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不是一本書

2020-12-08 為止雜談
孫武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兩本書,那麼《孫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計》應該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兒,那本文的題目《孫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計》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事兒得從兩個方面說:

第一,市面上的書,往往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放在一起,作為一本書出版,這就給人一個假象,好像《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等同的,但實際不是。

第二,從兩本書的內容來看,差別很大,《孫子兵法》是一本講戰略的書,雖然講的是軍事戰略,但在商業上、生活中,也不無可以借鑑的地方。但是《三十六計》是一本講陰謀詭計的書,講的事《孫子兵法》裡面的細枝末節,既是所謂的「詭道」,不能說《三十六計》沒有用,但是顯然,在價值方面上市沒辦法和《孫子兵法》相提並論的。

所以本文專門談談這兩本書。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即《孫子》,又稱作《武經》、《兵經》、《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分別為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

其中計篇又稱始計,表示行軍作戰或者一件事開始之前要計算、評估、分析,是全書的總綱,和接下來的作戰篇和謀攻篇合起來是《孫子兵法》中的第一部分,主要講戰略,計篇又為重中之重。形、勢、虛實三篇是講軍事部署、兵力分配以及作戰過程中的戰術,即為一場戰爭的執行部分,承接了第一部分計、作戰、謀攻的戰略。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講的是行軍、地理、特定的戰術以及如何利用地利等,屬於《孫子兵法》中較為不重要的一部分,但其中一些論述還是很好的。最後一篇用間講的事情報,不管事軍事還是商業,總是情報為先,所以這篇比較重要。綜上,《孫子兵法》全書一共分為四部分,是一本有著完整的結構和邏輯的專著,因為本文是講《孫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計》,不是專門寫《孫子兵法》的,所以對於《孫子兵法》不展開具體內容上的討論了。

《三十六計》

再看一下《三十六計》,「三十六計」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齊書·王敬則傳》提到的「三十六策」:「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檀公,指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走為上計」指檀道濟伐魏不利,糧草被焚,宋軍乏食,主動退兵之事。但此處的「三十六計」不像是書名,《南齊書》和《南史》亦均無記載這一書名。宋代惠洪《冷齋夜話》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語;元朝以後,此語多見於小說戲曲之中,例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明《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清李玉《牛頭山》第七出:「皇爺不要著急,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散文家秦牧在1947年2月11日、12日的《華商報》上發表文章《流氓經》,稱「三十六計」一詞在「線裝書中極難稽考,但普通人有這麼一說」。可見「三十六計」一詞由來已久,但作為書名可能較為晚近。

《三十六計》的作者莫衷一是,但成書較晚是可以確定的。《三十六計》共有六套計,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

第一套,勝戰計: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第二套,敵戰計: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 、李代桃僵、順手牽羊;

第三套,攻戰計: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 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

第四套,混戰計: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 、遠交近攻、假途伐虢;

第五套,並戰計: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痴不顛、上屋抽梯、樹上開花、 反客為主;

