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到底為什麼要「坑儒」?

2020-09-03 思想先行讀書會


秦始皇一統天下


周朝以前,儒,即術士,勾當是祀天地,敬祖先,理鬼神,與祝史,史巫為同類人物。他們因技能特殊,在那個沒有開化的年代,常常就成了靠近國王的一群。秦始皇身邊自然也有這樣一群,主要為兩類,佔星的和煉丹的。秦始皇英雄蓋世,終因時代局限性,相信世間有長生不老藥,不能認識到,人終有一死。術士們,投其所好,牛皮吹得天大,不打腹稿,也不計後果,仿佛長生不老藥,就長在他們家的菜園子裡,或在他們胡亂堆砌起來的煉丹爐裡。這讓秦始皇心動不已,真就派了兩人去尋找。這二位「儒」,本是諂佞之徒,又是半吊子學問,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時候,就露了馬腳。二位復不了皇命,回去還得送死,不如逃之夭夭。這樣逃了,豈不錯在自己?於是,二位就大放流言,蠱惑人心,說秦始皇性情暴急,不符合長生不老的條件。秦始皇盛怒之下,要抓這二位問罪,不得,就把其他還在煉丹撞騙的和與這兩位又密切來往也賣弄類似方術的傢伙,共計460人,抓了起來,坑之,就是活埋。
這便是「秦之季世坑術士」。這件事略作總結有這麼幾點值得留意:一、事件具有偶發性,並非出自事先精心設計的什麼目的。二、事件具有單次性,局部性,不是長期行為,更不具有普遍意義。三、事件的表面起因是是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藥,而事件的實際起因是術士們妖言惑眾。如果兩位單是找不到長生不老藥逃之夭夭,不製造流言蠱惑人心,秦始皇可能不予以追究,更不會牽連到被坑的460位無辜者。這不是臆想,綜觀秦始皇的所作所為,這樣推斷是站得住腳的。他對呂不韋尚且刀下留情,平嫪毐之後,對嫪毐的門徒不予追究,都能說明他的實際心胸。

古代術士不同於後來的儒家知識分子


這個「坑術士」事件後來不知怎麼就成了「坑儒」,還把這個「儒」等同於知識分子。二者能不能劃等號?這要取決於術士的儒與儒家的儒是不是一回事。有人認為儒家的儒是由術士的儒演變而來。這樣說,是否辱沒了孔孟二位聖人,不得而知。姑且一聽。但我個人覺得二者不能劃等號,因為,到了周朝的晚期,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還遠沒有統一七國之前,儒家的儒,已然脫穎而出,通過建立起自己的學說,自成一體,而術士的儒還在那裡做著他們祖傳的勾當,並沒有與時俱進。也就是說,術士的儒和儒家的儒,是兩個並存而又完全不同的體系。秦始皇坑的是沒有與時俱進的儒,一幫江湖騙子,而不是作為學派的儒家的儒,也就是今天知識分子的正祖。這一點十分重要。他事關知識分子的榮譽和對秦始皇這個建立了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制的皇帝的實際歷史地位的合理評價。
說來也怪,要是儒家沒有脫穎而出,知識分子往術士堆裡湊,倒也情有可原,因為這些術士,用今天的話稱為「半吊子的科學家」,或半吊子的知識分子,確也無妨。但既然孔夫子在秦始皇統一七國前就已經自成一體,成了知識分子的祖宗,知識分子不與江湖騙子們劃清界限,就有點匪夷所思。今天,這些術士依然沒有斷子絕孫,還在到處坑蒙拐騙,嚴新,張寶勝,還有其他的這個法,那個功的創始人,就是其代表,說他們就是知識分子,或者說知識分子是他們的同夥,恐怕知識分子並不答應。知識分子給自己認祖歸宗,當然要歸到儒家,在秦始皇時代尋找代替人,合情合理的人選是「士」,而不是被秦始皇坑的「儒」。「士」由各門派人物組成,最有名的當屬兵家鬼谷先生的兩位高足,一個是蘇秦,在「合縱」抗秦中,盡顯風流,功成名就;一個是張儀,在「連橫」助秦統一中,功敗垂成。他們,而不是術士,當是讓知識分子引為驕傲的一群。

