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艱難奮鬥、世事無常、人性複雜、社會黑暗下的悲歌

2020-12-02 還是陽關雪

《竇娥冤》全面叫《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著名文學家關漢卿的優秀劇本,自誕生以來,一直流傳至今,家喻戶曉。為什麼無論是秦腔,還是其它劇種,《竇娥冤》都作為保留劇本,為什麼它有如此大的魅力?我認為,在這部劇作中,我們不僅看到底層學子的奮鬥艱難,看到世事無常、人性複雜,更看到黑暗社會制度中下層善良人的無奈,而且,我們在看這部劇作時,會更多的聯繫社會、聯繫人生,從而被這種大悲所震撼,更清晰地看到善惡之面目,明白一個安定有序、充滿公正的社會對底層人民的重要。

一、 科舉制度下寒門學子的奮鬥之悲

竇娥的父親竇天章本是一名為人正直的窮秀才。在封建社會,讀書科考是無數貧寒學子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然而,作為寒門學子,刻苦攻讀求取功名並不是易事, 筆墨紙硯、衣食住行都需要金錢,背誦四書五經需要時間,一個人承受寒窗十年的孤獨也需要耐力,從中秀才,中舉人,再到中進士,這期間一次次煉獄式的淘汰考試更需要百折不撓的勇氣。所以,當竇天章終於熬到最後考進士這一步時,他人生奮鬥的不易,壓力之大簡直不可想像。作為貧寒學子,他做到了儒家提倡的「故天將降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堅韌。因此,他是可敬可贊的。

但他又是悲劇的,令他無奈的是,家中尚有一幼女端雲需要照管,自己又因為科舉欠下很多債務,家徒四壁的他,如果進京趕考,那麼端雲將成為孤兒,在那個缺少社會保障的時代,端雲的命運肯定是悽慘的。所以艱難抉擇後,竇天章做出了把端雲寄居在他人家中,或者說乾脆送人的決定,這是竇娥悲劇的開始。

我們很難想像竇天章做出這個決定時的悲痛和不舍。一面是轉變一家人命運最後一搏,一面是與愛女的骨肉分離,這個四十歲的男人,無論怎樣選擇,都是對勇氣的極大考驗。

「強忍著傷心淚暗向心流」。人生最苦是分離,當竇天章拖著端雲走向蔡婆婆家中時,他或許一再猶豫,但最終身不由己來到這裡,提出讓蔡婆婆收留女兒抵消債務的想法。蔡婆婆見端雲長得漂亮聰慧,甚是喜愛,不僅同意了竇天章用女兒抵債的請求,而且額外送銀十兩作為路途盤費。竇天章喜悅之餘,心中的悲苦又更添幾重,拿下這用親生女換來的十兩銀子,意味著從此自己將徹底孤身一人,端雲身為別家人的人,從此命運也徹底交於她人。從此以後,父女倆再也不能互相關愛,共享天倫之樂。

普通人正常嫁女兒,父母在女兒出嫁之日尚且落淚,何況竇天章用女兒來抵債。但他沒有辦法。或許他想,等自己高中之日,再合家團聚,讓小女過上好日子,也不枉自己埋頭苦讀一場。而且,對於一個正直的讀書人來說,他還有報國安邦的人生理想,要實現這個理想,只有忍痛與端雲分離,去前途未知的京城參加科考。

許多貧寒奮鬥者的命運,與竇天章又何其相似,人們總等著一切都好起來時,再報答父母之恩,親朋之情,再做以前想做不能做的事,但往往真正好起來時,一切都物是人非,成為永遠的遺憾。

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再次請求蔡婆婆:

「小孩子年幼不懂禮,還望婆婆多愛惜。該打了就將他罵幾句,念及她無娘兒又和我分離……」

再含淚叮囑女兒:

