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黃金十年」的真實面相:農村陷入「總崩潰」

2020-12-14 澎湃新聞

以「黃金十年」來描述國民政府南京建政後十年間發展的歷史,已經成為學界一種比較流行的表達。這種說法認為,這一時期中華民國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以及軍政建設各方面均有新的取向和建樹;但現代化工業的推進及其成就,無疑構成其所謂「黃金十年」的根基。經濟史學者的研究提出,1912—1936年間,中國工業年增長率9.4%。僅就工業化或者現代化建設成就而言,「在抗戰前達到了舊中國經濟史上的最高峰」(王玉茹、劉佛丁、張東剛)。歷史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演進,而是複雜的多面相的有機整體。拘執於一端,或可清晰勾勒或凸現其事體本末,但卻常常以此而忽略或遮蔽另一端(或他端)的事體,從而難以獲得全面而真實的歷史認知。

民國時期的工業。

「黃金十年」使中國工業「已具雛形」

近代以來,以現代化為指向的工業化進程的訴求始終構成民族復興的主導取向,「我國機器工業,肇始於同光,建設於清季」(龔駿)。自1863年江南造船廠創設現代工業開始,工業化趨勢奮然而成時代之潮流,「朝野上下,公認新式工業之提倡,乃救世匡時之上策。」(羅敦偉)

民國十年之建設既是晚清同光以來的歷史延續,也有著新時代的努力和追求。肇始於清末的現代工業,「蓋有八十年於斯矣。」國民政府提出八大政策要項(即提倡做工、振興農業、鼓勵墾荒、調節消費、振興工業、開發礦產、流暢貨運、調整金融),並成立國民經濟建設總會,發起頗具聲勢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而及於工業建設之影響,較之過去任何時期,實為巨大。」僅就工業投資額而言,誠為世人所矚目:「自民國十六年以來,七八年之內國人投資一種新工業資本超過百萬元者,幾如鳳毛麟角,而二十四年以後,則百萬元之工廠,乃至千萬元之工廠,均甚多。如中央機器廠、中國酒精廠、永利公司錏廠,以及最近籌備之各工廠,資本即以千萬元計。」時人評論此為「工業史之新局面,可以大書特書者也」。

確實,抗戰前國民政府還擬定了三年重工業發展計劃,如不發生戰爭,在可預期的七八年間,可望在鎢礦、銻礦的開採和鋼鐵冶煉工業建設上取得成效,如「煉鎢廠,每年出三十萬噸優良之鋼,可供中國一半之需。」(沈雷春、陳禾章)基於工業增長的事實及其數據,不難斷定,民國建政直至抗戰前夕,「我國工業可謂已具雛形」(洪丈裡)。

民國時期的農村。

「黃金十年」時的農村陷入「總崩潰」

現代工業的快速增長不過為其整體歷史進程之一端,與現代工業增長態勢相伴隨的中國鄉村卻陷入嚴重而持續的危機之中。孫曉村、張錫昌以《一個農村經濟崩潰的過程》作為《民元來我國之農村經濟》的開篇之題,顯然既不是故作危言聳聽之論,也不像如今一些學者所言乃民國知識分子「普遍左傾化」的主觀想像,而是基於一種基本史實的評判。

1934年《農情報告》(根據二十二省之調查)顯示,中國農民的生活境遇較之於英、美、法農民平均數相差太遠。「以如此狹小之耕地經營農業方式,雖極端節約,農民雖極端勤勞,而不得終年溫飽,僅享受水準極低之生活,大多數為赤貧……與美相比相差十八倍收入。」美國學者估計,1930年代中國農民的死亡率大約是世界上最高的,高於美國死亡率2.5倍,甚至顯著高於印度的死亡率。眾多關於中國農村調查報告的立場、視角和背景雖然不同(如政府調查、國外機構調查、民間社會調查與學界調查等),但由此呈現的基本數據和概況也還是可供參證的重要資料,可以從其整理的數據和史實梳理中獲得一個相對共識或基礎性判斷。

