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辭官回鄉的官員都過的什麼生活,他們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精神辭官回鄉的官員都過的什麼生活,他們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精神文人墨客都以自己能夠當上一官半職為榮,誰能為朝廷效力那簡直就是祖墳冒青煙了。
但是看看歷史書上上面,似乎當個官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總有人官位比你大,想法跟你不一樣,那這個時候就會比較危險,所以當個官往往就會出現生命危險,被降級,罷官,辭官那都是輕的,那個記錄在歷史書上的偉大人物沒有被罷過官呢。
就像李白那樣偉大的詩人,費盡千辛萬苦才當上一個小官後來不是一樣被辭退了嗎,還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藐視權貴的詩句。
但是仔細想一想,現如今這麼自由的社會,為了生活大家都不能這麼任性的說辭職就辭職那些古人靠著朝廷發的俸祿辭官回鄉能夠下半輩子生活嗎,而且他們也不是一個人,全家都在指望他生活,這麼任性的離職該怎麼活。
首先對於生活下來來說,保住自己的小命是不是更加重要,在朝廷任命往往會有非常多的是非,朝廷裡面的勾心鬥角真的不亞於皇帝後宮妃子們爭寵。
對人對事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那麼分歧就會很大,你沒有傷害到別人的利益,或許還能相安無事,但若是因為你傷害到了利益那麼你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人人喊打這個時候,大多數的命運都是遭到陷害然後失去生命。所以在發生利益衝突時如果勝算不大,那麼要麼靠邊站,要麼就趕緊跑。
當然離開朝廷每個人能得到的待遇都是不一樣的,像是官品比較大的,而且對朝廷貢獻比較大,皇帝比較看重的大臣,他們辭官返鄉時朝廷就會給他們一筆非常豐厚的俸祿讓他們可以高枕無憂的過完後半輩子,但這樣的待遇是極少數人才會有的。
我們也都知道,古代可沒有義務教育這一說,所以一般能夠讀書並且走上仕途的人家境都不會特別差,不在朝廷當官那就回家繼承家產,依然能夠過著富足的生活。
陶淵明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嘛,他出生名門之後,雖然後來家道中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那麼豐厚的家產也不肯能一下子全部敗光,所以陶淵明在朝廷上不得意的時候,就毅然辭官回鄉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而且他作為詩人也是很有名的,那麼多人求著他作詩,隨便幾首就夠他生活了所以是不愁生活的。
當然,大傢伙都不是白痴,當官那麼多年,自然也會給自己存下來一些錢財或者購置一些田地,這樣,他們在辭官回鄉之後就能有新的收入,然後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這些都不是大多數的人能夠做到的,大多數的人回鄉之後都會在過回普通農民的生活。
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導,大家都是自給自足的生活,生活的開銷並不是很大,只要家裡能有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屋子,和幾畝能種糧食的田地,生活就能繼續下去,菜是自己種的,水是河邊挑的,水果都是野生的,所以在吃喝方面就不會花銷太多,而且也不需要時常出門,就算出門多數都是走路。而且都已經回到家鄉了,父母在不遠遊,出門的費用也節省了。
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吧,基本是能夠滿足生活的。
最重要的一點,那個時候的人們不像現在的人們一樣的攀比心理嚴重,他們都安於清貧,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他們更加注重的是精神食糧的灌輸,能夠當上官的自然都是文化人。
辭官回鄉之後也不會忘記學習這件事,除了和家人一起必要的勞作,其餘的時間都會用來看書,或者去欣賞大自然,從萬事萬物中得到精神的升華,對於吃喝而言不餓著肚子就很好了。
雖然沒有官場上的威風,但是,這才是生活本來的樣子。他們會在這樣的生活下面,有更多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這也讓他們有了更多的靈感去寫出好的詩詞。
不在乎清貧,這真的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優良的品質。
現在的我們每天為了生活奔波,我們在乎的已經不是能不能吃飽的問題了,我們越來越追求生活的品質,當然這並不是錯的,生活的品質提高了,我們才更有拼搏的動力。
但是我們還是要向古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安於清貧,學習他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對生活的感悟。
我們忙於生活,但是不能忘記生活,除了豐富物質,我們也要豐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