影視作品中古代方士形象


既然如此,秦始皇坑術士,雖然源起於其私心謀長生不老藥,實際效果卻是在打擊招搖撞騙,匡扶正義,與殘殺迫害知識分子,搞學術鉗制,思想禁錮,並無一鱗半爪的瓜葛。(有點瓜葛的是「焚書」)。如此指控他,完全是個欲加之罪,莫須有。列為看官,請留意這樣的事實:秦始皇平定嫪毐之亂後,聽了李斯的進諫,收回「逐客令」,大赦天下士人,許多還被重用,這個原也在逐客令中的李斯,不僅沒有被逐走,還在秦始皇的栽培下,成為了一代名相,我們今天使用的統一文字,還得益於秦始皇對這個知識分子的重用。這與「坑儒」引申出來的殘殺迫害知識分子,大搞學術牽制,思想禁錮,是不是大相逕庭?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其實很簡單,其一,廓清術士與知識分子的關係,不要借題發揮。其二,知識分子,要檢討自己,尤其要正視自己虛偽,半吊子,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喜作驚人之語,得志猖狂,失意便罵翻天,對真理葉公好龍等等劣根性,並加以改正。
今天要隨意問一個人,「坑儒」是怎麼回事,什麼人被坑,坑了多少人,得到的答案讓人啼笑皆非(我問過許多人,居然有研究生、博士生說,全國一起坑,坑了好幾萬,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而問坑儒的動機是什麼,基本眾口一詞,打擊迫害知識分子,搞思想禁錮。再問,根據是什麼,歷史書上都這麼說的。由此可見,「坑儒」這個事件,以訛傳訛到了何種程度。這些訛傳造成的惡劣影響有多深!誰的錯,當然是知識分子的錯。他們不顧歷史事實本身,或虛偽與虛榮,或害怕真理,或別有用心,或不學無術,分不清是非,有意無意地斷章取義,裁剪歷史,對歷史事實做只符合自己利益的解釋。他們壟斷了對秦始皇的罵權,罵,就得借個名,借這個「坑儒」的名來罵,最有蠱惑性。學術鉗制,思想禁錮,殘暴,專斷,這些最抽象的道德指責,結合「坑儒」這個具體的事情,就顯得不再捕風捉影,而證據確鑿。所以,真相當然就不必戳穿了,戳穿了豈不是自己理虧,那是很沒有面子的。不然,孔乙己怎會說,讀書人偷書不算偷,是竊。
要說這些「儒」該不該遭坑,我看該。沒有什麼真學問,吹了牛皮,完不成皇命,逃責不打緊,還要流言惑眾,坑了也無妨。看看今天我們民族劣根的東西:吹牛皮,拍馬屁,學不精,業不勤,不負責任,好大喜功,等等,等等,那個和這些「儒」的行徑沒有直接聯繫?要不是後來這些個知識分子為被坑的「儒」平反昭雪,把個秦始皇罵的一錢不值,我看我們民族不見得有這麼多的劣根性。
知識分子的先人,也就是秦始皇時代的「士」,原是末流的貴族,在貴族奴隸主沒落,工商奴隸主上升為社會主導力量的時候,由於其地位靠近社會底層,感受社會變動強烈,憑著機靈,順應了潮流,「上下其手」,很快就搖身變成了地主階級。這個出身說明,他們都不是體力勞動者,都不是勞動人民。如孔子的三千門徒。他們不是自己為地主,就是寄生在地主階級身上。而他們的出路,就是兩條:「學而優則仕」,或讀書,或當官,或通過讀書而當官。這與今天的知識分子已經沒有差別了。換句話說,知識分子天生就是貴族官僚的後備隊,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和官僚貴族的結盟,成功了,就說他們的「盟主」是明君,他的時代,就是開明盛世;失敗了,就把再英明的皇帝,也要罵成昏君,暴君,他的時代,就漆黑一片,無有日月。秦始皇的千秋功業就是這樣被罵失在歷史的虛無中的。可惜,歷史有有字的歷史,也有無字的歷史。

