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員為何年到70也不願退休?只因宋朝體制的諸多弊端

2020-12-18 騰訊網

在如今的古裝電視劇中,會經常看到一個情節,就是有一位年紀較大的臣子,向皇帝請求告老還鄉申請退休。而申請退休的年紀卻大不相同,這不禁讓人好奇,到底古代的公務員是否有退休制度?

如果有退休制度,那退休的年紀是多大年紀呢?還是其實是沒有所謂退休年紀,在於皇帝是否信賴你和重用你。

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宋朝的一代文宗歐陽修就曾經七次向皇帝請求退休,第一次請求退休時剛剛過60歲,到最後一次已經65歲,才獲得皇帝的允許得以退休。

那麼是不是在宋朝,官員們的退休程序是怎麼樣的?是否每個官員退休都像歐陽修這樣困難呢?請在下文中一起來探討。

宋朝的退休制度

1、七十歲就要退休

一個人一生的黃金年華總是有限的,無論是做什麼工作,總有做不動的一天,因此退休制度是送走舊人,迎來新人繼續做事情的完善制度,可以保持事情、項目的更替運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退休概念的國家,早在春秋時期《禮記·曲禮》上就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仕。」提出了士大夫七十歲可以退休了,致仕就是官員結束自己的仕途的意思,為國家工作一輩子,是時候可以退休恩養了。

這個制度對後來的王朝都有很大的參考意義,許多統一的大王朝例如漢、唐、宋元都遵循了這樣的規定,一些官員在七十歲如果願意退休都可以獲得退休,甚至提前退休也可以獲得批准。

只有例如皇帝格外信任、或者倚重的大臣才會繼續留任,例如元朝的郭守敬始終無法獲得批准,一直留任到在崗位上過世。那麼宋朝的退休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2、宋朝官員退休後的待遇

作為對士大夫階層算是最好的朝代,宋朝對於退休的士大夫有全套的制度去對待。

如果宋朝官員到年紀、或者提前退休,都會一定的退休補貼金的存在,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好,在北宋初年,國家經濟不發達的時候是沒有的,因為國家財政無法負擔這筆預算。

後來,進入到宋仁宗時代,國家經濟才是繁榮,財政收入豐厚,才開始退休金。宋朝文人的筆記《獨醒雜誌》:記載「國朝自章聖,始命致仕者給半俸,然非得旨者不與,遵唐制也。」就是說,如果你退休了,朝廷會以你就任的最後官職工資的一半作為你的退休金。

而一般慣例來說,一個朝廷中層官員在沒有什麼錯誤情況下退休,朝廷會給他再升一級官職,並且按這個官職工資的一半來作為他的退休金。如果皇帝特別器重這位大臣,還會格外恩典,有時候是連升幾級的待遇,又或者是增加田地、禮物等其他賞賜。

看起來,好像退休的待遇已然非常好,但是宋朝會主動退休的官員卻不是很大,不退休的官員反而更多,這是為何呢?

宋朝是官員待遇非常好的朝代

1、財政充足是硬實力

宋朝對待退休官員的福利特別好,但是還是許多官員一直堅持待到自己完全老眼昏花、身體不適才選擇退休。

甚至有些官員還賄賂管理此事的官員給自己更改年紀,讓自己一直還不到退休的年紀。這一切的原因都在於在任的待遇比退休好太多了。

宋朝是中國古代王朝中政府最有錢的王朝,也是唯一年度稅收可以達到億元級別的王朝。

根據曾鞏《議經費扎子》提到的國家財政支出的情況「天下歲入,皇佑、治平皆一億萬以上,歲費亦一億萬以上」,說明了宋朝年收入高達「一億萬」但是支出也是「一億萬」,基本處於收支平衡的情況。

宋朝與其他重農抑商的王朝不同,不限制商業發展和並且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根據宋神宗在位的熙寧10年,當年朝廷的稅收有七千多萬貫錢裡面大約有七成左右是商業稅收。

與後來的明清相比,國家財政情況要好得很多,因為有巨大的預算可以給予朝廷的在任和退休官員,那麼在任的官員的待遇有多少呢?

