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重新開始,天空也不再叫天空,而叫遊泳池,一個巨大的遊泳池。雲也不再叫雲,而叫魚……」臺上,孩子們在童詩創造的多彩國度裡徜徉;臺下,詩人們在兒童的唱誦中與自己寫下的詩句重逢。臺上,是來自浙江省蘭谿市蘭花小學、實驗小學、蘭江小學、馬澗中心小學等校的小學生;臺下,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詩人金本、藍藍、保冬妮、王立春、陳詩哥……
為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啟蒙教材《笠翁對韻》的文化價值,積極推進中國詩歌教育,促進兒童文學的繁榮,由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教師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蘭谿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童詩中國(蘭溪)論壇日前在浙江蘭溪舉行。
蘭溪,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李漁的故鄉,曾被上萬篇詩文歌詠過的城市,在這個秋天以童詩的名義迎來了一場詩歌與教育的聚會。童詩詩人、童詩翻譯家、教育工作者在這裡感受詩意,討論詩歌對教育的價值,分享什麼樣的童詩才算好的童詩。
詩意,在一座城市
溪以蘭名,邑以溪名,地處浙江中西部的蘭溪是一座詩情畫意的城市。有人說,蘭溪的詩意一半隱於山,一半顯於水。鬱達夫的「紅葉清溪水急流,蘭江風物最宜秋」,戴叔倫的「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以清新靈妙的筆觸書寫蘭溪山水之美與漁家歡樂之情。
蘭谿市委書記陳峰齊對蘭溪的千年文脈如數家珍:據不完全統計,在蘭溪留下足跡的詩人有400多人,歌詠蘭溪的詩文上萬篇,湧現了以詩書畫聞名的得得和尚貫休、以《詩藪》立說的明代詩論家胡應麟、詞曲文兼長的清代戲劇大師李漁等一批歷史名人、文化巨匠。他自豪地說,作為「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重要的節點城市,蘭溪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千年詩城」,近1400年的建縣史孕育了蘭溪豐富多彩的詩歌文化。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李漁一生著述頗豐,著有《閒情偶寄》《笠翁十種曲》《無聲戲》《十二樓》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倡編《芥子園畫譜》等。他遊歷山川,博覽群書,在詩詞啟蒙讀物《笠翁對韻》中,將平水古韻散編於笠翁三十部韻裡,融匯了歷史人物、事件、山水、花鳥等,被譽「才名震世」。
蘭溪不僅有「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的「且停亭」,也有李漁路、蘭溪芥子園……李漁在故鄉留下的印記既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
在蘭溪,談論《笠翁對韻》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從小喜歡詩詞、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的蘭溪六中教師汪敏紅說起《笠翁對韻》更是娓娓道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上旬的一天,米東居士在家中收拾書箱,偶然翻到了一冊老舊的《笠翁對韻》,捧而讀之,愛不釋手,像發現珍寶一樣驚喜。驚喜之餘米東居士做了兩件事:一是為《笠翁對韻》寫序,二是立即刊印《笠翁對韻》。據考證,《笠翁對韻》是李漁寓居杭州期間編寫的。」
因為是李漁的同鄉,因為對詩詞的興趣,汪敏紅與《笠翁對韻》有一串長長的故事。2010年9月,汪敏紅在蘭溪一所山區小學任教。她看到山區的孩子們沒有機會像城裡孩子那樣上各種興趣班,但大自然的山水同樣孕育了他們的靈氣和聰慧,於是就把《笠翁對韻》《聲律啟蒙》等對韻讀本引入語文課堂,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詩詞教學實踐。