「在蔡家不能和自家比,千萬莫要耍頑皮。倘若任性又淘氣,你挨打為父心悲戚。」

竇天章最後與女兒淚別,踏上艱難無比,骨肉分離的趕考之路,被蔡婆婆改名竇娥的端雲,則從此成為蔡家的童養媳,徹底結束了在父親膝下承歡、無拘無束的童年時光。好在,蔡婆婆不是狠毒之人,她待竇娥如親身女,雖然後來竇娥丈夫不幸因病去世,婆婆也沒有讓她出門。竇娥在失去丈夫後謹守婦德,寧願忍受寂寞也要給婆婆養老送終,何其善良和令人憐愛。婆媳倆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互相體貼,如果這樣平平安安下去,竇娥和封建社會許多普通婦女一樣,也算不幸中的萬幸,但世事無常,誰的命運又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二、 世事無常、人性複雜下普通人的命運之悲

張驢兒母子的出現,是竇娥人生再次走向悲劇的推手。蔡婆婆因為到賽盧醫家討債,被賽盧醫設計下毒手害死永絕後患,卻恰巧遇到了乞討中的張驢兒母子,獲得解救。

張驢兒何許人也?一個典型的好吃懶做,毫無廉恥的潑皮無賴。他吃不下種田之苦,寧願催著老母親上街乞討,也不願努力改變這一切。所以老母親罵他「畜生」。他沒有理想,沒有道德,更沒有底線,活一天算一天是他活著的意義,如果能遇到讓他不勞而獲,徹底改變命運的機會,那對他來說,簡直是祖墳冒青煙的事。這種人沒有人格,但有狠心,有膽量,為了私利甘於棄世間法律和道德於不顧。當然,張驢兒也不是純粹一無是處。他和母親在遇到蔡婆婆被賽盧醫下毒手時出手相救,算是他醜惡中的一點光亮。

人的需求總是伴隨著生活質量提高而不斷提升的,並沒有一成不變的人,這時人性的複雜;但人本身的人格和品德底色,有時卻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頑固,嘲諷著「衣食足然後知禮儀」的觀念,這也是人性的複雜。以前和母親乞討為生的張驢兒,他的需求是每天能不經過辛苦勞動,就死皮賴臉地獲得一頓飽飯。但蔡婆婆為答謝救命之恩,讓他們母子暫住自家,張驢兒衣食無憂之後,見竇娥孤身一人,又年輕貌美,頓生霸佔竇娥為妻的念頭。至於這符不符合社會公德,是否對得起蔡婆婆的收留之恩,竇娥是否願意,都不在他考慮之中。

竇娥從張驢兒進蔡家後的言談舉止,就認定張驢兒是一個「鬼頭鬼腦太輕薄」的無恥小人,不禁為婆婆的錯誤做法而擔憂,但善良、孝順的竇娥不忍讓婆婆背負「忘恩負義」的道德壓力,所以勉強答應。

在蔡婆婆家中時間一長,張驢兒對竇娥的垂涎越來越急迫,他知道無法說動蔡婆婆和竇娥接受自己,所以心急難耐之下,想出了害死蔡婆婆,繼而讓無依無靠的竇娥屈從自己的惡毒決定。

從竇娥身上,你永遠不知道人性有多善;從張驢兒身上,你永遠不知道人性有多惡。就像杭州殺妻後碎屍,再衝入下水道的男子,我們從這些人表面的言談舉止,永遠想不出他內心的陰暗,這也是人性的複雜。

張驢兒不僅毫無廉恥,而且極其狡猾。他找到了曾想害死蔡婆婆的賽盧醫,用威逼利誘的方法讓賽盧醫給自己提供毒藥。「醫者仁心」,賽盧醫作為醫生,沒有絲毫的人性善良,為了銀錢甘願做張驢兒的幫兇,何其可悲可憎!

