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民法典72:關於保證合同的重要變化,民法典對司法解釋的取捨

2020-12-09 李立律師

合夥指南| 作者:李立律師

這是李立律師博客和合夥指南公眾號487篇文字

《聊民法典系列》是李立律師的讀民法典筆記

聊民法典72:關於保證合同的重要變化,民法典對司法解釋的取捨

第十三章 保證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法律規定的擔保種類有: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定金。

2007年10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開始施行。《物權法》對於「物的擔保」(包括抵押、質押和留置)的規定,在實質上替代了《擔保法》的規定。唯有保證這種擔保形式仍然由《擔保法》在進行規範。

《民法典》將「保證」列入了「合同編」,以「保證合同」的方式進行規範。

《民法典》這一立法結構上的改動,並不是對於保證的擔保性質的否定。保證合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份合同,其帶有的擔保性質也是基於合同的約定而來的。

《民法典》保證合同這一塊的內容,是以《擔保法》以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為基礎,進行修改調整而成的,修改點較多。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六百八十一條 保證合同是為保障債權的實現,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情形時,保證人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合同。

《民法典》對保證合同的定義。《擔保法》中,僅有對「保證」的定義,而沒有「保證合同」的定義,強調的是擔保的責任和義務。

《擔保法》第六條:「本法所稱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

相對照來看,《民法典》的定義顯然更為細緻和精確。

比如,《擔保法》強調「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而《民法典》強調「當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情形時」。《民法典》在此處,一是強調只有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才能要求承擔保證責任,二是增加了可由保證合同當事人自行約定保證責任發生的條件,邏輯上更完整,也符合目前的法律實務經驗。

第六百八十二條 保證合同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從合同。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的,保證合同無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本條第一款關於主合同無效後保證合同無效的規定,與《擔保法》相關的規定相對照,有實質性的立法變化。

《擔保法》第五條規定:「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可以見到,《擔保法》的立法語義,帶有可以由當事人約定而使得擔保合同從合同獨立於主合同而存在。

《民法典》沒有賦予保證合同當事人這個權利。即保證合同當事人無權通過約定使保證合同獨立於主合同而存在。《民法典》僅規定法定才可以讓保證合同具有獨立性。

現實中,各地人民法院審理的涉及獨立擔保條款或擔保合同的案件中,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但是,反對獨立擔保條款的可能更多些。通常認為,獨立擔保條款的適用,可能產生欺詐和濫用權利的弊端,進而影響我國擔保法律制度體系的基礎,因此,在國內的商事交易活動當中,不宜確認獨立擔保條款的效力。

目前,人民法院比較統一認可的是只有「獨立保函」這種特殊的保證書。最高人民法院曾經在2016年11月18日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獨立保函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6〕24號),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2019年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對於獨立擔保在司法上的法律理解進行了詳細的表述:

從屬性是擔保的基本屬性,但由銀行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開立的獨立保函除外。獨立保函糾紛案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獨立保函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處理。凡是由銀行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開立的符合該司法解釋第1條、第3條規定情形的保函,無論是用於國際商事交易還是用於國內商事交易,均不影響保函的效力。銀行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之外的當事人開立的獨立保函,以及當事人有關排除擔保從屬性的約定,應當認定無效。但是,根據「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原理,在否定其獨立擔保效力的同時,應當將其認定為從屬性擔保。此時,如果主合同有效,則擔保合同有效,擔保人與主債務人承擔連帶保證責任。主合同無效,則該所謂的獨立擔保也隨之無效,擔保人無過錯的,不承擔責任;擔保人有過錯的,其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三分之一。結論是,司法實踐中,除了國際商業往來中使用的銀行保函外,人民法院是不承認保證合同可以獨立於主債權而存在的,也就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的,保證合同無效。因此,《民法典》此處的規定,也是對司法實踐經驗總結的某種承認和確認。

