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長捲圖說奇書《天工開物》

2020-12-10 新華網客戶端

本報訊(記者陳濤)誕生於四百多年前的奇書《天工開物》,如今以版畫長卷的形式由杭州抵京。昨天,「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重頭展品版畫《天工開物》以長卷形式,圖說明代百餘手工生產場景,讓京城參觀者得以回望勞作的先民。

《天工開物》系明朝宋應星所著的一部綜合性科技巨作,全書分三卷十八章、插圖百餘幅,記錄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涉及數十個行業領域,被歐洲學者稱為「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為了讓更多國人了解先輩的聰明才智,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四位藝術家攜眾學生,以該書為藍本,借用屏風形式重現《天工開物》中百餘生產技術的場景,以原作造像風格還原明代社會日常生產情景。在展廳裡,參觀者不僅能欣賞到這幅技藝精湛的作品,還能看到藝術家們於創作過程中所繪製的畫稿、步驟圖和作品的原版。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還從800多塊原版中選出100餘塊進行展示,使觀者更加清晰地了解版畫創作的過程。此外,在美術館二層展廳,中國美術學院還帶來了傳統水印工作室「壓箱底」的藏品,諸如以版畫形式複製潘天壽《雁蕩山花》等一批名畫。

版畫長捲圖說奇書《天工開物》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2191296389811

相關焦點

  • 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在京舉行
    新《天工開物》捲軸(局部)  「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將於2017年6月22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系由中國美術學院與北京畫院共同主辦,將向公眾展示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工作室創作的大型版畫長卷——《天工開物》以及部分版畫系師生的精品力作。此次展覽意在向觀眾傳達中國美術學院對於中華文明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領悟與發展,及其在版畫教育上所作的探索與貢獻。更值得慶賀的是,版畫長卷《天工開物》因工藝精湛、對於中華傳統技藝的傳承別具意義,北京畫院將對其進行收藏。本次「天工開物」展覽將持續至7月9日。
  • 咱們自己看不起的奇書《天工開物》,傳到歐洲後卻推動了農業革命
    終於依靠自己的博學和刻苦專研,以及多年遊歷的經驗,宋應星寫出了這本奇書《天工開物》。為什麼稱這是本奇書,因為書中包羅萬象,涵蓋了各行各業,比如介紹了造紙、制蠟燭、制火藥、採煤、養蠶等各行業技術,最稀罕的是插圖還非常多,詳細繪製了諸如車船等工農業機械的構造,以及冶金、制陶等具體的工藝流程。
  • 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展演繹天工開物
    (原標題: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展演繹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
  • 以現代版「天工開物」回應時代挑戰
    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工作室 天工開物(局部) 長卷   「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於6月22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與北京畫院共同主辦,向公眾展示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工作室創作的大型版畫長卷——《天工開物》以及部分版畫系師生的精品力作,意在向觀眾傳達中國美術學院對於中華文明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領悟與發展,及其在版畫教育上所作的探索與貢獻。更值得慶賀的是,版畫長卷《天工開物》因工藝精湛、對於中華傳統技藝的傳承別具意義,北京畫院將對其進行收藏。
  • 「天工開物」版畫展亮相北京畫院
    原標題:「天工開物」版畫展亮相北京畫院 「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昨天亮相北京畫院美術館。此次展覽系由中國美術學院與北京畫院共同主辦,將向公眾展示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工作室創作的大型版畫長卷——《天工開物》以及部分版畫系師生的精品力作。
  • 《天工開物》一個重新被認識的文化新高度
    《天工開物》所述內容的主要考證地在分宜縣及周邊地區  《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分宜縣出任教諭一職期間所著,此書大約寫於1635年至1636年。  300多年後,《天工開物》的誕生地新餘,作為工業城市的發展定位與這本奇書竟然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繫  《天工開物》一書注重實際、重視實踐,尊重工匠技藝、推崇發明創新,強調人類同自然和諧相處、人力與天力相互融合的科學精神。300多年來,以《天工開物》為精髓的「天工文化」,在新餘不斷生根開花,對新餘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從《天工開物》到《工開萬物》
    宋應星《天工開物》(版畫·局部) 陳海燕、曹曉陽、佟飈、張曉峰/作  不過,在我們已經習慣的理解之中,這只是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綜合性著作,它似乎並沒有真正進入文化藝術的視域之中然而,德國學者薛鳳(Dagmar Schfer)的新作《工開萬物》打破了這一局限性,讓世界重新從文化與科技共襄盛舉的角度來定義古代中國,從文化承載來認識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及其所代表的那個時代。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展示了人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框架下對科技的認知。
  • 明代奇書《天工開物》,被外國人稱為「工藝百科全書」
