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克服自卑#奧斯卡獲獎影片《國王的演講》講述了國王喬治六世的真實故事,他現在是英國女王的父親。
喬治六世從小就有口吃和自卑感。在語言治療師和妻子的幫助下,他努力克服情感障礙。最後,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成功地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講,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士氣。
正是《自卑與超越》一書中關於如何超越自卑的理論,喬治六世成功地超越了自卑情結,從害怕當眾演講到「承擔國王的責任」的目標。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被譽為「自卑情結之父」。他的代表作《自卑與超越》是現代社會人類必須閱讀的個人心理學經典。在這本書中,他總結說,建立有意義的優越目標可以將自卑情結轉化為實現人生成就的動力。
正確認識自卑情結
在電影《國王的演講》中,喬治六世將在一次大型博覽會的閉幕式上通過廣播宣讀父親的祝福。然而,口吃不僅使他的閱讀徹底失敗,而且加劇了他的自卑感。
當他的兄弟把王位讓給他時,喬治六世因時不時要在公共場合講話而口吃的自卑心理深受折磨。
據他的母親瑪麗王后說,喬治六世去見她,說他自卑和不情願,然後趴在她肩上哭了將近一個小時。
自卑真的那麼可怕嗎?什麼是自卑情結?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處理的問題時,這種情緒就是自卑情結。
從自卑情結的定義可以看出,自卑是一種因自我否定而導致的自卑情緒體驗。
從廣義上講,無論過去取得什麼成績,只要不滿足於現狀,想超越自己,就會有自卑感。
從這個角度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那麼「自卑情結」一定是一種消極情緒?
其實,自卑不是壞事,而是非常重要。正確認識自卑心理,克服困難,促進人的發展。
因此,自卑感並不可怕。正確地克服它,也可以成為我們克服困難的動力。
比如,一些身體殘疾的人最有理由感到自卑,但他們把自卑轉化為動力,最終在自己的生活中取得成就。腦癱女作家餘秀華和坐在輪椅上的科學家霍金,不僅克服了自卑心理,而且為整個人類做出了貢獻。
影片中,喬治六世受命於二戰前對平民百姓和士兵的鼓勵,並成功克服了父親去世、哥哥自願退位時的自卑情結。
自卑感不一定是壞事,但能促進個人發展。除了正確認識自卑心理,克服自卑心理還有什麼意義?
超越自卑的意義
自卑情結的存在,激勵著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斷追求卓越,實現最大價值。人生的意義不僅在於關注自我價值,更在於融入社會網絡,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互動中。
那麼,超越自卑有什麼意義呢?
喬治六世是家裡第二個,上面還有一個兄弟。他和王位沒有關係。即使他口吃,他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也不會受到影響。
但當喬治六世不得不繼承王位時,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小圈子,為全國人民著想。
因此,在賢惠妻子的陪伴下,喬治六世不斷地尋找各種語言治療師為他治療。當他再三想放棄時,他對國家的考慮抱有堅定的信念。他堅持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治療,面對自己的自卑情結,最終成功地克服了口吃帶來的自卑感。
作者阿德勒還說,我們人類生活的意義不是從內心要求它,而是為生活中的三大關係,即工作場所、人際關係、愛情和婚姻做出貢獻,並突破我們自己生活的界限。這是我們要超越自卑的意義。
以愛情和婚姻為例,如果我們深深地愛著我們的伴侶,並希望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我們自然會盡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以實現這樣的願望。
如果在與伴侶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不想付出,只是一味的索取,那麼生活就不會有長久的幸福感。
如果我們盲目地考慮自己,給自己錯誤的人生意義,當我們克服自卑感時,就會以錯誤的方式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最終對人生中三種關係的處理造成傷害。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成功地克服自卑心理呢?
設定有意義的優勢目標
每個人生來就有自卑感。在補償心理的影響下,人們會本能地與之抗爭。我們為擺脫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結而設立的目標是「優勢目標」。
當一個人設定了優越感的目標,他的行為和習慣就會起作用。即使這是一個錯誤的優勢目標,他們也會採取行動。只有樹立有意義的優勢目標,才能真正超越自卑情結。
那麼,什麼樣的目標才是有意義的優越感目標呢?
有意義的優越感的目標是要表現出「造福他人」的傾向,並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利他」的傾向是指我們不僅要追求自己的目標,還要幫助別人實現超越自己的願望。也就是說,當我們為優越感設定目標時,我們應該考慮其他人。
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就要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不僅要為自己的願望而活,而且要為國家和整個社會作出貢獻。也就是說,要從為社會和國家貢獻價值的角度,拓展模式,確立優勢目標。
在影片中,喬治六世設定了目標:「承擔國王的責任,對他的國家負責。」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優越感目標。
他的目標真的包括「造福他人」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通過不斷的努力,他克服了自卑心理造成的對言語的恐懼。通過公開演講,他鼓勵二戰期間受苦受難的平民和士兵。
人們對待自卑情結的態度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得好,它會重塑我們的形象,幫助我們成功;否則,它會拖累我們,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毫無意義。
「不要與自卑情結抗爭,要冷靜地接受,這樣會讓你感到輕鬆,這種態度是取得進展的起點」稻盛和夫說。
我們常把心靈比作一塊泥土。我們在土裡種下一顆美麗的種子,期待它生根發芽。
然而,由於養分在土壤中的分布不是好是壞,你可能經常在你最有信心的土壤中播種。至於自卑的地方,哪怕一整天雜草叢生,你也不願去耕種。
所以從現在起,請面對自卑的荒原,重新呵護它,賦予它積極美好的意義。我相信它一定會報答你,為你開出一朵更美麗的生命之花。
只有超越自卑,自我完善,才能更好地體會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