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附近的考古現場


專家查看出土的器皿


專家在仔細觀察類似柱洞的遺址


盔形器上附著紅燒泥塊 

  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考古發掘取得突破性進展。12月11日,由山東省文物局組織的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暨新聞發布會在壽光舉行,與會專家認為,此次發掘發現商代晚期的遺存,說明該地區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製鹽地點,同時專家稱在這麼大範圍內發現如此密集的與製鹽有關的古代遺址,在我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

  壽光雙王城水庫,位於壽光市區以北35公裡。自2003 年夏發現製鹽遺址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壽光市博物館考古專家曾連續多次對雙王城鹽業遺址群的規模、分布範圍、遺址數量及時代進行徒步考察。

  為做好南水北調工程山東段的文物保護工作,從2008年4月開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對雙王城水庫工程範圍內的遺址進行有計劃的發掘,發掘面積近4000平方米,發現多處比較完整的商周時期與製鹽有關的重要遺蹟。為明確這些遺蹟的性質及意義,12月11日,山東省文物局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及山東省文博界部分專家到壽光雙王城鹽業考古工地進行了考察,並召開了論證會。

  經反覆討論、論證,與會專家達成了一致意見,認為在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周圍 30平方公裡範圍內發現的 80餘處文物點出土的遺物絕大部分為盔形陶器,時代大多為商周時期,這些文物點是與古代鹽業有關的,在這麼大範圍內發現如此密集的與製鹽有關的古代遺址,在我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同時雙王城遺址發掘發現了商代晚期遺存,說明該地區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製鹽地點,這為研究中國古代製鹽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此外,此次考古發掘揭露了比較完整的鹽業作坊遺蹟,獲得非常重要的發現,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遺蹟現場

  這些發現,將改寫中國鹽業歷史

  12月11日,記者跟隨山東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來到山東壽光雙王城遺址,發現考古人員正在進行發掘整理,從現場清理的情況可以看到大量古代製鹽的遺蹟,包括保留完整的製鹽作坊、蒸發池、鹽井、盔形器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群的發現可以說是抓住了中國鹽業生產的『牛鼻子』,只要深入研究,相信中國鹽業史這隻大牛一定會顯現本來面貌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學海表示。

  鹽業遺址群面積全國最大

  據了解,從今年4月開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壽光市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再次聯合,對南水北調工程雙王城水庫範圍內及周邊地區古遺址和文物分布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本次調查是繼2003年遺址發現以來的第7次正式調查。這次調查又新發現遺址30餘處,截至目前,雙王城水庫30平方公裡的遺址面積上已發現鹽業遺址87處。

  北京大學教授、鹽業問題專家李水城告訴記者,雙王城水庫製鹽遺址群面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國非常罕見。「可以說,這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製鹽遺址,並且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

  是國內發現最早的海鹽製造遺址

  「這是個很重要的發現。」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光冀表示,「整個製鹽歷史過去做的很少,這一片是用海水來製鹽,並且從商代就開始了,從考古史上來講絕對很重要。」據徐光冀介紹,目前在這個遺址群上出土的一處遺蹟可以確定為製鹽作坊,從中可以看到制滷、煮鹽的生產過程,「這是迄今國內發現最早的用海水製鹽的製鹽作坊。」

  製鹽作坊完整有序

  在已經出土的製鹽作坊處我們看到,在坑井南北兩側,有兩條水溝分別流向坑池,目前已清理出不同時期的坑池約10個,深約 50釐米。據分析,此坑分沉澱池和蒸發池兩種。沉澱池主要作用為淨化滷水,蒸發池主要作用為提高滷水濃度。沉澱池、蒸發池均為目前國內首次發現。沉澱池、蒸發池的出現,說明在商代人們已經了解了渤海南岸地區春夏之交降水量少、乾燥多風、蒸發量大的特點,充分利用日曬、風力等自然力來提高滷水的鹽度,這是後來曬鹽工藝的雛形。

