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春天野菜香

2021-01-17 鄉下小土著

正月剛過,農村裡的田間荒地上各種野草逐漸開始冒頭,這裡面自然有人們經常碎碎念叨的野菜。挖野菜似乎成了農村裡的一個傳統,家裡的白菜吃膩了,新的蔬菜還沒有長出來,剛返青的野菜吃起最鮮美,農村裡爭相到地裡面挖野菜吃。除了看看地裡的莊稼長勢以外,還能和春天來個親密的接觸。更重要的是過段時間後野菜就變成了雜草,失去了當做「菜」的價值。

農村裡的各種野菜中,「茵陳」最為常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白蒿」,也有的地方叫做「耗子爪」。在農村裡有這樣一種說法,「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說的就是這種草。最初的時候「白蒿」的價值最高,不僅是一種藥材,還可以採來當菜吃。等長一段時間後就變成了「蒿」,使用的價值就降低了許多,不過還可以割來餵牲畜。等到最後的時候就成了雜草,只能拿來當柴火燒了。

農村的「白蒿」非常多,分布也十分廣泛,田野、路旁、山坡和一些溼潤的沙地裡都能見到,很是平常。剛長出來「白蒿」叫做「茵陳」,有這樣的說法,「經冬不死,春時因陳根而生,故名「茵陳」。聽老人講這還是中藥材,但具體用來治什麼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在農村裡,人們都當它是一種野菜來食用,以前農村裡春天缺乏綠葉的蔬菜,不少的人家就是靠吃野菜來度過,其實採食白蒿的最為常見。

「白蒿」本身有著一種特殊的香味,剛長出來的時候,葉子是橢圓形看起來非常稠密,有著像蓮坐一樣屬於基葉,當作野菜吃的也正是這一部分。等到後面白蒿越長越過,若是在地裡面就成了讓人頭疼的雜草,也就徹底失去了食用的價值。相較於其他的「野菜」,「白蒿」反青的時間最早,並且有著許多食用藥用的記載,深得農村裡的喜愛。

早在古代裡就吃「白蒿」的習慣,在宋代裡就有記載,「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而香」。採來比較嫩的白蒿,清洗乾淨怎麼做都好吃,蒸菜、涼拌、炒菜、做茵陳窩頭都行。在老家裡還經常用來熬粥,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吃起來特別的「鮮」味,很是讓人迷戀。

採集「白蒿」要趁早,這段時間最為合適。稍過一段時間雨水增加,這時候的「白蒿」長勢會特別的迅速,不留意間就長到了一米來高,這樣的「白蒿」已經沒有了食用的價值。小時候,常吃的有兩種蒿,一種就是這種「白蒿」。還有一種經常長在麥地裡,人們叫做「麥蒿」。相比較起來麥蒿的顯得更為柔嫩,可本身沒有什麼味道。白蒿的香味更為充分,雖有略帶一些乾澀,拌上一些麵粉就能很好的遮蓋,茵陳也更被人們所喜歡。

