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於人口問題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也被視為樓市「利空」,我們距離「人口負增長」又近了一步?!
首先,近日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人口與健康》雜誌發表文章《我國「十四五」時期及中長期人口發展態勢分析》。該研究預測,中國總人口在2027年後開始進入負增長。
隨後,近日我國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撰寫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一文,文中表示,中國已經進入了「少子老齡化」,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經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詳細內容見:我國生育率跌破警戒線 樓市「接盤俠」不夠用了?)
人口負增長的逼近,意味著我國的勞動力優勢正在加速消失,「未富先老」可能會帶來非常不利的社會經濟後果。對此,國家也提前進行了政策儲備。
2013年,我國啟動了單獨二孩政策, 2015年10月起,開始實施普遍二孩政策,以提高我國人口出生率,但從目前的人口增長情況來看,實施效果並不理想。
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再加上「每年向城鎮轉移1%的人口」,相當於每年一千萬人口,為城市發展不斷輸血。
從人口問題、應對政策以及目前效果來看,如今,我國人口紅利消失、人口向一二線重點城市及國家中心城市轉移,已經成為客觀事實。這是什麼原因造成,以及給予我們什麼警示呢?
「高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
有業內人士認為,人口出生率下降,往大了說是經濟發展的原因,往小了說這幾年高房價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高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
眾所周知,隨著近些年我國房價的一路上漲,國人越來越熱衷於買房。從買房人的年齡分布看,近幾年年輕人的購房比例明顯上升,80、90後成為房地產消費的中堅力量,更有數據顯示我國首次購房的平均年齡僅27歲。
而27歲左右剛好是適合結婚生子的年齡,但憑自己一己之力買房是很有難度的,所以很多在這個年紀買房的人,要麼靠著"6個錢包"、要麼負債前行,房貸壓力已經很大,要孩子的事自然就要延後。
另外,想在大城市落腳,落戶、孩子上學等問題往往需要和房子掛鈎,沒有房子的話,孩子上學的事情會比較難辦,有些學校是按房子來排的,商品房的靠前、公租房、租房住的靠後。這樣一來,很多人為了孩子上學,「被迫」買房、背負巨大的房貸壓力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可見,面對買房安家、面對高房價,壓力太大,確實會有一些人不想要二胎,甚至不敢要孩子。
也有人會疑問,那麼是不是房價下跌了,人們生孩子的意願就會提升呢?就拿日本來說,1991年樓市危機出現後,日本房價一瀉千裡,就算後來日本經濟復甦了,房價也再難回到當初的水平,即便這樣也沒能阻止人口負增長趨勢,無論如何提振,人口生育都難以回到正常水平。
人口步入「負增長」,對房價影響如何?
人口生育率降低、逐漸步入負增長,會對樓市產生什麼影響呢?
首先,房子是給人住的,人口減少相應的空置房屋數量就會越來越多。以日本為例,「免費」賣房仍無人接盤的現象,除了人口分布不均,高額的遺產稅和資產稅的壓力外,與人口老齡化、負增長密不可分。試想一下,房子數量不變,人口卻在逐年減少,房子賣給誰、給誰住呢?
「房地產市場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從供需角度來看,處於需求側的人口被視為決定房地產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然後,當然要分區域來看。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生育率雖更低,但是對人口吸引力也強,走了一批還能吸引新的一批年輕人湧入,長期看房價的支撐力更強。而且國家也重視國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建設,繼續強化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成渝地區等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鼓勵優秀的人都去大城市,大城市有進一步聚集的趨勢。
因此,人口變化是影響一座城市價值的根本因素。在人口負增長的陰影籠罩之下,如果人口趨勢仍舊沒有改善,中小城市「人口短缺」問題將不斷暴露,那麼對於三四五六線城市的樓市而言,將是利空!但是有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都市圈的人口還會不斷加劇,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