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石導言:從放棄公職到下海經商,從放棄多元化到走向專業化,從放棄股權到辭任總經理,從主動放棄行業第一到辭任萬科董事長,王石一直在追尋真理,遵循內心,放下很多常人無比希冀的東西。而放下正是人一生中最艱難的事情,也是楊國強與「大哥」王石在境界上的核心差距。
1
2018年8月1日,在碧桂園順德總部舉行的全國媒體見面會上,有媒體向楊國強提問,「楊主席是非常有情懷的,但為什麼社會上會因為碧桂園出現一些不美好的事情。您認為問題出在了哪裡,責任是誰?」
楊國強用極難辨識的順德方言接連回答了三個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忙,為了使社會變得更好而忙,你覺得我是不是最笨?我也搞不清楚。我感覺自己是天底下最笨的人,做了很多的事情,錢不是自己的,我是很虧的。未來我的錢越多,我虧得越大。因為我花掉的錢是我的錢,我死了以後,錢不是我的。」
楊國強還說,「我本來可以去亞馬遜漂流的,可以跟大哥去珠穆朗瑪峰爬山的,可以做很多我喜歡的事情,結果,笨死了,我自己賺的錢不是自己的,我每天為了做得更好而忙,現在更加的笨,又做了農業,幫助9省14縣脫貧。」
楊國強口中爬珠穆朗瑪峰的大哥,指的就是中國地產行業公認的帶頭大哥,萬科創始人王石。
楊國強在媒體見面上,一直在強調自己的辛苦與無私。但他始終也想不通為什麼自己每天這麼辛苦,碧桂園卻事故不斷,王石留學、登山、談戀愛,而萬科卻成為中國地產行業品質的代名詞;楊國強榮登中國首富時刻保持低調,王石從沒有進入中國富豪100強卻經常公開演講,但楊國強卻遭受到公眾與媒體的大量質疑與指責,而很多企業家都敬重王石為「大哥」。
2
王石,出生於1951年,屬虎,今年67周歲。楊國強1955年出生,屬馬,小王石4歲。王石17歲初中畢業後,先是在位於大西北的新疆吐魯番盆地做了五年汽車兵,復員後到鄭州鐵路局的水電段做了一年的鍋爐大修車間工人。1974年,王石年滿23歲,進入蘭州交通大學給排水專業學習,1977年大學畢業,先是分配到廣州鐵路局工程段工作了3年,後考入廣東省外經委,成為公務員,負責招商引資工作。
1983年5月7日,32歲的王石決定辭去在廣東省外經委的公職,乘坐廣深鐵路來到深圳經濟特區學習做生意,在進入深圳特發公司貿易部飼料組從事玉米飼料生意的三個月內就賺了三十萬,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成績。但就在王石進入商場初戰告捷時,意外有香港媒體報導雞飼料裡有一種肥雞丸,肥雞丸裡面有致癌素,導致人們都不再敢吃雞肉,雞賣不出去,雞飼料也沒有了市場,這讓王石把之前賺的三十萬全賠進去後,又賠了四十萬。
王石於是破釜沉舟,買了機票隻身飛到位於東北的大連糧油進出口公司,向大連糧油公司訂了兩萬噸玉米,但王石此時根本沒有資金支付貨款,所以向大連糧油提出到貨一百天後再付款,由於當時受肥雞丸事件影響,玉米沒有市場,大連糧油公司也只能無奈同意。王石之所以敢在這種情況下再大規模向供應商預訂玉米,是因為其不相信香港人以後不再吃雞肉,王石認為只要香港人還吃雞肉就需要玉米飼料,而玉米飼料只有自己有,就一定會賺錢。在王石預訂的玉米快運到深圳港口時,香港媒體又報導稱之前的肥雞丸信息弄錯了,香港人又開始吃雞肉了,吃雞肉需要養雞,養雞需要雞飼料,雞飼料要有玉米,而王石正好有玉米,王石憑藉這次賭注,不僅把之前虧損的七十萬補了回來,又賺了三百萬人民幣。
王石後來回憶稱,之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做出如此冒險的重注,與其之前在部隊當兵、在工廠做工人、在大學讀很多書的歷練息息相關,這些歷練鍛造了其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對事物的獨特判斷。
1984年9月,王石用銷售玉米飼料賺來的300萬人民幣創辦了萬科前身,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正式開始了自己獨立經營一家企業的經歷。萬科在創業初期,主要經營從日本進口的電器、儀器產品,同時還搞服裝廠、手錶廠、飲料廠與印刷廠等業務。用王石的話來說,「就是除了黃、賭、毒、軍火不做之外,其他萬科基本都涉及到了。」其中在1988年,萬科以2000萬元的天價在深圳拍得威登別墅地塊,藉此地塊正式進入房地產這個之後讓萬科大成的行業。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有很多商機,企業都是什麼生意好做就做什麼,所以多走上多元化的道路,實施專業化戰略的企業非常少。
