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冷了,每天起床上班都是一種挑戰,何以解憂?唯有「發財」。很多人都想知道有什麼發財的「門路」,其實在我們身邊就不乏這樣的行業,只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
就比如我們常喝的農夫山泉,靠著當「大自然的搬運工」,就能達到60%的毛利率,創始人鍾睒睒(音同「閃」)還超越了馬雲、馬化騰等網際網路大佬,成為了中國首富,身價高達4115億。
可能有的人會說,瓶裝飲用水市場已經被農夫山泉、怡寶、娃哈哈這些巨頭佔據得差不多了,而且門檻也不低,普通人想要入局很難。
其實還有一個「發財」的行業,毛利率達到了70%,比農夫山泉還高,而且門檻很低,有人一天淨賺3000元!
這個行業就是「臨期食品」。
「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
看到「臨期」兩個字,很多人都以為是快過期的食品,其實所謂的「臨期食品」是「臨近到期」,而不是馬上就會過期,通常價格會比原價便宜不少。
在一些大型的超市、便利店,如果不進行打折促銷的話,很多食品在保質期還剩60%的時候就成了「臨期食品」。
比如保質期100天,可能還剩60天的時候就會被退回給供應商,而供應商則需要退回相應的貨款,再將這些臨期食品低價賣給專門賣臨期食品的賣家。
毛利率70%,有人日賺3000元
臨期食品的售價通常不到原價的一半,比如平時一盒就要賣10多元的皇冠丹麥曲奇,成為臨期食品後,6盒才19.8元,越臨近保質期價格就越便宜。
雖然價格很低,但利潤十分可觀。有賣家算過,臨期食品的毛利率在70%左右,即便扣掉運輸、倉庫、人工、損耗等,也能達到40%。
成都的一家臨期食品專賣店店主就透露,自己一天的純利潤能有1000-3000元,比賣普通食品的店鋪還要高。
臨期食品買得這麼便宜,怎麼賺錢?
很多人就要問了:賣得這麼便宜,賣家怎麼能賺這麼多錢?會不會是「假貨」?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臨期食品賣家賺的其實並不是顧客的錢,而是供貨商的錢,明確來說是供貨商虧的錢,甚至可以說供貨商虧得越多,賣家就賺得越多。
比如曾有一批原價50萬元的臨期食品,中間商以3、4萬的價格買下,再以15萬元的價格賣出去,一轉手就賺了10多萬。
數據顯示,中國的休閒食品行業的市場規模在2019年已經達到了10556億元,預計2020年將會超過11000億元。
而每年因為流通效率而導致的食品損耗就有上千億,如果按照5%的沉澱庫存來計算,臨期食品將會是一個超過八百億的龐大市場。
不過任何生意都會有風險,臨期食品生意也是一樣。臨期的特點使得消費者以低價買到了美味的食品,讓賣家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但也決定了這一行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弱,一旦超出了保質期,賣家只能自擔損失。
而且由於這一行門檻不高,入局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也不再像剛開始那麼好做了。
你買過臨期食品嗎?覺得怎麼樣?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