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大畢業的醫學博士,如今卻成為低保戶,失業18年不工作!

2020-12-18 職引官

他是北大畢業的醫學博士,如今卻成為低保戶,失業18年不工作!

北京大學是中國很多學生心目中最渴求進入學習的象牙塔,同時也是世界級的高等院校。北京大學是很多學子的夢想,當然,北京大學的錄取要求也是極其嚴格的。基本上每年各地的狀元或是學習極其優異的學子才有資格進入北京大學就讀。同時北京大學的生源質量也是十分有保障的,學生畢業後基本上不愁找不到工作。

但並不是所有北大畢業的學生都能獲得一份自己如意的工作的。有這樣一位學生,他畢業於北大醫學院獲得博士學歷,結果後來卻沒有找到一份正常的工作,甚至連一位合格醫生都沒有當上。他在北大讀博期間選擇了退學,後來回到老家,連著10餘年都沒有找到一份正經的工作,竟靠著低保度日如年。

少年英才,求學之路

這位學生叫張進生,是湖南省常德市的一位農村學生。雖然張進生在農村長大,但他從小成績都十分優異,優異的表現讓他在村裡遠近聞名。讓不少家長羨慕不已。

高考畢業,張進生順利考取了湖南醫科大學,現在叫做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湘雅醫學院在全國範圍內的認可度還是很高的,是「東齊魯,西華西,北協和,南湘雅」四大醫學院之一。一位農村學子憑藉著自己的實力考上這麼優秀的大學真的是「全村的希望」。

醫科大學的專業學制不像普通大學的四年制,在醫科大學中,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學制。少的讀四年,多的讀八年。而張進生所就讀的專業是五年制的。在大學生活的五年當中,張進生在學習方面毫不鬆懈,他依舊保持刻苦學習的狀態,後來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被分配到天津一所醫院,成為一名醫生。

缺乏社會交流能力

張進生大學剛畢業,由於帶著「大學生」高學歷的光環,再加上平時優異的學習成績,自己心理方面不是很健康帶著很大的傲氣,甚至不屑於同時過多交際,習慣獨來獨往。

長此以往,同事們都覺得這個人很孤僻不善言談,連正常的溝通都沒辦法實現。漸漸,大家都開始有意疏遠他。同時,張進生作為一名醫生竟有嚴重的「恐血症」,這導致他三年以來沒積累什麼實踐經驗,只能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住院醫生。

張進生從讀書時的學霸跌落神壇,成為了工作後不受待見的醫科「小白」。這樣來自現實的差距讓張進生喘不過氣來,幾經過考慮他決定放棄在醫院的工作,準備攻讀北大研究生。他認為只要自己擁有更高的學歷,就一定會擁有更好的工作。

北大讀研,無奈退學

通過三年漫長的努力,他成功考上了北大醫學研究生,成為了北大醫學碩士的一員。畢業後他繼續留在北大想要繼續深造,最後也成功上岸醫學博士。

讀博期間,張進生重拾學霸光彩,他還獲得了英國皇家醫學院的錄取通知似乎。很多人都以為張進生今後將走向光米昂達到,誰料想張進生也有自己的煩惱。他的煩惱無外乎是英國皇家醫學院那高昂的入學保證金,光入學保證金就要20萬,這讓本就是寒門出生的張進生雪上加霜,無奈之下他只能放棄這個寶貴的機會。交不起學費上不了頂尖的醫科大學實在讓旁人感到惋惜。

傲氣十足的張進生受不了這現實嚴酷的打擊,他一氣之下決定從北大退學,不再讀博士了。

心氣太高,人生受挫

北大學歷的光環加持,讓本來心高氣傲的張進生更加膨脹了,緊接著他陷入了一個無法就業的死循環。好的崗位不要他,其他崗位他又瞧不上。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到32歲都還沒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迫於生存的壓力,張進生去了一家普通一員,找了一份月薪僅1000元的工作。在那裡,他遇到了十分喜歡的女孩子,但依舊是他性格上高傲的缺陷讓他與這位女生失之交臂。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張進生一無所獲,意氣用事的張進生辭去了工作,離開了這樣讓他痛苦的地方,回到農村老家。張進生後來繼續當了17年的無業游民,他一邊在姐姐家混吃混喝,一邊又做著求學時的春秋大夢。

