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學刊:孫子兵法的制勝之道

2020-11-21 騰訊網

《孫子兵法》中提出的制勝之道指的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1

《孫子·謀攻》

意思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就不會有危險,百戰百勝。

原文: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所以有五種情況可以預見勝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勝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勝利。全軍上下同心協力的,能勝利。以自己有準備對付疏忽懈怠的敵人的,就能勝利。

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以幹涉的,能勝利。這五條,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所以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

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戰都有危險。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最光輝的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始終貫穿於《孫子兵法》之中。何謂「知己」,知勝有五,對自身條件的嚴格審查和分析,這樣才能做好客觀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軍事優勢何在,以此進行謀略和戰術安排。

何謂「知彼」,知彼即對敵方的力量能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敵人的優勢和劣勢,以做到避強擊弱,因敵謀略,採取不同的應戰方案。所謂「知己知彼」即為了「運籌於帷幄之中」,以「決勝於千裡之外」。

政治鬥爭中,進行的雙方必定都各有優缺點。要贏得競爭對手,特別是集中爭取選票的過程,必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也在任何一個時候是可表現。對於對手,要充分了解他的缺點,以進行目的性的攻擊,或者製造機會讓對手出錯,以此戰勝。

商業競爭激烈,企業之間競爭講究對實際情況進行詳細、準確、全面、深入的了解,以進行周密嚴謹的分析,做出切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戰略和應對措施,以獲得競爭的勝利。企業活動中,市場需要進行商業調查報告,對消費者進行競爭雙方產品使用情況的調查,對企業自身環境先知,對競爭對手產品的詳細信息先知,那麼就可以進行嚴密的「廟算」,戰略也便會取得成功。

2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

道指國家的政治制度;天指天時;地指地利;將指將領的才能;法指各種規章制度.取決戰爭制勝的四個方面主要看:第一 看一個國家政治是否清明?

一個國家的政治如果達不到政通人和,那麼人民不可能支持政府發動的戰爭,政府和軍隊失去了國內人民的支持,也就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第二 看是否具備取得戰爭勝利的天時和地利?

打仗需要審時度勢,如果出兵不能恰到好處的掌握好時機,不能奪取有利於我軍的地形,那麼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就會變得很渺茫;第三 看帶兵打仗的將領是否有才能?《孫子兵法》強調,為將者需有五德:「智信仁勇嚴」智:智謀;信:信譽;仁:仁愛;勇:勇氣;嚴:嚴格.

符合這五種必備素質的將領才是合格的軍隊領導,否則,那真是將帥無能累死千軍啊!第四 看軍隊的各種規章制度是否嚴格,

自古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軍隊如果沒有嚴格的軍紀,士兵就會行為渙散,甚至胡作非為,到了戰場上難免不聽指揮,貪生怕死沒有戰鬥力,這是一支軍隊走向失敗的致命傷,應該引起軍隊領導的高度重視.以上四點大致總結了孫子兵法所提出的戰爭制勝的5個方面即:「道天地將法」,

一個合格的國家領袖,必須全盤的考慮戰爭給整個國家帶來的各種影響,正如,《孫子兵法》開篇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01

制勝思想

《孫子兵法》中謀略制勝思想主要表現在「廟算」制勝、「詭道」制勝、「不戰而屈人之兵」三個方面。

(1)「廟算」制勝。是指靠戰前充分周密計劃取勝。因古代用兵之前的施謀定策是在祖廟裡討論決定,故稱之為「廟算」。它強調戰爭指導者要「經之以五事,較之以七計」,即以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個因素「道、天、地、將、法」為基礎,從敵我雙方七個方面進行計算比較(稱「七計」),全面分析判斷各方面的情況,周密充分籌劃制勝的有利條件。孫武認為,計劃充分周密,勝利條件多,就可以取得勝利;計劃不周密不充分,勝利條件少,就不能取得勝利(兵法曰:「多算勝,少算不勝」)。「廟算」制勝是貫徹謀略制勝思想的首要條件,其實質是先求運籌於帷幄之中,然後決勝於千裡之外。

(2)「詭道」制勝。是指以詭詐手段勝敵。《孫子兵法》明確指出:「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的原則,認為用兵是一種詭詐行為,打仗是一種詭詐行動,要依靠詭詐多變的戰法取勝。兵不厭詐,古今常理,孫武強調示形用謀,欺敵用詐,並列舉詭道十二法(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這既是詭道的具體內容,也是謀略的具體運用。

