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辭官回鄉的官員,沒有俸祿都是怎麼養家餬口的

2020-09-03 文史達人說

辭官回鄉的官員都過的什麼生活,他們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精神

古代那些辭官回鄉的官員都過的什麼生活,他們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精神辭官回鄉的官員都過的什麼生活,他們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精神文人墨客都以自己能夠當上一官半職為榮,誰能為朝廷效力那簡直就是祖墳冒青煙了。

但是看看歷史書上上面,似乎當個官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總有人官位比你大,想法跟你不一樣,那這個時候就會比較危險,所以當個官往往就會出現生命危險,被降級,罷官,辭官那都是輕的,那個記錄在歷史書上的偉大人物沒有被罷過官呢。

就像李白那樣偉大的詩人,費盡千辛萬苦才當上一個小官後來不是一樣被辭退了嗎,還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藐視權貴的詩句。

但是仔細想一想,現如今這麼自由的社會,為了生活大家都不能這麼任性的說辭職就辭職那些古人靠著朝廷發的俸祿辭官回鄉能夠下半輩子生活嗎,而且他們也不是一個人,全家都在指望他生活,這麼任性的離職該怎麼活。

首先對於生活下來來說,保住自己的小命是不是更加重要,在朝廷任命往往會有非常多的是非,朝廷裡面的勾心鬥角真的不亞於皇帝後宮妃子們爭寵。

對人對事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那麼分歧就會很大,你沒有傷害到別人的利益,或許還能相安無事,但若是因為你傷害到了利益那麼你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人人喊打這個時候,大多數的命運都是遭到陷害然後失去生命。所以在發生利益衝突時如果勝算不大,那麼要麼靠邊站,要麼就趕緊跑。

當然離開朝廷每個人能得到的待遇都是不一樣的,像是官品比較大的,而且對朝廷貢獻比較大,皇帝比較看重的大臣,他們辭官返鄉時朝廷就會給他們一筆非常豐厚的俸祿讓他們可以高枕無憂的過完後半輩子,但這樣的待遇是極少數人才會有的。

我們也都知道,古代可沒有義務教育這一說,所以一般能夠讀書並且走上仕途的人家境都不會特別差,不在朝廷當官那就回家繼承家產,依然能夠過著富足的生活。

陶淵明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嘛,他出生名門之後,雖然後來家道中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那麼豐厚的家產也不肯能一下子全部敗光,所以陶淵明在朝廷上不得意的時候,就毅然辭官回鄉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而且他作為詩人也是很有名的,那麼多人求著他作詩,隨便幾首就夠他生活了所以是不愁生活的。

當然,大傢伙都不是白痴,當官那麼多年,自然也會給自己存下來一些錢財或者購置一些田地,這樣,他們在辭官回鄉之後就能有新的收入,然後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這些都不是大多數的人能夠做到的,大多數的人回鄉之後都會在過回普通農民的生活。

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導,大家都是自給自足的生活,生活的開銷並不是很大,只要家裡能有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屋子,和幾畝能種糧食的田地,生活就能繼續下去,菜是自己種的,水是河邊挑的,水果都是野生的,所以在吃喝方面就不會花銷太多,而且也不需要時常出門,就算出門多數都是走路。而且都已經回到家鄉了,父母在不遠遊,出門的費用也節省了。

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吧,基本是能夠滿足生活的。

最重要的一點,那個時候的人們不像現在的人們一樣的攀比心理嚴重,他們都安於清貧,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他們更加注重的是精神食糧的灌輸,能夠當上官的自然都是文化人。

辭官回鄉之後也不會忘記學習這件事,除了和家人一起必要的勞作,其餘的時間都會用來看書,或者去欣賞大自然,從萬事萬物中得到精神的升華,對於吃喝而言不餓著肚子就很好了。

雖然沒有官場上的威風,但是,這才是生活本來的樣子。他們會在這樣的生活下面,有更多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這也讓他們有了更多的靈感去寫出好的詩詞。

不在乎清貧,這真的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優良的品質。

現在的我們每天為了生活奔波,我們在乎的已經不是能不能吃飽的問題了,我們越來越追求生活的品質,當然這並不是錯的,生活的品質提高了,我們才更有拼搏的動力。

但是我們還是要向古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安於清貧,學習他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對生活的感悟。