讓張驢兒沒有想到的是,他把毒藥放到羊肚湯中,原本想讓蔡婆婆吃下,毒死後不了了之,但蔡婆婆因為羊肉腥羶,最後好心讓張驢兒的媽媽吃下。張媽媽一命嗚呼後,張驢兒進屋一看,該死的沒死,老母親卻命喪黃泉。

如果是正常人,還有基本的「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之恩情,張驢兒定會為母親去世而悲痛懊悔,但張驢兒心中只有竇娥和蔡婆婆的家產,為了這一切,他立馬惡人先告狀,一口咬定蔡婆婆毒死了他媽,還要到公堂對質,做出一幅為母親討公道誓不罷休的架勢。在被竇娥幾句話質問後,他理屈詞窮,退而說出了喪盡天良的話:

「我都快三十的人了,還沒有成家。只要把竇娥給我做妻,我娘死了也不要緊」。

竇娥和蔡婆婆聽此言,氣得渾身發抖,甚至不敢相信這是一個兒子說出的話。這也看出張驢兒在蔡婆婆面前隱藏得多深,要不,他早讓蔡婆婆掃地出門了。婆媳倆當然不能答應這樣無恥的要求,張驢兒眼見毒計落空,不忍這樣白忙活一場,便想到藉助公案判決讓竇娥屈服,於是一怒之下把蔡婆婆告到公堂。

三、 黑暗社會下善良人的抗爭之悲

張驢兒雖然是沒有社會資源的底層無賴,但他卻深諳當時的司法黑暗。他用蔡家的錢,偷偷找到衙門裡的班頭,先後送銀150兩,班頭在假裝推辭後收下贓銀,告訴張驢兒在公堂一口咬定,切不可顛三倒四。

在贓官眼中,公平正義算什麼,良心譴責算什麼,到手的真金白銀才是正道。

公堂上,贓官們以張媽確實服毒而死為證據,以親兒子不可能害死親娘為公理,一口斷定張媽是蔡婆婆害死,再加上張驢兒在一旁死不鬆口,這樣就看似「人證、物證」俱全。

蔡婆婆當然不能承認此事,於是衙門便拿出慣常的手段——屈打成招。他們準備給蔡婆婆上夾棍,竇娥知道年邁的婆婆那裡能承受如此刑法,便站出來喊冤。

竇娥詳細說出了張媽媽死的原因,句句在理,句句實情,但太守毫不為動,一口咬定:

「親生子害親娘世上少有,趕出去豈容你混亂春秋。」

竇娥無奈之下,不顧所有人嘲笑,說出了難以啟齒的張驢兒調戲自己的事。

「張驢兒常對我動腳動手,只因我無好臉不敢強求。他心想婆婆死由他擺布,這件事望大人細查根由。」

竇娥此言一出,太守、衙役、張驢兒等都萬分驚慌,害怕這樣下去真像浮出,事情不能收場,立馬給蔡婆婆上刑來了解此案。

蔡婆婆受刑後昏死過去,竇娥知道事情已經不能迴轉,便狠下心將殺害蔡婆婆的罪名自己擔下。

「見婆婆受五刑肝膽氣炸,年邁人眼看著命染黃沙。罷罷罷咬牙關一口認下,張媽媽本是我將她毒殺。」

所有人沒想到是這樣的結局,但對於贓官們來說,只要有人認罪,能了解此案,到手的銀錢不落空,就萬事大吉,於是認定竇娥有罪,判竇娥斬刑。

是的,就像竇娥說的:

「大堂口這些人誰把理講,我豈忍年邁人命喪無常?」

當司法公正被腐敗收買後,人性的善良,終究抵不過黑暗的惡毒,竇娥除了被迫認罪,又有什麼辦法呢?