朱羲農在《十年來的中國農業》寫道:「自從民國紀元以來,因為內亂戰爭及舉行新政之故,關於農民的賦稅比較從前超過得很遠……因此,農民中便發生一種極反動的感嘆說:『倒是專制時代好,民國所給予我們的苦痛太大了!』」時人指出,正是在「黃金十年」時期,「中國農業,近十年來,無疑的已經發生了極端嚴重的危機」。20世紀30年代,中國鄉村危機的時代特徵十分顯然。對此,《東方雜誌》的一位記者寫道:「農業的中國已開始入於工商業化的時代,於是農民的困苦比從前更甚。」(《農民問題與中國之將來》)這是超越經濟領域的一種全面危機,是一種「農村總崩潰」。它是由政治紛亂、經濟破產、社會失序、文化失範所引發的整體危機。而且,這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進程而出現的鄉村社會急劇衰退的危機。1930年周谷城在文章中指出:「結果都市日愈繁榮,農村日益衰落。」「從都市到農村切斷了農工商相互間的紐帶」,「大都市作了病態的繁榮」,「農村相繼破產」(《中國社會之變化》)。某種意義上說,鄉村危機也是傳統時代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破解後的必然結果,它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非均衡發展和繁榮的另一極的負效應。在「都市的發展,其反面就是農村的崩潰。使農村加速崩潰的種種事實,同時就是使都市發展的事實。」總而言之,「中國近幾十年都市發展的事實,恰恰是破壞農村的。農村加速度的崩潰,便促成了都市的發展……過去幾十年的事實卻是如此的」(《中國社會之變化》)。

揆諸史實不難判斷,鄉村危機實際上並不是鄉村本身的危機,而是近代城鄉背離化發展態勢下所造成的鄉村社會、經濟、文化全面衰退危機。傅葆琛在《鄉建運動總檢討》中指出:「城鄉兩區,一個邁進,一個落後,形成一種畸形的現象」(《傅葆琛教育論著選》)。而在南京政府十年間,由於「農產品的價格日形低落,而日用品的價格飛速上漲……農民的生活愈加艱難。」(朱羲農)雖然國民政府也推出了農業改良的措施,卻影響輕微,正如何廉所說:「從1927到1937年這一時期,在農業發展上,就全國而言沒有超出過計劃階段。」因此,僅僅聚焦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增長的「黃金十年」的認識,恐怕既不足以呈現民國前期歷史發展的整體面相,也無法揭示其歷史發展進程的實相。

民國時期的重慶。

「黃金十年」呈現出自身的危機

其實,即使從現代工業增長本身而言,其發展的速度與質性也極為有限,能否以輝煌的「金色」加以定評?其實,時人在橫向與縱向的比較中已有過較為客觀的評估。

據1933年中國統計研究所調查統計,17省之工業(東三省除外),全國工廠不過三千家左右(包括未調查者在內),工人總數為214736人,動力總數馬力為226085.45匹。平均每十五萬人僅有工廠一家(洪丈裡:《民元來我國之工業》)。國民政府「欲急起直追,然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中,於戰亂相繼,民不聊生的情形之下,亦斷難迎頭趕上。在人家是以工業為後盾,商業為前鋒,在我國則既有前鋒,惜無後盾。」(駱清華:《民元來我國之工商業》)因此,民元以還,中國工商業由傳統保守之道路,走上與外貨競爭本國市場的階段。不過,從進出口貿易情況可知,此「黃金十年」間的歷史與既往並無明顯改觀,「只有以傳統之土產,謀抵巨量之入超,此一招架方法,數十年來如一日。」打開八十年來之海關進出口統計數字,幾乎年年入超,「我國工商業之危機,迄今沒有一日或離。」此間,現代工業雖亦持續增長,「然其範圍狹小更未步上重工業之途,僅有輕工業中之幾項主要者,稍具眉目而已。然亦無可諱言……國內基本工業基礎尚難奠定,亦不能達到自給自足的水準。」甚至,「民國奠定以來,我國之潛在財富,連年不斷的在向外流出」。

縱向比較中亦可發現,就現代工商業的發展而言,比較樂觀之階段「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時期。」此間,民國紡織工業「即飛黃騰達……其總數約增加百分之五十左右。多數工商業皆能獲得盈利,除此以外,則無時不在不景氣空氣籠罩之中。」(駱清華:《民元來我國之工商業》)實際上,在1936年前,「中國工業生產通常以一個不變的速度增長,這一事實也讓人認為南京政權的政策不可能顯著地促成工業的增長。它表明,基本的社會和經濟力量正在朝著工業發展的方向起作用,而與政權或政府的政策無關。」

