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是我國高校中的翹楚,為我國的發展與進步,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揚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更是眾多學子夢寐以求的求學殿堂。
我們非常清楚,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名額並不多,競爭異常激烈,考生想要搭上北大這班車,真是太難了。當然,高考沒有機會上北大,日後還可以通過努力,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如果能夠考上同樣也是了不起。
他是家中老么,一家人的希望
張某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的農村,兄妹6人中他是老么。他上學讀書後,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挺有上進心,但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由於他前面5兄妹都沒有條件讀書,所以張某整個求學過程的開銷,都由哥哥姐姐來承擔。同時,他也成了一家人的希望,期待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1984年,張某從鼎城一中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也是久負盛名的老校,實力非同一般。張某能夠考上這所大學,可見學習成績確實很好。
1989年,張某從湖南醫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天津一所醫院工作,並成為了一名血液科醫生。不過,張某並沒有滿足於現狀,工作後的他積極備考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想繼續深造。
考研成功,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
張某果然不負眾望,參加工作3年後,如願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家裡得知這一消息後,哥哥姐姐都以有這樣優秀的弟弟引以為榮,全家人的希望之火越燃越旺。
張某帶著全家人的殷切希望,走進了我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從張某考上北大研究生來看,他還是十分了不起的。
那時,有考研意識的大學生並不多,一般本科畢業就參加工作了。而張某能夠在參加工作後考研成功,足以說明他在學習上非常上進。
他在北大醫學部讀研期間,仍然刻苦學習,並圓滿完成了北大醫學部研究生學業,成功拿到了北大研究生學士學位。
研究生畢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最後一學期無奈退學
張某研究生畢業後,並沒有急於工作,而是留下繼續攻讀北大醫學部的博士學位,剛開始讀博時,一切都挺順利,學業成績也不錯。
可是,就在他讀博到了關鍵時刻,也就是最後一學期時,他的身體出現了狀況,沒有能力繼續完成博士學業。學業不達標,也就畢不了業,因此,他選擇了退學,成了北大醫學部的肄業博士。
對於張某退學原因,坊間流傳兩種說法:一種說張某「消化道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無法堅持」;另一種說法:張某考取了英國某皇家醫學院,要交20萬元的保證金,由於家庭貧困拿不出來,急出了心病。
究竟是什麼原因退學,已經不重要,因為他最終連北大醫學部的博士學位都沒拿到,更別想英國某皇家醫學院了。
從2001年起,張某一直待業在家,淪為低保戶
張某雖然北大博士肄業,但起碼還有北大醫學部研究生的學歷,找份工作應該不成問題。可是據他的姐姐講,他曾經在北京、長沙等地都找過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
他的姐姐對這個弟弟是又恨又疼,但又無計可施。從2001年起,張某就一直待業在家,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而且人變得越來越孤僻。
張某的姐夫說:「我們是初高中同學,性格都是內向型,以前他挺喜歡和我交流,可是這些年,他基本上不和我們說話了,我實在不清楚他心裡想些什麼。」
有一次,張某的姐姐找到記者,想讓記者幫著弟弟找份工作,記者便前往她弟弟的住處了解情況,並與張某進行了一次交談。
他對記者說:「養活自己還不容易?當年上班的醫院待遇是可以的,但我不願意,因為在那實現不了我的理想。」而且還說:「你們來也沒用,我這一生碰不到伯樂了。」
從張某的言談中,似乎感覺到他對某些人帶有成見,與此同時,又覺得自己雖有理想卻無法實現,屬於懷才不遇,所以鬱鬱寡歡。正因為這樣,才待業在家,不去工作,最後淪落成低保戶,靠低保度日。
張某的人生遭遇,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通過張某的人生遭遇,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情商」不高。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指出,在促使一個人成功的個人因素中,情商的作用佔到了80%,而智商的作用只佔20%。
關於「情商」概念,是在上個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彼得塞爾維和約翰·梅耶提出的。情商又稱情緒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
關鍵是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無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與後天的培養息息相關。顯然,張某在那個年代,那樣的家庭,情商是不可能得到培養的。
有人說,如果20世紀是一個發明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就是一個溝通的世紀。而無數事例證實:情商就是一種情緒管理的能力。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就要注意了,現在大部分家長都把精力放在了孩子學習上,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培養。因此,很多孩子表現出情緒不穩定、叛逆、抗挫能力差,甚至做出極端的事情來。
由此來看,要想讓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我們一定要在關注孩子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情商」的培養,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學習,更好地與父母同學相處,成為一個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未來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對於張某變成靠低保度日的人,你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