試想:如果竇娥和蔡婆婆當初沒有那麼天真,趁早給衙門比張驢兒更多的銀子,那麼有罪的就不是蔡婆婆和竇娥。

竇娥,一個善良可敬的弱女子,在黑暗面前展現出的勇氣和孝順,是給黑暗最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刑場上,竇娥放大聲喊冤屈動地驚天:

神與鬼卻原來不靈不驗,日和月又何必晝夜高懸。善良人無辜的身遭大難,該死的做惡人性命保全。怒狠狠睜眼把天怨,天啊!你不辨賢愚枉作天;地呀!你不分好歹何為地,辜負了蒼茫茫綠水青山。平時裡盼只盼父女相見,到如今怕只怕爹爹回還。想起了老婆婆年紀高邁,從此後孤零零好不可憐。

善良的竇娥,用自己的臨終呼喊,喊出了這個世界的醜惡和不公,喊出了良善人的無奈。更讓我們肝腸寸斷的是,竇娥在臨刑之時,還怕爹爹看到了傷心,怕婆婆以後無人照管,何其至善至孝!

竇娥刑場發下的三樁誓願:血濺白練、六月飄雪、楚州三年大旱,在她死後都變成了現實。作者關漢卿用極其無奈的浪漫主義手法,把竇娥的冤屈變成人間奇蹟,表達他對竇娥的憐愛和對黑暗醜惡的無情鞭撻。

劇本最後,竇天章終於高中做官,巡視楚州後為竇娥伸冤,讓作惡人受到懲處。但是竇娥已去,年邁的竇天章老淚縱橫,在失去親女的悲苦中,不知他怎樣度過傷痛難熬的後半生?

魯迅說:悲劇是將人間有價值的東西撕毀了給人看。《竇娥冤》是一首艱難奮鬥、世事無常、人性複雜、社會黑暗交織的悲歌,它撕開了醜惡的面紗,卻同時撕毀了那可敬的美好,化成一種盪氣迴腸的傾訴,傾訴著人們對美好人性的摯愛和美好社會的渴求。

古往今來頃刻間演過千秋世事,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萬裡山河。走進戲曲,在平靜和厚重中體味生活,方能洗去浮躁,厚植人生。