  遺址上還發現了巨型鹽灶等,位於南北坑池群的中部。考古人員認為,規模巨大的製鹽設施,如鹽井、鹽池群、鹽灶的發現,再加上在雙王城一帶所發現的多處規模大、分布密集的商周鹽業遺址群,說明商周時期這裡的製鹽工業已存在統一的組織和管理,是國家控制下的鹽業生產(官產)基地。這也是中國古代鹽業官營制度的雛形,比文獻記錄的東周時期齊國鹽業官營制度早數百年。

  盔形器數量繁多且獨特

  據了解,在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出土最多的一種器具是「盔形器」。「隨著世界對鹽業考古的重視,專家們也對盔形器進行了研究,在用途上推斷與古代製鹽有關。」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守功表示。有關資料表明,往往需要打碎製鹽工具來取出堅硬的鹽餅,在雙王城遺址考古現場也發現了陶片集中的灰坑,或許能印證這種說法。不過由於目前還缺乏考古依據,因此這種盔形器是否需要「破罐取鹽」還需進一步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出土的盔形器是一種製鹽工具。

  保護舉措

  山東將建立鹽業博物館

  本報訊(記者 秦娟) 記者從 12月11日召開的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東省博物館新館落成之後,裡面將會設立一個中國古代的鹽業博物館。

  據了解,為做好雙王城水庫周圍鹽業遺址群的保護工作,山東省文化廳委派業務單位制定了詳細的保護方案,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也根據文物分布情況,對庫區進行了調整,將水庫原設計面積由17平方公裡調整為12平方公裡,影響到的遺址由30處減少到12處。但保護工作和舉措並不只限於此。

  在12月11日召開的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暨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謝治秀表示,雙王城鹽業考古發現是一次重大的發現,也是一次完整的體現古代製鹽業的遺址。「我們將會建議南水北調工程再進行修改,確實繞不開的,就採取易地保護。山東省博物館落成之後,新館裡面將有一個中國古代的鹽業博物館,來充分地展示這次考古發現。」

  遺留問題

  雙王城鹽業遺址考古價值空前

  四大問題亟待解決

  本報訊(記者 秦娟) 儘管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的發掘成果和考古地位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但是部分專家在查看、研究過發掘現場和出土器物之後,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論證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問題一:「柱洞」是幹什麼用的?

  在製鹽作坊遺址發掘現場,圍繞著鹽灶考古專家清理出了兩排「柱洞」,每個「柱洞」直徑二三十釐米、高二三十釐米,對此,部分考古工作人員認為,這是搭建工棚的柱洞。但是也有部分專家提出了他們的疑問。

  問題二:製鹽流程是怎麼樣的?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學海提出:「雖然我們出土了很多器物,也出土了一些製鹽作坊遺蹟,但是這個製鹽的流程到底是怎麼回事啊?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都分別是哪些?現在我們還講不出來,這方面也還存有很多未知數。」

  問題三:為什麼要煮鹽?

  「有了大規模的蒸發池,效率比煮鹽高多了,為什麼不用蒸發池直接取鹽呢?」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研究員王永波指出,「如果是煮鹽的話 ,就那麼幾個小鹽灶,效率是極其低的。從遺蹟來看,當時的設施不具備大規模煮鹽的條件。可能從事的是鹽化工製造。」

  問題四:生產出來的是食用鹽嗎?

