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是金庸經典著作《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裡的「五絕」之首,號稱「中神通」,曾經在第一次華山論劍時擊敗了東邪黃藥師、西毒歐陽鋒、南帝段智興、北丐洪七公,獲得了《九陰真經》和武功天下第一的名號。
王重陽在終南山創建了被喻為「天下武學正宗」的全真教,是當世數一數二的名門正派。可是,當王重陽死後,全真教就逐漸衰敗下來。
在全真教的第一代中,王重陽師弟周伯通依靠自己的勤修苦練,獨創出空明拳和「雙手互搏」的功夫,加上因緣際會學會了《九陰真經》上所記載的武功,成為堪與「五絕」並肩的人物,到第三次華山論劍時,便能夠正式成為新「五絕」的一員,代替了王重陽的位置。
在全真教的第二代裡,一共有7名王重陽傳人,號稱「全真七子」,即馬鈺、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郝大通、劉處玄、孫不二。這7人中,沒有一個能夠進入「五絕」或者準「五絕」。如果單打獨鬥的話,他們之間武功最高的丘處機,甚至連「五絕」的弟子都打不過。
在全真教的第三代裡,有尹志平、趙志敬、申志凡、張志光、崔志方、馬志芳、王志坦、李志常等人。這些人裡面,沒有一個稱得上是一流高手。他們出現在《射鵰英雄傳》或《神鵰俠侶》裡的作用,要麼像尹志平那樣推動情節發展,要麼像趙志敬那樣成為男主角、女主角「打怪升級」裡的反派角色。他們在武學傳承上的價值,幾乎為零。
到了全真教的第四代,雖然規模龐大,可武功水平一瀉千裡,連鹿清篤這類的角色都跑出來了,已經墮落到連江南七怪都不如的地步了。
用九斤老太的口頭禪來說,全真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王重陽早就留下「重道輕武」的法則
王重陽雖然是「五絕」之首,武功天下第一,但他本質上是一名道教人士,注重傳道,重於習武。
周伯通痴迷武學,王重陽卻嫌棄他「過於執著,不是道家清靜無為的道理」,不願他做道士。在全真七子裡,丘處機武功最高,王重陽卻不喜歡他,說他「耽於鑽研武學,荒廢了道家的功夫」,將掌門位置傳給了道學很高、武功不及丘處機和王初一的馬鈺。在全真教第三代弟子裡,趙志敬武功最高,結果他並沒有當到掌門人,而是由武功低於他的尹志平擔任。
在「重道輕武」的法則之下,全真教上下形成了重視傳道、輕視學武的教學氛圍。既然如此,怎麼可能培養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武功高手呢?
二、全真教徒有「天下武學正宗」之表,武功並非絕世
其實,全真教的武功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高。
王重陽為什麼能夠練到天下第一?原因很簡單:他是天才。用周伯通的話來說,王重陽是「天生的了不起,許多武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懂了,並非如我這般勤修苦練的」。絕大多數人的資質,包括全真七子在內,是無論怎麼修煉,都不可能在武功上達到王重陽的程度。就像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科學家,無論多麼努力,都達不到愛因斯坦的程度。
那麼,周伯通為什麼能夠練到新「五絕」之首?這是因為,周伯通雖然有全真教武功的底子,但他最厲害的武功,都不是來自於全真教。郭靖、楊過都是同樣的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全真教培養出全真七子這樣的一流高手,已經是超常發揮;培養出尹志平、趙志敬這樣的準一流高手,屬於正常發揮;培養出鹿清篤這樣的貨色,是發揮失常——或者說,那是全真教不顧師資力量的限制,盲目擴招的結果。
三、王重陽給全真教選擇「鎮教之寶」武功失誤
在武林之中的每一個門派,都有自己的「鎮幫之寶」「鎮門之寶」。全真教當然得有自己的「鎮教之寶」。
當初,王重陽奪到了《九陰真經》後,完全可以將這部經書裡的一兩門高深武功拿出來,作為全真教的「鎮教之寶」。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創建了一套天罡北鬥陣。這樣的做法,間接地導致全真教高端武力逐漸衰落,直至一代不如一代。
為什麼這樣講呢?天罡北鬥陣是一套集體作戰的體系。由於是集體作戰,產生了1+1大於2的效果。全真七子擺起天罡北鬥陣來,武力總值約等於一個「五絕」,此外可以橫行天下。
然而,在這樣的集體作戰體系下,武功很強的人,得不到很好的發揮;武功很弱的人,則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就像「吃大鍋飯」一樣,使得全真教弟子過於迷戀集體作戰,放棄了對個人武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