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浸泡糯米是關鍵,做對了,米粒飽滿不夾生,香甜又軟糯!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據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左鄰右舍的粽子放在一個大鐵鍋裡煮,遠遠就能聞到濃濃的粽香味。
包粽子的方法其實並不難,事先將餡料做好,再用上技巧將其包入在粽葉中,經過一番的煮製,出鍋的粽子香糯入味,特別好吃,包粽子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將糯米浸泡一整夜的時間,本以為這樣做粽子會更加香糯,但往往會發現這樣處理的糯米包粽子總會軟爛,大大影響整體的口感,不過也不用擔心,下面我便會將糯米浸泡的時間以及包粽子的方法分享大家。
蜜棗叉燒粽子的做法:
備用食材:糯米250g、粽葉12張、蜜棗6顆、叉燒肉30g。
製作過程:1,糯米提早用清水浸泡4個小時,中心最佳換兩次水;粽葉提早一小時用清水浸泡,粽葉上最佳壓重物,使葉子充沛浸入水中;蜜棗用清水浸泡;叉燒肉切成小丁。
2,取兩張粽葉堆疊,捲成圓錐形;放入少量泡好的糯米,用筷子捅一捅,使糯米填實空地;放入一勺叉燒肉;參加一顆蜜棗。
3,加滿糯米,壓實;粽葉壓著糯米折回,將糯米包住;將粽葉抽緊,包成三角形的粽子;用棉線將粽子綁緊。
4,湯鍋放充足水,大火燒開,放入粽子;大火煮一個小時左右,關火,將粽子撈出,敏捷浸入冷水,冷卻後即可食用。
烹飪小技巧:
1、包粽子,糯米浸泡一整夜?難怪粽子會軟爛不好吃,正確做法應該是浸泡4個小時,多了或少了都不行。浸泡4小時,糯米可以充分泡漲,要是少於4小時,吸水少無法充分泡漲,煮好的粽子就容易漏米、夾生,要是超過4個小時,糯米吸收太多水分變得軟爛,煮熟後口感也不好,所以泡夠4個小時就可以了,保證粽子煮熟後非常軟糯。
,2、包粽子的時候,糯米不要放太滿,大家都知道,在住粽子的時候,因為大米放太滿很容易因大米膨脹而是粽葉脹碎,這樣很容易使大米灑落到鍋裡,所以大米會佔到粽子葉空間的三分之二(大米也不能包得太少,因為太少的話,粽子就鼓不起來了,形狀不好看),這樣粽子煮熟以後,粽子會顯得非常飽滿,而且也不會漏米!
3、用鐵鍋煮粽子的時候最好用冷水,因為隨著水溫的慢慢升高,粽葉的香味也會慢慢滲透到糯米裡。從外往裡熟的比較均勻,這樣煮熟的粽子更好吃。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試哦!歡迎在下方互動分享,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