「最初遇到的難題是格律教學。我像老太太點雞蛋一樣天天對著一堆平平仄仄點啊點。沒過多久,就摸索出一些方法。一節課上,只要幾分鐘,幾句口訣,就能讓孩子們快速掌握近體詩的平仄。同時我還將平仄格律編成了手勢操、腳操。學生讀對韻,必以手勢操或腳操助讀,一來強化了平仄概念,二來消除了上課的倦怠感。」一個學期四個多月的語文課程,被她壓縮到兩個月,餘下的時間都用來教學對韻,學寫詩詞。一周一韻,一日一詩,兩年下來,孩子們就仿寫出了上萬首詩詞。
2012年6月,汪敏紅所在的蘭谿市芝堰中心小學被評為金華市詩教先進單位,她的詩教課題也先後獲得了蘭谿市級和金華市級新課程改革評比一等獎。2016年9月,她調入蘭谿市第六中學,又在校長的支持下開始了「對韻課程」的探索,主編了校本課程《誦對韻,學先賢》。
詩意,在一所所校園
在蘭溪,像汪敏紅老師這樣愛詩、愛教育的教師有很多:馬澗小學的吳佳、實驗中學的倪春訊、永昌小學的吳旭春、赤溪學校的黃賽娟……蘭谿市教育局局長李益民說:「《笠翁對韻》傳唱數百年,承李漁詩韻,塑蘭溪少年詩意之心,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日日有吟誦,周周有詩課,主題有詩意。李益民局長告訴記者,蘭溪各學校結合自身特點,有的挖掘鄉村田園特色,有的依託古城古韻,有的結合地方特色,辦起別具一格的特色詩會。如永昌小學一年一屆的油菜花詩會,學校特意開闢出一片金燦燦的油菜花地,每年花開時節,便是詩意萌動之時,將詩歌與繪畫、攝影、書法相融合,藉助油菜花田,讓學生賞詩寫詩繪詩演詩,以手繪、書寫、讚美、品味等方式,感悟自然之美。
本次論壇的詩教現場馬澗中心小學是一所以古詩文啟蒙教育為特色的學校,開發了「新六藝」校本課程「詩、書、樂、射、御、弈」和校本讀物《驥溪古韻》。江蘇揚州邗江實驗學校語文教師丁雲本次受邀為該校三年級學生上了一堂童詩課:我的影子朋友。
「用詩的方式說說我們的影子吧」,丁雲從一幅圖引出詩題,以自己的一首「影子詩」拋磚引玉。好詩都是從心裡流出來的,所以她的課給人的感覺也是輕鬆自然、水到渠成。她把《影子也會跑》的作者、童詩詩人王立春請上講臺朗誦:「我會跑/影子也會跑/我怎麼跑/影子就怎麼跑/我跑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我飛快爬上臺階/影子摺疊著追過來/我忽然停住/哈哈/影子一頭撞到了牆上。」哇,孩子們好興奮,尤其是最後那句,他們覺得太搞笑了,太棒了!詩歌的形式、詩味的體現、詩眼的尋覓,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認識了詩,欣賞了詩,還牛刀小試,自己做了回詩人。
丁雲既是教師也是詩人,2005年開始,她把童詩帶進課堂,她教學生賞詩、寫詩,也從對學生的觀察中獲得靈感,創作童詩。她說:「和孩子們一起在童詩裡停留的日子,讓我發現童詩在一點點地改變著孩子們的閱讀生態,改變著他們的目光,改變著他們對世界的態度,也改變著他們的語言風貌。」
詩意,在詩性和童心裡
「媽媽,我不會走遠/我就在遊樂場的木馬亭/媽媽,我不會走遠/我就在學校的科技館……/媽媽,我不會走遠/我就在新疆的疏勒縣/媽媽,我不會走遠/我就在劍橋大學的醫學院。」這首《媽媽,我不會走遠》是兒童文學作家保冬妮十多年前有感於女兒的成長寫的,當聽到蘭溪的小學生聲情並茂地演繹自己的詩句時,她特別感動。
就讓他們在詩意中成長吧!相信這是童詩詩人的心聲,也是教書育人的師者的希望。
什麼是童詩?丁雲說,童詩就是屬於兒童的詩,是讓兒童自我感知、自我發現的文字,是能說出他們心聲的文字。
給孩子寫詩很容易嗎?王立春說,當然不,「如果只是因為讀者是孩子,對於詩性的揣摩就蜻蜓點水般浮於表面,不去修煉和提純詩性,是對小讀者的不負責,更是對詩人自己的不負責」。在她看來,一首好品相的童詩,一定是兼具了詩性和兒童性的特徵,缺一不可。「如果兒童詩是一隻沖天的飛鳥,那麼左翼承載著詩性,右翼承載著兒童。這是一種同時的運動,是一種共同的擎起和振翅」。
優秀的童詩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催生兒童的想像力,引導兒童「向著光亮那方」成長。這也正是詩教的意義吧。
「我們將肩負校園詩教『啟心智、敦教化、厚人倫』的使命擔當,當好引路人、點燈者,引導孩子們『讀詩音、品其韻,詠詩文、知其情,書詩意、明其志』,通過讀詩、觀詩、寫詩、悟詩,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擦亮孩子的天空、溫暖孩子的心靈,引領孩子們詩意地生活。」——這是童詩中國論壇發表的詩教宣言。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30日第4版
作者:本報記者 王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