他人所接受。生不逢時或許才是孔子這一生如此艱辛的主要原因。

不過,也正是因為處在了道德境界的孔子,他成功地打破了春秋戰國時期教育壟斷的現狀,使得老百姓也獲得了學習的機會,這不得不說是千古一大壯舉。不僅如此,孔子還可以說是「新式教育的鼻祖」,注重「因材施教」,編撰不同種類的書籍,都是孔子為教育事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或許,也只有處在道德境界的孔子,才有可能完成如此壯舉。

當然,孔子的思想也並不是完全都是好的。與法家相比,儒家存在嚴重的「厚古薄今」的思想,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以前的比現在的更好,一味地希望能夠回到西周這個已經淹沒在歷史中的時代,這顯然是某種倒退。

除此之外,孔子所定下的各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人性的發展,在後來甚至成為統治者控制老百姓思想的有力工具,這不得不說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孔子與老子,這兩個人到底誰的思想境界更高?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作者也無法下出論斷。但對於我們個人來說,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僅僅是去比較他人的境界高低。

相關焦點

  • 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誰的境界更高?
    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老子聞之曰:「失之,得之。何必人。」釋迦聞之曰:「何弓?何人?何得何失?」 —— 看罷此文,三聖默然。顏回問尹喜曰:「世人造謠,三聖云何不辯?」三問而三不答;復問尊者阿難,阿難曰:「假立名言,妄說諸有,何必辯?」
  • 老子和孔子誰的學問高?
    個人認為應該是一樣的,很難去分別誰高誰低。老子和孔子都是各自教派的創始人,兩人的文化也都影響中華歷史上千年。無論是地位還是文化對後世的影響都一樣的。老子世稱「李耳」、「李聃」或「老聃」,是道家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
  • 同為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誰的思想境界更高?僅用一句話便可分高下
    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和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均是當時有名的思想家。孔子儒家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有《論語》。孔子有三大歷史貢獻:第一,在思想上,孔子以「仁」為核心,什麼是仁呢?就是要「仁者愛人」。每個人都有「仁」的願望,「仁者,人也。」
  • 老子和孔子的修行,誰更高?差幾個層級?
    老子,在中國被尊稱為「太上老君」,道家的「教宗」;在民間,早已被封神。老子也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聖人。孔子,則被中國後世稱之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連歷代皇帝都得參拜。這二位都是星光閃耀、粉絲無數,那麼,這二位的修行到底誰高誰低呢?到底差幾個層級呢?
  • 老子和孔子究竟誰偉大?你可以從這個問題中尋找答案
    而所有的比較中難比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喜歡郭德綱還是喜歡小瀋陽 ?喜歡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喜歡範冰冰還是李冰冰?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最難的又是比較賢人之間的差別。曾國藩厲害還是諸葛亮厲害? 李世民厲害還是劉秀厲害?而我認為最最難的比較是比較中國兩個聖人之間的高下。
  • 道家老子的弟子都有誰?孔子師事老子
    據《文子·上德篇》記載,道家老子跟隨常樅學習。那老子的弟子都有誰呢?《老子列傳》記載,老子出函谷關,勉力為關尹著書「上下篇」。關尹,又稱關尹子,尹為官名,其名喜,即尹喜。一說尹喜又名環淵。尹喜的著作為《關尹子》。
  • 孔子與老子的思想誰的更勝一籌?
    孔子和老子在當時曾經會晤過一次,兩人對彼此的觀點和有興趣的問題互相交流,孔子走了很遠,老子還站在那裡久久凝視,「曲高和寡」,兩人的靈魂深處都是孤獨的!「陽春白雪」來形容老子,用「下裡巴人」來形容孔子,老子格調再高也得娶妻生子、柴米油鹽,孔子就像小品裡的「趙本山」,說到喜劇小品誰也繞不過去趙式詼諧。
  • 老子與孔子誰更有智慧?
    我認為老子更有智慧,因為老子的智慧源於天道與大自然,而孔子的一些言論,多半是自己人生志向與內心情感的抒發。老子的《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講的是天道,大自然的規律,立論深遠,智慧非凡。其中,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孔子和老子誰的地位高,為什麼老子是神仙而孔子不是
    在中國孔子的地位要比老子高,在世界上老子的影響力要比孔子大,在思想的深度以及學識的淵博上老子勝孔子一籌。至於老子被列入仙班,而孔子未被列入,就如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而老子沒有一樣,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學派。