保證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債務人、保證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民法典》本條第2款規定了保證合同無效後各當事人的過錯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沒有吸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擔保法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

擔保法司法解釋中規定:

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債權人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主合同無效而導致擔保合同無效,擔保人無過錯的,擔保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三分之一。上述司法解釋沒有被《民法典》直接吸收,意味著人民法院對於保證合同無效後的過錯責任分配,在司法解釋重新整理修訂過程中,可能產生新的變化。當然,我認為更大的可能是,人民法院將仍然沿用擔保法司法解釋中的這個擔保合同無效時的過錯責任分配設定。《民法典》沒有直接吸收這2條司法解釋規定,應當是要將這方面的判定權交由司法機關來根據實際案情進行認定。

第六百八十三條 機關法人不得為保證人,但是經國務院批准為使用外國政府或者國際經濟組織貸款進行轉貸的除外。

以公益為目的的非營利法人、非法人組織不得為保證人。

本條規定,與《擔保法》相關條款對照,沒有實質上的變化,只是根據《民法典》的立法,調整了相關的詞語,表述更準確和完整。

例如,將《擔保法》中的「國家機關」,改成了「機關法人」。這是因為在《民法典》「法人」一章中的設定了「機關法人」的種類和定義,所以以此作為主語。

第六百八十四條 保證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被保證的主債權的種類、數額,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保證的方式、範圍和期間等條款。

本條與《擔保法》第十五條實質相同。

第六百八十五條 保證合同可以是單獨訂立的書面合同,也可以是主債權債務合同中的保證條款。

本條是從《擔保法》第九十三條中化出來的。《擔保法》第九十三條規定:「本法所稱保證合同、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定金合同可以是單獨訂立的書面合同,包括當事人之間的具有擔保性質的信函、傳真等,也可以是主合同中的擔保條款。」

第三人單方以書面形式向債權人作出保證,債權人接收且未提出異議的,保證合同成立。

本條第2款的規定,是吸收了司法解釋的內容。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二十二條規定:「第三人單方以書面形式向債權人出具擔保書,債權人接受且未提出異議的,保證合同成立。……」

第六百八十六條 保證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一般保證承擔保證責任。

本條第2款,是一項較大的立法改變。

《擔保法》第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

在保證方式沒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時,法律對於保證方式的認定從連帶責任保證改成了一般保證。

《民法典》這項修改,對於保證人更為有利,有利於促進民事主體更願意提供對他人提供保證擔保,但是另一方面對於債權人來說須提高保證合同內容審核的注意度。債權人,在可能的情況,總是傾向於能取得連帶責任保證,因此需要在訂立保證合同時確保對於保證方式的合同描述要明確為連帶責任保證。

第六百八十七條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

一般保證的定義,與《擔保法》相同。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有權拒絕向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債務人下落不明,且無財產可供執行;

《擔保法》規定的是「債務人住所變更,致使債權人要求其履行債務發生重大困難的」。

《民法典》規定的是「下落不明且無財產可執行」。

債務人住所變更,並不代表下落不明。下落不明,需要達到一種連續失去音訊的狀態。

(二)人民法院已經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

(三)債權人有證據證明債務人的財產不足以履行全部債務或者喪失履行債務能力;

這個第(三)項是《民法典》新增的內容。

(四)保證人書面表示放棄本款規定的權利。

第六百八十八條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和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為連帶責任保證。

連帶責任保證的定義,與《擔保法》相同。

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情形時,債權人可以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請求保證人在其保證範圍內承擔保證責任。

與第六百八十一條的「保證合同」的定義保持一致。對照《擔保法》,《民法典》在此增加了「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情形」。

與擔保法司法解釋相對照,《民法典》沒有引入和規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的追償權。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二十條規定:「連帶共同保證的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向債務人不能追償的部分,由各連帶保證人按其內部約定的比例分擔。沒有約定的,平均分擔。」

