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畫作之一。作者是張擇端,是宋徽宗時的宮廷畫家。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後,張擇端選擇了逃離,在南宋都城臨安靠賣畫度日,後被皇帝趙構召入宮中。他憑著自己對汴梁繁華市景的回憶,畫出了這幅精妙絕倫的《清明上河圖》。
原畫長528公分,高24.8公分,描繪的是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繁華熱鬧的景象。這是一張北宋的民生風俗畫,其中儲存著很多宋代人民日常生活的信息。畫中共2000多個人物,貴賤勞役,形形色色,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每個人物只有螞蟻那麼一點大小,卻畫得個個動態準確,人物刻畫生動傳神。
有人問:這2000多人在幹啥?
用放大鏡仔細一看,大部分人在做生意。這裡是一個購物天堂。店鋪作坊,茶房酒肆,行商攤販,一派生意興隆景象。有賣雨具的,有賣花的,有賣雜貨的,有賣金銀首飾、古玩詩畫的,也有送外賣的,擺攤算命的,蓋房子的,街頭藝人表演的,看野臺戲的,等等。還有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路邊店,這裡是名符其實的百貨商店。但是,最值得注意的,這幅畫裡至少有七、八處地攤。
它們多數設在清明上河圖約275cm處圖中的焦點。在一座橋上就有兩個地攤。擺攤的小販正在叫賣,吆喝著爭拉買主。在離開橋不遠處,有個年輕人在地上鋪一塊布,擺有酒具、器皿、飯碗等貨物,四個身份不同的路人在觀看,兩人穿了長衫,似是文化人模樣,還有兩人則是農村裡打短工的。此外,不遠處,有一老一小兩個挑貨郎,坐著擺了個地攤,在賣各種時鮮的果子。旁邊,又可見兩個販夫在賣活鴨,五隻鴨子分別放在三個籠子裡,一名販夫提著一桿秤,抓住一隻鴨脖子,在仔細地稱分量,另一名夥計則在收銀兩,配合默契。這說明,早在北宋汴梁這個首都,在街頭設地攤、叫賣商品,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都市的風景,也是極為尋常普通的事。
《清明上河圖》中擺地攤的活動證明:地攤是一種歷史,是商品流通和交換的歷史;當然,它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商業文化。與唐代人物畫相比較,張擇端把創作的視角對準了市井平民,反映市民生活,使得人物畫脫離了單純表現帝王貴族和宗教人物的傳統窠臼,更具有世俗色彩和民本傾向。這裡,煙火氣甚濃。販夫走卒,你來我往,挑擔支攤,你賣我買,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打開《清明上河圖》,撲面而來的是一種熱鬧而溫馨的感覺。地攤上賣的都是一些家常物件,質量並不一定好,但對於多數家庭來說,許多東西是生活的必需品,加上價廉物美,所以大家都樂意去採購。
地攤是中國經濟史上一種揮之不去的記憶。有人說,一座城市倘然沒有地攤經濟,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城市。這話不是沒有一點道理。一個城市如果沒有地攤的存在,那麼,這個城市就沒有生機,儘管高樓林立,卻顯得冷冰冰的。一座城市如果取消了地攤文化,那麼,我們進一步可以斷言,不讓開小店和地攤的城市是一座死城。我到外地某個城市去旅遊,總喜歡到當地的地攤上去逛逛,看看有沒有當地的特色產品可買。這也是一種旅遊的樂趣。
適度放寬對大街設攤的限制,也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建議釋放出「地攤經濟」的最大活力。緊接著,中央文明辦決定,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今年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兩會閉幕之際,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打破一些不合理的條條框框的政策,讓更多就業崗位成長起來」,並提到西部某城市「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攤位,一夜之間10萬人就業」。因此,鬆綁地攤經濟,不是一時之計。
古已有之的地攤經濟,在今天,將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裡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吳興人)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