很多家長拿「只要好好學習,啥都不用你幹」這句話來教育孩子。這讓很多孩子產生了一種誤解,他們就認為只要學習好,一切都是萬能的。現實生活並不如此,人 的一切活動不單純只圍繞著學習,生活中還有太多學習之外的事情需要人來掌握,要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處理瑣碎生活的積極心理,這樣才會擁有一個健全的人生。

如果學習十幾年,到頭來還只是個書呆子,他就沒有辦法在這個社會上好好地生存襲來。要麼儘快改變自己,要麼就被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淘汰。就算再高的學歷也一無是處。對於張進生的經歷,你有什麼看法呢?請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北大醫學博士卻暈血,女友嫌棄沒有本事,如今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這是《阿甘正傳》中非常經典的一句臺詞,阿甘是電影中的主角,他從小被檢查出有智力障礙問題,在所有人都嘲笑他嫌棄他的童年裡,阿甘從沒有相信自己和別人的差異,沒有朋友的他不會自卑依然善良,他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專注做著自己的事情,後來成為和總統握手照相的名人,還成為他們城市的大富翁,他得到所有人夢寐以求的財富和名氣,但他最開始只是一個智力障礙兒童。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張進生也爭氣,在1984年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是全村人的驕傲。五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做醫生,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昨天我們說到北大才子陸步軒,靠賣豬肉走向輝煌,不僅向母校捐款9個億,還被請去做成功學演講,可謂是人生巔峰。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北大,只是在學歷上,要比本科學歷的陸步軒,還要高上不少,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生張進生。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那麼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呢?來到大學以後,這個孩子讀書依舊十分刻苦,不僅積極努力的完成所有的學業,並且還非常刻苦的讀書上進,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很快就完成了5年的專業知識。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他在1989年畢業的時候,他是以優異的成績直接被分配到了天津的一所醫院,可謂是畢業就成為了一名醫生,這樣的成績在當年是很不錯的。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按我們的想法,接下來的張進生一定會順風順水,在天津結婚生子……可是命運總是如此喜歡作弄人,張進生作為一個醫學畢業的高材生,卻無法適應社會的生活。工作後,由於性格原因,他無法融入到醫院這個群體中。他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一個醫學專業畢業的人,竟然害怕見血,也因此他開不了刀、做不了手術。為此從業多年,始終是一名普通的住院醫師,後來還被醫院降職降薪過。
  • 考上北大醫學博士,為何在家待業18年,淪為低保戶?
    1984年,18歲的張進生順利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成為了當時他們村裡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引得人人豔羨。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是「祖墳上冒了青煙。」學習對於他來說可謂是手到擒來,大學又是他的另一個大展身手的地方。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從古至今,讀書成為了很多家庭經濟狀況不那麼理想的人向上拼搏的一條出路,無數寒門學子將光宗耀祖的希望放在了讀書和考取功名身上。即使到了現在,多讀書去取得更高的學歷,似乎也能讓人擁有更多的底氣,讓人能得到更好的工作。但這一切在張進生身上卻並沒有應驗,他原本考取北大醫學博士,但是卻沒有順利畢業成為了一名肄業生,後來的他不僅沒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甚至只能靠著特困救助的低保勉強維持生計。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在大學裡,張進生由於家境貧寒,為了不差於其他同學,他加倍的學習。在1989年大學畢業時,憑著優秀的表現去到了天津的一所醫院,成為了一名醫生。
  • 一朝天驕學子,北大博士在家待業18年,如今竟成低保戶?
    曾經的北大博士張進生由北大博士淪落為低保戶,他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成績優異人人讚不絕口出身於湖南普通農民家庭的張進生,家庭條件並不富裕,但是作為家中的老么,他從小並沒有吃到什麼苦。由於他在學習上的突出表現,於是家中的哥哥姐姐們都對他寄予了厚望。而他也不負眾望,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
