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故裡 遇見童詩

2020-12-14 騰訊網

「如果世界重新開始,天空也不再叫天空,而叫遊泳池,一個巨大的遊泳池。雲也不再叫雲,而叫魚……」臺上,孩子們在童詩創造的多彩國度裡徜徉;臺下,詩人們在兒童的唱誦中與自己寫下的詩句重逢。臺上,是來自浙江省蘭谿市蘭花小學、實驗小學、蘭江小學、馬澗中心小學等校的小學生;臺下,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詩人金本、藍藍、保冬妮、王立春、陳詩哥……

為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啟蒙教材《笠翁對韻》的文化價值,積極推進中國詩歌教育,促進兒童文學的繁榮,由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教師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蘭谿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童詩中國(蘭溪)論壇日前在浙江蘭溪舉行。

蘭溪,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李漁的故鄉,曾被上萬篇詩文歌詠過的城市,在這個秋天以童詩的名義迎來了一場詩歌與教育的聚會。童詩詩人、童詩翻譯家、教育工作者在這裡感受詩意,討論詩歌對教育的價值,分享什麼樣的童詩才算好的童詩。

詩意,在一座城市

溪以蘭名,邑以溪名,地處浙江中西部的蘭溪是一座詩情畫意的城市。有人說,蘭溪的詩意一半隱於山,一半顯於水。鬱達夫的「紅葉清溪水急流,蘭江風物最宜秋」,戴叔倫的「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以清新靈妙的筆觸書寫蘭溪山水之美與漁家歡樂之情。

蘭谿市委書記陳峰齊對蘭溪的千年文脈如數家珍:據不完全統計,在蘭溪留下足跡的詩人有400多人,歌詠蘭溪的詩文上萬篇,湧現了以詩書畫聞名的得得和尚貫休、以《詩藪》立說的明代詩論家胡應麟、詞曲文兼長的清代戲劇大師李漁等一批歷史名人、文化巨匠。他自豪地說,作為「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重要的節點城市,蘭溪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千年詩城」,近1400年的建縣史孕育了蘭溪豐富多彩的詩歌文化。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李漁一生著述頗豐,著有《閒情偶寄》《笠翁十種曲》《無聲戲》《十二樓》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倡編《芥子園畫譜》等。他遊歷山川,博覽群書,在詩詞啟蒙讀物《笠翁對韻》中,將平水古韻散編於笠翁三十部韻裡,融匯了歷史人物、事件、山水、花鳥等,被譽「才名震世」。

蘭溪不僅有「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的「且停亭」,也有李漁路、蘭溪芥子園……李漁在故鄉留下的印記既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

在蘭溪,談論《笠翁對韻》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從小喜歡詩詞、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的蘭溪六中教師汪敏紅說起《笠翁對韻》更是娓娓道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上旬的一天,米東居士在家中收拾書箱,偶然翻到了一冊老舊的《笠翁對韻》,捧而讀之,愛不釋手,像發現珍寶一樣驚喜。驚喜之餘米東居士做了兩件事:一是為《笠翁對韻》寫序,二是立即刊印《笠翁對韻》。據考證,《笠翁對韻》是李漁寓居杭州期間編寫的。」

因為是李漁的同鄉,因為對詩詞的興趣,汪敏紅與《笠翁對韻》有一串長長的故事。2010年9月,汪敏紅在蘭溪一所山區小學任教。她看到山區的孩子們沒有機會像城裡孩子那樣上各種興趣班,但大自然的山水同樣孕育了他們的靈氣和聰慧,於是就把《笠翁對韻》《聲律啟蒙》等對韻讀本引入語文課堂,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詩詞教學實踐。

「最初遇到的難題是格律教學。我像老太太點雞蛋一樣天天對著一堆平平仄仄點啊點。沒過多久,就摸索出一些方法。一節課上,只要幾分鐘,幾句口訣,就能讓孩子們快速掌握近體詩的平仄。同時我還將平仄格律編成了手勢操、腳操。學生讀對韻,必以手勢操或腳操助讀,一來強化了平仄概念,二來消除了上課的倦怠感。」一個學期四個多月的語文課程,被她壓縮到兩個月,餘下的時間都用來教學對韻,學寫詩詞。一周一韻,一日一詩,兩年下來,孩子們就仿寫出了上萬首詩詞。

