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學者聚集分宜把脈天工開物文化(圖)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何 琪報導:1月17日至18日,首屆分宜天工開物節重頭戲之一的天工開物高峰論壇舉行。10多位研究《天工開物》的學者及中華傳統文化領域的精英,結合自身的研究,就「大國匠心——天工開物與分宜」主題展開探討,深度解讀天工開物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路徑,助力分宜擦亮天工開物文化名片,做大做響天工文化品牌,打造成「工匠精神」高地獻計獻策。 天工開物研究「北潘南楊」之「南楊」,中山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楊維增作了《天工開物思想永放光芒》的主題演講。
-
《天工開物》紀念郵票首發式在分宜舉行(圖)
5月26日,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行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及著作(一)》紀念郵票首發式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省集郵文化巡迴活動在分宜縣隆重舉行。分宜縣作為《天工開物》的誕生地,為傳承天工方面的文化,分宜縣決定承制《中國古代科學家及著作(一)天工開物》紀念郵票,希望通過集郵文化和天工文化的結合,為分宜縣打響天工開物城文化名片提供國家級的宣傳媒介。
-
新餘籌拍動漫連續劇《天工開物》讓兒童輕鬆學科學
本報訊(記者鬱鑫鵬)5月16日,新餘市有關單位和部門在南昌舉行動漫電視連續劇《天工開物——開心島》媒體推介會。 在國家和我省大力推動動漫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下,新餘市仰天崗管委會以《天工開物》為藍本,力邀國內一流動漫編劇、導演和後期製作力量,擬打造52集動漫電視連續劇《天工開物——開心島》。
-
傳承天工文化 分宜首屆天工開物節盛大開幕
為傳承天工文化,弘揚天工精神,擦亮我縣天工開物這張文化名片,1月17日,首屆分宜天工開物節開幕式在縣文化中心影劇院舉行。她說,《天工開物》是400年前科學巨匠宋應星在分宜這片沃土上躬身實踐、潛心創作,被譽為「17世紀世界工藝百科全書」,成為反映分宜歷史和科學最引以為榮的文化名片。邁步新時代,分宜縣始終秉承《天工開物》所蘊含的開放包容、精益求精、創新創業的工匠精神,將這種精神貫穿於建設新時代分外宜人地、天工開物城的全過程。
-
《天工開物》所附土礱圖考釋
在我國古代農業科技專著《天工開物》中,關於礱與磨附圖很多,如礱、木礱、土礱、礱磨、礳、水礳等,書中描述的大多數農業器物在其他的史料以及民間遺存物中仍能找到。在上述農業器具中,附圖土礱的形態與民間遺存物有著較大的差異,是否是《天工開物》版本過多出現了錯誤?還是土礱的結構不合理以至於在後來的傳播過程中進行了「優化」?
-
2018中國再生銅產業鏈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南昌隆重舉行
2018中國再生銅產業鏈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南昌隆重舉行 近日,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辦,我廳作為支持單位舉辦的「2018中國再生銅產業鏈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南昌隆重舉行。
-
《天工開物》(善本掌故)(圖)
《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
天工開物匠心獨運
「天工開物」一詞取自中國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工藝文獻《天工開物》,該書是一部綜合性的科技著作,記載了明代中期以前大量的工藝技術,被世人稱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一詞是借用《尚書・皋陶謨》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繫辭》中的「開物成務」聯結而成。「天工」即自然規律,「開物」乃「開道釋物」。
-
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在京舉行
此次展覽系由中國美術學院與北京畫院共同主辦,將向公眾展示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工作室創作的大型版畫長卷——《天工開物》以及部分版畫系師生的精品力作。此次展覽意在向觀眾傳達中國美術學院對於中華文明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領悟與發展,及其在版畫教育上所作的探索與貢獻。更值得慶賀的是,版畫長卷《天工開物》因工藝精湛、對於中華傳統技藝的傳承別具意義,北京畫院將對其進行收藏。本次「天工開物」展覽將持續至7月9日。
-
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展演繹天工開物
(原標題: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展演繹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
-
版畫長捲圖說奇書《天工開物》