  同時,針對鹽的用途 ,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研究員王永波還談道:「海水的主要成分除了氯化鈉之外,還有氯化鎂,通過結晶製造出來的鹽如果不經過特殊處理,裡面既含有氯化鈉,也含有氯化鎂,這樣製造出來的鹽是苦的。所以我認為,這個地方製鹽,但制的是不是食用鹽就不一定了。」

來源:生活日報 記者 秦娟

轉自北京文網

 

責任編輯:王佳

相關焦點

  • 山東壽光發現商周時期最大製鹽遺址群
    東方網12月13日消息:在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周邊發現了大面積製鹽作坊遺址,這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製鹽遺址群。  考古界專家日前經過論證認定,這些遺址所在地區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製鹽地點,為研究中國古代製鹽業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 山東壽光發現商周時期煮鹽盔形器作坊遺址
    近日,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考古專家燕生東在有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山東壽光田柳鎮劉家橋村「瓦子鋪」,在對該地盔形器殘片進行詳細地鑑定後,宣布:劉家橋村「瓦子鋪」系商周時期雙王城鹽業遺址群煮鹽盔形器的生產作坊遺址。
  • 壽光發現唐宋鹽業遺址
    這一歷史時期鹽業遺址在全省是首次發掘,填補考古空白5月15日,記者來到壽光市羊口鎮侯辛莊村。在該村東北方向,發現了一處古遺址,考古人員正在對這裡進行發掘。據了解,這處古遺址初步判斷為唐宋時期的鹽業遺址,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 聚焦壽光雙王城:3000年前如何製鹽
    2008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壽光雙王城一帶調查和發掘時,除發現了商周時期製鹽遺址外還發現了多處金元時期的製鹽遺蹟。考古隊對部分金元時期製鹽遺蹟進行了發掘,共清理出20餘座鹽灶,5條滷水溝、沉澱溝、2座儲硝坑、3座半地穴式房屋等製鹽遺蹟,還發現了這個時期的滷水井。
  • 山東壽光現商周、唐宋鹽業遺址
    夾雜著大量草木灰的黑灰色土層、十幾釐米深的硬面滷水溝、滿是鏽蝕痕跡的大鐵塊……在山東省壽光市羊口鎮侯辛莊村東北約500米處,隨著濰坊市博物館考古隊員對古「濟水」航道小清河流域遺址的勘探、挖掘,一處唐宋時期鹽業遺存逐漸顯露地表,再現唐宋時期工人製鹽景象。
  • 壽光這個地方又現古遺址!信息量很大!
    壽光又現古遺址!信息量很大!最近,壽光又現古遺址的消息傳遍壽光人的朋友圈!這個古遺址在哪裡?是什麼類型的遺址?怎麼被發現的?現場發掘到什麼程度了?發掘過程中有什麼新發現?帶著這些問題,壽光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壽光概況
    壽光概況   壽光市位於山東半島北部
  • 壽光現商周、唐宋鹽業遺址 再現數千年製鹽景象
    (組圖)山東壽光現商周、唐宋鹽業遺址 再現數千年製鹽景象(共7幅)  中新網山東新聞5月14日電(郝學娟)夾雜著大量草木灰的黑灰色土層、十幾釐米深的硬面滷水溝、滿是鏽蝕痕跡的大鐵塊……在山東省壽光市羊口鎮侯辛莊村東北約500米處,隨著濰坊市博物館考古隊員對古「濟水」航道小清河流域遺址的勘探
  • 壽光一網民散布"雙王城水庫洩洪"謠言 被拘留10日
    (原標題:壽光一網民散布「雙王城水庫洩洪」謠言引起恐慌,被拘留10日)
  • 全國書畫名家壽光雙王城採風活動在濰坊壽光市舉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7日訊12月5日—6日,壽光市舉行「夢棲生態地 心動雙王城」全國書畫名家壽光雙王城採風活動,同時舉行採風團一行先後到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陳列館、巨澱湖風景區、林海生態博覽園、雙王城寇家塢四村康養中心、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洛城街道寨裡村電商直播小院、韓家牟城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濰坊科技學院文化創意大廈等地進行參觀採風。
  • 龍山文化遺址展現社會形成期特徵
    狹義的龍山文化,則是指最初發現這一文化的區域,即分布於黃河淮河下遊地區的山東龍山文化,亦即現在所謂的海岱龍山文化。  城址是龍山文化的顯著特徵。具有防禦工程的城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禮記·禮運》中即是將「城郭溝池以為固」作為國家出現的一條重要標誌。
  • 中國藝術報社組織書畫家赴山東壽光採風