2、年薪過百萬,福利待遇超群

宋朝的官員的工資結構到底有多好,導致那麼人都不願意提前退休,以歐陽修為例子。他在第一次申請退休前是參知政事、樞密副使按照他的級別,他每月大概俸祿55貫,外加「貼職錢」、「公使錢」、「薪炭錢」。

除了錢的待遇,還有每年的10匹綾、30匹絹、50匹綿的「衣賜」,此外還有1500畝的「職田」,這些都是可以另外租出去給佃戶耕種。而將這些收入根據購買力換算,在今天應該是相當於四、五百萬元的收入。

同在任相比,朝廷官員一旦退休,每月收入則只有工資的一半,沒有其他的「補貼」,整體收入一下子縮水幾十倍之多。兩者對比就能明白大多數人為什麼不肯退休了。

這種情況,朝廷久而久而也發現了,因此在《宋史·職官志》中有記錄「近世致仕並與轉官,蓋以昧利者多,知退者少,欲加優恩,以示勸獎」。指出大家都是為了謀取在任的利益,而一直不肯退休的人多,按時退休的人少。

所以,為了讓更多勸更多到達退休年紀的官員退休,朝廷也給一些類似全款工作退休,或者按時退休可以蔭及子孫升遷等福利。而這些鼓勵顯然沒有太大的效用,背後帶來的問題越發明顯。

早退休有人誇,不退休被人罵

1、國家「三冗」的情況越發嚴重

歐陽修辭職需要申請七次,並不是宋朝朝廷不鼓勵辭職,相反,宋朝喜歡「求退」年紀過大、工作職責已經無法履行的官員。這樣做的目的以及背後的原因都在於宋朝一直出現的「三冗」問題。

宋朝建立後,為了不出現唐末五代那樣的武將作亂的局面,在徵兵方面採用募兵制,經常大規模的徵兵,為了防止地方的軍事實力過大,宋朝把兵馬集中在京城周圍。

而且在災荒年出現災民時,為了解決災民無家可歸,無事可做也招入軍隊。宋朝的軍隊都是終身制供養,即使你二十歲入伍,到了六十歲打不動仗,還是有固定工資可以發放。

其次是宋朝官職為了避免大臣獨攬大權,採用分權制的官職設置,例如丞相就分出管理軍事權的樞密院、還有類似「副丞相」的參知政事等官職。常常就是一個官職的工作任務,會設置有三個人的崗位負責這個事情,結果就是互相推諉的情況時常出現。

所以,宋人蔡襄給宋仁宗上的《強兵疏》裡面就提到:「臣約一歲統計,天下之入民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及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何得不窮,民何得不困」,他指出國家的收入有六分之五要花在軍隊上,但是這樣的兵卻沒有戰鬥力,完全是浪費國家的錢。

冗兵和冗官的問題加起來就變成了冗費,這也就是為什麼宋朝財政收入很高,但是預算支出也很高的原因。蔡襄後來又上了《強國疏》非常擔憂的表示「兵日益多,官日益冗,財物有限而支費無涯」,覺得終究有一天會出現大問題。

其實朝廷也知道養著太多不作為的官員確實是很大的負擔,並且在鼓勵早退休上作了嘗試。

2、早退休可獲得個人美譽

其實作為士大夫而言,實現個人政治理想很重要,但是可以獲得一個完美的名聲,可以流芳百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追求,對於以儒學為精神核心的士大夫們其實很有吸引力。

例如歐陽修在第一次申請退休時,其實就做好退隱的準備,他自己也說過「修平生名節為後生描畫盡,惟有早退,以全晚節,豈可更俟驅逐乎?」

意思是我歐陽修做官到現在沒犯過大錯,早退休早安心,哪裡可以等到被人趕下臺的那天?直接退休,在眾人眼中是高風亮節,不貪戀權位,在實際而已也是給國家減少開支,給後續的年輕人讓位。