(3)「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指不採取直接交戰的手段而使敵人屈服,取得勝利。孫武認為,百戰百勝,還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因此他主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要求戰爭指導者用全勝的計謀爭奪於天下,不用直接交戰而使哉人完全屈服,這樣,自己軍隊不至於受到損失和挫折,又可以取得完全勝利。這實質是謀略制勝思想的最佳結果——不戰而勝。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之制勝之道新解
    《孫子兵法》被尊為「百代談兵之祖」,名列「武經七書」之首,雖說只有六千餘字,但是傳承千年仍然歷久彌新、光彩奪目,依舊是各國軍事家研習的「兵家聖典」,字字珠璣、深蘊制勝之道。  一、得道者勝。《孫子兵法》開篇《始計》中指出「兵者,國家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出了「道、天、地、將、法」的「五事」。
  • 兵法學刊;為什麼要向《孫子兵法》學習戰略智慧
    作為一部論述軍事領域內部聯繫和規律的兵學著作,《孫子兵法》以一種高屋建瓴的眼光,從戰略高度論述軍事問題以及解決之道,被尊奉為「百世兵家之師」。《孫子兵法》內容豐富,幾乎囊括了軍事學的各個領域,如備戰、治軍、行軍、作戰、養戰等。
  • 《孫子兵法》中的六大商戰制勝之道,來學習下吧
    《孫子兵法》中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謁如江河。……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之生,如循環之無端,熟能窮之?」孫子指出軍事戰爭靠「奇兵」取勝,,至於如何用奇,變化卻是無窮無盡。
  • 《孫子兵法》與統帥之道
    關於孫武的這段歷史功績,司馬遷給予了高度評價:「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孫子兵法》的統帥之道《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書戰術的基礎。因此,孫武在自己的兵法策略中將「道」放在「五事」的第一位,表明國君要想贏得戰爭的勝利,要做到「令民與上同意」。孫武還這樣說過「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 《孫子兵法》中的道與術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六千餘言。不僅軍事思想璀璨奪目,同樣閃耀著中華文明的哲學光芒。孫子首篇即講「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輕言兵事,不輕開戰端,不好大喜功,一切以國家為重。
  • 兵法學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什麼關係?
    《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本兵書,三十六計是由後人總結而成的一套計策。補充:目前認為《孫子兵法》由孫武草創,後來經其弟子整理成書。《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前三套是處於優生優育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
  • 世界軍人運動會開幕式掀起《孫子兵法》熱 首部中英雙語《孫子兵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曾多次引用《孫子兵法》,如以「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要求領導幹部時刻根據形勢變化增長本領才幹;更是用兵法的開篇「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來闡述中華民族崇尚和平的基因。
  • 孫子兵法中的商業智慧
    這些企業,要麼變得更精,與其迂迴,以奇制勝;要麼變得更靈,與其賽跑,以速制勝;要麼變得更強,與其共舞,以勢制勝。如果墨守成規,守株待兔,必將遭到滅頂之災。那麼,怎樣才能變得更精、更靈、更強呢?也許從《孫子兵法》中能獲得一些啟迪。  商場如戰場,時勢變化多端,機遇和挑戰複雜多變,成功的領導者必須像優秀的將軍一樣,掌握卓越的取勝之道,帶領企業競爭決勝。
  • 孫子兵法:兵家制勝之道,則是用正兵擋住敵人,再用奇兵爭取勝利
    《孫子兵法》第五篇也就是兵勢篇,這上半篇,孫子集中論述了如何傭兵的問題,在這裡,他提出了奇正(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的概念,對於軍隊的管理,無論人數多少,道理是相同的,這數是靠軍隊的編制和發號施令。
  • 《孫子兵法》與現代企業經營之道
    從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並被經濟列強奉為「兵法聖典」「商業天條」的《孫子兵法》中,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孫子兵法》可以說是一把研究制勝之道的鑰匙,誰先拿起它,誰就有可能先打開通向成功的大門,正是它給一些成功的經營者指出了許多制勝之道。僅從下面一些兵法要訣中,就可以使我們領悟到古代戰爭規律和現代經營方式之間的微妙的聯繫。
  • 當《論語》《孫子兵法》和「算盤」交匯