2012年6月,汪敏紅所在的蘭谿市芝堰中心小學被評為金華市詩教先進單位,她的詩教課題也先後獲得了蘭谿市級和金華市級新課程改革評比一等獎。2016年9月,她調入蘭谿市第六中學,又在校長的支持下開始了「對韻課程」的探索,主編了校本課程《誦對韻,學先賢》。

詩意,在一所所校園

在蘭溪,像汪敏紅老師這樣愛詩、愛教育的教師有很多:馬澗小學的吳佳、實驗中學的倪春訊、永昌小學的吳旭春、赤溪學校的黃賽娟……蘭谿市教育局局長李益民說:「《笠翁對韻》傳唱數百年,承李漁詩韻,塑蘭溪少年詩意之心,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日日有吟誦,周周有詩課,主題有詩意。李益民局長告訴記者,蘭溪各學校結合自身特點,有的挖掘鄉村田園特色,有的依託古城古韻,有的結合地方特色,辦起別具一格的特色詩會。如永昌小學一年一屆的油菜花詩會,學校特意開闢出一片金燦燦的油菜花地,每年花開時節,便是詩意萌動之時,將詩歌與繪畫、攝影、書法相融合,藉助油菜花田,讓學生賞詩寫詩繪詩演詩,以手繪、書寫、讚美、品味等方式,感悟自然之美。

本次論壇的詩教現場馬澗中心小學是一所以古詩文啟蒙教育為特色的學校,開發了「新六藝」校本課程「詩、書、樂、射、御、弈」和校本讀物《驥溪古韻》。江蘇揚州邗江實驗學校語文教師丁雲本次受邀為該校三年級學生上了一堂童詩課:我的影子朋友。

「用詩的方式說說我們的影子吧」,丁雲從一幅圖引出詩題,以自己的一首「影子詩」拋磚引玉。好詩都是從心裡流出來的,所以她的課給人的感覺也是輕鬆自然、水到渠成。她把《影子也會跑》的作者、童詩詩人王立春請上講臺朗誦:「我會跑/影子也會跑/我怎麼跑/影子就怎麼跑/我跑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我飛快爬上臺階/影子摺疊著追過來/我忽然停住/哈哈/影子一頭撞到了牆上。」哇,孩子們好興奮,尤其是最後那句,他們覺得太搞笑了,太棒了!詩歌的形式、詩味的體現、詩眼的尋覓,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認識了詩,欣賞了詩,還牛刀小試,自己做了回詩人。

丁雲既是教師也是詩人,2005年開始,她把童詩帶進課堂,她教學生賞詩、寫詩,也從對學生的觀察中獲得靈感,創作童詩。她說:「和孩子們一起在童詩裡停留的日子,讓我發現童詩在一點點地改變著孩子們的閱讀生態,改變著他們的目光,改變著他們對世界的態度,也改變著他們的語言風貌。」

詩意,在詩性和童心裡

「媽媽,我不會走遠/我就在遊樂場的木馬亭/媽媽,我不會走遠/我就在學校的科技館……/媽媽,我不會走遠/我就在新疆的疏勒縣/媽媽,我不會走遠/我就在劍橋大學的醫學院。」這首《媽媽,我不會走遠》是兒童文學作家保冬妮十多年前有感於女兒的成長寫的,當聽到蘭溪的小學生聲情並茂地演繹自己的詩句時,她特別感動。

就讓他們在詩意中成長吧!相信這是童詩詩人的心聲,也是教書育人的師者的希望。

什麼是童詩?丁雲說,童詩就是屬於兒童的詩,是讓兒童自我感知、自我發現的文字,是能說出他們心聲的文字。

給孩子寫詩很容易嗎?王立春說,當然不,「如果只是因為讀者是孩子,對於詩性的揣摩就蜻蜓點水般浮於表面,不去修煉和提純詩性,是對小讀者的不負責,更是對詩人自己的不負責」。在她看來,一首好品相的童詩,一定是兼具了詩性和兒童性的特徵,缺一不可。「如果兒童詩是一隻沖天的飛鳥,那麼左翼承載著詩性,右翼承載著兒童。這是一種同時的運動,是一種共同的擎起和振翅」。

