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2020-12-09 趣觀歷史

引言

元代的高明在《琵琶記》中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以「頭懸梁,錐刺股」來激勵文人讀書。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志士一生都在為求取知識而努力。有的人窮其一生,只為考取一個功名,就算無數次的名落孫山,但是依然堅持不懈,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依然流傳至今。

大多數人三歲就會被送到學校學習,從學前班到幼兒園再到中高考,我們的身上肩負著無數人的期望,九年義務教育告訴我們,讀書是我們的義務。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是「天之驕子」,我們身上背負的期望促使我們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依然要努力向前。

教育,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很重視的問題。教育是教育人,讓他成為一個完整有道德的人。但是在求學路上仍然有很多人為了所謂的分數而做出了有違道德的事情,失去了教育的真諦。

一、理想教育

求學路上十餘載,路漫漫其修遠兮,這麼多年的求學時光中,很多人會半途而廢,但是仍然有人最終走進最高學府。是什麼支撐這些人走到最後,是家人的鼎力支持?是自己的使命感?但是最重要的其實是理想,是夢想。只要有這兩者,那麼學子就很容易找到奮鬥的方向。

不斷地求學,獲取知識,充實我們的大腦,會獲得價值感,可能這是我們最開始對於理想的想像。但是理想和夢想的區別是什麼呢?因為理想具有實現的可能性,比夢想更容易實現。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

▲追尋理想

張進生出生於湖南常德的一個農村家庭,18歲的他成為了家鄉的第一個大學生,即使家境貧寒但是依然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在湖南醫科大學完成了五年的本科生涯。

在大學裡,張進生由於家境貧寒,為了不差於其他同學,他加倍的學習。在1989年大學畢業時,憑著優秀的表現去到了天津的一所醫院,成為了一名醫生。

▲醫生形象

但是這麼一點成就並沒有讓他止步於現在,三年後,他又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而且在1995年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進入最高學府學習已經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但是令人詫異的是,他還收到了英國一份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北京大學

在求學的道路上,張進生無疑已經實現了理想,在北大六年的學習生涯,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這讓他有著自己的得意。

二、社會教育

畢業後在醫院工作的那三年裡,張進生過得並不是特別的愉快。在學校,是被在象牙塔裡保護著的,一旦走出社會,就失去了保護罩,在社會上要學習社會性的交際,處理好人際關係,互惠互利。但是初出茅廬的張進生看到自己科室的主任貪婪油膩,所以經常表現出自己的不滿的情緒,當然主任也自然不會給他「好果子」吃。

▲張進生的北大碩士畢業證

張進生做事是比較較真的,一份病歷中的標點符號也能使得他與同事爭吵。慢慢的,在會診方案上,他與同事也有很多的較量,在同事看來這是爭強好勝,再加上對同事個人愛好的幹預,人人都開始疏遠他。顯而易見,升職加薪、國外進修這些好事都不會降臨在他身上。

在這種環境下,張某隻能每天靠埋頭苦讀來緩解自己心中的壓力,三年後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最終離開了這個環境。但是這時的他,就算是最高學府的錄取通知書,也已經不能解救他出現問題的人生了。

三、自我教育

追求理想是我們最初進行自我教育的最終動力,自我教育缺失,我們的精神生活就會有缺陷。學校教育能教會學生教育自己,也是一種高級的技巧和藝術,就算沒有理想,但至少我們一天天的生活也是充實的。

▲英國校園風景

1998年,張進生在博士的最後一年選擇了退學,原因是拿不出英國留學需要繳納的20萬元保證金,因為覺得自己無能,所以對於學業和人生都產生了怨念,於是才賭氣退學,這時的他已經32歲了,已經過了而立之年。

在農村,供養一個大學生,是要全家一起努力的,為的就是希望他能有一番天地,張進生心裡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也會去找工作,但是仗著自己學歷高,當然看不起很多工作結果也就不了了之。可是即使這樣,他依然對外宣稱有好幾家企業爭著要他。

▲理想支離破碎

最終他去了蘭州的一個醫院就職,月薪只有1000,遠遠地低於當時博士生的平均5000的工資水平。這只是為了當時退學肄業的結果買單,所以他只能接受。

就業之後,張進生和一個護士談了戀愛,但是在戀愛過程中,他依然持有自己是高學歷的天之驕子這種態度,所以在一起一段時間以後,張進生還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覺得都是身邊環境的問題,可女朋友直白的言語戳破了張進生一直以來的泡泡夢。"就你?""有錢人的零花錢都比你的工資多""你不還是博士肄業,不然怎麼會到這種醫院工作?"張進生被一個小護士看不起,看著自己這麼多年的努力和尊嚴被人踐踏,怒火中燒,打了小護士一巴掌後就揚長而去。

