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2020-12-06 教育盤點

北京大學是我國高校中的翹楚,為我國的發展與進步,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揚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更是眾多學子夢寐以求的求學殿堂。

我們非常清楚,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名額並不多,競爭異常激烈,考生想要搭上北大這班車,真是太難了。當然,高考沒有機會上北大,日後還可以通過努力,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如果能夠考上同樣也是了不起。

他是家中老么,一家人的希望

張某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的農村,兄妹6人中他是老么。他上學讀書後,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挺有上進心,但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由於他前面5兄妹都沒有條件讀書,所以張某整個求學過程的開銷,都由哥哥姐姐來承擔。同時,他也成了一家人的希望,期待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1984年,張某從鼎城一中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也是久負盛名的老校,實力非同一般。張某能夠考上這所大學,可見學習成績確實很好。

1989年,張某從湖南醫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天津一所醫院工作,並成為了一名血液科醫生。不過,張某並沒有滿足於現狀,工作後的他積極備考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想繼續深造。

考研成功,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

張某果然不負眾望,參加工作3年後,如願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家裡得知這一消息後,哥哥姐姐都以有這樣優秀的弟弟引以為榮,全家人的希望之火越燃越旺。

張某帶著全家人的殷切希望,走進了我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從張某考上北大研究生來看,他還是十分了不起的。

那時,有考研意識的大學生並不多,一般本科畢業就參加工作了。而張某能夠在參加工作後考研成功,足以說明他在學習上非常上進。

他在北大醫學部讀研期間,仍然刻苦學習,並圓滿完成了北大醫學部研究生學業,成功拿到了北大研究生學士學位。

研究生畢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最後一學期無奈退學

張某研究生畢業後,並沒有急於工作,而是留下繼續攻讀北大醫學部的博士學位,剛開始讀博時,一切都挺順利,學業成績也不錯。

可是,就在他讀博到了關鍵時刻,也就是最後一學期時,他的身體出現了狀況,沒有能力繼續完成博士學業。學業不達標,也就畢不了業,因此,他選擇了退學,成了北大醫學部的肄業博士。

對於張某退學原因,坊間流傳兩種說法:一種說張某「消化道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無法堅持」;另一種說法:張某考取了英國某皇家醫學院,要交20萬元的保證金,由於家庭貧困拿不出來,急出了心病。

究竟是什麼原因退學,已經不重要,因為他最終連北大醫學部的博士學位都沒拿到,更別想英國某皇家醫學院了。

從2001年起,張某一直待業在家,淪為低保戶

張某雖然北大博士肄業,但起碼還有北大醫學部研究生的學歷,找份工作應該不成問題。可是據他的姐姐講,他曾經在北京、長沙等地都找過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

他的姐姐對這個弟弟是又恨又疼,但又無計可施。從2001年起,張某就一直待業在家,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而且人變得越來越孤僻。

張某的姐夫說:「我們是初高中同學,性格都是內向型,以前他挺喜歡和我交流,可是這些年,他基本上不和我們說話了,我實在不清楚他心裡想些什麼。」

有一次,張某的姐姐找到記者,想讓記者幫著弟弟找份工作,記者便前往她弟弟的住處了解情況,並與張某進行了一次交談。

他對記者說:「養活自己還不容易?當年上班的醫院待遇是可以的,但我不願意,因為在那實現不了我的理想。」而且還說:「你們來也沒用,我這一生碰不到伯樂了。」

從張某的言談中,似乎感覺到他對某些人帶有成見,與此同時,又覺得自己雖有理想卻無法實現,屬於懷才不遇,所以鬱鬱寡歡。正因為這樣,才待業在家,不去工作,最後淪落成低保戶,靠低保度日。

張某的人生遭遇,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通過張某的人生遭遇,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情商」不高。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指出,在促使一個人成功的個人因素中,情商的作用佔到了80%,而智商的作用只佔20%。

關於「情商」概念,是在上個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彼得塞爾維和約翰·梅耶提出的。情商又稱情緒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

關鍵是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無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與後天的培養息息相關。顯然,張某在那個年代,那樣的家庭,情商是不可能得到培養的。

有人說,如果20世紀是一個發明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就是一個溝通的世紀。而無數事例證實:情商就是一種情緒管理的能力。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就要注意了,現在大部分家長都把精力放在了孩子學習上,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培養。因此,很多孩子表現出情緒不穩定、叛逆、抗挫能力差,甚至做出極端的事情來。