但王石發現,多元化企業往往存在一個顯著問題,就是在任何行業都難以進入前三名。但王石有一個遠大目標,就是希望有生之年做一個偉大的公司。什麼叫做偉大的公司?王石認為,「第一,要做產品,產品被市場上接受;第二,要做品牌,品牌要超越一般的企業;第三,要有行業標準,就是你不僅僅是品牌大家願意接受,而且你還要帶領行業往前走。」除了這三點,王石認為偉大的公司還要有被市場欣賞的企業文化,成為推動社會往前進步的正能量。
而多元化戰略很難實現成就一個偉大公司的願景,於是王石從1994年開始帶領萬科堅定的從多元化轉向專業化戰略,在專注的領域選擇了住宅地產,其他行業關停並轉,能賣的賣,能送的送,賣不出去也送不出去的就果斷關掉。
從多元化轉向專業化,這是萬科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戰略決策,專業化戰略讓萬科從地產行業率先突圍,並在日後20多年,其與格力空調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專業化戰略的兩個最傑出代表企業。
3
萬科在創業初期就搭建了一支人才濟濟的骨幹團隊,極具戰鬥力,在王石的帶領下,聚焦住宅地產領域的萬科在1998年就成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在成為中國第一大房地產公司之後的第二年,只有48歲的萬科創始人王石卻意外宣布辭去萬科總經理職務,只保留董事長職務。
王石認為要建立一個偉大的企業,一定是靠制度、團隊與品牌,而不能依靠一個強人,一旦強人離開了企業怎麼辦呢?這促使王石最終決定辭任萬科總經理職務。
王石在辭任萬科總經理的時候做了一次公開講演,王石表示,「辭去總經理是因為我對萬科有信心,為什麼?因為我給萬科選擇了一個行業,房地產行業;第二,我給萬科建立了一個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第三,我給萬科建立了一個團隊;第四,我給萬科樹立了一個品牌。我不當老總,我也相信萬科能健康地往前發展。」
辭任總經理對王石來說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克服權利慾,還要給自己再開闢一個新天地。王石發現只要自己還在辦公室,團隊就會對其形成路徑依賴,很難真正成長,王石於是做了一個決定,要和萬科的團隊疏離,於是選擇了去社會做公益與慈善,去戶外進行登山,跳傘,划船等自己年輕時曾經嚮往的運動。
在寶萬之爭爆發後,很多人對王石辭去董事長,去登山、遊學,做社會公益進行質疑。但這恰恰不應該是王石被質疑的地方,而是王石作為一個優秀企業家境界的表現。
即使在登山等運動中,王石也通過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日,其在接受騰訊新聞出品的《財約你》專訪時透露,在2001年就曾連續登頂了兩座7500米的山峰,獲得了國家體育總局認可的登山運動健將,並在2003與2010年兩次登頂珠峰成功。受王石影響,鬱亮在2010年也成立了一個菜鳥登山隊,三年之後從北坡登上珠峰,登珠峰下來之後一個月內又跑了一場馬拉松。
4
王石辭任總經理後,雖然由鬱亮逐漸挑起了企業運營的重擔,但王石依然擔當著萬科的精神領袖,其在戰略與價值觀上對萬科始終發揮著重要影響,例如其堅持的絕不行賄的道德底線與不超過25%利潤的承諾都成為萬科這個企業的顯著標籤,也成為推動社會往前進步的正能量。
我們反思碧桂園今天因建築事故導致的輿論危機,很大程度源於創始人楊國強對於規模與速度的追求,而犧牲了質量。犧牲質量雖不是楊國強刻意而為,但畸形的高目標與圍繞高目標的激勵與獎懲機制導致了碧桂園在規模、速度與利潤面前,往往以犧牲品質為代價。
在對待規模、速度與質量的問題上,王石很早就以萬科的實踐為碧桂園等行業競爭對手做出了表率。
從1998年以來,萬科就一直處於中國房地產排名第一的位置,王石認為「在第一的位置上,你就想保持著第一的位置,所以萬科的發展速度就非常快。」