四、普世理想

2001年,張進生辭職回家,而後又找了幾次工作,皆失敗,大受打擊,自此開始了他長達17年的閉門生活,借住在姐姐租的出租屋內,姐姐一家也是僅能溫飽,現在還要操心弟弟的事,一家人焦頭爛額。失業18年後,政府給張進生辦了低保,不知道成為低保戶有沒有又使他大受打擊。

▲政府慰問低保戶

結語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沒有見過世界的全貌,就敢押上自己的全部偏安一隅,這不僅悖離了理想,還是及其自私短視的行為。

當然我們不知道發生在張進生身上的事對他產生了多少傷害,可負重前行的不只他一個人,有理想的不只他一個人,他的父母,供養他衣食的哥哥姐姐,這些僅僅想衣食無憂的理想又該向誰要個交代呢?倘若不能自立於世,那理想又該以何為依憑呢?

參考資料:《琵琶記》《匡衡鑿壁偷光》

相關焦點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在家待業十幾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你一定無法相信。寒門學子考取醫科大學這位北大博士生是湖南常德人,名叫張進生,父母都是農民,一家四口,家境貧寒。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文 | 淺弋道歷史讀萬卷書、行千裡路知識改變命運、學歷提升資本,自古以來,寒門學子皆希望通過寒窗苦讀,能夠實現魚躍龍門的提升。在貧富差距始終存在的社會中,讀書是改變底層百姓命運的最佳途徑,很多孩子無法選擇出身、左右家境,卻可以通過後期努力改變命運。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
  • 他是北大畢業的醫學博士,如今卻成為低保戶,失業18年不工作!
    他是北大畢業的醫學博士,如今卻成為低保戶,失業18年不工作!北京大學是中國很多學生心目中最渴求進入學習的象牙塔,同時也是世界級的高等院校。北京大學是很多學子的夢想,當然,北京大學的錄取要求也是極其嚴格的。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從古至今,讀書成為了很多家庭經濟狀況不那麼理想的人向上拼搏的一條出路,無數寒門學子將光宗耀祖的希望放在了讀書和考取功名身上。即使到了現在,多讀書去取得更高的學歷,似乎也能讓人擁有更多的底氣,讓人能得到更好的工作。但這一切在張進生身上卻並沒有應驗,他原本考取北大醫學博士,但是卻沒有順利畢業成為了一名肄業生,後來的他不僅沒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甚至只能靠著特困救助的低保勉強維持生計。
  • 一朝天驕學子,北大博士在家待業18年,如今竟成低保戶?
    寒窗苦讀數十載,通過高考這個跳板,獲得一個視野更加開闊、機會更加充足的平臺是普通學子最快的晉升渠道。在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寒門學子親身實踐了什麼是知識改變命運。知識能改變命運,但是知識一定會改變命運嗎?離開象牙塔後的學子們能否適應「社會人」的角色?
  • 北大醫學博士卻暈血,女友嫌棄沒有本事,如今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北大醫學博士卻暈血,女友嫌棄沒有本事,如今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他的一手好牌為何落得這般慘景?北大的醫學博士名叫張進生,聽名字就知道他是帶著父母的希望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出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個農村家庭中,父母是面朝黃土的農民,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家中最好的東西幾乎都是給了他,家境清貧困難,但父母從未想過累著孩子,或者讓孩子輟學回家做農活,一直咬牙供他讀書。
  • 「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1984年,張某從鼎城一中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也是久負盛名的老校,實力非同一般。張某能夠考上這所大學,可見學習成績確實很好。1989年,張某從湖南醫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天津一所醫院工作,並成為了一名血液科醫生。
  • 考上北大醫學博士,為何在家待業18年,淪為低保戶?
    1984年,18歲的張進生順利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成為了當時他們村裡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引得人人豔羨。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是「祖墳上冒了青煙。」學習對於他來說可謂是手到擒來,大學又是他的另一個大展身手的地方。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張進生也爭氣,在1984年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是全村人的驕傲。五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做醫生,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 曾經的北大博士,現在的低保戶:他用人生完美的詮釋性格決定命運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現失業在家18年,淪為低保戶最近一段時間,張進生的名字頻繁地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的熱搜榜上,那麼,這個張進生到底是何許人呢?張進生現年54歲,本科畢業於湖南醫科大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也曾讀於北京大學,後因為自身原因中途肄業。