優秀的童詩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催生兒童的想像力,引導兒童「向著光亮那方」成長。這也正是詩教的意義吧。

「我們將肩負校園詩教『啟心智、敦教化、厚人倫』的使命擔當,當好引路人、點燈者,引導孩子們『讀詩音、品其韻,詠詩文、知其情,書詩意、明其志』,通過讀詩、觀詩、寫詩、悟詩,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擦亮孩子的天空、溫暖孩子的心靈,引領孩子們詩意地生活。」——這是童詩中國論壇發表的詩教宣言。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30日第4版

作者:本報記者 王珺

相關焦點

  • 錢塘詩路•遇見李漁•遇見童詩 童詩中國(蘭溪)論壇匯報晚會舉行
    10月16日晚,錢塘詩路•遇見李漁•遇見童詩——童詩中國(蘭溪)論壇匯報晚會在蘭溪劇院舉行,現場頒發了首屆「李漁杯」全國少年兒童普通話誦讀大賽、全國優秀詩教論文比賽相關獎項,正式啟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百年中國兒童詩演進與發展研究》。
  • 「東方莎士比亞」李漁故裡蘭溪首辦戲劇節·都市快報
    李漁故裡 好戲連臺 1月17日至19日,作為「大美蘭溪·浪漫四季」冬季篇活動重頭戲,蘭溪舉辦首屆李漁戲劇節,連續三天在當地城鄉上演多臺好戲,並邀請省內多個劇種多位「梅花獎」、「金桂獎」得主等名家登臺演出,為觀眾奉獻精美的文化大餐。 這次李漁戲劇節由浙江省戲劇家協會、蘭谿市政府主辦,中共蘭谿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承辦。
  • 當詩歌逐漸撤離童年,還能期待有穿透力文化思考的童詩寫作嗎?
    黃怒波、蔣朗朗、寧琦、趙振江、方衛平、薛衛民、邱易東、金本、王泉根、樹才、王宜振、楊東彪、舒偉、王立春、保冬妮、張曉楠,美國喬治亞州南方大學教授理察·弗萊恩等學者、詩人,圍繞「童詩寫作與審美」、「兒童詩的研究現狀與發展方向」「童詩教育、翻譯與傳播」等話題,總結了中國兒童詩歌70年來的創作和理論得失,借鑑國外兒童詩歌創作和理論經驗,以中國兒童詩歌的名義向新中國成立70年周年獻禮和致敬。
  • 李小白與李漁
    初識李小白是在李漁故裡——浙江省蘭谿市夏李村,時間為2006年11月的某日。那天,我正好應邀去夏李村指導李漁文化開發事宜,而李小白也因出差路過夏李。這是他第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去年,我與李小白又先後在福州、南京相聚深談,且談得最多的話題還是李漁。平時,我們還通過互寄資料,經常利用電話或電子郵件等方式互通信息、探討問題、交流聯繫,久而久之,我愈來愈感覺到,無論是才氣、性格脾氣,還是處世為人、觀念意識、理想追求等,李小白與其先祖李漁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 【尋李漁根】探尋李漁家世的不解之謎
    予垂髫種此,即於樹上刻詩以紀年。每歲一節,即刻一詩,惜為兵燹所壞,不克有終。猶記十五歲刻桐詩云:「小時種梧桐,桐葉小於艾。簪頭刻小詩,字瘦皮不壞。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許,人大復何怪。還將感嘆詞,刻向前詩外。新字日相催,舊字不相待。顧此新舊痕,而為悠忽戒。」此予嬰年著作,因說梧桐,偶爾記及,不則竟忘之矣。
  • 李漁的心路與願望
