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香噴噴的粽子,還有入口甜香的菖蒲酒呢?眾所周知,端午節在中國由來已久,每個地方過節都有不同的習俗。不過,在距離中國東北不遠的韓國,他們也同樣在過一個叫江陵端午祭的節日。和我們過的端午節不同,韓國的端午祭一般從農曆的4月初5持續到5月初5,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們祭祀山神,開展演藝活動,比如演出假面劇,即讓演員們頭戴高帽,塗上胭脂,在無聲的情境下,僅憑動作進行演出,還有類似於蕩鞦韆和拔河這樣的民俗活動。和中國的端午節差距還是挺大的。不過2005年11月25日,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正式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名錄》,這一舉動在網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在這之後,雖然專家紛紛出來闢謠,但就端午節這個節日而言,它到底是不是韓國的呢?而這就要從端午節的發源講起了。有這樣一種說法,在古代曆法中「午月」是後來的農曆「五月」,而端午節始源於夏至,關於夏至,春秋戰國時期的《禮記》這樣記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也就是說,在古人眼裡,午月就是五月,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月份。這個月不僅溼熱難耐,而且疫病頻發,被古人稱之為「惡月」。由此看來,端午節前身的具體日期在春期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只是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形成現在這樣眾多的習俗。而在大約三百年後的兩漢,「午月午日」這一概念逐漸演變成了具體的日期——五月五日。比如司馬遷寫的《史記 孟嘗君列傳》和東漢王充的《論衡 四諱》等都記載了這樣的習俗。
至此,相比於戰國時期「五月五日「代替了」午月午日「,還誕生出了更多的習俗,而在漢代之後的魏晉南北朝,」端午「一詞第一次出現在史料中,代替了兩漢的」五月五日「。端午節為什麼不叫」端五節「,是因為有資料稱五月五日在古代代表了不吉之日,為了避免忌諱便做了改動,從此「端午」兩字便沿用至今。而且不同於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生產力要更為發達,這導致人們的思想相較於以前也要更加開放,所以關於端午從戰國時期傳承下來的神話面臨著信仰力不足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取代老神話的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的故事了。
端午節用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說法,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公認。楚國大夫屈原雖然擅辭令,也推行了許多良策,卻因自己的君主楚懷王聽信讒言而被疏遠,而後又被太子蘭流放,屈原看到了國家的腐敗,救國的理想也跟著破滅了。在寫完絕筆《懷沙》後,跳汨羅江殉國。百姓們為了保護屈原的身體不被河裡的魚蝦吃掉,就集體划龍舟尋覓屍體,並把裝米的竹筒投進江裡。雖然屈原一度被人們認為是端午節的源頭,但是有學者認為早在春秋屈原死前的200年左右,端午節祭祀就已形成,而這種習俗源於吳國大夫伍子胥。
春秋時的伍子胥,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他是楚國人,父兄都被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去往吳國,助吳伐楚,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兒子夫差繼位,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忠言。吳國宰相,受越國賄賂,用讒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了。並且賜子胥寶劍,讓子胥自刎。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死前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聞言大怒,在五月五日這天用皮袋把伍子胥的屍體裝上投入大江,奇怪的是,這個皮袋不僅沒有沉到水底,反而逆流而上的滑著,人們覺得是神靈顯現,稱伍子胥是「波神」,因此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伍子胥死後的600年左右,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據說在紹興一帶,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會在龍舟競渡時設立曹娥的排位,以示紀念。
關於端午節的歷史傳說有很多很多,更令全國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江南一帶多舉行賽龍舟,北方沒有這麼多的湖泊就多插艾草喝雄黃酒等等。而這些習俗和韓國相差甚遠。所以部分學者稱中韓兩國端午節彼此之間並沒有關係,雖然兩個節日可能都起源於中國,但是因為流傳到其他的國家和當地文化整合之後,習俗也就出現了地方化的現象吧。2008年我國把端午節列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不再相信波神的存在,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還要過端午呢?其實小編覺得在通信發達的時代,即使是最親的人,我們也越來越少的見面,而有一個機會,能夠讓團圓在飯桌前的家人們,嘮叨著久遠的話題,讓遠方漂泊的孩子,也能抽出時間問候以下父母,而天下所有的國人,也都因為文化的關係,雖然身處不同的時空,卻感懷著一些同樣的歷史故事,同樣吃著粽子,在同一時間做著同一件事的浪漫,或許是這個時代端午節帶給人們的饋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