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驕學子,北大博士在家待業18年,如今竟成低保戶?

2020-12-18 阿米搞笑部落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在當下的信息社會,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寒窗苦讀數十載,通過高考這個跳板,獲得一個視野更加開闊、機會更加充足的平臺是普通學子最快的晉升渠道。在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寒門學子親身實踐了什麼是知識改變命運。

知識能改變命運,但是知識一定會改變命運嗎?離開象牙塔後的學子們能否適應「社會人」的角色?曾經的北大博士張進生由北大博士淪落為低保戶,他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成績優異人人讚不絕口

出身於湖南普通農民家庭的張進生,家庭條件並不富裕,但是作為家中的老么,他從小並沒有吃到什麼苦。由於他在學習上的突出表現,於是家中的哥哥姐姐們都對他寄予了厚望。而他也不負眾望,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他的家人曾經描述了他的優秀:他總是被學校敲鑼打鼓地送回來

在這樣的環境中,張進生毫無意外地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而其中的湘雅學院在當時是國內名列前茅的醫科類名校。能考入這樣的名校,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前程似錦。他也非常榮幸地成為了家鄉的第一個大學生。

在五年的學習中,張進生不計較吃穿,一心專研學問,成功拿到了每年的獎學金,老師和學生提起他都讚不絕口。這樣的成就可以說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應該可以說是順風順水,有了相當穩定的「鐵飯碗」。但是,人生處處有坎坷。作為一個醫學生,張進生卻發現自己怕血,這一致命缺點導致作為臨床專業的他,在實習期間幾乎沒有做過手術的實習課

不滿工作再入校園

結束五年的醫學學習之後,張進生因為在學習上的傑出表現,成功地被推薦到了天津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工作,主要從事的是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療。

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張進生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會做出一番成就,但是走出象牙塔後的張進生卻無法適應醫院的社會生活。本就不善言辭,性格孤僻的張進生只顧埋頭自己的研究,忽略了與外界的人際交往,他同醫院的同事們產生了很多矛盾。由於看不慣主任的貪婪,他與主任的關係處理的非常差,這就進一步導致他在醫院的職位和工資都一降再降。再加上他總是以一種鄙夷的眼光看待周圍的同事,這就讓他錯過了很多機會,到頭來是一無所成。

這時他並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選擇逃避,不懂得人際交往的他,認為還是學校的環境更適合他,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他開始重拾課本,學習相關的知識,擅長讀書的他成功被北京醫科大學(今天的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碩博連讀

他當時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是畢業之後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客觀來講,從張進生的性格特點來說,這個選擇對他說應該是適合的,但是命運又一次對他開了玩笑,他在博士的時候被學校退學。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自視清高淪落為低保戶

在讀博的最後一年,張進生申請了一個國外的留學項目,獲得了去「英國皇家醫院」的錄取通知。對於張進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但是他卻被這個項目的學費難住了。這個項目的保證金就需要二十萬元,這一筆花費對於當時連路費都沒有的張進生來說可謂是天文數字。

考慮到家中辛苦操勞的父母和貧窮的家境,最終,張進生還是選擇了放棄這次珍貴的機會。而這件事恰好成了張進生之後悲慘生活的催化劑。或許是不甘,或許是遺憾,張進生在這件事情後患上了抑鬱症。之前沉迷於學術的他在抑鬱情緒的影響下也開始無心做學問,最後只能選擇休學半年。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意孤行的張進生在學校規定的休學期滿後,仍然沒有回到學校,學校只能對他做出退學的決定。因此,本可以拿到北大博士學位的張進生最後成了北大的肄業博士,只拿到了北大的碩士學位。

後來,張進生憑藉自己北大的碩士學歷成功在蘭州的一家醫院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張進生性格上和專業上的缺點仍然沒有克服,怕血決定他了很難在醫院得到晉升。因此,他在醫院從事著每月1000元的閒職。由於張進生的不思進取和自視清高,他經常與同醫院的護士女朋友吵架。女朋友對他工資低,博士肄業和只會死讀書的吐槽句句戳中他的心窩,他無法忍受這樣的關係選擇了辭職分手,離開蘭州,回到老家。