    ――藝術是靈魂的自然鳴唱,是生命本真的表現(李漁)康熙一十八年在已未春,三月某日,湖上層園書房,雙荔西窗下,李漁放下了凝重的刀筆,完成了用靈魂鑄就的田石作品《石牘記》。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想、所願、恩愛情愫,風雪江湖,心路歷程盡錄其中,正應了:詩畫醉紅顏,江湖歸白髮,晚年唯願子孫賢,此時的李漁已然放下了心結「今果來湖上綸杆,具足慰生平(李漁耐歌詞)」。一派釋然。李漁是以物喻事,暗射別腸的高手,在田黃作品《石牘記》中,李漁雕有兩隻螃蟹與蘆葦,寓意「兩甲入圍,背面篆刻「貳甲傳臚」顯然李漁表達了一個強烈的願望,希望兩個兒子科考入圍,中榜提名。
  • 師生緣 童詩夢 獻給教師節和童詩園丁聖野爺爺
    師生緣  童詩夢——獻給教師節和童詩園丁聖野爺爺他一邊欣賞著聖野爺爺快樂的童詩,一邊興奮地拿起筆來進行創作。聖野爺爺帶著魯守華老師,在童詩園裡歡快地漫步,鼓勵他「從現在開始,為孩子們寫詩」,尋找本真。在「一百歲的詩娃娃」——聖野爺爺的面前,50多歲的魯守華老師,覺得自己依然是個小孩子,他每天和聖野爺爺通個電話,認真地聆聽著聖野爺爺關於童詩創作的感悟,交流童詩創作的體會,尤其是談到他們創辦的「魯守華新浪博客」,有那麼多熱愛童詩的老師和孩子們走進這片童詩園地,聖野爺爺就開心的不得了。
  • 上海好童詩開始徵集評選:童詩裡的世界是怎樣的?
    「我不想彈琴,我不想寫字,我不想讀英語,媽媽瞪圓眼睛,火山即將爆發....」昨天,在首屆「上海好童詩」全國徵詩評選活動啟動儀式上,孩子們的詩驚豔了在場的學者、老師。任溶溶和聖野為啟動儀式親筆寫了題詞,任溶溶題道:祝賀首屆「上海好童詩」全國徵詩活動成功!這項活動對推動兒童詩創作大有好處!
  • 浙江日報丨最美詩路四月天:蘭溪請李漁為詩路「代言」
    浙江各地正緊緊抓住四條詩路文化帶上的重點工程、項目,捕捉機遇、創造機遇,謀求文旅產業轉型升級。近日,記者分頭走進浙江大花園建設中的「醉美」詩路,感受個中韻味。蘭溪位於浙江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古城古鎮古村保存完好,名人古蹟眾多。近年來,當地積極融入詩路建設,全力推進古城復興。千年商埠碼頭歷史風貌重現、濱江詩路文化特色街區和桃花塢歷史文化街區等一批項目被提上日程。
  • 蔡正青:從童詩中窺視孩子的內心
    這不是別的,是3個杭州小朋友寫的三首童詩,徹底把人震驚了。寫詩的三個孩子,最大的9歲,最小的7歲,三首詩,讓大人們讀得心情跌宕起伏,其中一首,有不少媽媽一邊直喊毀三觀,一邊紅著臉重讀了好幾遍。(3月23日《錢江晚報》)   「小雞雞不能讓別人玩」被懵懂的孩子寫進詩中,令人震驚,簡直萌翻了天,怪不得有不少家長大呼毀三觀。
  • 美文|武漢抗「疫」,我想起了李漁……(作者:張奎高)
    李漁不僅吟詠了六首七律詩,還應紀子湘邀請,為黃鶴樓題寫了一幅對聯:「仙家自昔好樓居,吾料乘黃鶴者去而必返;詩客生前多羽化,焉知賦白雲者非即其人。」湖北布政使高欽如將詩和聯刻好懸於梁間,以供遊人品賞。可惜黃鶴樓幾度興廢,現在的黃鶴樓並未懸掛此聯。
  • 遇見你,你便是我的長安故裡
    喜歡你,無關你的年齡,無關你的性別,無關你的身份,只是剛好遇見你,只是剛好我喜歡你,只是剛好就是你,你便是我的長安故裡。我喜歡你,我愛你。輕輕的語句,是我重千分的情意。長安有故裡,故裡歸長安。生 遇見你。
  • 將夜李漁結局是什麼 李漁是好的還是壞的
    在電視劇《將夜》中與寧缺有關的幾個女主中,不得不提一下李漁,而從目前的劇情來看,這個李漁還是看不出來好壞的,而在原著小說《將夜》中,李漁可不止是一個單純的公主。李漁確實是唐王唯一的公主,不過這個李漁還是很有想法的,李漁在小的時候,就能犧牲自己去和親,而在單于死了之後,又能很果斷地回國,就知道這是一個心中有大事的人。
  • 李漁怎麼可能是《紅樓夢》的作者?