對此王石很警覺,「萬科在如此大的規模與如此快的速度下,產品質量怎麼保證?今天市場好的時候,沒有問題,將來市場成熟的時候,增長沒有那麼快的時候,如果你質量保證不了,將來怎麼辦?」
所以王石當時就提出萬科一定要改變經營模式,一定不要太在乎第一,第一隻是一個結果,不是目標。王石認為「第一固然好,但是你質量好了,只是排第三,有什麼不好呢?總比質量不好的第一好得多。」王石在萬科內部講話中明確表示,在速度和質量衝突的時候,應該質量第一;速度和成本衝突的時候,還是質量第一。而在碧桂園的發展過程中,很少見到楊國強有這樣的反思。
萬科在對質量進行反思的過程中發現,中國的建築行業與日本同行相比具有巨大的差距,中國建築行業誤差是釐米級,而日本同行誤差是毫米級。王石於是決定要彌補這個差距,制定了萬科內部著名的「千億計劃」,「千億計劃」不是指千億銷售目標,而是選擇1000名工程師,用1億人民幣分期分批送到日本訓練。2012年,萬科工程師在日本工地參觀的時候表示沒法學習,太難了。第二年,這些表示沒法學習的工程師覺得學習一次還不夠,還需要第二次、第三次。
王石堅信品質才是萬科未來正確的方向,如果今天不去強調質量,到明天再做的時候可能就來不及了,因為萬科的體量太大,稍不慎就會出現質量事故。
王石對萬科質量的擔心,王石通過主動放下做第一的虛榮很好的解決了,但多年之後,王石的擔心卻在大幹快上的碧桂園身上驗證了。
5
2016年,在王石與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共同參加的一個會議上,柳傳志表示,「我沒有馬雲那麼闊,但相信比王石財務自由的多。」
房地產是中國誕生富豪最多的行業之一,王健林、許家印、楊國強、吳亞軍、孫宏斌......但作為中國房地產行業公認的帶頭大哥,王石卻從來沒有在中國富豪榜前100名的名單裡出現過。
王石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他主動選擇放棄了成為超級富豪的機會。1988年萬科進行股份化改造時,在萬科當時4100萬股的股份中,一部分股票是可以分配到王石名下的,其餘由集體持有,但王石當時決定放棄其中個人應得的股份,王石表示,「我不需要控制這個公司,我仍然有能力管理好它」。另外,王石也意識到,在中國社會當中,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突然很有錢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從中國傳統文化來講,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可以窮,但是不能突然你很有錢。所以王石放棄成為一個有錢人。
從今天看,王石的決策依然是明智的,雖然有很多通過國企改制與管理層收購成為超級富豪的企業家,但也有很多例如鄭俊懷、顧雛軍與李經緯等身陷囹圄的企業家。王石放棄股權的決策,讓王石日後在面對任何勢力進攻時都能表現出錚錚鐵骨。
與王石1988年放棄個人股權不同的是,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選擇的是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在大哥楊國華的指引下,1978年,時年23歲的楊國強進入北滘公社房管所任施工員,6年後升任區建築隊隊長,1989年,34歲的楊國強就任鎮政府旗下建築公司——北滘建築工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經理。引用一位熟悉楊國強的記者介紹,「在這11年中,楊國強實現了人生角色的重要演進,由一個窮苦家庭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專業能力和地位兼具的技術型幹部。」
做了建築工程公司經理的楊國強顯然迅速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百萬級)。在擔任經理4年後,即1993年,楊國強和楊貳珠等合伙人出資3395萬元,收購北滘建築工程公司,將一家鄉鎮企業轉化為私有財產。我們不是以此來批評楊國強管理層收購不對,但是想藉此來辨別王石與楊國強在思維上的差異。
