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名校畢業的學生往往有著美好的未來,特別是在如今社會對名校畢業生身份的認可,導致了很多人對大學畢業生產生了這樣的認知。
那就是如果在本科階段沒有就讀985或211高校就算是考研讀博就讀了更好的大學,似乎一輩子也難以翻身,因此所謂的金本銀碩銅博就深深地刻在了很多人的記憶當中。
其實則不然,如果有能力就算是沒有考上大學未來也會闖出一片天地,但不可否認的是名校畢業的學生成功的機率會更大一些,而且具有高學歷的人往往成為了社會的精英,從人生的長遠發展來看,更是如此。
雖然有人吐槽如今大學生遍地,高學歷不再吃香,但事實卻擺在面前的是博士生佔比依然很少,每年我國畢業的博士生依然十分搶手,所以對於正在求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如果自己能力確實強還是建議一直讀到博士,未來的競爭力會更大。
但讀博雖然很好卻潛在了這樣的一種風險,那就是讀博難畢業,特別是在近些年來我國對博士畢業門檻的提高更是加大了難度。混日子對於讀博學生來講,這樣的日子已經一起不復返,可以看到雖然和碩士有著相似的學制,原則上三年可以畢業的博士,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四年五年甚至七年八年才畢業的是常事。
不過拿到博士學位後,就業前景還是十分廣闊的,博士作為學歷當中最高等級,在如今的社會中人才依然是寥寥數幾的存在,就算是普通雙非院校畢業的博士也有不錯的未來,更別說名校畢業的博士生了。
但要指出的是博士也有一些人高學歷而低能力導致最終一事無成案例的存在,但這樣的例子很少很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曾就讀211高校,後來逆襲考上北大碩博的60後學霸,曾有著廣闊的未來,但在讀博期間因抑鬱症休學,至今沒有拿到博士學位證書,甚至淪為了一名拿低保過活的普通人讓人感到十分的惋惜,他就是張進生。
提到這個名字對於不少人來講有些陌生,但如果你年齡在40歲上下的話,應該多多少少聽過這位學霸當年的新聞或者經歷,張進生出生於湖南,作為家中的幼子,雖然條件不是很好,但張進生自小讀書成績出眾,最終父母還是將其供了出來。
在80年代初的時候,他以高分考上了省內的湖南醫科大學(如今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學習的也是該校最好的臨床類學科,學醫苦是很多人的共識,張進生也付出了很多,可以說在大學期間就讀成績等方面還是十分優異的,不僅成為了家人甚至成為了族人的驕傲,未來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走向,從名校的好專業畢業,將會有一個好工作。
一開始的時候,張進生其實已經進入到了醫院當中擔任了三年的醫生,但後來為了繼續深造而考取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當時對於能夠考上北大碩士的學生來講算是很厲害的角色了。
其實碩士就讀期間的張進生還算順利,三年就畢業了,後來又在北大讀了博,但在讀博期間,張進生卻沒有了那樣的幸運,在北大讀博期間的張進生,在90年代中後期因為抑鬱症而休學,甚至因為超過了休學時間未能來北大繼續就讀而被勸退。
從01年開始近20年時間裡因為抑鬱症,張進生基本處在了北大博士肄業的狀態,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曾經心懷懸壺濟世之心的他卻慢慢地被歲月和生活的挫折而消退了曾經的鬥志。
回到老家的張進生,沒有太多的依靠,慢慢的淪為了一名沒有生活保障的人,甚至如今還以救濟為生,讓人唏噓不已,而張進生的經歷給予了我們不小的啟示,人生不單單要看過往的精彩,更要看將來的發展,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