我們忙於生活,但是不能忘記生活,除了豐富物質,我們也要豐富精神。

相關焦點

  •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到底因為什麼?他們都是靠什麼養家餬口的?
    古代官員也和現在一樣,有年齡限制,如《禮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事」,即七十歲是退休年齡,這也成為後來歷朝借鑑的標準。但是,在實際上,很多官員會因為各種原因而退休。有主動辭官退休的,如父母等年齡大了,要回去照顧(即終養制度);仕途不順利,所以不想幹了;生病了,沒法幹了。也有因觸犯了法令,而被皇帝勒令辭官的。
  •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
    而五品以上官員還有按頃計算的永業田,子孫可以繼承。地方官收入則還要高於京官。到了唐朝後期,雖然取消了年俸,全部改為月俸,但是一般都以實物支付,以防止貨幣貶值。而整個唐朝前後期,官員除了俸祿之外還有各種辦公補貼,收入很殷實。
  • 古代官員一不開心就辭官回鄉,靠啥生活?古人這一特質我們丟失了
    然而,很少有人思考這樣的問題:古人辭官回鄉是否仰仗著什麼?待遇豐厚,手有餘錢這裡,我們首先要思考兩個問題,首先便是古人們能不能辭官回家?如果放在現代的話,很多人恐怕就深有感觸,現代的社會人一旦辭職,很難給家裡養家餬口,可以說,沒有工作就根本活不下去,也因此,讓大家對辭職打了退堂鼓。所以,我們不能輕易地辭職。
  • 辭官回鄉的官員都過的什麼生活,他們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精神
    辭官回鄉的官員都過的什麼生活,他們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精神古代那些辭官回鄉的官員都過的什麼生活,他們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精神辭官回鄉的官員都過的什麼生活,他們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精神文人墨客都以自己能夠當上一官半職為榮,誰能為朝廷效力那簡直就是祖墳冒青煙了。
  •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歸鄉,又沒有俸祿,靠什麼生活?
    但是我們要知道,在古代,辭官回鄉是沒有退休金的,那麼古代官員怎麼去維持自己的生活呢?其實,我們要知道,古代生產力低下,普遍家庭生活的都不是很好。所以在古代,讀書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如果一個家庭能供得起孩子讀書的話,那麼這個家庭的家庭條件一定不差,一般來說都是非富即貴的。再說了,做官是有非常多的「灰色收入」的,三年清知縣還十萬雪花銀呢,更不要說其他的官員了。所以官員們並不是只靠俸祿生活的,他們的物質基礎還是非常豐富的。
  • 古代官員沒有退休工資,辭官回鄉後怎麼來錢?看完你就明白了
    古代官員沒有退休工資,辭官回鄉後怎麼來錢?看完你就明白了在這長達幾千多年的古舊社會中,經歷了好多的朝代,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到溥儀,堅持的都是中央集權,地方的官員們都要聽皇上的話,稍微有一些對皇上不尊重,可能就會有丟命的危險,除去這些人,剩下的人就是比較聽話的了,讓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且在每一個朝代裡面的風氣是都不一樣的,有的朝代裡面的官員總是貪汙腐敗,家裡的錢都快比皇上的錢都要多了。
  • 古代沒有養老金,辭官回鄉的文人靠什麼養活自己?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能上得起私塾的家裡條件一般不會太差勁,普通小農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往農民的方向走去,那些所謂的耕讀世家一般也都是地主家的孩子。所以古代那些能進京趕考的學子家裡都是挺富有的,即使辭官回鄉之後,家裡的產業也足夠他們辭官後的生活所需了。看著電視了經常說什麼窮酸秀才,但秀才可是有國家俸祿的人物。
  • 古代沒有養老金,辭官回鄉的文人靠什麼養活自己?
    所以古代那些能進京趕考的學子家裡都是挺富有的,即使辭官回鄉之後,家裡的產業也足夠他們辭官後的生活所需了。看著電視了經常說什麼窮酸秀才,但秀才可是有國家俸祿的人物。其次那些辭官回鄉的人在做官時多少還是有點積蓄的
  • 古代官員沒有退休金,辭官回鄉後靠什麼生存?網友看後怒罵
    古代官員沒有退休金,辭官回鄉後靠什麼生存?網友看後怒罵皇上雖然是普天之下最為尊貴的人,可是他們的生活當中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朝廷上面很多人牽制著他的決定。很多時候都是大臣想主意,給皇帝上只是為了通知,為了讓他採納自己的意見。
  • 為什麼古人喜歡辭官回鄉?他們又靠什麼生活呢?我們現代人都羨慕
    於是在電視劇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一些官員主動提出辭職回家。那麼這些辭官回鄉的官員,回家後又靠什麼來生活呢?而我們現代人,吃口飯、喝口水、去一個地方各方面都要花錢,雖然生活比古人方便很多,但成本也比古人高了一大截,沒了工作能把人給愁死,而辭官回鄉的官員,就算沒有俸祿也不用為生活發愁。