而宋朝朝廷也繼續開始「趕人」的安排,根據《宋史·職官志》中提到侍御史知雜事司馬池曾申請「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請致仕者,許御史臺糾劾以聞。」意思是說有文武大臣七十歲不自己申請退休的人,允許御史臺彈劾他,也就是自己不走,就要罵你走。

於是,也有部分積極退休的人獲得禮遇,據《宋史·職官志》「治平四年,神宗即位,還提到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讀李柬之、李受相繼致仕。舊制,閤門無謝辭例,帝特召柬之對延和殿,命坐賜茶;以受先朝藩府舊僚,升其子一任差遣,並錄其孫」。

主動退休的官員不僅獲得皇帝的召見,兒子還獲得升遷的機會,孫子也被朝廷任用。

然而,這些看似各種優厚的條件,還是無法從本質上改變朝廷支出大的問題,「三冗」還是愈演愈烈,並最終成為後期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一個退休問題暴露出了宋王朝的體制弊端,一味規避前朝的問題,反而讓自己的王朝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而從個人中看,士大夫的個人榮光與高風亮節的名聲,終究比不過內在貪婪的人心。

無所顧忌的尸位素餐的加速了冗官情況的惡化,而當這個群體足夠大的時候,維護群體利益的行為終究是會出現。

類似歐陽修以及他的政治王安石一樣位極人臣,卻不貪圖權位的人太少了,也正是如此,宋王朝內部最終還是毀在它自己建立的制度和體制上,最終無法抵抗外來的軍事打擊,只能滅亡。

參考資料:

1.《宋史、職官志》

2.《強兵疏》《強國疏》

3.《議經費扎子》

4.《獨醒雜誌》

5.《禮記·曲禮》

相關焦點

  • 宋朝退休很難?官員都不願主動離職,為何歐陽修要何七乞致仕?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歐陽修申請退休時都六十多歲了,怎麼還能叫「提前退休」呢?原因很簡單:宋朝公務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比較晚,年滿70歲才可以退休。事實上,不僅是宋朝,整個中國古代的法定退休年齡都是70歲。《禮記·曲禮》說:「大夫七十而致仕。」歐陽修申請退休和恩準退休時都不到70歲,所以他是提前退休。
  • 在宋朝,明確規定「七十致仕」,為什麼仍有官員到了年齡不退休?
    這是古人對於退休的認知,從這個描述來看,似乎有點單方面的幽怨感。因為這句話說的很明顯,當官就有祿位,不當官就什麼都沒有。所以當官就好像跟皇帝籤訂了優越的條款,退休以後這個條款就還給了皇帝。所以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古代官員很不想退休。但是,我們稍微了解一點歷史就會發現,哪個朝代都明確的規定,官員到了退休的年齡都必須要退休。
  • 古代退休制度的演變:宋朝官員讓人羨慕,明朝官員最為悽慘
    文丨32號睡到自然醒(歡迎讀者們轉發,關注點讚哦!!!!)退休年齡是大家很關注的,在2019年我國正式決定將退休年齡逐年提高,至2045年退休年齡男女都同時達到65歲,當然不同工種退休年紀還是存在差異的。
  • 致仕:從宋朝的退休制度中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官位越高,享受到的待遇越豐厚,在唐朝之前,官員們的退休被稱為「致仕」,到了唐朝才有退休一詞出現,唐代散文家韓愈在他退休之後,在家中作了《復志賦序》,其中有這麼一句話:「退休於居,作《復志賦》。」這使得退休一詞出現。從周代開始到之後歷代,官員的退休年齡都在七十歲,而到了明清時期,退休年齡逐步改為了六十歲。從致仕的出現到之後的歷朝歷代中,致仕雖都存在,但是致仕制度最為完善的要屬宋朝時期。
  • 致仕:從宋朝的退休制度中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待遇是依據他們的官職來的,官位越高,享受到的待遇越豐厚,在唐朝之前,官員們的退休被稱為「致仕」,到了唐朝才有退休一詞出現,唐代散文家韓愈在他退休之後,在家中作了《復志賦序》,其中有這麼一句話:「退休於居,作《復志賦》。
  • 宋朝監察體制為何能有效運行?
    光明理論【宋朝監察體制為何能有效運行?】電視劇《清平樂》中,有很多宋仁宗朝臺諫官對朝中大臣進行糾彈的場景,給觀眾留下較深刻的印象。雖然影視作品多用誇張虛構手法,但這些情節則基本符合史實。歷史上,以臺諫官為代表的宋朝監察官員以敢於糾彈著稱,尤以中前期為甚。
  • 宋朝公務員退休:歐陽修多次申請65歲終獲提前退休許可
    大家想必會奇怪,歐陽修申請退休時都六十多了,怎麼還叫「提前退休」呢?  原因很簡單:宋朝公務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比較晚,年滿70歲才可以退休。事實上,不僅是宋朝,整個古代中國的法定退休年齡都是70歲。《朝野類要》上說:「士夫七十而致仕,古之通例也。」歐陽修申請退休和恩準退休時都不到70歲,所以他是提前退休。
  • 宋朝為什麼很少有官員貪汙?只因宋朝制定了這樣一項制度!
    宋朝為什麼很少有官員貪汙? 只因宋朝制定了這樣一項制度歷朝歷代都會有很多貪官,尤其明清時期的官員最為明顯,在清朝的時候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所以說當時的官員普遍都是貪汙的。這個朝代就是宋朝,宋朝在所有的朝代中算是一個比較低調的。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雖然沒有漢唐的盛世,但無論在經濟或者文化上面,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宋朝有很多清官,比如包拯範仲淹王安石等。那麼這些官員為什麼都不會貪汙呢?我們來看看包拯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是多少?
  • 歐陽修「七乞致仕」,你就認為宋朝退休很難?真實情況可不一樣
    由於這個例子,大家是否就認為,宋朝官員想退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呢!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第一,宋朝時期的退休年齡是70歲,歐陽修並沒有到法定年齡,第二,歐陽修有自己的考慮,提前退休一方面是巔峰之機,早退早安心。
  • 宋朝監察體制有效運行的原因
    宋朝監察官員敢於糾彈與其監察體制的有效運行有關,影響監察體制運行的因素很多,完備的監察體制是前提(宋朝監察體制完備,學界已有很多論述,於此不贅),最根本的還是各方對監察體制能否維護、尊重和盡職。在對監察官員進行貶謫處罰時,對其人身則盡力加以保護,如皇祐初年,因外戚張堯佐任宣徽使之事牽連到宰相文彥博,唐介對文彥博進行彈劾招致仁宗盛怒,「令送御史臺劾介」。
  • 揭秘宋朝監察體制有效運行的原因