所以,總體上看,在所謂民國「黃金十年」期間,「一則新式工業根本未走上現代化之途,再則受帝國主義之政治的、經濟的乃至軍事的嚴重壓迫,進步究屬有限」(駱清華:《民元來我國之工商業》)。實際上,當時的中國工業品除絲織品、植物油尚可輸出,火柴、捲菸、針織品尚可自給外,其餘大部分都不可以自給。現代工業在發展中也呈現出自身的危機。

(作者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民國「黃金十年」的兩張面相 | 短史記
    問:我希望作者能寫一篇文章,介紹一下民國黃金十年,很多人指責沒有發展重工業和軍工,我希望能夠介紹一下。1927-1937年,也就是全面抗戰爆發的前十年,究竟算不算「黃金十年」,是一個人言人殊的歷史話題。
  • 民國「黃金十年」:危機中的發展與發展中的危機
    歷史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演進,而是複雜的多面相的有機整體。拘執於一端,或可清晰勾勒或凸現其事體本末,但卻常常以此而忽略或遮蔽另一端(或他端)的事體,從而難以獲得全面而真實的歷史認知。(沈雷春、陳禾章)基於工業增長的事實及其數據,不難斷定,民國建政直至抗戰前夕,「我國工業可謂已具雛形」(洪丈裡)。「黃金十年」時的農村陷入「總崩潰」現代工業的快速增長不過為其整體歷史進程之一端,與現代工業增長態勢相伴隨的中國鄉村卻陷入嚴重而持續的危機之中。
  • 民國的「黃金十年」:都市舞廳紙醉金迷,農村裡卻餓殍遍野
    「黃金十年」這個概念最早由是駐華美軍指揮官、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國民黨的好朋友魏德邁提出的,他在一次演講中提到: 「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
  • 民國「黃金十年」,確有其事還是國民黨自吹?
    國民政府戰前十年(1927-1937),到底算不算"黃金十年"?這是一個從論壇時代,一路撕吵到微信時代的歷史話題。一方面,魏德邁支撐"黃金十年"說法的三項事務,確有很大成績"黃金十年"這個說法,最早見於魏德邁將軍1951年9月19日在美國國會的演講。魏德邁說:"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進步的建制。
  • 如何評價民國黃金十年?
    答:在三十八年光怪陸離的「中華民國歷史」裡,一樁常至今「圈粉」的建設成就,當屬「民國黃金十年」。民國黃金十年,即1927年至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治下的「中華民國」,那叫多少「民國粉」仰慕不已的十年高速發展時期。
  • 民國「黃金十年」真相:鄉村衰敗,生活在赤貧之下
    民國的「黃金十年」,一般用來指民國1927年到1937年間,經濟社會「相對」發展的十年。究竟是否能冠以「黃金」,學術界並未形成共識,只是部分學者有此一家之言。 一些「國粉」、「國吹」沉迷於這段歷史的虛幻繁榮,以為旗袍、闊少、洋樓就是生活的常態。
  • 黃金十年,是國民黨自吹嗎?
    「黃金十年」之說是否成立,端看評價者以一種怎樣的眼光與心態來打量這段往事。「黃金十年」一詞,最早是駐華美軍指揮官魏德邁(左一)提出來的國民政府戰前十年(1927-1937),到底算不算「黃金十年」?這是一個從論壇時代,一路撕吵到微信時代的歷史話題。
  • 民國真有「黃金十年」?
    民國真有「黃金十年」?  1927年的中國,雖然北伐戰爭看起來很順利,但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鬥從未停止,中原大戰與國共內戰等戰事在中國山東、江西等地持續爆發。但與此同時,蔣介石開始在中國其他地區,逐步建立起相對穩定、鞏固的統治機器,於安定中,同時開啟了中國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進程。
  • 黃金時代沒黃金?為何民國的黃金十年會成為民國時期唯一的亮色?
    作為一個深受人教版薰陶的學生,靜夜史看到這個問題,趕緊翻出了當年的歷史教科書,發現課本雖已泛黃,但更加確信了這一點:民國黃金十年不僅在歷史上沒有存在,而且中學教科書也並未這個黃金十年進行大讚,連普通的贊也沒有,因為這節課是選學,高考壓根兒就不考。
  • 民國時期的黃金十年,「黃金」在哪裡?是否名副其實?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何謂民國黃金10年。民國黃金10年指的是1927年到1937年間,由常凱申領導的國民政府對於全國大部分地區統治的一段時間,中華民國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領域有了不小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因此,這段時間被稱之為民國黃金10年。