農村裡有著各種各樣的野菜,這也正是農村裡最值得驕傲的事情。雖然說現在各種蔬菜並不缺乏,但是各種的野菜卻有著普通蔬菜無法企及的「鮮」味,這也是外面吃不到的味道。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是啥意思?
    茵陳,在農村是非常常見的。它也叫做白蒿,每年開春後就在路邊、草地裡或者是山坡下。特別是它那一團矮矮的毛絨絨的莖葉感覺有點像絲毛狗的毛髮,人們也形象的叫它為綿茵陳。茵陳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中草藥,在中藥店裡如果去買茵陳,拿出來就是那絨絨的莖葉,非常的蓬鬆。那「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還有一個與華佗有關的典故。說以前有一個婦人得了瘟黃病,找華佗治療,但是不管怎麼治療就是不見效果,卻還有越治越重的情況。
  • 「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只能當柴燒」說的是啥意思,知道嗎
    小時候在村裡一到開春野菜開始冒出土的時候,就聽人們常說「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拿它當柴燒」這句諺語!這句話是啥意思,你們知道嗎?在這啊,我告訴你們,這說的是一種野菜——白蒿。白蒿,又名茵陳,是野菜是草更是藥。
  • 農村有句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的啥意思呢?
    農村有句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的啥意思呢?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中的蒿,在我們這裡叫「白蒿」: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茵陳陸續破土而出,之後隨著生長成為白蒿,變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這句俗語的原意很好理解,但寓意較為深刻。
  •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為啥越長越不值錢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為啥越長越不值錢?今天是3月12日植樹節,還有十幾天陽春三月就要來了,此時農村的野地裡遍滿了各種各樣的野菜,有薺菜、白蒿、婆婆丁等等,而這些在農村的野地裡雖然很普遍,但是卻是城裡人愛吃的東西。
  •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割了當柴燒
    春天,意味著新的開始,萬物復甦,三月茵陳四月蒿, 五月割了當柴燒,過了三月的茵陳,就得再等一年了。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癒。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藥?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蒿草。
  • 二月茵陳麥飯香
    作者:郭軍平  茵陳,又名絨蒿、白蒿,春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蒿。」這是《詩經·小雅·鹿鳴》裡最早的記載。古本草書《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等記載:茵陳,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膽等。
  • 3月有用,4月有用,5月當柴燒,李時珍:輕身益氣耐老,見到珍惜
    比如有一種植物,它,三月有用,四月也有用,可它到了5月,就只能當柴火燒了......農村植物很多,比如重樓,白芨,黃精,葛根等等,很多東西,可能價值有積極性。比如黃精,葛根,重樓,白芨等根莖類植物,本來以秋冬落葉作用為佳。但,也不會區分到什麼3、4、5月,更不會貶值到當柴燒的地步......那,是什麼植物在3、4月有用,5月就只能當柴火燒了呢?
  • 茵陳蒿的功效和作用 注意事項是什麼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砍來當柴燒」,對於這句諺語相信很多農村的朋友會比較熟悉,諺語中說的茵陳蒿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中草藥,臨床上也有著不少的應用價值。那麼,茵陳蒿具體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麼呢?生活中用它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事項呢?