是否取消了這個法定的追償權,可能還要看之後的新司法解釋才能確定。

第六百八十九條 保證人可以要求債務人提供反擔保。

反擔保方式可以是債務人提供的抵押或者質押,也可以是其他人提供的保證、抵押或者質押。

第六百九十條 保證人與債權人可以協商訂立最高額保證的合同,約定在最高債權額限度內就一定期間連續發生的債權提供保證。

最高額保證除適用本章規定外,參照適用本法第二編最高額抵押權的有關規定。

《民法典》對於最高額保證合同的適用範圍不再作限制。

根據《擔保法》第十四條之規定,最高額保證,僅適用於「借款合同或者某項商品交易合同」。

相關焦點

  • 王利明:一部及時配合《民法典》實施的重要司法解釋
    一部及時配合《民法典》實施的重要司法解釋——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以下稱《規定》)。
  • 京都論典 | 民法典中關於擔保物權及保證合同的變化
    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的,保證合同無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民法典》對擔保合同從屬性的嚴格規定將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獨立保函的效力和九民紀要確定的國內保函的效力產生重大影響,但對國際保函影響不大。《民法典》將擔保物權從屬性擴展到保證合同應該說是有點過於嚴厲,畢竟保證合同屬於債權合同,不屬於物權法定的範疇。
  • 民法典來了|關於《民法典》的時間效力問題
    A:不是的哦,在司法實踐中,法律的修改和廢止並不必然導致相應的司法解釋被當然廢止,因為司法解釋失效除被新的解釋明文規定取代而失效之外,一般的失效方式是最高院通過發文的形式通知失效,最新的決定是2019年做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部分司法解釋(第十三批)的決定》,所以說在沒有新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或者廢除決定前,並不必然導致原有的司法解釋被廢止,
  • 學習民法典—64《民法典》借款合同規定的3點重要變化+解析+法條
    因此,貸款人的支付借款給付義務,只是先合同義務,違反它不產生違約責任,可構成締約過失。二、高利放貸行為無效此次《民法典》增加規定了「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內容。此前的有關規定都體現在部門規章層面,缺少法律、行政法規層面的明確規定。《民法典》施行後,對於高利放貸合同認定無效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 民法典十大問題修訂變化(中)民法典的亮點與熱點解讀
    民法典即將頒布實施,其中有很多重要的修訂變化,比如我們在上節裡面簡要解讀的保證責任的修訂變化、情勢變更的修訂變化、抵押轉讓的修訂變化。今天我們繼續給大家匯總幾個重要的修訂變化,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學習民法典,了解民法典、普及民法典。
  • 學習民法典丨《民法典》施行後,原相關司法解釋如何銜接適用
    學習民法典丨《民法典》施行後,原相關司法解釋如何銜接適用 2020-11-16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聊民法典101:《民法典》在倉儲合同方面沒有實質性的立法變化
    合夥指南| 作者:李立律師這是李立律師博客和合夥指南公眾號第604篇文字《聊民法典系列》是李立律師的讀民法典筆記聊民法典101:《民法典》在倉儲合同方面沒有實質性的立法變化第八百九十九條 寄存人可以隨時領取保管物。
  • 民法典實施後,保證合同中的這些變化你一定要知道
    民法典實施後,保證合同中的這些變化你一定要知道 2020-12-08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聊民法典79:融資租賃,租賃物毀損,合同解除前,租金仍要照付
    合夥指南| 作者:李立律師這是李立律師博客和合夥指南公眾號第501篇文字《聊民法典系列》是李立律師的讀民法典筆記聊民法典79:融資租賃,租賃物毀損上述融資租賃司法解釋的內容,並沒有被《民法典》採納為法律條文內容,這一點值得注意,很可能是一種新的立法變化。具體確定要待最高法院此次司法解釋整理工作完成後。第七百五十三條 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將租賃物轉讓、抵押、質押、投資入股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的,出租人可以解除融資租賃合同。
  • 《民法典》保證合同重點規範解讀
    >在擔保領域《民法典》作出重大變革包括保證方式與保證期間的變化非典型擔保合同的納入上述變化需引起充分重視今天鵬法君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民法典》保證合同第四課 《民法典》保證合同重點規範解讀講師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商事審判庭王勇法官
  • 讀懂民法典|楊立新:這是整部民法典的最大亮點