本報訊(記者陳濤)誕生於四百多年前的奇書《天工開物》,如今以版畫長卷的形式由杭州抵京。昨天,「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重頭展品版畫《天工開物》以長卷形式,圖說明代百餘手工生產場景,讓京城參觀者得以回望勞作的先民。
-
從《天工開物》到《工開萬物》
然而,德國學者薛鳳(Dagmar Schfer)的新作《工開萬物》打破了這一局限性,讓世界重新從文化與科技共襄盛舉的角度來定義古代中國,從文化承載來認識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及其所代表的那個時代。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展示了人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框架下對科技的認知。
-
《天工開物》一個重新被認識的文化新高度
《天工開物》所述內容的主要考證地在分宜縣及周邊地區 《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分宜縣出任教諭一職期間所著,此書大約寫於1635年至1636年。他在《天工開物》第十卷「錘鍛」中的「冶鐵」一章中,詳細記載了我國冶金史上的重大變革——攪拌法煉鋼。至今遺存的鳳凰山冶煉遺址冶鐵工藝流程,與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的冶鐵技術一致。 分宜遠在唐代就出夏布貢品,到明代時,夏布製作工藝作坊尤其發達,編織夏布普遍採用腰機。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第二卷「乃服」中圖文並茂地記述了「腰機」和「夏服」兩章。
-
以現代版「天工開物」回應時代挑戰
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工作室 天工開物(局部) 長卷 「天工開物——中國美術學院東方版畫工作展」於6月22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與北京畫院共同主辦,向公眾展示中國美院東方版畫工作室創作的大型版畫長卷——《天工開物》以及部分版畫系師生的精品力作,意在向觀眾傳達中國美術學院對於中華文明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領悟與發展,及其在版畫教育上所作的探索與貢獻。更值得慶賀的是,版畫長卷《天工開物》因工藝精湛、對於中華傳統技藝的傳承別具意義,北京畫院將對其進行收藏。
-
影響華夏的古代綜合性科學技術巨著《天工開物》
在清代官修頒行到全國各省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中的《考工》、《食貨》等典中大量轉引《天工開物》各章的內容和插圖(插圖由內府畫師重繪),乾隆初年大學士張廷玉奉敕編寫大型農書《授時通考》多次引用《天工開物》,《天工開物》亦成為向國外出口的書籍之一 [2]。
-
《天工開物》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
書名「天工開物」意思是將自然力與人力互補,通過技術開發萬物,換言之,即以天工補人工、開萬物,宋應星以此表述其技術哲學思想,也用以命名其著作。 《天工開物》第一個外國刊本出現在日本,實學派學者佐藤信淵依據天工開物思想提出富國濟民的「開物之學」 《天工開物》首先在17-18世紀傳到日本和朝鮮這兩個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東亞鄰國,從1687年起便陸續由中國商船運到日本口岸長崎,其中新穎而先進的科技知識吸引江戶時代日本各界學者注意,紛紛引用。為滿足讀者需要,1771年大阪出版和刻本,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個外國刊本。
-
科學元素的傳播,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共計十八卷,分為三編,記述了全國各地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包括谷麥豆麻的栽培和加工,蠶絲棉些的紡織和染色,以及製鹽、製糖、榨油、鑄銅、冶煉、開礦;燒制磚瓦、陶瓷、石灰、硫黃、白礬;製造車船、兵器、火藥、紙張、白蠟等,真是應有盡有。
-
《天工開物》是本怎樣的偉大著作?
他虛心向農民和手工業者學習各種生產技術知識,以驚人的才華和毅力完成了圖文並茂的科技巨著《天工開物》。「天工開物」的命名,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思想,他強調自然力與人工的配合,自然界的行為與人類活動的協調,人類通過技術從自然資源中開發出產物,作為人類生存和生活之需。全書貫穿了人工和自然界的協調,統一,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學術性。
-
《天工開物》:一部造物文化的「大歷史」
按照歷史記載,《天工開物》成書於明末,與它同時期的還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但與後兩者不同,《天工開物》最初的聲譽卻來自於海外,尤其是受到日本和歐洲學術界的推崇。據目前不完全統計,《天工開物》一書在全世界已有十多個版本發行,其中外國的居多,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典籍的發行中並不多見。
-
如何評價《天工開物》呢?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