相關焦點

  • 比竇娥還要冤?竇娥其實沒那麼冤!
    「冤枉啊,我比竇娥還冤啊!」早年古裝劇用濫了這句臺詞,足見得「竇娥」之冤深入人心,竟以一句「俚語」的形式,鮮活地活在今人心中。在觀眾的上帝視角中,竇娥含冤的箇中糾葛很是明了。但問題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竇娥冤死的後果是否具有必然性?
  • 都說竇娥冤,竇娥到底有多冤?
    他的代表劇作《竇娥冤》,無論是整體的藝術成就,還是揭示女性不幸命運的深度和廣度,都堪稱完美。《竇娥冤》的故事本身其實很簡單竇娥乃落魄書生竇天章之女,三歲時沒有了母親,父親為了還債,便把她賣給蔡家做童養媳。在蔡家長到十七歲時,她與丈夫圓房。但剛一年,丈夫就去世了,她只得和孤老的婆婆相依為命。
  •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關漢卿畫像(圖片來源網絡)《竇娥冤》這部悲劇首先是一個社會悲劇,這一悲劇所反映的是元代社會,劇中人物生活的社會環境《竇娥冤》劇中就是這樣的羊羔利,使得竇天章借貸無法償還,以竇娥做抵債。同樣,也是這樣的羊羔利,才使蔡婆有了一點經濟支持,蔡婆也是因為收羊羔利債而遇險,恰被張驢兒父子救下,最終引狼入室,埋下了禍根。更是因為羊羔利能帶來一本萬利的好處,才使張驢兒父子想竊取這一利益來滿足好逸惡勞的本性,才有了逼婚佔財這一情節。
  • 再看《竇娥冤》,終於發現《竇娥冤》的精髓所在
    《竇娥冤》現在我們身之所處,是一個調侃的時代。「哎!我比竇娥還冤!"以此表示他「冤"得可以。竇娥,昔日關漢卿筆下那個貪婪、無恥社會的犧牲品形象,在中國人力避沉重的天性中,逐漸消解了。剩下的,只是一種充滿輕鬆俏皮的言語皮屑。莊嚴、悲沉,在無知無畏的時代,皆淪為浮薄的滑稽、調笑。
  • 《竇娥冤》中的竇娥雖然冤,但竇娥父親審案,也顯失法律公平精神
    中國人沒有幾個不知道竇娥的故事的,記得小時候,我們這裡的農村上演過《竇娥冤》的電影,每個村都要演一場,露天放映,每場都是人山人海,有不少大媽大嫂都串村連著看了七場,一邊看一邊哭,泣不成聲。大家為什麼會關注竇娥,因為竇娥的遭遇具有普遍性。為什麼人民會產生共鳴,因為同是社會底層。
  • 千古奇案「竇娥冤」,臨死前發下3條毒誓,竇娥真的冤嗎?
    《竇娥冤》中竇娥到底冤不冤枉,為什麼?竇娥當然冤,竇娥的冤,有悲慘的身世、有涼薄的人情、有現實的社會,是多方面原因集中起來的結果。《竇娥冤》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我們先簡單說一下故事內容。
  • 《竇娥冤》「人物矛盾」,看完真的漲知識
    從《竇娥冤》這部戲劇的情節內容來看,可以得出竇娥形象矛盾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性格本身隱含矛盾,二是行為與性格前後不同的矛盾。竇娥性格複雜而具有多重性,順從與反抗融合。行為與性格邏輯不嚴密,性格特徵與情節沒有完全統一。竇娥形象看似矛盾--既是順從命運的「孝媳」,又是剛直不屈的「反抗者」;既是帶有儒學氣質的「才女」,又是直率潑辣的「怨婦」;既是善良感人的「義女」,又是不顧他人的「自私者」。
  • 歷史上竇娥是真實存在的嗎 竇娥冤的原型出處了解一下
    在田漢的話劇《關漢卿》中,田漢認為《竇娥冤》的原型不僅是《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而且還與關漢卿當時的一樁冤案有關.《關漢卿》說,蒙冤者朱小蘭,關漢卿正是了解了她的冤情後,設置了《竇娥冤》的情節,結果,竇娥的遭遇與朱小蘭的幾乎一樣.如果閣下對《竇娥冤》的故事一點都不了解,建議你在百度中搜索"竇娥冤"三個字,應該會有收穫的.
  • 高三輔導:關漢卿《竇娥冤》教案
    元代的階級矛盾和十分尖銳,關漢卿不滿社會現實,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臺演唱,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爛、煮不熟、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
  • 心系勞苦大眾,卻無力改變現實,關漢卿的《竇娥冤》寫盡世間無奈
    借用誇張寫實方式實現竇娥的毒誓對當時的社會發起批判《竇娥冤》這部戲其實情節比較簡單,但是其所蘊含的複雜社會現狀,以及關於關漢卿對於當時吃人社會的批判之情,卻是值得今天眾多藝術家學習和借鑑的。庶女仰天,雷電下擊。"關漢卿的藝術成就得益於其主動關注底層社會對於竇娥這個悲劇人物的描繪,關漢卿本人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說圍繞著對於現實社會深度批判的這一主線,關漢卿將竇娥塑造成為了,整個時代泥石流當中的,唯一有血有肉的人。
  • 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飛雪鳴冤