    萬曆四十三年中舉人,但屢次進京參加會試不中,其後四處遊歷,總結各地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和經驗,在公元1638至1654年間寫成了一部偉大的科學技術著作《天工開物》,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書籍。
  • 《天工開物》到底講了什麼?讓男女老少都讚不絕口
    而《天工開物》,被稱為「17世紀中國的技術百科全書」,然後開啟了一段過山車般的奇幻傳播旅程《開工開物》出版約300年,地質學家丁文江這樣評價作者宋應星:士大夫之心理,內容乾燥荒蕪,等於不毛之沙漠,宋氏獨自闢門徑,一反明儒陋習,就人民日用飲食器具而究其源,其活力之偉,結構之大,觀察之富,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 天工開物匠心獨運
    「天工開物」一詞取自中國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工藝文獻《天工開物》,該書是一部綜合性的科技著作,記載了明代中期以前大量的工藝技術,被世人稱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一詞是借用《尚書・皋陶謨》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繫辭》中的「開物成務」聯結而成。「天工」即自然規律,「開物」乃「開道釋物」。
  • 天工開物丨還有一種藝術叫「綜合材料」!
    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畫、漫畫、連環畫、宣傳畫.......這是大眾所熟知的藝術門類,還有一種叫「綜合材料」 的藝術,您可知道?讓我們一起走進在省展覽館2017中國湖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正在舉辦的「開·無——鬱濤、蔡建章綜合材料藝術作品展」,來看看一種叫做「綜合材料」藝術形式吧!
  • 宋應星的經歷,天工開物的撰寫成功並非偶然
    公元1637年,宋應星發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天工開物》。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卷首寫了一篇序,序中說:年來著書一種,名曰《天工開物》。傷哉貧也!欲購奇(購買奇書,奇器)考證,而乏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隨其孤陋見聞,藏諸方寸而寫之,豈有當哉?
  • 《天工開物》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
    書名「天工開物」意思是將自然力與人力互補,通過技術開發萬物,換言之,即以天工補人工、開萬物,宋應星以此表述其技術哲學思想,也用以命名其著作。  《天工開物》第一個外國刊本出現在日本,實學派學者佐藤信淵依據天工開物思想提出富國濟民的「開物之學」  《天工開物》首先在17-18世紀傳到日本和朝鮮這兩個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東亞鄰國,從1687年起便陸續由中國商船運到日本口岸長崎,其中新穎而先進的科技知識吸引江戶時代日本各界學者注意,紛紛引用。為滿足讀者需要,1771年大阪出版和刻本,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個外國刊本。
  • 傳承天工文化 分宜首屆天工開物節盛大開幕
    為傳承天工文化,弘揚天工精神,擦亮我縣天工開物這張文化名片,1月17日,首屆分宜天工開物節開幕式在縣文化中心影劇院舉行。她說,《天工開物》是400年前科學巨匠宋應星在分宜這片沃土上躬身實踐、潛心創作,被譽為「17世紀世界工藝百科全書」,成為反映分宜歷史和科學最引以為榮的文化名片。邁步新時代,分宜縣始終秉承《天工開物》所蘊含的開放包容、精益求精、創新創業的工匠精神,將這種精神貫穿於建設新時代分外宜人地、天工開物城的全過程。
  • 《天工開物》:一部造物文化的「大歷史」
    《天工開物》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為何《天工開物》會在海外有著如此深遠的影響?在注釋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曹小鷗看來,對於《天工開物》的關注,到目前為止主要集中在農業、工業與科技方面,事實上,貫穿全書的還有另外一條線索,即有關人類造物的記錄和論述。作者認為,在《天工開物》身上,濃縮著中國中古到近代這一階段可靠的物質文化歷史。因此,這是一部真正的「大歷史」。
  • 《天工開物》是本怎樣的偉大著作?
    《天工開物》全書18卷,分上,中,下三篇。並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儒蓮對《天工開物》的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滿足讀者需要,1771年大阪出版和刻本,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個外國刊本。當中所載各種中國技術成果隨即引入日本,如沉鉛結銀法、銅合金製法、大型海船設計、提花機和煉鋅技術等。《天工開物》在日本江戶川時代(1608~1868)實學派學者佐藤信淵依據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思想提出富國濟民的「開物之學」:「夫開物者乃經營國土,開發物產,富饒宇內,養育萬民之業者也」。
  • 被西方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說實話當我第一次接觸和聽到《天工開物》這本書的時候,並不清楚這是什麼書,也不知道它想說的是什麼內容。直到深入接觸和了解後,才發現它是我們古代科技的結晶,同時也是當時世界科技頂峰之作,了解到這裡心裡的那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那麼究竟什麼是《天工開物》呢?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吧。
  • 如何評價《天工開物》呢?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
  • 《天工開物》高峰論壇在南昌舉行(圖)
    11月12日下午,《天工開物》高峰論壇在南昌舉行。  大江網訊 記者秦海峰、實習生張豔豔報導:11月12日下午,《天工開物》高峰論壇在江西省展演中心舉行。江西省社聯、南昌大學、江西師大等高校代表就《天工開物》中所蘊含的科學技術思想、「天人合一」的人文生態理念等天工文化進行了深入探討。
  • 《天工開物》所附土礱圖考釋
    《說文解字》:「礱,靡也。從石龍聲。」段註:「謂以石靡物曰礱也。」[1]曹丕《以鄭稱授太子經學令》說:「礱之以砥、礪。」《廣雅·釋器》:「礱,礪也。」《太平御覽》引《尸子》云:「磨之以礱礪,是故礱為磨石也。」王禎在《東魯王氏農書》中謂:「礱,礧谷器,所以去穀殼也。[2]宋應星《天工開物·乃粒》中說:「凡稻去殼用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