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發現商周時期最大製鹽遺址群

2020-12-13 東方網

  東方網12月13日消息:在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周邊發現了大面積製鹽作坊遺址,這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製鹽遺址群。

  考古界專家日前經過論證認定,這些遺址所在地區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製鹽地點,為研究中國古代製鹽業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及山東省的部分考古專家,日前在壽光對在這一地區發現的大規模製鹽作坊遺址的發掘成果進行了論證。專家們認為,對這些遺址的挖掘揭露了比較完整的製鹽作坊遺蹟,獲得非常重要的發現,在中國鹽業考古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雙王城水庫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三大庫區建設工程之一,位於壽光市以北,北距渤海南岸25公裡。南水北調工程將原庫區擴大為17平方公裡,經過調查,在新庫區範圍內共發現遺址30處,均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製鹽遺蹟。隨後,考古人員擴大調查範圍,在水庫及周圍30平方公裡內共發現商周時期遺址近80處,這是渤海南岸商周時期規模最大的製鹽遺址群,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製鹽遺址群。

  鹽業考古專家、北京大學教授李水誠說,在這麼大範圍內發現如此密集的與製鹽有關的古代作坊遺址,在中國鹽業考古史上尚屬首次。

  今年4月,山東省文物部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始對雙王城水庫遺址進行挖掘,目前已完成發掘面積約4000平方米。據山東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長王守功介紹,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出土遺物中,90%以上是製鹽工具盔形器,時代大多數為商周時期。同時,他們還發現了滷水坑井、蒸發池、蓄水坑以及煮鹽用的兩個大型灶臺。

  山東省是中國的海洋大省,海岸線全長3204.4公裡,居全國第二位。《禹貢》《管子》《山東通志》等文獻對鹽及製鹽業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記載很多,但對製鹽工具與製鹽工藝的描述卻非常少。

  據介紹,包括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在內,考古人員在渤海南岸共發現了商周時期與製鹽有關的文物點200餘個。這些文物點多成群分布,大的遺址群由30至70個文物點組成,代表了商周時期製鹽業每個組織單位的基本規模。

  專家們論證認為,這些遺址對這一區域製鹽規模及製鹽工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有助於逐步解決渤海南岸商周時期的製鹽規模、生產方式、生產流程、社會分工和生產性質等重大學術問題。