    元朝著名雜劇作家關漢卿作了很多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感天動地竇娥冤》。它講述了一個飛雪化冤神奇故事,向人們揭示了元代統治階級的黑暗腐朽。竇娥三歲時母親就死了。十年後,竇娥的丈夫得病死了,竇元章自進京後就一直沒有音信。竇娥只好與婆婆相依為命。竇娥長得十分美麗。她丈夫死後,地痞張驢兒就對竇娥垂涎不已。張驢兒父親藉口幫助蔡婆還錢,住進了蔡婆家。為了霸佔竇娥,張驢兒費盡了心思。他想到一條自以為是絕對聰明的毒計。
  • 細談關漢卿與其《竇娥冤》為何流傳千古
    他一生中創作了65種雜劇,其中以《竇娥冤》影響最為廣泛深遠。關漢卿在元朝,中國經歷了一次在真正意義上的非漢人統治時代,多種文化元素雜糅使得元代文化整體呈現通俗化、多元化等特點,基於此社會文化背景再來品讀《竇娥冤》,感受會更深刻些。
  • 淺聊「曲聖」關漢卿及其代表作《竇娥冤》
    當你讀到這句話,是否也會會心一笑,然而,這正是「元雜劇的鼻祖」 關漢卿堅韌、頑強性格的形象寫照,正是這樣的性格,使其終身不渝地從事雜劇和散曲的創作,作有雜劇60餘部,散曲小令50多首、套數10多首,公案劇《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控訴社會黑暗,歌頌反抗鬥爭;婚姻愛情劇《救風塵》、《金線池》、《調風月》等,揭露虛偽殘暴,肯定女性自主;歷史劇
  • 世人皆知竇娥冤,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可你知道竇娥究竟有何冤屈?
    ,所以現在如果有人蒙受冤屈或者遭受誤解,就會說比竇娥還冤。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竇娥究竟遭受了何種冤屈,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探討探討。 《竇娥冤》原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代表作,講述的是楚州有一窮困書生竇天章,因為家中貧困,為了進京趕考,不得已的情況下將女兒竇娥給予蔡婆做童養媳。
  • 關漢卿與《竇娥冤》
    那時候,演員社會地位很低,關漢卿卻跟他們混得挺熟,有時候他自己也上場演出,在戲裡辦個角色。因為他讀過很多書,對戲劇又很有研究,所以編出來的戲也就格外精彩。關漢卿非常同情底層的老百姓,經常把他看到的,聽到的悲慘遭遇寫進劇本裡,竇娥冤就是他最傑出的作品。《竇娥冤》全名叫《感動天地竇娥冤》,戲裡的主要人物是楚州的一個貧苦女子竇娥。
  • 關漢卿是我國偉大的戲曲家,創作了千古奇冤《竇娥冤》
    此外,元代統治者對人民的壓迫,一部分知識分子沒有政治上的出路,走進社會的下層,搜集流傳於民間的故事,結合社會現實,運用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寫成戲劇。因此,中國文學史上這一枝燦爛的花朵一元曲,盛開於元代。
  • 都說「竇娥冤」,究竟竇娥冤在哪了?
    我們都知道這是竇娥臨被行刑,發了這三樁誓願,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夠昭示天下,以此洗刷自己的冤屈。而竇娥死後,這三樁誓願一一實現,也正是在說明竇娥確實是受了極大的冤屈,直到今日,我們遇到委屈之時,還會說自己比竇娥還冤。
  • 竇娥不公平嗎?《竇娥冤》中的三個矛盾
    我相信你對《竇娥冤》並不陌生,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優秀的悲劇作品,中國現代文化大師王國維雖然「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不是這樣評價的。然而戲劇注重人物形象與主體結構的統一,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矛盾。這些矛盾看似不妥,但仔細考慮,他們符合人性的複雜性。戰士還是「封建女性」?
  • 在關漢卿的作品中,《竇娥冤》被不斷搬上舞臺,千百年來盛演不衰
    關漢卿曾經給自己幻勒過一幅幽默的自畫像:在這首名為《不伏老》的散曲中,關漢卿表達了自己在被社會視為賤業的戲曲道路上走到底的決心。關漢卿約生於金末,長期生活在大都(今北京),他出身於醫家庭,從小熟讀經史,精通六藝,但是在元朝的黑暗統治下,像他這樣的漢族知識分子仕進無門,只得撿起祖傳舊業,做了個為人治病救命的醫生。
  • 《雷雨》《竇娥冤》《老人與海》比較閱讀及答案
    (節選自曹禺《雷雨》)材料二:(耍孩兒)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酒,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裡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