第六套,敗戰計:美人計 、 空城計 、反間計 、苦肉計 、連環計 、走為上。

從《三十六計》的名稱可以看出來,並無一個整體的邏輯和思維方法,都是解燃眉之急的方法,有一定的戰術價值,但不是長久之計,並無戰略價值。所以《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完全不同的兩本書,如果想要了解戰略、學習一種思維方式,還是推薦《孫子兵法》,而不是《三十六計》。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完全不是一回事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都是我國非常優秀的兵法謀略書籍。很多人都喜歡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說,久而久之,很多人就會誤認為這兩者是一回事,或者說源自同一本書,其實並非如此,兩本書差了個十萬八千裡,壓根不是一個朝代的事。
  • 孫子兵法解讀: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的區別
    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並列,甚至將其合併為一本書,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認為兩者相差不大,然而其實兩者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不是一回事。《孫子兵法》是春秋末孫武所著,有「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等十三篇;《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經典謀略之一。被稱為「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的兵學奇書《三十六計》源自20世紀40年代發現的一個孤本,該孤本是抗日戰爭期間四川民間用土紙排印印出的,其編撰者到底是誰,至今無人知曉。所謂「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完全是兩碼事!
    很多人提到《孫子兵法》都會聯繫至朗朗上口的「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孫子兵法裡有三十六計,然而《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完全是兩本內容不同的兵書!這兩本書作者為不同,年代不同,內容也不同!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有哪些不同?
    近期我用手機軟體聽孫子兵法,我的朋友知道這個消息後就問了我幾個讓我苦笑不得的問題,比如:圍魏救趙是孫子兵法裡面第幾計,或者知彼知己百戰百勝是三十六計裡面那一計的內容。更有甚者認為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就是一本書。
  • 被誤解的《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典軍事文化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由春秋時期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孫武所作!這樣一本經典的著作卻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它,有時甚至將他和三十六計混為一談,叫《與三十六計》。實在是不應該呀!
  • 你分得清《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嗎?
    那麼事實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真的沒有區別嗎?《孫子兵法》,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典籍。《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成書時間有所不同。《孫子兵法》成於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而《三十六計》最終成型於明清,它晚於前者2000多年,也就多經歷2000年的風雨。兩部著作分處冷兵器時代的兩端,中間流淌著千載春秋的血雨腥風。
  • 讀《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有感
    最近我在家苦讀一本聖書,即《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讀後感受頗深,收益甚多。現代人都非常渴望自己多一點智慧,以使自己應付別人的手段更高明一些,所以總想讀一些能讓自己智慧速成的書,總想看一些能讓自己手段老練一些的書。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計計相扣,展現中國古代兵法和東方智慧
    《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文化遺產中的光輝寶物,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中國古籍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最廣泛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
  • 「孫子兵法」中只有「三十六計」嗎?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也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是這部書的作者.《孫子兵法》全書共十篇,「三十六計」可以說是汲取了全書的精華。《孫子兵法》問世後得到了很多軍事家、政治家等人的喜愛,這本書還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作為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寶《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遺產,她更是華夏智慧與樸素思想的象徵,對後人的影響頗為深遠。
  •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一個是陽謀,一個是陰謀加奇謀
    說起《孫子兵法》,可謂是家喻戶曉,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軍事著作,是所有兵法的鼻祖。但說起其中的內容,恐怕大家只能勉強說出幾句,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者詭道也等寥寥數語。而提起「三十六計」,不但家喻戶曉,而且是耳熟能詳,每個人都能說出不少計策,比如瞞天過海、渾水摸魚、離間計、美人計等,最熟知的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可見是如何深入人心了。有人會把兩者混淆,認為「三十六計」是《孫子兵法》的一部分,其實完全是兩回事。首先,《孫子兵法》成書年代久遠,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而「三十六計」開始只是在民間流傳,直到明末清初才編纂成書。
  • 千萬不要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混為一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誕生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的區別不同點
    人們常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並列,有時叫作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但是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不同,三十六計的「計」是奇謀詭計;孫子兵法的計不是用計,不是奇謀巧計,而是計算的計,是講計算,不是講計謀。為什麼把計理解為奇謀巧計,是價值觀問題?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講述了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軍事家與謀略家——孫臏與龐涓鬥智鬥法的故事,向後人展示了最傑出的兵法與計謀。「借刀殺人」是三十六計的第三計。意思是說借別人的手除掉對手,鄒忌和公孫閱用此計,欲借楚王之手陷孫臏和田忌於死地。
  • 三十六計真有用?《孫子兵法》還有一招更厲害計謀,碾壓三十六計
    很多人在讀《孫子兵法》的時候,有一個誤區,容易把重心放在了第一篇「計篇」上,這樣一來,大家都以過去的認知來解讀《孫子兵法》,「哦,原來孫子兵法講的計謀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嘛,我知道」。在我看來,這是對《孫子兵法》本身想要傳達的觀念的一種錯誤解讀。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你絕對想不到它是歷史小說
    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個戰爭伴隨著變革,動蕩伴隨著創新的時代,在這個強者生、弱者亡,智者興、愚者衰的時代裡,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出流傳百世的兵法與計謀。本書將通過戰國初期兩位著名的軍事謀略家——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向讀者朋友生動展示最為傑出的兵法與計謀。
  • 孫子兵法到底和三十六計有什麼區別?
    在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孫子兵法是跟三十六計並列的軍事奇書,但其實完全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計,講的是計謀,而孫子兵法則講的是計算,他無時無刻不在計算,算各種概率和可能,讓你儘可能多地掌握戰場上的優勢。這是道和術的區別,層次也和境界也不一樣。
  •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智慧的祖先給我們遺留下很多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期間,由於朝代更迭和戰爭的需要,產生了很多軍事有關的兵法著作,其中,《孫子兵法》應該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了。
  • 張翔:為什麼說孫子兵法不是將軍兵法,是帝王兵法?011孫子兵法
    讀一本書寫一本書概念創始人、實踐者、推廣者。目前正在一字一句的解讀《孫子兵法》。這是讀一本書寫一本書,第011篇原創文章。原文: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高明。真正的高明是見微知著,在無形當中取勝。孫子和張預為什麼都這麼說?都說大家都說好的戰鬥其實並不高明?難道群眾的眼睛不是雪亮的?難道群眾都瞎嗎?還是孫子和張預都已經脫離了群眾了?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一個歷史劇大IP
    在諸多角色中,最令觀眾印象深刻是他在2000年播出的電視劇《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中飾演的戰國名將龐涓。這一角色至今未有他人超越。兵書傳說《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是由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影視部、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攝製的一部戰國題材電視劇,仇永力、楊洪武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