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作文考試把2600年前君臣佳話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炒火了。許多自媒體作者和各種官方媒體紛紛過起了高考癮,好文章一篇接著一篇。但也有人問,鮑叔不是叫鮑叔牙嗎?怎麼成了鮑叔呢?這得從先秦的命名習慣說起。
先秦姓氏分家,有姓也有氏
鮑叔牙姒(si)姓鮑氏,也就是說鮑並不是他的姓。這就是和現代不同的地方。鮑叔牙姓姒(si),是大禹的後人。鮑叔牙的祖上被封到鮑地,所以以鮑為氏。如果按照現代的習慣,他應該姓姒鮑,應該叫姒鮑叔牙或者姒鮑叔。但姓氏分家的傳統有個缺點,血緣親情越來越淡薄。
比如說齊國的高氏、國氏,都是齊國姜姓公族後代,他們的祖上或者因為有了封地,把封地名改為氏或者用名字改為氏。所以一代一代越來越多,感情離姜姓越來越遠,血緣關係越來越淡薄。那麼齊國公族姜姓和國氏、高氏就成為了三家人。結果就是,本是一家人的幾大家族為爭權奪利大打出手。所以秦始皇鑑於這種情況,也為了分化六國的後代,在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姓氏分別制。
秦始皇這一家子,是嬴姓趙氏,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前的名字應該叫趙政,改後就是嬴政
男人稱氏,女人稱姓。比如屈原是羋姓屈氏,但他不叫羋原而叫屈原。又比如羋月是羋姓熊氏,但他不能叫熊月而叫羋月。
鮑叔牙的叔是什麼意思?看看先秦兄弟的排行
一家哥兒四個,老大稱伯,老二稱仲,老三稱叔,老四稱季。所以鮑叔就是鮑老三的意思。類似於現在的乳名、小名,也可以是大名,而牙是字。
比方說,三國東吳的孫策在家排行老大字伯符。老二孫權字仲謀。比如說管仲,肯定是家中老二。又比如說,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還有個名字叫劉季。因為劉邦家中排行老四。
屈原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屈原是敬稱。再來看,鮑叔是小名,鮑叔牙是全名。還可以叫鮑牙。
也可以這樣理解,姓鮑又是家中老三叫鮑叔的很多,為了便於區分,就取了一個名字叫牙,就是為了區別別的鮑叔。
所以,鮑叔和鮑叔牙都是對的。
既然講到了鮑叔牙,就講講他吧,因為鮑叔牙是齊國稱霸舉足輕重的人物。
鮑叔牙這個人與管仲不同,如果說管仲是諸葛亮,那麼鮑叔牙就是東吳的魯肅,忠厚長者。但個人才能悄悄欠缺。比如。著名的長勺之戰。曹劌用「一鼓作氣」戰法勝了齊軍,而齊軍帶兵大將就是鮑叔牙。緊接著鮑叔牙又聯合宋國夾擊魯國還是被魯國殺敗,在此之後,鮑叔牙再也沒有單獨帶過兵,齊桓公和管仲都明白,鮑叔牙的才能不足以獨當一面。
其實鮑叔牙除了在管仲故去後短暫做了一年齊國相國。其他時間沒有參與管理國家。但鮑叔牙自有別人不一樣的才能,識人。
鮑叔牙在齊國的官職是「大諫」。負責篩選人才,考察人才。類似於後世的吏部尚書。也就是現代企業的人事經理(HR)。
這個官職非常適合鮑叔牙,管仲之才就是他發現的。
鮑叔牙和管仲早年就認識,並結拜為兄弟。鮑叔牙是大哥,管仲是弟弟。但這時候的管仲卻是窮小子一個,而鮑叔牙的父親在齊國朝廷任大官。一個官二代,一個窮小子。
鮑叔牙和管仲合夥做生意,本錢基本上是鮑叔牙拿,但到了分紅的時候管仲卻拿了大部分,鮑叔牙毫不在乎。管仲又要去當官,鮑叔牙費勁巴力的給管仲找了幾個職位,管仲卻沒幹幾天都辭職了。原因是和同事間搞不好關係。
有人對鮑叔牙說:管仲貪婪,投資少拿錢多,這種人不可交。而鮑叔牙說:「管仲並不是貪婪,而是家貧且家中有老母要供養,他多拿錢我是自願的」
又有人說管仲連小官都做不好,看來這個人沒有什麼才能,而鮑叔牙說:「管仲大才,只是沒有施展罷了」
可以說,管仲在沒做齊相之前,日子都是靠鮑叔牙接濟的。
而機會終於來了。
齊國內亂,齊襄公被殺。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輔佐下做了齊國國君,這就是齊桓公。管仲輔佐的公子糾奪位失敗,逃不了被殺的命運。管仲更是因為射了齊桓公一箭成為齊桓公的仇人。但鮑叔牙不會讓管仲死。
因為他知道,管仲只是缺少一次機會,缺少一位明主。而剛繼位的齊桓公就是極明事理的明主。而且現在齊國國相也是虛位以待。
於是鮑叔牙的憨厚勁上來了。
剛繼位的齊桓公因為鮑叔牙有功想封他為齊國相國,但被拒絕。鮑叔牙說:
「我的才能勉強能讓國家穩定,做不到國富民強,稱霸諸侯,如果想稱霸只有用管仲為相」
鮑叔牙這一說,齊桓公一驚,心想:
「管仲射的那隻箭還掛在牆上,如果不是巧合射在腰帶扣上,這時候做國君的就是公子糾了。我對管仲是恨之入骨,欲殺之而後快。現在要讓仇人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齊國相國。鮑叔牙是腦子有毛病吧。」
齊桓公礙於臉面沒有發作,含糊過去。但接下來的日子可苦了齊桓公。
齊桓公本想享受幾天國君得好日子。但鮑叔牙每天都去找齊桓公說管仲的事,讓齊桓公不勝其煩。齊桓公不得不答應先留管仲一命,見面後才看是否授予相國官職。
其實,一切管仲和齊桓公君臣佳話皆來自於鮑叔牙的努力。就像我們學過的「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沒有鮑叔牙,管仲必定被齊桓公所殺。所以也就談不上稱霸。
結語:敢於推薦比自己有才能的人而屈居別人之下,這種氣度並不是人人都能用有的。所以說千古管仲輔助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別忘了還有個背後功臣鮑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