    孟洛川作為商界成功典範,長達60年掌管瑞蚨祥大權,創造了具有東方智慧的管理文化,他的商界制勝寶典箴言「道與術、取與予、常與變、方與圓、利與害、生與死」,至今被經營者奉為圭臬。談起孟洛川,人們常常冠之以「一代儒商」。的確,孟洛川的經營之道中,含有豐富的儒家思想。
  • 《史記》與《孫子兵法》
    《史記》與《孫子兵法》的關係非常密切,《孫子吳起列傳)是《史記)中重要的一篇,太史公是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家孫子立傳的第一人,孫武的生平通過《史記》第次被載人史冊 。《史記》與《孫子兵法》的名稱《史記》的《孫子吳起列傳》並沒有明確提出《孫子兵法》。「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二句,也沒有說「兵法」之名就是《孫子兵法》。《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當含《孫子兵法》等)。」
  • 《孫子兵法》中的智慧:詭詐之術,現代生活競爭中的制勝寶典
    在中國有著這麼一本軍事著作,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並處,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有著「兵學聖典」之稱,它就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作者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孫武也被後人冠以「兵家至聖」的美稱,同時也被譽為「東方兵學的鼻祖」。
  • 孫子兵法暗藏《精武世界》制勝之道
    逼入死角,死地則戰   逼入死角,死地則戰   在《精武世界》中,對戰地圖分為「擂臺型」和「圍欄型」兩種,擂臺的邊緣和圍欄的死角就是《孫子兵法》中記載的「險地」和「死地」。
  • 張翔:為什麼要解讀《孫子兵法》?002解讀孫子兵法
    這就是孫子的全勝之道。而不是其他兵法的爭勝之道。其他的方法都是你3000人,我5000人。然後大家一拳一腳的打。就是為了爭取最後的勝利。這是真的。最後誰還站著,誰剩下來的人更多。誰就是勝利的一方?這種打法是大家在爭取勝利。所以我把它稱作為是爭勝之道。
  • 兵法學刊8期;《孫子兵法》中具智慧,含藏了華夏用兵的經典
    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孫子留下了一部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兵書《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又名《孫子》、《孫子兵書》、《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孫武兵書》等。 一、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出自《孫子·軍爭》。銳氣:勇猛的氣勢;惰:鬆懈善於用兵之人,總是避開敵人初來時的氣勢,等敵人疲憊時再狠狠打擊。 二、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 《孫子兵法》之孫武的輝煌人生竟是如此……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孫武是春秋時期齊國人,被尊稱兵聖或孫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他嘔心瀝血所著之《孫子兵法》更是家喻戶曉,被推譽為兵學聖典,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那他究竟是怎樣寫出這篇鴻篇巨著的呢?
  • 孫子兵法解讀: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的區別
    之所以會認為兩者相差不大,是因為我們讀《孫子兵法》時往往連第一篇都沒有讀懂。但這恰恰是與《孫子兵法》相反的,要知道戰爭是非常殘酷的跟想像中通過三六計取勝是完全不同的,而《孫子兵法》講究的就是靠實力取勝。
  • 「薦書」《馬駿品讀<孫子兵法>》
    一代梟雄曹操是第一個給《孫子兵法》注釋的後人。他評價道:「吾觀兵書戰第多矣,孫武所著深也。」諸葛亮與曹操是對手,打仗一直打到曹操死,最後總結曹操這個對手說:「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英國著名戰略家利德爾·哈特認為:「《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其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可以說,《孫子兵法》是有關戰爭指導之結晶。世界上可以同《孫子兵法》相比的只有德國的克勞塞維茨,但是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一部分已經過時。」軍人學兵法,是因為戰爭講生死。
  • 張翔:為什麼說孫子兵法不是將軍兵法,是帝王兵法?011孫子兵法
    唯獨真正的力勝和勢勝沒什麼故事,沒什麼懸念,這種堂堂正正之道,反而讓大家忘記了。特別是力勝。因為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孫子還用了三個比喻:舉秋毫,見日月,聞雷霆論述了這個道理。其實都是不被孫子推崇的。因為這些都不是力勝和勢勝,基本是靠智勝。三、帝王兵法和將軍兵法。所以孫子說: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te),不忒著,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