相關焦點

  • 山東壽光發現商周時期煮鹽盔形器作坊遺址
    近日,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考古專家燕生東在有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山東壽光田柳鎮劉家橋村「瓦子鋪」,在對該地盔形器殘片進行詳細地鑑定後,宣布:劉家橋村「瓦子鋪」系商周時期雙王城鹽業遺址群煮鹽盔形器的生產作坊遺址。
  • 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
    12月11日,由山東省文物局組織的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暨新聞發布會在壽光舉行,與會專家認為,此次發掘發現商代晚期的遺存,說明該地區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製鹽地點,同時專家稱在這麼大範圍內發現如此密集的與製鹽有關的古代遺址,在我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   壽光雙王城水庫,位於壽光市區以北35公裡。
  • 壽光現商周、唐宋鹽業遺址 再現數千年製鹽景象
    (組圖)山東壽光現商周、唐宋鹽業遺址 再現數千年製鹽景象(共7幅)  中新網山東新聞5月14日電(郝學娟)夾雜著大量草木灰的黑灰色土層、十幾釐米深的硬面滷水溝、滿是鏽蝕痕跡的大鐵塊……在山東省壽光市羊口鎮侯辛莊村東北約500米處,隨著濰坊市博物館考古隊員對古「濟水」航道小清河流域遺址的勘探
  • 聚焦壽光雙王城:3000年前如何製鹽
    說到「七寶」之一的「鹽」,我們哪一個人也不陌生。但是,說到製鹽的工藝,特別是古代製鹽的工藝,恐怕就很少有人了解個中的詳情了。   2008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壽光雙王城一帶調查和發掘時,除發現了商周時期製鹽遺址外還發現了多處金元時期的製鹽遺蹟。
  • 山東壽光現商周、唐宋鹽業遺址
    夾雜著大量草木灰的黑灰色土層、十幾釐米深的硬面滷水溝、滿是鏽蝕痕跡的大鐵塊……在山東省壽光市羊口鎮侯辛莊村東北約500米處,隨著濰坊市博物館考古隊員對古「濟水」航道小清河流域遺址的勘探、挖掘,一處唐宋時期鹽業遺存逐漸顯露地表,再現唐宋時期工人製鹽景象。
  • 壽光發現唐宋鹽業遺址
    這一歷史時期鹽業遺址在全省是首次發掘,填補考古空白5月15日,記者來到壽光市羊口鎮侯辛莊村。在該村東北方向,發現了一處古遺址,考古人員正在對這裡進行發掘。據了解,這處古遺址初步判斷為唐宋時期的鹽業遺址,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 重大發現!壽光這個地方又現古遺址!信息量很大!
    重大發現!壽光又現古遺址!信息量很大!最近,壽光又現古遺址的消息傳遍壽光人的朋友圈!這個古遺址在哪裡?是什麼類型的遺址?怎麼被發現的?現場發掘到什麼程度了?發掘過程中有什麼新發現?帶著這些問題,壽光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小清河沿岸發現唐宋時期製鹽點 侯辛莊東北遺址出土鹽灶、草木灰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3日訊 濰坊壽光侯辛莊東北遺址是2020年3月份,山東省考古院在對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設用地範圍進行勘探時新發現的文物點,現在發掘工作正在緊張的進行當中。根據目前發現的鹽灶、草木灰等,初步判斷是晚唐到宋時期的鹽業遺存。
  • 小清河考古填補魯北地區製鹽史空白
    此外,還清理出豬下頜骨13具,陶杯、罐、鼎、鬹等多件龍山時期的器物,隨葬器物製作精美、工藝複雜,填補了高青地區龍山時期的發現空白。山東考古發掘的龍山大型墓葬屈指可數,本次發掘對魯北地區的龍山文化研究及相關文化的交流影響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 滷水製鹽:傳統技藝4000年
    □ 本報記者 鄭穎雪 戴玉亮  「壽光滷水製鹽技藝」歷史悠久,自商周「煮海為鹽」到現在的曬鹽,取滷——蒸發——結晶成鹽,製鹽技藝一脈相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下滷水製鹽技藝。
  • 古「濟水」航道上的遺址群正揭開神秘面紗
    基本釐清了該遺址(墓地)的地層堆積,該遺址原始堆積為臺地地貌,中間高,東西兩側低。開口據現地表2.6米左右,文化層分三大期:唐代,戰國到漢代,龍山早期到晚期偏早。 此外,還清理出豬下頜骨13具,陶杯、罐、鼎、鬹等多件龍山時期的器物,隨葬器物製作精美、工藝複雜,填補了高青地區龍山時期的發現空白。
  • 商周時期制陶蔭室初探
    本文提出從考古學上辨識制陶蔭室的標準,梳理商周時期的制陶作坊材料,辨識出5處制陶蔭室,發現:至少從西周早期開始,制陶作坊中已經有蔭室的設置;制陶蔭室主要用於泥質陶的晾坯;周代都邑的制陶作坊尤其注意利用這一技術保證陶坯質量;制陶蔭室的辨識增加了我們對當時制陶作坊生產組織的認識。
  • 河北黃驊唐代煮鹽遺址揭秘千年前手工製鹽技藝
    新華社石家莊11月14日電(記者王民)日前,考古工作者在對河北黃驊市一處唐代煮鹽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過程中,再次發現兩口鹽井,連同現場發現的滷水溝、攤場、淋滷坑、鹽灶等大量遺蹟,組成了一個較完整的煮鹽流程,再現了千年前的手工製鹽技藝。
  • 夏商周時期考古發現與研究
    夏商周時期考古在中國考古學上佔有重要地位。半個世紀以來,考古發現眾多,研究成就巨大,其中夏與商代前期、周邊地區青銅文化的發現與研究填補了上古歷史的某些重要空白,商代和兩周城址、墓地的發掘研究成果十分豐碩。
  • 重大發現!壽光又現古遺址!
    重大發現!壽光又現古遺址! 2020-05-26 18:43:05   來源:中國山東網
  • 浙江寧波大榭史前製鹽遺址
    ▲ 大榭遺址Ⅰ、Ⅱ期發掘區探方航拍(合成截圖)文化堆積遺址文化堆積由早至晚分別為史前、東周和宋元時期,其中史前時期又包括一、二兩期遺存,時代分別相當於良渚文化晚期和錢山漾文化時期▲ 大榭遺址一期有段石錛大榭遺址二期遺存 第④層堆積。遺蹟發現有鹽灶27座、製鹽廢棄物堆18處、灰坑5個、陶片堆2處。聚落分布於兩座人工土臺上,總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
  • 壽光不只有蔬菜,它還是聖人故裡,甚至我們吃的鹽海也和它有關
    硬核山東戰疫,壽光蔬菜又一次站到了國人面前,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壽光這一個全國百強縣,中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用行動踐行著山東人獨有的硬核情感。對於壽光的了解或許我們一直都局限於壽光每年一度的國際蔬菜博覽會,以及每天從此地發出的源源不斷地拉著蔬菜的車輛到了我們的城市。
  • 商周考古的重要發現 ——寧夏彭陽姚河塬遺址發現西周早期諸侯級墓葬、鑄銅、制陶作坊等重要遺蹟
    、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的商周考古專家認為,姚河塬遺址是近年來商周考古的重大發現之一,對研究先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建立後對西部邊緣地區的控制管理模式,認識商周時期的西北邊陲文化面貌、社會變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 龍山文化遺址展現社會形成期特徵
    狹義的龍山文化,則是指最初發現這一文化的區域,即分布於黃河淮河下遊地區的山東龍山文化,亦即現在所謂的海岱龍山文化。  城址是龍山文化的顯著特徵。具有防禦工程的城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禮記·禮運》中即是將「城郭溝池以為固」作為國家出現的一條重要標誌。
  • 廣州增城發現最大先秦古墓群 出土文物千件(圖)
    廣州最大先秦古墓群現身  信息時報訊(記者 成小珍 實習生 曹微微 通訊員 曹曉亮) 增城浮扶嶺發現了商周至南越國時期一大型古墓群,已清理出的墓葬有350多座,墓葬237件。昨日,記者獲悉,該古墓群是迄今為止廣州地區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先秦古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