  • 他從211逆襲為北大博士,卻因抑鬱症肄業,失業近20年靠救濟生活
    雖然有人吐槽如今大學生遍地,高學歷不再吃香,但事實卻擺在面前的是博士生佔比依然很少,每年我國畢業的博士生依然十分搶手,所以對於正在求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如果自己能力確實強還是建議一直讀到博士,未來的競爭力會更大。 但讀博雖然很好卻潛在了這樣的一種風險,那就是讀博難畢業,特別是在近些年來我國對博士畢業門檻的提高更是加大了難度。
  • 北大醫學博士,17年無人識成低保戶!是不見伯樂,還是太清高?
    一位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因工作不順,生活不如意,回到農村老家生活17年,落魄成為政府救濟的低保戶,在今年高考期間,又被媒體翻出來,被貼上「在家啃老17年」的標籤,肆意消費。對一個懷才不遇的弱者,不給予同情憐憫,只有無底線的消費和嘲諷,實在不是什麼本事,是人性之惡,社會之醜。
  • 寒門考上北大,是窮且益堅?
    寒門考上北大,是窮且益堅?文/洪巧俊一這幾天,寒門學子閆甲祥考上北大炒得很熱。新聞說:河南中牟縣的閆甲祥今年以649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3年來,他拿過47張獎狀、10個榮譽證書。首先巧哥祝賀這位寒門學子以649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寒門學子考入北大成熱門新聞,那是寒門考入清華北大的已越來越少。記得2013年7月1日《羊城晚報》曾報導,這年廣東文、理科排名前十的學生中的19人,發現有17名高分生來自城市,只有2人來自農村。
  • 21年了,半工半讀考上北大,卻博士肄業的湖南小夥,現在怎麼樣了
    0228年前,一位湖南小夥半工半讀考上了北大,最終因為學費的問題休學半年,本以為半年能好,後來卻肄業了。041992年,他成功考入了北大,開始了他碩博連讀的生涯。062002年,他住進了自己的二姐家裡,一住就是十年。2012年,他去到了北京過起了居無定所的生活,住過橋洞,睡過天橋。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和靠賣豬肉功成名就的陸步軒相比,張進生的境遇完全可以用窘迫來形容,如今的他,自1999年以來,已經失業達21年之久,時至今日仍單身一人,住在鄉下姐姐家,由於貧困潦倒,還吃上了低保。 醫學博士本是高端人才,為何張進生卻失業21年,淪落到吃低保的地步呢?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那麼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呢?在讀小學中學的時候,本來成績就十分優秀,因此很快就成為了尖子生,並且有望成為大學生。隨後,經過高中的醞釀,在全村人的矚目之下,這個孩子在18歲的時候終於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終於讓他們的家鄉出了第1個大學生。當時村裡人十分高興,紛紛來他家慶祝,慶祝這位舞曲新的到來,也慶祝他的人生將會徹底不一樣。
  • 北大博士張進生,畢業後靠家人接濟度日,國家特批他農村特困救助
    "北大"是北京大學的簡稱,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併,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每年招收的都是我國各個省份最優秀的芊芊學子。
  • 54歲啃老18年,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女朋友:他眼高手低
    不然最終只會像這個北大博士出身的張進生一樣,淪為靠國家救濟的五保戶。史上學歷最高的五保戶說到五保戶,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會是孤寡老人,殘障人士這類人群。他就是張進生,建國以來學歷最高的五保戶,一名北大博士。張進生從小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裡,祖祖輩輩都沒有出過一個用「筆桿子吃飯」的人。作為一名1989年的醫科大學畢業生,作為全村人驕傲的他,很多時候起點就已經比常人高上很多,更不要說後來他還考上了北大碩士研究生,攻讀了北大博士。
  • 他是北大肄業博士生,18年前一氣之下退學,現在靠低保維持生活
    在當代社會,就有一位北大的肄業博士,固執己見,最終淪為低保戶。18歲時,張進生不負家人期望,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醫科大學,並在這裡進行了五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在大學期間,張進生依然勤奮刻苦的學習,在他看來只要肯讀書,將來就能擺脫貧窮的處境。張進生在校期間,專業成績位於班級前茅,在畢業時就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工作,就此成為了一名醫生。
  • 北大博士生:淪落為低保戶,不免令人唏噓
    從湖南農村出來的北大醫學博士(碩士畢業後考取北大博士屬於中途退學未獲博士畢業證書)張進生,與他們有著類似的遭遇,有「暈血症」和無法面對死亡的精神障礙,不敢開刀做手術,實在適應不了醫院的工作,不得不離開了醫院。張進生的遭遇,不免令人唏噓,真的是人才的極大浪費,家庭、學校和國家培育培養一個對社會有用之才,真的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