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元代的高明在《琵琶記》中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以「頭懸梁,錐刺股」來激勵文人讀書。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志士一生都在為求取知識而努力。有的人窮其一生,只為考取一個功名,就算無數次的名落孫山,但是依然堅持不懈,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依然流傳至今。
大多數人三歲就會被送到學校學習,從學前班到幼兒園再到中高考,我們的身上肩負著無數人的期望,九年義務教育告訴我們,讀書是我們的義務。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是「天之驕子」,我們身上背負的期望促使我們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依然要努力向前。
教育,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很重視的問題。教育是教育人,讓他成為一個完整有道德的人。但是在求學路上仍然有很多人為了所謂的分數而做出了有違道德的事情,失去了教育的真諦。
一、理想教育
求學路上十餘載,路漫漫其修遠兮,這麼多年的求學時光中,很多人會半途而廢,但是仍然有人最終走進最高學府。是什麼支撐這些人走到最後,是家人的鼎力支持?是自己的使命感?但是最重要的其實是理想,是夢想。只要有這兩者,那麼學子就很容易找到奮鬥的方向。
不斷地求學,獲取知識,充實我們的大腦,會獲得價值感,可能這是我們最開始對於理想的想像。但是理想和夢想的區別是什麼呢?因為理想具有實現的可能性,比夢想更容易實現。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
張進生出生於湖南常德的一個農村家庭,18歲的他成為了家鄉的第一個大學生,即使家境貧寒但是依然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在湖南醫科大學完成了五年的本科生涯。
在大學裡,張進生由於家境貧寒,為了不差於其他同學,他加倍的學習。在1989年大學畢業時,憑著優秀的表現去到了天津的一所醫院,成為了一名醫生。
但是這麼一點成就並沒有讓他止步於現在,三年後,他又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而且在1995年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進入最高學府學習已經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但是令人詫異的是,他還收到了英國一份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在求學的道路上,張進生無疑已經實現了理想,在北大六年的學習生涯,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這讓他有著自己的得意。
二、社會教育
畢業後在醫院工作的那三年裡,張進生過得並不是特別的愉快。在學校,是被在象牙塔裡保護著的,一旦走出社會,就失去了保護罩,在社會上要學習社會性的交際,處理好人際關係,互惠互利。但是初出茅廬的張進生看到自己科室的主任貪婪油膩,所以經常表現出自己的不滿的情緒,當然主任也自然不會給他「好果子」吃。
張進生做事是比較較真的,一份病歷中的標點符號也能使得他與同事爭吵。慢慢的,在會診方案上,他與同事也有很多的較量,在同事看來這是爭強好勝,再加上對同事個人愛好的幹預,人人都開始疏遠他。顯而易見,升職加薪、國外進修這些好事都不會降臨在他身上。
在這種環境下,張某隻能每天靠埋頭苦讀來緩解自己心中的壓力,三年後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最終離開了這個環境。但是這時的他,就算是最高學府的錄取通知書,也已經不能解救他出現問題的人生了。
三、自我教育
追求理想是我們最初進行自我教育的最終動力,自我教育缺失,我們的精神生活就會有缺陷。學校教育能教會學生教育自己,也是一種高級的技巧和藝術,就算沒有理想,但至少我們一天天的生活也是充實的。
1998年,張進生在博士的最後一年選擇了退學,原因是拿不出英國留學需要繳納的20萬元保證金,因為覺得自己無能,所以對於學業和人生都產生了怨念,於是才賭氣退學,這時的他已經32歲了,已經過了而立之年。
在農村,供養一個大學生,是要全家一起努力的,為的就是希望他能有一番天地,張進生心裡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也會去找工作,但是仗著自己學歷高,當然看不起很多工作結果也就不了了之。可是即使這樣,他依然對外宣稱有好幾家企業爭著要他。
最終他去了蘭州的一個醫院就職,月薪只有1000,遠遠地低於當時博士生的平均5000的工資水平。這只是為了當時退學肄業的結果買單,所以他只能接受。
就業之後,張進生和一個護士談了戀愛,但是在戀愛過程中,他依然持有自己是高學歷的天之驕子這種態度,所以在一起一段時間以後,張進生還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覺得都是身邊環境的問題,可女朋友直白的言語戳破了張進生一直以來的泡泡夢。"就你?""有錢人的零花錢都比你的工資多""你不還是博士肄業,不然怎麼會到這種醫院工作?"張進生被一個小護士看不起,看著自己這麼多年的努力和尊嚴被人踐踏,怒火中燒,打了小護士一巴掌後就揚長而去。
四、普世理想
2001年,張進生辭職回家,而後又找了幾次工作,皆失敗,大受打擊,自此開始了他長達17年的閉門生活,借住在姐姐租的出租屋內,姐姐一家也是僅能溫飽,現在還要操心弟弟的事,一家人焦頭爛額。失業18年後,政府給張進生辦了低保,不知道成為低保戶有沒有又使他大受打擊。
結語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沒有見過世界的全貌,就敢押上自己的全部偏安一隅,這不僅悖離了理想,還是及其自私短視的行為。
當然我們不知道發生在張進生身上的事對他產生了多少傷害,可負重前行的不只他一個人,有理想的不只他一個人,他的父母,供養他衣食的哥哥姐姐,這些僅僅想衣食無憂的理想又該向誰要個交代呢?倘若不能自立於世,那理想又該以何為依憑呢?
參考資料:《琵琶記》《匡衡鑿壁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