閱讀更多有深度的文章,敬請關注本號。

相關焦點

  • 在莫須有的「坑儒」事件中,到底是誰在抹黑秦始皇?其目的何在?
    然而根據各種史料來分析,秦始皇「焚書」確有其事,但「坑儒」卻屬於莫須有的罪名,這點已為今天的學者所普遍認同。既然並不存在「坑儒」,那麼究竟是誰在「抹黑」秦始皇?他們的真實意圖何在?其實,在漢朝建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官方資料記載中,並沒有關於秦始皇坑殺儒生的記載,但這並不代表「坑儒」一說不存在,而且極有可能在民間早已流傳開來。
  •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底咋回事,坑的都是些什麼人
    當時,秦始皇沒有說話,而是將淳于越的觀點交給大臣討論,丞相李斯不同意,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民間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以及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焚書」。
  •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秦始皇真的「坑儒」了嗎
    秦始皇「坑儒」這宗歷史事件,是否真的發生過呢?秦始皇秦始皇到底坑過多少人>另外,「坑儒」的次數和「坑儒」的數量上也有爭議。「坑儒」的次數上,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只有一次,有的卻說一共有兩次。對於「坑儒」的數量,有的人說秦始皇大概活埋了460多個人,有的人卻說埋了1600多人。
  • 秦始皇坑儒的真相,只坑殺方士未涉及他人,憑啥說秦始皇殘暴呢?
    說起秦始皇的黑點,焚書坑儒不得不提,其實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上一期我們說了焚書事件的整個經過,導火索是博士們關於分封制和郡縣制孰優孰劣的爭議。很多人說起坑儒,認為是秦始皇坑殺了大量的儒生,因此把秦始皇定性為一個殘暴的皇帝,那麼坑儒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公子扶蘇的善意謊言導致秦始皇坑儒
    上期末尾,我說過要給大家講公子扶蘇一句善意謊言為什麼導致了秦老哥坑儒?焚書坑儒在歷史上算是一件大事。焚書這件事與李斯老哥密切相關,這老哥想,我學問這麼大,秦始皇才用我,那以後那些讀書人要都學問大了,那還了得,不行,我要讓秦老哥把書全燒了,說到這兒,這位李老哥可真夠自私的,後來真的讓秦始皇把書全燒了,只留下了算卦和種樹的書,還有一些醫書。
  • 子揚說|「焚書坑儒」到底有沒有「坑儒」?
    秦始皇失去耐心,親自圈定460餘人,悉數坑殺。    這就是千百年來一直流傳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的始末。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史料的豐富,歷史學界對秦始皇「坑儒」產生了疑問,認為把焚書坑儒的罪過一股腦推給秦始皇的做法值得商榷。    從以上有關記載來看,焚書的決策確實是秦始皇做出的。
  • 秦始皇「坑儒」是一樁偽造的歷史嗎?
    從此以後,為了迎合秦始皇的喜好,大量的方士被召集到鹹陽來,在秦始皇的身邊進進出出,數量有三百人以上。侯生和盧生是有名的方士,他們受秦始皇禮遇厚賞,四處為秦始皇尋求不老的仙藥。仙藥哪裡找得到?找不到仙藥的理由卻找得到。找不到仙藥的盧生等人對秦始皇說:「我們為陛下尋找靈芝、仙藥和仙人,經常遇不到碰不上,看來是有惡鬼在從中阻攔。為了避開惡鬼,請陛下外出時秘密行蹤。
  • 秦始皇「坑儒」是一樁偽造的歷史嗎?
    秦始皇是嚴厲認真的人,他按你盧生的話辦了,你盧生的話可信不可信,真人來不來得了,仙藥找不找得到,就得拿話來說,要你來兌現。秦始皇大怒,將此案交由御史臺追究刑事責任。在追查審訊的過程中,在鹹陽的各種方士奇技者、部分言論文學者都被牽連進去,最後的結果,判定其中四百六十餘人有罪,被活埋於鹹陽東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坑儒」事件的來龍去脈。坑儒這件事,最早見於《史記》。兩千年來,我們相信這件事情,把它看成暴君秦始皇的標誌性罪行之一。歷史偵探在調查秦始皇疑案的過程中,沒有發現秦始皇反儒的確切證據。
  • 白起和項羽坑殺降兵很少人罵,為何秦始皇坑儒卻被罵了兩千年?
    而戰爭,自然就是要死人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一位叫白起的大將,被人稱之為「殺神」。他之所以獲得了這個稱號,就是因為他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四十萬趙軍。 無獨有偶,秦朝末年,胡亥昏庸,使得秦朝境內烽煙四起。起義不斷。隨後,項羽率領著起義軍在巨鹿擊敗了秦軍主力,章邯率領二十萬大軍投降。為了防止秦軍造反,項羽選擇了坑殺二十萬秦軍。
  • 秦始皇坑儒之事,司馬遷為何不記載?其實被埋的大多是方士
    不過在司馬遷的《史記》之中,其實並沒有任何的隻言片語提到,秦始皇是做出了坑儒這件事的,難道是司馬遷害怕秦始皇所以不敢寫在《史記》之中司馬遷提到秦始皇的時候,也說他確實是一個非常暴虐的皇帝,做了很多讓百姓無法接受的事,經常跟&34;一起被提到的&34;,也確實是秦始皇下令所做的,也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他也是為了掌控天下人的思想。
  • 秦始皇:朕很委屈!焚書沒有坑儒,坑儒也沒有焚書!都怪走太早
