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別江湖,金老千古,書魂還在,俠義永存
小說裡王重陽的全真教自他之後,武學一道確實是一代不如一代,武功修為以丘處機為首的第二代,還能在江湖中佔有名望,到甄志丙趙志敬等第三代已經淪落到不入流水準的級別了。實際上全真教武學的沒落在情理之中,也是必然的,這裡面有三大原因。
一.第一個原因是王重陽在對待弟子武學的傳承上次於道學。
王重陽出家為道,在道籍經卷中大徹大悟,知道一切全是緣法,又參透了清淨虛無的妙詣,乃苦心潛修,光大全真。王重陽作為道門一脈一教分支的開山祖師,他在道法之上的修為遠不是他武學修為能比擬的。光大全真教的根本在於道法,而不是靠武功,武功只不過是護法的一種途徑而已。因此王重陽在弟子的學術傳授上,更注重的是道學。這點在周伯通的話中也能看出一二。
周伯通:「我那七個師侄之中,丘處機功夫最高,我師哥卻最不喜歡他,說他耽於鑽研武學,荒廢了道家的功夫。說什麼學武的要猛進苦練,學道的卻要淡泊率性,這兩者頗不相容。馬鈺得了我師哥的法統,但他武功卻是不及丘處機和王處一了。」新修版《射鵰英雄傳第十六回》
王重陽對門下弟子崇道抑武的做法,讓他的武學在傳承上失去了保障。他在對弟子武學的傳授中,只保留了一些入門武功,以作保教護教之需,他所傳與全真七子的「天罡北鬥陣」正好就印證了他的這一想法。他不想弟子沉溺武功,希望他們能夠精於道學,卻又知道光大全真門楣必須有克敵禦敵之法策相旁,因而未授七子最高深的「先天功」,而是因材施教傳了七子這套陣法。此陣法禦敵威力驚人,牛家村一戰,對陣黃藥師一天一夜都不落下風,全真七子憑此陣法也在江湖上享有聲名。
這是王重陽的高明之處,但如此一來,他的一身高深武學卻也失去了傳承。即便是「天罡北鬥陣」,在七子之一的潭處端被歐陽鋒偷襲所殺之後,此陣法就再難以成陣了,全真第三代弟子也沒再得到傳承。而關於華山派等全真一教後世分支的創派,其實已算不得是全真教了,畢竟有了各自的教派之名,就像當年王重陽從道門分支裡創出全真教是一個道理的。
二.第二個原因是王重陽禁止門下弟子修煉《九陰真經》,失去了一次讓全真武學進階的機會。
第一次華山論劍,王重陽獲得了「天下第一」的稱號,也獲得了《九陰真經》的歸屬權。不過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王重陽為了表示自己奪經並非懷有私心,傳命門下全真弟子不得修煉《九陰真經》裡面的武功。王重陽這一做法,讓全真教的武學錯失了一個升華進階的機會,也讓全真教武學在日後的武林中江河日下。
事實上王重陽當年能獲得天下第一,多少是佔了便宜的。當時參與論劍的五人中,只有他年過五十,然後是四十左右的段智興,其他人皆在三十歲左右。五絕中的武功除了王重陽,其他四絕修煉年短皆未大成,王重陽的內功修為更是完全壓倒眾人。因而王重陽在這次論劍中勝出並沒有多大的含金量,王重陽的武學修為也並未達到至境,他破解林朝英的《玉女心經》,尚要藉助《九陰真經》。
《九陰真經》這部武學寶典貫穿了整個「射鵰三部曲」,對後世武學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王重陽之外的其他四絕,在後來都多少受到了《九陰真經》的幫助,讓他們的武學境界得以進階。郭靖因之少年武學大成,即使是只看不練的黃藥師和周伯通,也因之自創出上乘武學,楊過也是在《九陰真經》的基礎上才創出了「黯然銷魂掌」。中原武學在「天龍時代」後經歷的百年沉寂,實際上就是因為《九陰真經》的出現得以復興。
王重陽自己看了一遍《九陰真經》之後,武學修為再次進階,武理更為貫通。此時,倘若他將《九陰真經》至高的武學原理融入自己的全真武學,那全真武學便會破繭新生,進階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可惜王重陽並沒有讓這一切發生,在他之後,當其他四絕在不同程度得益於《九陰真經》各自武功精進的時候,全真武學還在固步自封,以至於全真弟子的武功開始與頂級水平脫節,逐步跟不上中原武學一道的發展。
全真教錯過的不止是自身武學提升的機會,更是錯過了一個引領時代武學進步的先機。假如王重陽沒有禁止門下弟子修煉《九陰真經》,也沒有崇道抑武,全真派武學很大程度上不會出現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
三.第三個原因是全真教武學一道的沒落是必然的,這與當時的時代大環境息息相關。
很多讀者肯定有過疑惑,在「射鵰三部曲」前兩部盛極一時的全真教到《倚天屠龍記》中卻為何不見了蹤影。金老這麼安排,實際上是有難言之隱。因為「射鵰三部曲」裡面展現的正面英雄都是有民族大義的,即使是行事偏激離經叛道的黃藥師也最敬重忠臣孝子,堅守大節,而歷史上全真一教卻與此有些相背。
在《射鵰》裡,無論是王重陽還是丘處機,皆是抗金的義士,在與外族入侵大宋的抗爭中都貢獻過自己的力量。不過在宋廷被蒙元滅掉之後,全真教卻投靠了朝廷,成為元朝的國教,此後全真教歷代掌教都拜封國師,統領天下道門。其實這不能怪全真教,畢竟當時的蒙元雖是異族,但也是大統的一朝。
實際上,全真教為蒙元朝廷所看重,是從丘處機時開始的,當年丘處機以蒼生為念為見成吉思汗不遠萬裡,一言止殺,挽救了一方生靈,免遭塗炭,成吉思汗將丘處機視為仙人,奉全真教為國教。到尹志平(不是小說中後來改為甄志丙的角色)掌教之後,全真教達到了鼎盛時期,此後一直備受朝廷尊崇。
很明顯,這樣的一個教派假如出現在「倚天時代」中,其身份和武林地位肯定是十分尷尬的,畢竟在當時的時代大環境中,江湖武林都將投靠朝廷的門派一律視為鷹犬走狗,與蒙元朝廷如此密切的全真教,註定了不能在小說裡有表現出民族大義的大作為。
金老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在「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中,把全真教隱去,將武林中道門一席的位置給了張三丰的武當,並提高了武當的地位,使之與少林並列為泰山北鬥。如此一來,如何處理在前兩部的武林中大有一席之地的全真教,從側面寫其武學衰落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因此,全真教的武學傳承一代不如一代便就是必然的。
綜合以上這三點,無論內因外因,全真教武學一道的發展不如道學越發昌盛,反而是出現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一切就皆在情理之中了。不過,也正是全真教在武學上的衰落,也才有了小說中一代宗師張三丰這個人物角色和武當一派的出現。在羽菱君心目中,張三丰所創下的交相輝映的武當一派武學,更值得推崇與探究。
歡迎關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俠前後傳系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