  • 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依靠什麼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守制是指官員的父親或母親去世了,官員必須回到老家守孝2——3年時間。不想做官的人,正好可以用守制的藉口而辭官。遇到這種情況,上級都會批准,因為「百善孝為先」,古人對孝道精神非常看重,任何人都不會阻止別人去履行孝道精神,皇帝也不能。
  • 古代官員經常有辭官不做的行為,沒官做了,他們靠什麼養家餬口?
    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絕大部分是不用發愁日常生活所需的,原因很簡單,在古代,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員都不缺錢,像明朝海瑞那樣的官實在是稀罕物,所以海瑞才那麼出名。當官後,宋朝的官員待遇是有史以來最高的,幹上個幾年,養老的錢就有了,即使辭官,也不會缺養老錢。而且,宋朝既不抑制土地兼併,還鼓勵經商,稍微有點頭腦的官員都不會缺錢,明朝能出現海瑞,宋朝絕對不會出現,包青天和海青天一樣有名,可包青天僅僅憑藉俸祿就已經是標準的大富翁。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古人的一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會看到朝廷一些官員因為不滿皇帝的在政治上的安排,又勸阻無效,或者自己與皇帝的理念實在無法統一的時候就會選擇辭官,告老還鄉回老家種田養老去,當然也有不少的官員也會因為自己年紀過大選擇辭官回家養老,不再過問朝中事物。
  •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
    別看明清兩季官員的俸祿低,但是要當官的仍然是趨之若鶩,因為工資雖少,但是政策好,外快多,所以一般官員都不會主動辭官。 但是官員們還不得不面對被動離開工作崗位,那就是父母不在了,要守孝三年。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回鄉,到底靠什麼生活?
    辭官不受賞,翻謫夜郎天。 現代人早年的重要目標,就是努力學習,將來找到優異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古人的思想其實與現代人的思想沒什麼大的區別,他們畢生的心願是在年少時多學習知識,成為有思想和學識的人,考取功名,入仕途,取得政治成就。然而,雖然大部分人對功名嚮往,但不少官員卻常常有辭官回家,歸隱田園的想法冒出。古代為何那麼多官員動不動就想辭官呢?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回鄉,靠啥生活?古人有一特質我們丟失了
    不過大家也肯定會發現一個問題,我們現代人之所以不敢這麼做,就是因為家裡要養家餬口,沒有工作就活不下來。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回鄉,靠啥生活?古人有一特質我們丟失了。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這個話題。一、敢不敢炒老闆?
  • 古代官員一言不合就辭官,退休後竟然靠這個繼續奢侈生活
    話說這官員在為官期間,不免是有些斂財手段的。即便不是你主動,也有的是人奉上錢財寶物,這官做的真是越來越滋潤。辭官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辭官。做一個載入青史的清官這種事,還是交給海瑞吧。有錢才有權,有權又有錢,官威凜凜,美妾相伴,小日子不要太滋潤哦。
  • 古代的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他們靠何來生活?
    官員辭官歸鄉後,收入來源,主要兩方面,一是家產,有的出生大戶,本就吃喝不愁,有平民舉仕的,當官後都會置辦田產居所;二是靠「稿費」,官員都有學識,能書能畫,在當地寫個賦,撰個碑,作個畫,楷個字什麼的,都能獲得酬金。
  • 史上一奇葩朝代,當官的沒有俸祿可拿,想要養家餬口只能去搶劫
    歷代王朝都有許多官員,而官員都有一份俸祿,也就是作為的工資,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公務員的鐵飯碗,當然俸祿是根據官職的大小來衡量的,不過也有些朝代比較奇葩,比如秦漢時期,當官的退休之後,就無法再領薪水了,想要退休金,這是完全沒影的事。
  • 古代官員的俸祿是由什麼構成的?又是如何領取俸祿的?
    可是在古代,沒有科技和交通物流的幫助,遍布在全國各地的地方官員,領取每月俸祿好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麼那些官員該怎麼領取工資呢?他們的工資標準又是怎樣的?像宰相一類的一品官員,每月可以領到三百貫的俸祿,除此之外,還可以得到糧食和絲綢等補貼,而地方官員每月可拿到十幾貫的俸祿,以及茶、酒等補貼。不得不說,不同級別的官員工資確實差別挺大,這也是為什麼古人都喜歡往高處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