    宋朝監察官員敢於糾彈與其監察體制的有效運行有關,影響監察體制運行的因素很多,完備的監察體制是前提(宋朝監察體制完備,學界已有很多論述,於此不贅),最根本的還是各方對監察體制能否維護、尊重和盡職。在對監察官員進行貶謫處罰時,對其人身則盡力加以保護,如皇祐初年,因外戚張堯佐任宣徽使之事牽連到宰相文彥博,唐介對文彥博進行彈劾招致仁宗盛怒,「令送御史臺劾介」。
  • 在宋朝,老人如何養老?官員與普通百姓養老又有何不同?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因為政府要確保國家權力集中,又要使得這些官員取代武將集團的地位,所以政府必須要在補貼上給予官員足夠的待遇,這樣才能使得他們死心塌地為國家服務,然後又不威脅皇權。因此按照宋史記載,宋朝官員不僅在退休以前有著很好的對待遇,即使退休以後也可以拿一半的工資,並且衣食住行全部補貼。
  • 面對冗餘的官員,宋朝是如何應對?淺析宋朝的官員考核制度
    宋朝雖有選官制度冗員的問題,但我們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宋朝的所有封建制度,起碼從官員考核方面來看,宋朝做的是相當健全的。既然有冗員問題,可見宋朝的官員體系是十分龐大的,對應的,宋朝的考核制度也必然十分的發達。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雖然當官的位置多,但是想要坐上位置也是不容易的,沒有真材實料是擠不上去的,特別是地方官。
  • 宋朝的政治體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現象
    在與少數民族政權交鋒的過程中,宋朝屢戰屢敗,屢屢對外妥協,展現出驚人的軟弱無能;在國內,廣大市井百姓尤其是農民被迫要為宋政權對外戰爭的失敗賠款以及為上層階級的享樂無為埋單,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是什麼造成宋朝的政治危機呢?這還要從宋朝的政治體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現象出發。
  • 宋朝的政治體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現象
    在與少數民族政權交鋒的過程中,宋朝屢戰屢敗,屢屢對外妥協,展現出驚人的軟弱無能;在國內,廣大市井百姓尤其是農民被迫要為宋政權對外戰爭的失敗賠款以及為上層階級的享樂無為埋單,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是什麼造成宋朝的政治危機呢?這還要從宋朝的政治體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現象出發。
  • 從「厚奉」到物慾橫流,宋朝的「高薪養廉」制度為何走向扭曲?
    就我國古代而言,明朝和宋朝都對貪腐問題十分關注,他們一個主張「嚴打」一個主張「高薪養廉」,可偏偏這兩個朝代的貪腐問題都十分嚴重。為何越是大力打擊貪腐,貪腐問題反而越來越遠嚴重呢?接下來我們就以宋朝為例來分析一下。從「厚奉」到物慾橫流,宋朝的「高薪養廉」制度為何走向扭曲?一、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眾所周知,宋朝早期的時候國力還是十分強大的。
  • 宋朝官員退休金空前絕後:辛棄疾月入2.5萬元
    宋朝退休金如何從無到有  為精簡機構,誘導官員儘快退休,退休金制度得以普及  辛棄疾應該感到慶幸,慶幸自己生在了退休金豐厚的時代,假如他生在宋朝初年,其晚年生活決不會如此寬裕。唐朝官員退休以後,工資一般都會停發,除非該官員在任時做出的貢獻特別突出,或者特別受皇帝寵幸,還有可能拿到一點點退休補貼,而絕大多數官員一退休就沒錢了,朝廷不會再為其支付一分錢俸祿。北宋初年繼承了唐朝慣例,也不給退休官員發工資,直到宋真宗即位,才定下一條發放退休金的制度,而且是按照在職時的工資標準減半發放。
  • 古代的退休制度是什麼樣的?宋朝最讓人羨慕,唐朝最特殊
    而且,當時人們的壽命普遍較短,活到七十歲以上的官員寥寥無幾。所以在這一時期,退休制度相當於擺設,無人重視,它本身也很少應用於實踐。 直到漢朝以後,中國古代的退休制度才真正形成。不過想在漢朝享有退休資格,非高官重臣不可。漢朝規定,從官職上退下而能夠稱為「致仕」的官員,需要符合兩個條件,一個是年滿七十歲,另一個則是官員俸祿要在兩千石以上。
  • 宋朝300年只殺了兩個一品官員,只因宋太祖死前留下這個東西
    說到中國古代文化最鼎盛的時期,很多人認為是唐朝。這源於唐詩是公認的古代詩歌的發展巔峰,唐詩盛於宋詞。但在綜合看來,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發達的時代。很多的偉大作品和古代發明都出自於宋朝。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貴族政治真正過渡到平民政治的時代。
  • 從「厚奉」到物慾橫流,宋朝的「高薪養廉」制度為何走向扭曲?
    為何越是大力打擊貪腐,貪腐問題反而越來越遠嚴重呢?接下來我們就以宋朝為例來分析一下。在宋朝之前,人們結清大多看重門第,重視對方的人品和出身。只要對方家世清白,人品貴重,有沒有錢反倒成了其次。但到了宋代,由於經歷了長期的亂,以及科舉制度的盛行門閥制度漸漸受到衝擊。此時雙方結親便漸漸從看中對方的出身門第轉移到了看中對方的身家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