由此來看,要想讓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我們一定要在關注孩子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情商」的培養,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學習,更好地與父母同學相處,成為一個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未來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對於張某變成靠低保度日的人,你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湖南男子北大博士肄業,待業17年成五保戶,他經歷了什麼?
    1992年,常德張某考上北京大學研究生並繼續讀博。他在讀博的最後一學期稱自己患病,從北大肄業。之後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2001年回到老家常德後一直待業到現在。10年前的2008年《法制周報》有這樣一篇報導 ↓↓ 一名北京大學博士肄業生,在家待業7年,至今未找到工作。高校就業指導專家指出,高學歷者應及時轉變就業觀念,儘早融入社會成功就業。
  • 一朝天驕學子,北大博士在家待業18年,如今竟成低保戶?
    這時他並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選擇逃避,不懂得人際交往的他,認為還是學校的環境更適合他,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他開始重拾課本,學習相關的知識,擅長讀書的他成功被北京醫科大學(今天的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碩博連讀。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在家待業十幾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你一定無法相信。寒門學子考取醫科大學這位北大博士生是湖南常德人,名叫張進生,父母都是農民,一家四口,家境貧寒。或許從小他就明白,讀書能夠改變自己命運,他也因此努力上進,在學習上也特別用功,從小學一直到高中成績優異,只是性格上有些孤僻。
  • 北大醫學博士,17年無人識成低保戶!是不見伯樂,還是太清高?
    一位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因工作不順,生活不如意,回到農村老家生活17年,落魄成為政府救濟的低保戶,在今年高考期間,又被媒體翻出來,被貼上「在家啃老17年」的標籤,肆意消費。對一個懷才不遇的弱者,不給予同情憐憫,只有無底線的消費和嘲諷,實在不是什麼本事,是人性之惡,社會之醜。
  • 北大醫學博士「暈血」+「社恐」,待業十幾年依靠「低保」度日!
    我們知道有清華大學畢業跑去當保安的,也知道有北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去賣豬肉的!而今天筆者要講述的主角,也是這種學歷很高,但離成功很遠的例子!他叫張進生,北京大學博士畢業,現在的他只能依靠「低保」度日。而張進生也沒有辜負全家人的希望,從小學到中學,張進生的成績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並且在1984年高考之中,張進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而張進生考入的湖南醫科大學就是現在國內鼎鼎有名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前身。至此,張進生跟很多那個年代的「寒門子弟」一樣,依靠著自己的努力,背負著全家人的希望,通過高考走向了本可以人生「逆襲」的康莊大道!
  • 那個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十多年未工作,如今怎麼樣了?
    人人都覺得北京大學的畢業生一定能夠前程似錦,但現實生活中,永遠存在讓人意想不到的個例。有這樣一位北大學生,待業十多年,一直靠著低保維持生活。作為國內的頂尖高校,北京大學擁有一流的教學資源,是培養社會各界人才的搖籃。但是,其超高的錄取條件也成了很多人仰望的地方。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英國校園風景1998年,張進生在博士的最後一年選擇了退學,原因是拿不出英國留學需要繳納的20萬元保證金,因為覺得自己無能,所以對於學業和人生都產生了怨念,於是才賭氣退學,這時的他已經32歲了,已經過了而立之年。
  • 他從211逆襲為北大博士,卻因抑鬱症肄業,失業近20年靠救濟生活
    雖然有人吐槽如今大學生遍地,高學歷不再吃香,但事實卻擺在面前的是博士生佔比依然很少,每年我國畢業的博士生依然十分搶手,所以對於正在求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如果自己能力確實強還是建議一直讀到博士,未來的競爭力會更大。 但讀博雖然很好卻潛在了這樣的一種風險,那就是讀博難畢業,特別是在近些年來我國對博士畢業門檻的提高更是加大了難度。
  • 21年了,半工半讀考上北大,卻博士肄業的湖南小夥,現在怎麼樣了