    作者:本報記者 丁薇 來源:中國藝術報本報訊(記者 丁薇) 12月5日、 6日,由中國藝術報社主辦,濰坊市文聯,壽光市文聯,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黨工委、管委會承辦的「夢棲生態地心動雙王城」全國書畫名家壽光雙王城採風活動暨「中國藝術報採風創作基地
  • 浙江鹽業考古初探
    山東壽光雙王城遺址也發現有宋元時期的長方形鹽灶,並在灶室內發現有鐵盤殘片,推測該類灶室的製鹽工具應是長方形鐵盤[17]。圖九 玉環前塘垟遺址上層鹽灶洞頭九畝丘遺址下層所發現的3座南宋鹽灶(圖一〇),均為橢圓形半地穴式灶,灶坑低淺,灶門位於西北向低位。據測算,上述每座鹽灶的灶口面積均超過2平方米,所用篾盤當更大。
  • 濰坊市壽光雙王城:人居環境整治贏民心 園區村莊舊貌換新顏
    濰坊市壽光雙王城:人居環境整治贏民心 園區村莊舊貌換新顏 2020-04-17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東壽光:雙王城迅速集結防汛一線徹夜值守
    會議結束後,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迅速展開行動,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法順召集雙王城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再次召開調度會,對園區防汛做詳細安排部署,全體機關幹部、各村支部書記及轄區內各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參會。隨後,全體機關幹部按照部署帶隊徹夜值守;6日早上,為檢驗作戰成效,雙王城園區開展救援隊集結演練。
  • 山東定陶靈聖湖漢墓列入2012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此次山東定陶靈聖湖漢墓考古項目入選,是2008年以來全國「十大」評選中連續5年有山東項目,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入圍此次初評的山東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遺憾未能最終入選。  靈聖湖漢墓發掘黃腸木共3萬多根  記者從今天早上舉行的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過一天半的演示匯報和評委評議投票,河南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江蘇泗洪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新疆溫泉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山東定陶靈聖湖漢墓、河北內丘邢窯遺址、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 山東壽光:韓文國帶領督導組到雙王城督導調研
    大眾網·海報新聞 實習記者 徐憲玉 濰坊報導8月18日上午,壽光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市"重點工作攻堅年"第二督導專班組長韓文國帶領督導組,到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就重點工作攻堅情進行督導調研,雙王城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陪同
  • 山東壽光:文旅局召開全市文旅系統幹部職工會議
    大眾網·海報新聞 實習記者 徐憲玉 濰坊報導日前,壽光市文旅局在尼山書院召開全市文旅系統幹部職工會議,會議主要傳達貫徹市委十四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總結今年以來的工作,安排部署下步任務,動員全系統上下統一思想,明確任務,務實大幹,全力譜寫壽光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 古「濟水」航道上的遺址群正揭開神秘面紗
    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是山東省委、省政府決策實施的重大水利工程,包括幹流治理工程、分洪道治理工程及信息化工程。 濰坊市壽光侯辛莊東北遺址北部緊鄰小清河,東部大致以引水渠為界,往西大約佔據三個條田,堤壩南側還有很大一部分。整體約呈長方形,東西寬度約150米,南北長約350米,面積約52000平方米。防洪堤壩穿過遺址中部,共計佔壓面積約6000平方米。
  • 山東濰坊這15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7、雙王城鹽業遺址群:位於壽光市北部雙王城水庫周圍,面積達30平方公裡。通過考古發掘,發現商周時期的鹽業古遺蹟30多處,出土了商代至西周時期的兩處製鹽作坊遺址及數十件製鹽工具盔形器物,同時還發掘出土多個滷水坑井、蒸發池、蓄水坑及兩個煮鹽用的大型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