  • 孔子與老子誰更厲害?看看他們對美色的態度就知道了!
    孔子與老子雖然是同時代人,並且都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思想家,但是孔子與老子的評價,卻總是沒有取得一致。有的人說孔子更務實,有的人說老子更高遠,那麼,到底誰要厲害一些呢?首先,我們需要比較一下孔子與老子的相同之處。
  • 荊人遺弓:孔子的境界不如老子的地方
    《呂氏春秋·貴公》中記載著荊人遺弓一事,不僅能夠使人生動形象地了解到貴公的內涵,而且精確地呈現出貴公的境界。《荊人遺弓》記載道: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 春秋三傑,孔子老子墨子,誰更厲害?
    春秋三傑,孔子老子墨子,誰更厲害?春秋戰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了眾多的學說學派,各家之間不相融合而又彼此學習,故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壯觀場面。在這些學派之中,最有名氣又最厲害的三家當屬儒家、道家和墨家,而孔子老子墨子也被成為春秋三傑,那麼,在這三位當中,誰更厲害呢?孔子,倡導仁義並建立了儒家學派,新創了私人講學這種模式,在各地廣收弟子,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古代教育。孔子曾經周遊列國多年,到各地講學,積極傳播儒家思想。後來,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也逐漸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孔子與莊子兩個人,誰的境界更高?這一個字拉開差距
    孔子與莊子兩個人,誰的境界更高?這一個字拉開差距歷史長河蜿蜒前流,偉人也有千千萬萬,那麼偉人當中,又該如何論高下呢?戰場,以成敗定英雄,定的是英雄,定的是誰棋高一著。然而,戰場往往不是一個人的勇猛,而是幾個人,或是一群人。那麼,同樣的兩個人,又該如何判定誰高誰下?又何況,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沒人會計較這一分兩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你不會說「這個人比那個人好」,這樣也太以偏概全了。你總會說「這個人在這方面比那個人好」,這就是把兩個人放在了同一水平上,這樣才可以進行比較。那我們不妨以孔子和莊子為例。
  • 孔子為何對老子頂禮膜拜還自稱是學生?老子一番話讓孔子終身感激
    今天如果某位後起之秀前去拜訪某前輩專家,或許前輩先要讓你等幾個小時,跟你擺擺架子,美其名曰磨練磨練年輕人的性子,遇見脾氣不好的還會想盡辦法打壓,但是孔子和老子兩個人的姿態放的都很低,老子對於孔子的到來熱情招待,知無不言,並當面傳授大道禮樂等知識,孔子與老子交談甚歡,連續幾日不忍分別,對老子的智慧也愈加敬佩,以至於後來對老子評價很高:
  • 如果老子和孔子在天庭有神位,你認為誰的官位大
    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兩位的思想都深遠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每一代。而兩位也同出於一個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同樣只有一部哲學書流傳於世《道德經》與《論語》。《道德經》無論是玄學還是哲學在中國的歷史中都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而《論語》一書則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 改編自自主招生考題:沒人幫助的情況下,孔子和老子誰能打過誰?
    隍元帥雜談第一期,是元帥應知乎上小夥伴要求做的「奧特曼與孫悟空誰能打過誰」的一期雜談,今天這一期,我們繼續做有意思的戰鬥力分析。題目來自十年前的清華自主招生考題:「老子與孔子打架,你幫誰?」我們先從歷史角度說說兩人相遇時的武力值。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從孔子與老子的另類視角,看金庸武俠世界的武功境界
    中國歷史上出過很多的名人,比如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歷史的孔聖人,還有道家的創始者李耳,即平時大家所稱道的老子。孔子被後世稱為「聖人」,而老子被稱為「天人」。今天書生就來換個角度與大家討論另一種武功境界的劃分。學術界稱孔子為孔聖人,孔子在大家的心目中就是那種無所不知的形象,孔子的弟子在遇到不懂的問題而請教孔子的時候,往往都能得到富有哲理性的回答,給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準確來說,孔子是「文聖人」,那麼「武聖人」又當如何呢?
  • 老子與孔子到底誰更勝一籌?
    (李耳字聃)和孔子(孔丘字仲尼),玩過王者榮耀的朋友們在老夫子時就會聽到這麼一句臺詞「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由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後人對孔子的評價相當之高,但是孔子比起老子我個人覺得兩人差別還是挺大的。首先,孔子幾次三番求教於老子,第一次孔子赴周問禮於老子,老子不吝受之,之後幾日孔子又向老子請教了許多問題,老子也都悉數解答,又過了幾日孔子便向老子辭行了,臨別之際老子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