  • / 南京政府「黃金十年...
    ⑦1935年,為應對白銀危機,國民政府啟動幣制改革,日本則在華策動白銀走私及華北幣制獨立運動,幾乎使中國財政金融崩潰。詳見:《民國最兇險的一次死裡逃生》,短史記第302期。⑧阿瑟·恩·楊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國財政經濟情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P03-04。
  • 民國「黃金十年」真的美好?其實只是資本家、官僚和軍閥的狂歡
    民國時期的「黃金十年(Golden Decade)」,是指1927-1937年間所謂的中國發展「高光時刻」,因為這一時期的中國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所以又稱「南京十年」。
  • 魯迅的這四首詩,戳穿了民國「黃金十年」的假象,又是誰在吹捧呢
    黃金十年(Golden Decade)又稱南京十年、十年建設,是指1927-1937年間建都於南京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的時期。而所謂的民國」黃金十年「是美國魏德邁將軍在1951年9月19日在美國國會上演講提出來的一個概念。
  • 魯迅的這四首詩,戳穿了民國「黃金十年」的假象,又是誰在吹捧呢
    黃金十年(Golden Decade)又稱南京十年、十年建設,是指1927-1937年間建都於南京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的時期。而所謂的民國」黃金十年「是美國魏德邁將軍在1951年9月19日在美國國會上演講提出來的一個概念。
  • 為何中學教科書中會大讚民國黃金十年?
    民國雖然在形式上取代了清王朝,但是並沒有改變社會的大框架,只是多方勢力妥協後的產物,根本不可能對整個中國環境進行天翻地覆的改造。工業化本來是彌合各方勢力最好的工具,與民國同時期蘇聯利用工業化來強化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從而達到了強化國家統一的目的。而中國呢?政府也想搞重工業,但是政府沒錢,有錢的那些財團卻對此沒興趣。
  • 為何民國黃金十年不搞重工業?
    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黃金十年」,這指的是1927年-1937年這段時期,有一種說法是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水準比較高的一個時期。民國黃金十年沒有搞什麼重工業,是按照經濟本來應該有的規律發展經濟的,才在那麼困難的前提下有了黃金十年。
  • 上海灘殺子:民國「黃金十年」的陰影
    三年前,蔣介石率領北伐軍在南京宣告成立國民政府,由此開啟所謂的「黃金十年」序幕。到了「黃金十年」的第三個年頭,一黨訓政體制在政治管控上日漸遊刃有餘,這年5月爆發中原大戰的後果是進一步鞏固了蔣的權力。工業部門的增長率維持在8%-9%之間。外交的成就也有目共睹,1930年開始收回英佔的威海衛,日本承認中國關稅自主。
  • 抗戰十大謠言之民國軍工「黃金十年」
    黃金十年」,看看它是否為八年抗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國的「黃金十年」指1927年「東北易幟」,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開始,到1937年抗戰爆發的這十年。根據百度百科「黃金十年」條目引用據稱是臺灣的說法描述道:「1930年-1936年間……中國工農業產值達到了清朝末期、民國肇建以來的最高水平。
  • 民國的黃金十年真的是黃金十年嗎?為何不乘機發展重工業呢
    民國有個時期,那就是民國的黃金10年,但是,在民國的黃金10年中為什麼國民黨沒有大力發展重工業,在當時這種事情很難嗎?   其實,當時的民國黃金10年,按照現在來看,一點都不黃金。
  • 抗戰前的「黃金十年」,國民政府的貨幣戰爭為什麼失敗了?
    在抗戰前期,國內經歷了「黃金十年」,當時國內的民族企業家努力奮鬥,加上政府一系列經濟政策,造就了繁榮的局面。那這兩場貨幣戰爭,對於現代中國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呢?黃金十年黃金十年,是指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的1927年到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的1937年,這十年間中國的經濟發展確實不錯。這個時候的國際經濟,正是三十年代的經濟大危機時期,西方國家陷入了近代歷史上最可怕的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