    故事的主人公叫張進生,出生在湖南農村家庭,在家排行老小,父母都是農民。雖然是家庭比較貧困,但是他受到的教育是和其他人一樣的。從小學開始,他的成績就比較好。後來不知道是何原因,高考失利了。後來又在學校復讀了一年,再次高考時,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湖南醫科大。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但這一切在張進生身上卻並沒有應驗,他原本考取北大醫學博士,但是卻沒有順利畢業成為了一名肄業生,後來的他不僅沒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甚至只能靠著特困救助的低保勉強維持生計。曾經的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失業了整整18年?這其中又有什麼坎坷緣由呢?
  • 北大博士張進生,畢業後靠家人接濟度日,國家特批他農村特困救助
    "北大"是北京大學的簡稱,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併,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每年招收的都是我國各個省份最優秀的芊芊學子。
  • 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生,曾是全村人驕傲,如今卻在家啃老18年
    1992年張建考上了北京大學的醫學部的研究生,而他也因此成為了父母和全村的驕傲,在讀完研之後,他又在北大攻讀博士。但臨近畢業時,張建卻以生病為由從北大退學,但有消息稱張建消化道出現異常,也存在著張建考上了英國某個皇家醫學院但付不起學費,所以自暴自棄。不過真正的原因到現在也無從得知。
  • 一位待業博士畢業生:讀博未能增加我的就業砝碼
    一位待業博士畢業生:讀博未能增加我的就業砝碼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3日 15:45 來源:新華網   「讀博並沒有為我增加就業砝碼」——一位待業博士畢業生的就業經歷   新華網濟南5月13日電(記者張曉晶)談起求職的傷心事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北大肄業博士生——張進生他叫張進生,出生在湖南常德縣的一個平民家庭中,張進生勤奮好學、聰慧伶俐,在學校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湖南醫科大學,成為了家人的驕傲、村民的榮耀。張進生一心一意鑽研醫學,畢業後,他去到了醫院工作。然而張進生在醫院工作並不順心,後來的他通過努力考到了北大的醫學研究生,並且深造博士。
  • 26歲大學生在家待業2年,出來3個月找不到工作,網友:活該!
    26歲大學生在家待業2年,出來3個月找不到工作,網友:活該!小李今年已經26了,畢業也已經兩年多了,按理說,他最少也應該工作兩年了,可是小李的工作經驗連半年都談不上。小李的工作經驗,滿打滿算也就4個月,這還算了試用期。小李在學校的時候,剛進入大學的前兩年,還算有點學習的心思。
  • 他是北大肄業博士生,18年前一氣之下退學,現在靠低保維持生活
    公元260年,趙國大將廉頗以年邁之體,率領大軍抵禦秦軍,因廉頗面對秦軍,堅守營壘,並不出兵,而趙國君主孝成王卻急於求勝,於是孝成王聽信小人建議,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故事的結局顯而易見,缺乏實踐經驗,不懂靈活應變的趙括領兵大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於長平,趙括本人也被秦軍亂箭射死。
  • 考上北大醫學博士,為何在家待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張進生自幼就表現出了出眾的學習的天分,加上自己的勤奮,成績一直出類拔萃,也一直在家人、老師和同學們讚美中成長。在「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環境下成長,雖然說學有所成,家人以此為驕傲,但難免也遺忘了其他的東西。
  • 在家待業的歡樂時光
    曹操同學就呆在家裡待業,老爸曹嵩仕途坦蕩,做官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在小曹操十二三歲的時候,他就當上司隸校尉。這個官極大,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武警總隊長。手下有一千二百人的武警隊伍,可以隨意彈劾百官,甚至抓人。大臣們聽到司隸校尉四字,無不聞風喪膽,全身發抖。   荒淫過度的漢桓帝死後,由於懷孕的宮女都被第一個老婆梁瑩迫害致死,所以沒有留下一個子息。
  • 高考錯失北大,畢業五年待業在家,背後緣由值得深思
    大學畢業五年,他依舊放不下北大夢,鬱鬱寡歡,整日待業在家。他到底經歷了什麼?小南是我老師的兒子,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出類拔萃。就連小南上幼兒園時,老師對他的評價都是「一看這孩子以後就是上北大的料」!小南在京城一所重點高中讀書,年級排名前十。
  • 北京大學舉行早稻田大學校長名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
    2016年9月20日下午,早稻田大學校長鐮田薰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副校長李巖松、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與早稻田大學代表團、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代表團、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和外國語學院的代表出席了授予儀式。儀式由李巖松主持。林建華首先代表北京大學在儀式上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