    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在世界人格權法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其主要表現在八個方面:第一,是對人格權法立法體例的創新。在民法典分則專設人格權編,與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魁北克民法典、烏克蘭民法典規定人格權法的做法都不相同,具有鮮明的創新性。
  • 民法典下《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的對比性討論|法典研習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羅納德·德沃金為貫徹實施民法典,自2020年6月份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對現行共計591件司法解釋及相關規範性文件進行了全面清理,修改制定了一批與民法典配套的司法解釋和規範性文件,於2021年1月1日與民法典同步施行。
  • 《民法典》適用與司法實務
    278條的影響與評價148   四、對策與建議152   (一)基本理念152   (二)制度構建153   (三)與《民法典》第278條的銜接157   8.集體土地制度立法調整的司法適用159   一、《民法典》中農村集體土地制度的新變化159   二、集體建設用地制度調整的司法適用160
  • 正確處理民法典頒布後的新舊法銜接問題
    民法典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了與現行民事法律的穩定性和延續性,避免了因民法典的實施給司法實踐帶來過大的衝擊和不適。但民法典畢竟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
  • 民法典頒行後,法律圖書選題還可以這樣做
    如關於民法典立法背景及立法指導思想的相關理論梳理闡釋、總則及各編立法中各種理論觀點的辨析取捨評析、民法總則及各編中法條變遷的理論說明、民法典整體各編的邏輯體系、民法典的編纂技術規範、民法典中的制度創新、民法典中的重大疑難問題研究、中外的民法典比較研究等等。 第二,針對民法典各編相較原來單行法律變動較大的部分以及單獨創新的內容,以各編的內容為專題設計獨立選題。
  • 【每日一「典」】4類情形下《民法典》具有溯及力 | 學習民法典之85
    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持續至民法典施行後,該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持續至民法典施行後,該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
  • 民法典的時代意義
    民法典作為基礎性法律的功能定位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所謂「典」,就是典範、典籍、典則的意思。關於民法典的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在整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民法典是在憲法之下的基礎性法律。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基礎性法律」?
  • 談新修訂的民間借貸司法解釋|楊松:民法典頒布後民間借貸司法審判...
    在常態化防控新冠疫情取得戰略性成果,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下,2020年規定有助於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增強市場主體的發展動力和活力;對於全面貫徹民法典,完善我國金融法治建設、推動我國金融體制改革走深走實具有重要作用,是最高司法機關服務大局,勇於擔當,科學決策,實事求是,司法為民的重要體現。
  • 金華企業法律顧問|川豐常法解讀《民法典》合同編對企業經營有哪些...
    民法典合同編共計526個條文,約佔到民法典條文總數的41.7%,幾乎快要撐起整個民法典體量的「半壁江山」,是民法典中條文數量最多、變動幅度最大(其中新增了70個法條)、複雜程度最甚、裁判運用最多(實踐中,合同糾紛案件遠遠多於其他類型的案件)、對經濟生活影響面最廣的一編。
  • 聚焦民法典 | 於飛:中國民法典的基本內容和偉大意義
    1979年,我國第三次啟動民法典編纂。當時,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改革剛剛起步,社會經濟關係在快速發展變化之中。若立即出臺龐大的法典,日後必然會頻繁修改,不利於法律的穩定。於是,立法者轉變思路,採取「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立法路徑,待各民事單行法齊備後,再行編纂民法典。在這種立法思路指引之下,民法通則、繼承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陸續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