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朋友們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嗎?知道端午節和哪位詩人有關係嗎?了解端午節的飲食文化嗎?我們請來作家、學者崔岱遠(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副編審),與各位一起分享端午節的文化話題。
崔岱遠:提到粽子,各位朋友都提到了詩人屈原。屈原生活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時代。但實際上粽子的歷史比屈原要長2000年。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在夏至這天祭祀百物之神。他們認為夏至這一天很可怕,因為過了這一天黑夜在一天天變長,所以這一天叫「惡日」。在古代不用公元紀年,用的是天幹地支,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於是就有了「午」,因為冬至這個月是第一個月,叫「子月」,子醜寅卯辰巳午,推算下來五月就是「午月」,端午節就這麼出來的。由於他們認為這一天很可怕,就把牛的腦袋砍了,用牛頭祭祀。後來到了西周,人們覺得這種祭祀方法很野蠻,就用草裹上米做成一對牛角樣子的「角黍」擺在那兒,這就是粽子的來歷。再後來人們用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葉子,裹上北方產的大黃米,代表陰陽相裹,這個東西就叫粽子,所以跟屈原沒關係。
主持人:那麼屈原和粽子間的傳說怎麼流傳下來了?
崔岱遠:屈原是戰國時期的一位楚國大夫,也是位大詩人,五月初五這天投江而死。當時,當地人將大米塞進竹筒,再扔進江裡。後來,因為他是死在水裡的,人們認為他是水神。南方有祭祀水神的傳統,因為屈原是一位大詩人又是一位愛國者,他的道德和文化力量遠遠大於曹娥等其他投江而死的人,所以就把屈原傳下來了。東漢時有一個傳說,一個人在汨羅江畔碰見一位身著白衣服的人,這個人說我就是屈原,非常感謝你每年來祭祀我,但扔到江裡的東西都被蛟龍偷吃了。請用葉子將其包裹後用五彩絲線纏繞,因為蛟龍怕五彩絲線。之後這種風俗就傳開了,所以東漢以後,粽子才真正和屈原產生關係。
主持人:端午節好像還有闢邪的習俗?
崔岱遠: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不僅是紀念屈原,第一個文化內涵就是感知夏季,第二個是紀念屈原,另外一個是闢邪。古人沒有科學觀念,他們發現一到夏天就愛得病,怎麼辦呢?第一件事就是吃五毒餅,就是把五種毒蟲刻在一個餅上,五種毒蟲有蛇、蠍、蜘蛛、蜈蚣以及癩蛤蟆(蟾蜍)。還有就是五彩絲線,因為他們認為「邪」「魔」怕五彩的東西。還會把雄黃抹在小孩兒的腦袋上,畫一個「王」字,喝雄黃酒。女孩兒會用五彩絲線纏一個小粽子掛在身上。類似的還有吃「五黃」,後來南方又衍化出吃「五紅」。闢邪還有幾個有趣的風俗,在門上掛三樣東西,一個是菖蒲葉,因為它長得像寶劍,所以覺得闢邪;第二個是艾蒿,它的子長得像小錘子,人們認為這個東西叫鞭子,可以打妖怪,所以闢邪;第三個是大蒜。而且這三個東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驅蚊。
主持人:崔老師您再講一下大家提到的賽龍舟。
崔岱遠:賽龍舟其實跟屈原沒有關係,屈原投江是真的,他投江的時候身邊沒有人。有首詩叫《漁夫》,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就是屈原在江邊碰到一個漁夫,屈原說眾人皆醉我獨醒,漁夫說「滄浪之水清兮」,就是說如果滄浪之水是清的呀,它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纓子,「滄浪之水濁兮」,髒水可以洗洗腳,你何必想不開呢。結果屈原沒有聽他的話,漁夫覺得這個人死心眼就離開了。元代蒙古族南下佔領中原,忽必烈滅了大理國,就是現在的雲南。大理國的人要逃命,他們順著瀾滄江劃到了湄公河,是劃著龍舟跑的。賽龍舟這個風俗起源於明代,但是逃跑這件事兒總歸不光彩,所以人們願意把它附著在屈原身上。
聽眾:端午節時南方會划龍舟,那麼北方會做什麼?
崔岱遠:這個習俗有很強的地域性,因為北方沒有那麼多河流,所以沒法划龍舟。北方會喝雄黃酒,在小孩腦袋上畫王字,代表「老虎」,還會在門上掛菖蒲葉、大蒜和艾蒿。
【粽子的「正確打開方式」】用來捆粽子的線叫「馬蓮」,上面有個「活扣」,一拉就開。一般都用兩片或三片粽葉,如果葉子寬就用兩片,葉子窄就用三片。粽葉是葦葉,所以吃起來有股清香。脫去粽子綠色的外衣,露出它米色的胴體,入口後香甜軟糯。
摘編自《國際人才交流》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