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並列,甚至將其合併為一本書,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認為兩者相差不大,然而其實兩者的區別是非常大的,之所以會認為兩者相差不大,是因為我們讀《孫子兵法》時往往連第一篇都沒有讀懂。
第一篇名《計篇》,而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這個「計」與 「三十六計」 相同,其實兩者截然不同。三十六計中的「計」講的是奇謀巧計,但孫子兵法中的「計」並不是用計,也不是奇謀巧計,而是計算的計,是將通過計算來取勝,而不是通過計謀取勝。
興許是因為人下意識的原因,會對通過計謀取勝非常的感興趣,總覺得戰爭通過個奇謀巧記就能打贏。但這恰恰是與《孫子兵法》相反的,要知道戰爭是非常殘酷的跟想像中通過三六計取勝是完全不同的,而《孫子兵法》講究的就是靠實力取勝。
《孫子兵法》中的「計」是最基礎的「計」,就是計算實力來取勝,需要計算的有五項,叫 「五事七計」。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主熟有道、將熟有能、天地熟的、法令熟行、兵眾熟強、士卒熟練、賞罰熟明。就是比較和敵方的天時、地理、人才、政治和法制。計算的目的就是為了知道勝算,在戰前就能判斷勝負。通過計算勝負,勝了才打,沒有勝算,便不會去戰,這就是《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先勝後戰。
值得一提的是《孫子兵法》中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有著很強烈的反對戰爭情緒,但是即使在戰爭這種極端殘酷的情況下,《孫子兵法》卻依然堅守著「道」而不是三十六計中的「術」,三十六計所傳授的是如何抓住機會,而《孫子兵法》始終是靠確保勝利才去戰鬥。這才是戰爭中正真能確保最少損傷的辦法。
《孫子兵法》中強調了一句「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也就是真正善於戰爭的人,都是沒有什麼奇謀巧計,也不靠出奇制勝的計謀取勝,也沒有什麼英勇的戰功。因為孫子兵法講究的就是不戰之法、先勝後戰,所以孫子兵法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其中能學習到的卻是真正內行的本事。
可能對於我們觀看的後人來說,三十六計的更具有趣味性更適合學習,但是設身處地的想,《孫子兵法》的核心才是真正適合當時那個戰亂年代的。
點擊下方「閱讀」,可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