從放棄公職到下海經商,從放棄多元化到走向專業化,從辭任總經理到主動放棄行業第一,王石一直在放下很多普通人希冀的東西。
王石最重要的一次放下則是2017年6月21日宣布卸任萬科董事長一職,離開自己親手創辦的萬科集團。王石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因為歷時2年半的寶萬之爭最終以王石勝利而結束,王石並且為寶萬之爭的勝利付諸了常人難以理解的努力,不惜得罪華潤,竭力促成聯姻深鐵。有媒體問王石在過程中有沒有意志消沉的一刻,王石表示,「沒有,他們完全把我的鬥志激發出來了!」
之所以堅決抵制姚振華,王石的理由很簡單,他認為姚振華的信用不夠,將對萬科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在接受騰訊新聞出品的《財約你》專訪時王石直言,「一個公司經營非常好,又有創始人在,這個團隊又非常好的時候,一般來講,進入不進入得尊重這個團隊的意見。如果歡迎我進,這個就叫善意收購。如果人家不接受就叫做惡意收購,一般來講採取惡意收購的往往結果都不好。」所以出於對企業的負責,王石即使面臨外界諸多的壓力與質疑,也始終堅持著自己的選擇。
在拼命打贏萬科保衛戰後,王石本可以繼續擔任萬科董事長來向世人證明自己,但他卻意外事了拂衣去,通過個人朋友圈宣布辭去萬科董事長一職。並在股東大會上表示,「可以說我一直在等著這一天,但這一天是什麼時候?當真正確定時我是喜悅的心情,我說過我成功的時候就是萬科不再需要王石的時候,但不是說我對萬科沒有感情了。」
在辭去萬科董事長一周年後,2018年8月4日晚,王石在微信朋友圈寫道「人生旅途無限風光在險峰」,正式宣布將出任華大集團聯席董事長,這是繼4月28日接受遠大科技創始人張躍邀請出任聯席董事長之後,又接受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的邀請出任第二家企業的聯席董事長。
在接受騰訊新聞出品的《財約你》欄目專訪時,王石解釋了這一舉動。他說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是一個公共衛生專家,經常關心社會上公共衛生應該考慮的問題,讓他非常佩服,「很多人講情懷,沒有錢的時候很有情懷,有了錢情懷就不夠了。而汪建是有了能力,有了資源更多的來實現他的情懷,這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我也願意來幫他的。再一個,他是非常非常頑強的,這種頑強,這種堅韌讓你意想不到。」而遠大科技創始人張躍則極具創新能力,在環保領域做得非常極端,也讓他甚為尊重。基於共同語言與共同的理想主義,王石選擇了再出江湖,助二者一臂之力。
6
我們再回到文章開始的問題,「楊國強榮登中國首富時刻保持低調,王石從沒有進入中國富豪100強卻經常四處演講,但楊國強卻遭受到公眾與媒體的大量質疑與指責,而很多企業家都敬重王石為『大哥』。這到底是為什麼?」
文章上述分析可能已經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楊國強是一個勤奮的企業家,但他的思維邏輯是,「我足夠勤奮,然後找到足夠優秀的人,給予其足夠的激勵與懲罰,從銀行融儘可能多的錢,囤積儘可能多的便宜土地,實現最快速的周轉,做到中國第一,然後全球第一。」
楊國強以為這就是完美的商業邏輯,過去的成功讓他對這種大躍進模式更加篤信不疑,但從沒有去思考過規模、速度與質量的關係,沒有思考過高目標、高激勵與高獎懲對人性衝擊所產生的風險,更從沒考慮過這種大躍進模式是否已經違背了最基本的商業規律。
而不同於楊國強,王石的一生一直在思考什麼是對的事情,什麼是錯的事情。下海經商比繼續擔任公職更有意義;專業化比多元化更有力量;不行賄應該是企業道德底線;團隊、制度、價值觀比強人政治更為重要;質量遠比速度與規模更重要;短期逐利的險資不利於萬科長遠發展,就要堅決抵制;萬科渡過浩劫不再需要王石的時候便辭任董事長瀟灑離去。
從放棄公職到下海經商,從放棄多元化到走向專業化,從放棄股權到辭任總經理,從主動放棄行業第一到辭任萬科董事長,王石一直在追尋真理,遵循內心,放下很多常人無比希冀的東西。而放下正是人一生中最艱難的事情,也是楊國強與「大哥」王石在境界上的核心差距。
劉學輝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