  • 當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已失業18年,在家務農靠低保度日
    但在北大博士張進生身上卻沒有得到應驗,反而在家啃老靠吃低保度過了18年,原因是天生的病症和專業相違背,張進生在校時進修的是臨床醫學系,但本人卻因「暈血症」而導致不能實戰操刀,故而和自己本可以璀璨的人生失之交臂。
  • 農村小夥逆襲成北大博士,畢業18年卻從未工作,如今靠低保維生
    最近幾年,有個詞特別火,那就是「逆襲」,它指的是「反擊,扭轉局勢,反守為攻」,人們常常會在處於困難時期時,鼓勵自己一定要「成功逆襲,改變人生」,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便是一個成功逆襲的人,他是一個農村小夥,卻憑藉著不懈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學,並成為醫學博士,然而為何最後卻面臨失業
  • 北大醫學博士,17年無人識成低保戶!是不見伯樂,還是太清高?
    一位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因工作不順,生活不如意,回到農村老家生活17年,落魄成為政府救濟的低保戶,在今年高考期間,又被媒體翻出來,被貼上「在家啃老17年」的標籤,肆意消費。對一個懷才不遇的弱者,不給予同情憐憫,只有無底線的消費和嘲諷,實在不是什麼本事,是人性之惡,社會之醜。
  • 北大博士生:淪落為低保戶,不免令人唏噓
    從湖南農村出來的北大醫學博士(碩士畢業後考取北大博士屬於中途退學未獲博士畢業證書)張進生,與他們有著類似的遭遇,有「暈血症」和無法面對死亡的精神障礙,不敢開刀做手術,實在適應不了醫院的工作,不得不離開了醫院。張進生的遭遇,不免令人唏噓,真的是人才的極大浪費,家庭、學校和國家培育培養一個對社會有用之才,真的非常不容易。
  • 曾經的北大博士,現在的低保戶:他用人生完美的詮釋性格決定命運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現失業在家18年,淪為低保戶最近一段時間,張進生的名字頻繁地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的熱搜榜上,那麼,這個張進生到底是何許人呢?張進生現年54歲,本科畢業於湖南醫科大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也曾讀於北京大學,後因為自身原因中途肄業。
  • 54歲啃老18年,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女朋友:他眼高手低
    在如今大學生遍地的時代裡,人們往往發現如今社會最不值錢的廉價勞動力應屆畢業生隨處可見。當學子從校園出來懷揣著對未來無限憧憬時,一個「應屆畢業生」標籤將他的夢想直接定在了恥辱柱上。這就是經驗的力量,當你也有了一定實踐能力之後,回頭再看當初為了工作而受的苦,一切都是值得的。因此現在的學生不能只是死讀書,要理論與實踐結合,最終出來的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不然最終只會像這個北大博士出身的張進生一樣,淪為靠國家救濟的五保戶。
  • 北大醫學博士生,見不了血開不了刀,月薪1000還被小護士嘲諷
    雖然讀書不是唯一成功的方法,但卻是最簡單的捷徑,知識改變命運,一份名牌大學的畢業書可以讓一個年輕人在許多面試中脫穎而出,北大清華的學子更是人們口中的優秀人才,但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失敗的案例,北大的一位學生就是如此,他曾經是醫學界的人才,如今卻失業18年要靠低保才能維持生活。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放棄醫生工作也要留學,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這麼多年以來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的天才學生,但是畢業之後卻因為適應不了社會而選擇逃避。比如「北大才子」陸步軒。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最後找到了人生的定位重新崛起。但是也有一些人受到挫折之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從此一蹶不振。
  • 天之驕子張進生:北大醫學博士,被女友拋棄,如今靠低保生活18年
    然而卻也有例外:他是一名北大博士畢業的高材生,卻面對自己劣勢之時折戟,一度沉淪長達18年之久,如今不得已靠政府低保維持生計。他就是天之驕子張進生。那麼他到底因為何事由最高學府的神壇跌落到塵世的泥淖中,這18年來他又經歷了什麼?待我們一一道來。
  • 那個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十多年未工作,如今怎麼樣了?
    在所有人都以為他的人生一片光明的時候,他卻回到了老家,又回到了他人生路上的起點。十多年沒有工作,一直靠著低保維持生活。張某就讀於北京大學醫學系,研究生畢業後,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可是還未畢業,就退學了。百思不得其解對於一位北大的醫學專業研究生來說,找工作真的有那麼難嗎?他找工作時的阻礙又是什麼呢?出生於農村的張某,家境本就十分貧寒,而且家中還有六個孩子,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