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種草」成為一個網絡詞彙流行的時候,高唐縣固河鎮前辛村村民已經把「種草」變成了產業。
8月11日下午,來到前辛村村南的高唐縣盛鑫種植專業合作社草坪種植基地,偌大的田地裡綠意盎然、芳草連天。
草坪的中央,工人們分工明確:一人劃線,一人鏟草皮,另一人將草皮捆成一捆,手腳麻利地裝進貨車。草坪種植基地的負責人黨桂青指了指裝滿草皮的貨車:「明天這批貨就能抵達河北河間,草坪出售後又能為村民帶來一筆豐厚的收益。」
草坪裡發現致富經
前辛村多鹽鹼地、荒地,村子一直沿襲著「上茬小麥、下茬玉米」的單一種植格局,農業低產低效,農民增收緩慢。
47歲的黨桂青畢業於山東大學園林系,供職於高唐縣園林公司,走出村莊的他從未忘記過家鄉。黨桂青一次去江浙一帶考察,發現草坪作為綠化環境的重要載體,其重要功效已被人們普遍認可,草坪業即將進入蓬勃發展時期。黨桂青腦海中立即閃現出一個想法:「在村裡種植草坪,給村民鋪條致富路!」
黨桂青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草坪一次投資、多年受益,一年四季都可以出售,而且,培植草坪對技術要求不高,村民可以勝任,這讓黨桂青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年實現「開門紅」
說幹就幹。2017年麥收後,黨桂青流轉了8公頃土地,投資40萬元購置了裝載機、打藥機、起草機及噴灌設備。所有土地平整後,草坪種植基地初見雛形。
「我們栽植了百慕達、混播草,這兩個品種一年四季常綠,3個月就能長成,一年可以種好幾茬。」由於種植技術過硬,管理精細,草坪很快得到了河北、河南等多地買家的認可,「我把成品草坪價格定在一平方米5元,第一年就實現了『開門紅』,純利潤達30餘萬元。」黨桂青說。
賺得第一桶金後,黨桂青沒有鬆勁兒,他將利潤悉數投入到擴大規模中。如今,黨桂青成立了高唐縣盛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租種了近67公頃土地,2019年,合作社收益達300萬元。
帶動村民家門口增收
每年3月份草坪開始銷售,工人一忙就能忙到年底。隨著草坪事業越做越大,勞動力缺口亟待補齊。黨桂青決定,招收貧困戶前來務工!
張愛華是前辛村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她平日裡除了管理自家的田地外,常年在草坪基地務工。「我一天能掙近百元錢,既不耽誤照顧家,還能在家門口增收,比到外面打工划算多了。」張愛華說。
草坪種植基地在植草、清除雜收草屑等環節都有用工需求,可解決40餘名村民的務工問題,村民在基地打工年人均收入能達到8000多元。「來這裡工作的大都是附近村莊的留守婦女和貧困戶。」黨桂青說。
看起來並不起眼的一棵小草,使村民走上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小康之路。「今後,我們將聯合省農科院園藝所,加強對草坪的培育、開發,提升草坪生產的技術水平,加速盛鑫草坪生產與國際標準接軌,帶動村集體和農戶增收。」說起今後的打算,黨桂青信心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