回到老家之後的張進生也嘗試過去找工作,但最終都因為性格和專業的局限到處碰壁。失敗之後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於是一直待在家裡。儘管期間有醫藥器械公司找過他,但是他礙於讀書人的面子竟然拒絕了。此後,他一直在姐姐家待著,沒有任何工作,而這一待就是18年,靠姐姐養活。姐姐也曾鼓勵他出去找工作,但是都沒有成功。

在家期間,他迷上了高數,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高校教師夢,每天什麼也不幹,就是專研高數。後來他又去清華大學找數學家陳省身,帶著1000元的他,輾轉三年也沒找到陳省身,還把自己的證件都弄丟了。最後民警為他補辦了證件和特困補助,每個月靠著低保勉強過活。從北大的博士成為了在家待業18年的低保戶,張進生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讓人惋惜。

結語

張進生的經歷引發了人們的討論,為何他會走到今天這一步,為何如此落魄?到底是誰的問題?首先是他對學習的定位出現了問題。學習本身不是目的,學以致用,提升自己的視野和獲得更多的機會才是學習的目的。考學不是為了躲避就業問題,而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一味的逃避問題終究無用。

其次是人際關係的處理,「社會人」的角色決定了我們要學會妥協,懂得變通。智商和情商兼備才能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 考上北大醫學博士,為何在家待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古時文人寒窗苦讀,只為一朝登科入仕,光耀門楣,享「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怡悅。在如今健全的教育體制下,每個孩子都與書作伴十多年,為的是拿到一紙好文憑,跨過進入社會的高門檻。誠然,對於沒有家庭背景、家境普通甚至貧寒的孩子來說,高考無疑是改變命運最公平的方式。
  • 「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北京大學是我國高校中的翹楚,為我國的發展與進步,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揚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更是眾多學子夢寐以求的求學殿堂。我們非常清楚,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名額並不多,競爭異常激烈,考生想要搭上北大這班車,真是太難了。
  • 他是北大畢業的醫學博士,如今卻成為低保戶,失業18年不工作!
    他是北大畢業的醫學博士,如今卻成為低保戶,失業18年不工作!北京大學是中國很多學生心目中最渴求進入學習的象牙塔,同時也是世界級的高等院校。北京大學是很多學子的夢想,當然,北京大學的錄取要求也是極其嚴格的。
  • 北大醫學博士,17年無人識成低保戶!是不見伯樂,還是太清高?
    一位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因工作不順,生活不如意,回到農村老家生活17年,落魄成為政府救濟的低保戶,在今年高考期間,又被媒體翻出來,被貼上「在家啃老17年」的標籤,肆意消費。對一個懷才不遇的弱者,不給予同情憐憫,只有無底線的消費和嘲諷,實在不是什麼本事,是人性之惡,社會之醜。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 北大醫學博士卻暈血,女友嫌棄沒有本事,如今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北大醫學博士卻暈血,女友嫌棄沒有本事,如今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他的一手好牌為何落得這般慘景?北大的醫學博士名叫張進生,聽名字就知道他是帶著父母的希望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出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個農村家庭中,父母是面朝黃土的農民,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家中最好的東西幾乎都是給了他,家境清貧困難,但父母從未想過累著孩子,或者讓孩子輟學回家做農活,一直咬牙供他讀書。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只要有這兩者,那麼學子就很容易找到奮鬥的方向。不斷地求學,獲取知識,充實我們的大腦,會獲得價值感,可能這是我們最開始對於理想的想像。但是理想和夢想的區別是什麼呢?因為理想具有實現的可能性,比夢想更容易實現。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在家待業十幾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你一定無法相信。寒門學子考取醫科大學這位北大博士生是湖南常德人,名叫張進生,父母都是農民,一家四口,家境貧寒。
  • 北大博士生:淪落為低保戶,不免令人唏噓
    從湖南農村出來的北大醫學博士(碩士畢業後考取北大博士屬於中途退學未獲博士畢業證書)張進生,與他們有著類似的遭遇,有「暈血症」和無法面對死亡的精神障礙,不敢開刀做手術,實在適應不了醫院的工作,不得不離開了醫院。張進生的遭遇,不免令人唏噓,真的是人才的極大浪費,家庭、學校和國家培育培養一個對社會有用之才,真的非常不容易。
  • 54歲啃老18年,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女朋友:他眼高手低