  • 3月茵陳4月蒿,農村這種祛溼的中藥,現在採摘正當時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靜寂的自然界又開始了新的一場盛會。此起彼伏的蛙鳴聲,動聽悅耳的鳥鳴聲,以及觸眼可及的花紅柳綠,正向世人宣告春季已到來了。春天到來了,帶來溫暖氣息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可藥食兩用的野生植物,今天諸葛藥師要講的茵陳就是其中一種。
  • 華佗巧用三月茵陳治黃癆
    她告訴華佗,她沒有特意去治病,只是因為鬧饑荒,她都是採野蒿當飯吃。華佗恍然大悟:「哦,原來野蒿可以治療瘟黃病。」此後,華佗每遇到生瘟黃病的人,就讓他們採野蒿吃。可並非所有人都有效。病人把這個情況反饋給華佗,華佗也感覺挺納悶。後來華佗才發現原來野生的蒿類有兩種,一種是翠綠髮青的,叫青蒿;一種是暗綠髮灰的,叫灰蒿。瘟黃病病人要吃了這種顏色發灰的灰蒿才有效。
  • 乾隆御醫黃元御:茵陳蒿「利水道而瀉溼淫,消瘀熱而退黃疸」
    諸位多少可能聽過這句老話,「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由此可見一斑了。不過由於我國地域廣大,跨多個溫度帶,所以各地根據其當地物候的不同,採收時間略有不同,但總的規律是如此的。茵陳嫩苗與茵陳蒿區別不大,只是茵陳蒿稍微老一點兒,但還是很嫩的,高度在6~10cm的都是入藥之選。
  • 2018鄭州最全挖野菜攻略!三月的鄭州,是時候嘗嘗春天的味道了~
    天氣逐漸暖和,春天的腳步臨近最近是不是被各種郊遊賞花攻略看花了眼?但三月在鄭州除了美景還有很多時令美食趁著大好春色讓我們一起來嘗嘗春天的味道!薺菜(薺薺菜)「二月薺菜賽靈丹」。薺菜,鄭州人更愛稱它為芨芨菜。薺菜肉餃子,是鄭州人春天對自己的犒勞。一口咬下去,滿嘴都是早春的氣息,鮮美而微有生澀。
  • 說文解字:快速分清「蒿,嵩,篙」,青蒿素並不是來自青蒿草
    今天跟大家介紹「蒿,嵩,篙」,這三個漢字,哥三個長的像,意思可不一樣。這三個漢字,相同的部分是下面的高字,不同的地方在於上面的部首。根據它們的偏旁,具體意思,大家也能猜個一二來。 介紹第一個漢字:蒿hāo。青蒿素並不是從青蒿草中獲取的。
  • 農村俗話:三月三九月九,沒事兒別在河邊走,為何不能在河邊走?
    農村俗話:三月三九月九,沒事兒別在河邊走,為何不能在河邊走?文/農夫也瘋狂馬上就要迎來農曆二月初二了,而在民間有著「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在這一天有剃頭的習俗。因為在很多地區過去一直流傳著「正月剃頭死舅舅」的民俗,所以一般都是在過年前就剃頭了,然後正月期間不能剃頭,一直要等到農曆二月初二這天才可以剃頭,這樣也寓意著一年都有好的「開頭」。其實在民間還有「三月三,九月九,沒事兒別在河邊走」的老俗語,其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明日二月二龍抬頭,老爸用自己挖的野菜包龍耳,咬一口真是太香了
    明日是二月二龍抬頭了,從小在我印象中就是小孩子這一天要剪毛毛頭,其他的習俗我還真知道的不多。正巧這兩天,難得老爸和老媽來我家,爸說二月二這一天吃的都要和「龍」字沾邊兒,我們家鄉在這一天有吃龍耳的習俗,也就是我們平時吃的餃子。
  • 茵陳蒿的功效和作用,注意事項是什麼
    茵陳蒿屬於菊科,蒿是一種半灌木狀草本植物,並且它的植株還伴有濃烈的香氣。因為茵陳蒿內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微量元素以及20多種胺基酸,並且還富含維生素,所以茵陳蒿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其中茵陳蒿以它祛溼熱的功效最為突出。知道它的主治功效之後,就要了解它具備什麼藥理作用。根據藥理研究表明,茵陳蒿當中含有一些苯氧基色原酮類和茵陳素等有效的成分,具體的藥理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1、茵陳蒿具有利膽的作用。
  • 春雨連綿,煲湯祛溼是應該上綿茵陳還是茵陳蒿?
    近日春雨連綿,暖溼天氣持續,是時候上「祛溼神器」綿茵陳了。 綿茵陳是在春季幼苗期採收的去根幼苗茵陳,而茵陳蒿就是茵陳這種植物在夏季花實期採收的地上部分。綿茵陳和茵陳蒿同樣有清利溼熱,利膽退黃的作用。通常來說,綿茵陳的效果會更好。
  • 「二月份吃正好,三月份被當柴燒」,南京人將它和板鴨相提並論
    蘆蒿也叫藜蒿,是每逢冬春兩季人們就會採集的一種主要野菜品種之一,由於它生命力頑強,繁殖能力優秀,人們基本上是一採集就是一大筐,一般野生的蘆蒿都長在湖泊、草灘或者岸邊附近。
  • 俗語:正月夭夭二月長,三月餓死放牛郎,啥意思?來自生活的感悟
    俗語:正月夭夭二月長,三月餓死放牛郎,啥意思?來自生活的感悟小夥伴們,我們期待了那麼久的春節已經在各種歡聲笑語中悄悄溜走了,幸福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隨之而來的農曆二月已經來了。天氣逐漸轉暖,春天在各種鳥語花香中閃亮登場,各地都可以看到美麗的鮮嫩的花朵兒爭相開放。如此美麗的情景,總是能激起人們的創作欲,除了古代文人雅士傳頌的讚揚春天的詩詞,還有近代人們創作的一些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