    秦始皇說,朕很憤怒,朕花了十年時間,南徵北戰,一統六國,咋滴?你們這是要空手套白狼,憑几個書生,把地盤拿回去嗎?再說,分封,朕有那麼多兒子來封嗎?最後還不是要落你們六國權貴手上?這裡要注意,秦始皇燒的,是民間的書,並不是指權貴階層、國家圖書館的書。
  • 秦始皇「坑儒」事件,竟是一樁偽造的歷史?
    從此以後,為了迎合秦始皇的喜好,大量的方士被召集到鹹陽來,在秦始皇的身邊進進出出,數量有三百人以上。侯生和盧生是有名的方士,他們受秦始皇禮遇厚賞,四處為秦始皇尋求不老的仙藥。仙藥哪裡找得到?找不到仙藥的理由卻找得到。找不到仙藥的盧生等人對秦始皇說:「我們為陛下尋找靈芝、仙藥和仙人,經常遇不到碰不上,看來是有惡鬼在從中阻攔。為了避開惡鬼,請陛下外出時秘密行蹤。
  •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我們看看「坑」的到底是誰?
    但是,所謂的「坑儒」卻是百家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坑儒」這一事件發生在「焚書」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原因就是兩個方士,一個姓盧,一個姓候。《史記》簡單粗暴地稱二人為盧生和侯生。這二人的職能是為秦始皇尋仙問藥,他們花了大量的錢,卻連個毛都沒有收穫到。
  • 秦始皇為何一定要修長城,又為何焚書還坑儒
    首先為了確保秦帝國的長治久安,鞏固秦王朝的地位,秦始皇銷兵器,搜羅天下的武器來避免民間造反。為了便於軍隊調度,秦始皇以鹹陽為中心,還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為了確保才被收復的六國更穩定,秦國把各地的富豪權貴搬遷至鹹陽來集中管理,避免他們生事。另外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騷擾。秦始皇在北方修築長城,據說動用百姓數百萬。
  • 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還都搞了兩次(八卦史記117)
    李大嘴 大嘴讀史秦始皇有一個罪狀千古流傳,這就是焚書坑儒。但其實,焚書是有選擇的,坑儒坑的也主要是方士。秦始皇很不高興,我大秦實行郡縣制已經那麼長時間了,你現在跳出來說郡縣制不好,到底是幾個意思? 秦始皇把不知所謂的淳于越交給丞相李斯處置。作為郡縣制的擁躉者,同時又具有敏銳政治嗅覺的李斯當然知道站在哪一邊,而且還進一步向秦始皇提出自己的建議:社會輿論不太好,該統一思想、統一文化了,要以高壓態勢封殺一切異端雜說。
  •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歷來是各持己見,紛爭不已
    但根據正統文獻《史記》以及出土文物來看,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確實存在。只不過「焚書」與「坑儒」並非一起發生的,焚書在前,坑儒在後。》、《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焚書的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書的直接繼續,而是由於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
  • 秦始皇「焚書坑儒」坑的到底是什麼人,儒生還是術士?
    「焚書坑儒」可以說是秦始皇被稱為「暴君」的重要罪行之一。一直以來關於「坑儒」中的儒生,到底是指儒生,還是術士,目前仍有爭論。更為要命的是,《史記》關於此段的記載,並未準確指出坑殺目標。因此,要搞清秦始皇坑殺的到底是什麼人,我們目前只能根據秦始皇「坑儒」的原因進行推測。
  •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過程 秦始皇在政治、經濟上實行的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還在統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諸子為王的問題上發生了一場爭論。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批官吏,請求秦始皇將諸子分封於佔領不久的燕、齊、楚故地為王。認為這樣有利於鞏固秦的統治。但廷尉李斯則堅持反對態度。認為,春秋戰國諸侯之所以紛爭,完全是西周分封製造成的惡果。
  • 算是吧…那坑儒呢?秦始皇:忽悠我,皆坑殺
    但其實很多人不清楚的是,「焚書」和「坑儒」其實是兩件不相干的事情,也並不是在同一年發生,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中國首位皇帝都幹了些啥。單就以上政策而言,秦始皇可謂是功績巨大,堪稱千古一帝;然而「焚書」「坑儒」這兩個事件,讓其千百年來備受爭議。
  •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還原歷史的真實事件
    今天就來聊一聊歷史上秦始皇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後世很多人都說這是一次殘酷的歷史迫害,讓站在時間的角度看一看那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事實上「焚書」和「坑儒」是相隔一年發生的兩件事情。公元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大擺筵席,朝中很多大臣為皇帝賀壽,其中一位淳于越他在壽宴上向皇帝進言,說各位皇子都還沒有封國,未來如何互相照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