    在如今大學生遍地的時代裡,人們往往發現如今社會最不值錢的廉價勞動力應屆畢業生隨處可見。當學子從校園出來懷揣著對未來無限憧憬時,一個「應屆畢業生」標籤將他的夢想直接定在了恥辱柱上。不然最終只會像這個北大博士出身的張進生一樣,淪為靠國家救濟的五保戶。史上學歷最高的五保戶說到五保戶,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會是孤寡老人,殘障人士這類人群。
  • 當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已失業18年,在家務農靠低保度日
    但在北大博士張進生身上卻沒有得到應驗,反而在家啃老靠吃低保度過了18年,原因是天生的病症和專業相違背,張進生在校時進修的是臨床醫學系,但本人卻因「暈血症」而導致不能實戰操刀,故而和自己本可以璀璨的人生失之交臂。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那麼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呢?在這位天才的努力之下,他又經過三年的學習,考取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緊接著在1995年碩士畢業以後,他又進一步挑戰博士學位,在讀博的最後一年,他又收到了英國一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可以說這一階段,張進生的讀書以及修行是非常順利的,而且大有一種一往無前的感覺。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從古至今,讀書成為了很多家庭經濟狀況不那麼理想的人向上拼搏的一條出路,無數寒門學子將光宗耀祖的希望放在了讀書和考取功名身上。即使到了現在,多讀書去取得更高的學歷,似乎也能讓人擁有更多的底氣,讓人能得到更好的工作。但這一切在張進生身上卻並沒有應驗,他原本考取北大醫學博士,但是卻沒有順利畢業成為了一名肄業生,後來的他不僅沒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甚至只能靠著特困救助的低保勉強維持生計。
  • 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生,曾是全村人驕傲,如今卻在家啃老18年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父母一定是驕傲不已的。但卻有有這樣一類人,即便擁有高學歷,卻依然不願意去奮鬥,一心只想依靠父母。北大畢業的博士生張建就是其中的一員。張建出生在湖南省的常德鄉村,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差。他的父母生了六個孩子,而他則是家中最小的一個,而他深受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寵愛。
  • 湖南男子北大博士肄業,待業17年成五保戶,他經歷了什麼?
    1992年,常德張某考上北京大學研究生並繼續讀博。他在讀博的最後一學期稱自己患病,從北大肄業。之後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2001年回到老家常德後一直待業到現在。10年前的2008年《法制周報》有這樣一篇報導 ↓↓ 一名北京大學博士肄業生,在家待業7年,至今未找到工作。高校就業指導專家指出,高學歷者應及時轉變就業觀念,儘早融入社會成功就業。
  • 高考錯失北大,畢業五年待業在家,背後緣由值得深思
    從小學到高中,一路走來他都是優等生,人人都認為他會讀北大,可高考分數卻讓他錯失北大。大學畢業五年,他依舊放不下北大夢,鬱鬱寡歡,整日待業在家。他到底經歷了什麼?小南是我老師的兒子,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出類拔萃。就連小南上幼兒園時,老師對他的評價都是「一看這孩子以後就是上北大的料」!
  • 曾經的北大博士,現在的低保戶:他用人生完美的詮釋性格決定命運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現失業在家18年,淪為低保戶最近一段時間,張進生的名字頻繁地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的熱搜榜上,那麼,這個張進生到底是何許人呢?張進生現年54歲,本科畢業於湖南醫科大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也曾讀於北京大學,後因為自身原因中途肄業。
  • 農村小夥逆襲成北大博士,畢業18年卻從未工作,如今靠低保維生
    ,如今靠著低保度日?看著為自己而操勞的一家人,張進生既感動又傷心,他一定不能辜負家人的付出,將來要考上好大學,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所幸張進生並沒有讓家人失望,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18歲那年還成功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他可是全村第一個大學生,所有人都為他驕傲。
  • 北大醫學博士「暈血」+「社恐」,待業十幾年依靠「低保」度日!
    他叫張進生,北京大學博士畢業,現在的他只能依靠「低保」度日。01「寒門子弟」高考逆襲!在工作上,已經學習臨床醫學專業5年的張進生,聲稱自己患上了暈血症,見血就頭暈眼花,從而拒絕上手術臺。而就是這樣在工作中處處碰壁,與周圍的人無法融洽相處,工作不滿一年的張進生選擇了辭職回家,決定繼續考研,回到自己喜歡的校園之中。1992年,張進生憑藉著超強的毅力和努力,最終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內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