    李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寫作傳奇是他一生摯愛。曾經自稱「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被詹家才貌雙全的二小姐淑娟拾到,見到題詩就在在風箏上和詩一首。韓世勳討迴風箏後見了詹淑娟的和詩,非常傾慕淑娟才華,便又題了一首是在風箏上,故意放落到詹家院裡,卻被詹家刁鑽古怪的大小姐愛娟拾到。愛娟冒名淑娟邀請英俊才子韓世勳來府中相會,世勳見到醜女愛娟後落荒而逃.....後來,韓世勳中元立功,戚施的父親為其做媒詹淑娟,而世勳以為就是自己見過的詹愛娟,百般推脫不掉,只好相從。
  • 西泠印社捐贈「蘭溪八景」組印 蘭溪李漁文創產品展銷會啟幕
    11月16日下午,在蘭溪方增先藝術館內,2018「重返芥子園」李漁文創產品展銷會暨西泠創意集市活動正式開幕。蘭溪底蘊豐厚、人文薈萃,素有「天下江南」、「錢塘第一商埠」之美譽。千年文化滋生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諸葛家族文化、「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大仙道教文化和「崇尚自然、追求品味」的李漁休閒文化。
  • 浙江日報丨蘭溪李漁戲劇小鎮開園迎客
    4月29日,位於蘭谿市永昌街道夏李村的李漁戲劇小鎮一期正式開園。這標誌著「閒情偶寄、詩意蘭溪」鄉村旅遊文化節拉開帷幕。李漁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他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也是蘭溪特有的文化符號,而夏李村就是李漁的故鄉。
  • 偷燈光的太陽 童詩賞讀課
    黃豆逗童詩三首 九江市作家協會會員,四歲開始寫童詩,已創作童詩1000餘首。獲首屆「長嘉」全國少兒詩歌大賽一等獎,2016年全國第四屆「小詩人」獎等多項大獎。在 《中國校園文學》《幼兒教育》《意林》《少年作家》等多家報刊發表童詩和童話百餘篇。作品入選《小詩人詩選》《這不是童詩集?》等多本詩集。 童聲誦讀:黃豆逗
  • 穿過歷史的謎團——李漁李玉或許是同一個人
    他叫李漁,祖籍浙江蘭溪,後遷移杭州。生卒年大約在公元1610-1679年。 李漁的詩在當時就名滿天下。例如:「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又如那本尤為被人傳頌的《笠翁對韻》:「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
  • 戲說李漁:生活即藝術,無限熱愛在心中的「生活家」!
    他在自家的門前種了一棵梧桐樹,每到新的一年,就在樹上刻一首小詩,以激勵自己刻苦學習,不虛度年華:小時種梧桐針尖刻小詩,字瘦皮不壞。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許,人長亦奚怪。好將感嘆詞,刻向前詩外。新字日相催,舊字不相待。
  • 著名兒童詩人聖野回金分享童詩創作
    著名兒童詩人聖野回金分享童詩創作 2014-07-22 08:49:17  來源:  婺城新聞網  作者: 記者 張苑講座上,聖野與孩子們分享了兒童詩創作的樂趣和秘密。孩子們也紛紛拿出自己創作的童詩和聖野爺爺一起朗誦,得到了聖野的大加讚賞。  講座後,聖野在孩子們的簇擁下來到艾青小學中國童詩博物館參觀,那裡的講解員小朋友為大家細緻介紹。隨後,孩子們和聖野爺爺合影,並紛紛拿出自己的童詩筆記本、班級月刊等請聖野爺爺籤名,一個孩子告訴記者,「聖野爺爺93歲了,但是他像7歲的小娃娃一樣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