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了英國遠徵軍的「老虎」戈特

2021-02-28 讓歷史感同身受
約翰•斯坦迪什•瑟蒂斯•普倫德加斯特•維裡克,戈特子爵(John Standish Surtees Prendergast Vereker, 6th Viscount Gort,1886-1946),英國陸軍元帥。出身貴族世家,1905年畢業於伍爾維奇皇家軍事學院。一戰期間曾任英國遠徵軍司令部參謀、近衛擲彈兵團第4營營長,1918年11月因作戰英勇榮獲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此後人稱「老虎」戈特。一戰結束後,戈特擔任過多個參謀職務和坎伯利參謀學院教官。1927年1月至8月曾來中國考察,回國後向國王提交了關於中國革命形勢的報告。1930年1月任警衛旅指揮官。1932年11月任駐印度英軍司令部軍事訓練處處長。1936年3月任坎伯利參謀學院院長。1937年9月任陸軍大臣軍事秘書,12月任大英帝國總參謀長。在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1938年12月戈特曾提交報告,稱英國沒有足夠的軍力防衛法國。1939年,二戰爆發初期,英國遠徵軍總司令戈特(左)與大英帝國總參謀長埃德蒙德•艾恩賽德(Edmund Ironside)在陸軍部研究地圖。艾恩賽德本來應該被任命為遠徵軍總司令,但出人意料地出任總參謀長,與戈特的位置作了個交換。據悉這一安排完全出於政治因素,原因是陸軍大臣貝利沙與戈特鬧翻了,於是安排讓戈特去了遠徵軍,而邱吉爾的支持讓艾恩賽德力壓約翰·迪爾成為總參謀長。二戰爆發後, 1939年9月4日戈特就任英國遠徵軍總司令,率軍開赴法國參戰。1940年5月,德軍入侵法國,在戰局潰敗的情況下,戈特冒著被追究責任的風險,在5月25日獨自作出決定,違反了向南進攻的命令,將英國遠徵軍和部分法國、比利時軍隊往北撤退,最終通過敦刻爾克撤回英國。這一做法引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他挽救了英國遠徵軍,也有人稱其為失敗主義者。1939年11月26日,設在法國阿巴爾克 (Habarcq)一座城堡內的遠徵軍司令部,遠徵軍總司令戈特上將和參謀長亨利•波納爾中將正在研究作戰地圖。1940年4月23日,法國貝蒂訥(Bethune),英國遠徵軍總司令戈特與法軍喬治斯上將一起檢閱英軍皇家恩尼斯基倫燧發槍團(Royal Inniskilling Fusiliers)撤退回國後,戈特1940年7月任陸軍部訓練兼本土防務總監。1941年5月任直布羅陀總督兼英軍總司令。1942年5月任馬爾他總督兼英軍總司令,任職期間不顧英國政府反對,果斷地填海造地擴建機場,在隨後的地中海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3年6月晉升陸軍元帥。1944年11月任巴勒斯坦和約旦高級專員。1946年3月因肝癌病逝。1943年5月,馬爾他島新機場啟用,馬爾他總督戈特檢閱駐島英國皇家空軍儀仗隊,他的左側是馬爾他皇家空軍司令基斯•帕克空軍少將。1945年4月,巴勒斯坦和約旦高級專員戈特(中)訪問巴勒斯坦地區的拉馬特甘(Ramat Gan),陪同的是該市市長阿夫拉姆·克裡尼茨(AVRAHAM KRINITZI)(右一)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是「讓歷史感同身受」

《全球使命》人物譜——美國空軍五星上將阿諾德

《全球使命》作者——「快樂的」阿諾德五星上將照片集

新書預告:《身歷其境》——美國總統參謀長威廉•萊希海軍上將二戰回憶錄

「讓歷史感同身受」是我們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合力打造的一套反映世界近現代歷史的叢書,歡迎您加入我們的譯者團隊,也歡迎您為叢書同名公眾號投稿。有興趣者可以在公眾號後臺留言,我們將及時回復您

相關焦點

  • 敦刻爾克大撤退指揮官是坑中國遠徵軍的逃跑將軍?你們黑錯人了
    據某些人考證,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是英國一個叫亞歷山大的將軍,而這位將軍後來又到緬甸指揮英軍撤退,在沒有通知中國遠徵軍的情況下自己跑回了印度,讓中國遠徵軍被日本人包圍。圖片:啟動開黑模式的網友將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認為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指揮官,開黑無節操。其實,這個叫亞歷山大的將軍就是英國的哈羅德·亞歷山大,這位將軍後來成為了英國陸軍元帥、國防大臣、加拿大總督。
  • 敦刻爾克法國不提供船隻,多1個法國人上船,意味著犧牲1個英國人
    其餘英國遠徵軍的撤退行動進行順暢。不過報告中並未說明,以目前的速度來看,撤退行動能否在六月一日結束以前全部完成。十一點五十九分,也就是報告發出的三十九分鐘後,帝國總參謀長迪爾將軍從倫敦打電話過來。戈特向他保證,這一夜平安無事,海灘上一切順利。
  • 1942年:誰在緬甸「坑」了中國遠徵軍?
    據統計,10萬餘眾的遠徵軍至此僅存4萬。事後,國民黨軍隊參謀總長何應欽也不無感嘆:此次入緬參戰,「自始至終戰況均呈被動之態勢,雖官兵奮勇用命,實難挽救全局,實為憾事」。緬北初戰,終以失敗告終。那麼,在這個悲壯慘烈的緬甸戰場上,遠徵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 史料:中國遠徵軍英雄事跡及騰衝戰役簡介
    1939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6月4日英法軍在敦刻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望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方面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同時,在中國方面,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同盟。
  • 看法國和英國的悲慘下場就知道
    1940年春天,英國遠徵軍進駐比利時邊境,並在邊境左側布置了防禦工事,這就是著名的馬其洛防線,很多法國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規模宏大的馬奇諾防線上,這道防禦攻勢發端於法德邊境,從瑞士一直延伸到比利時,法國人認為馬奇諾防線是無法逾越的銅牆鐵壁,完全能夠確保法國領土的安全。
  • 看當時法國和英國的悲慘下場就知道!
    1940年春天,英國遠徵軍進駐比利時邊境,並在邊境左側布置了防禦工事,這就是著名的馬其洛防線,很多法國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規模宏大的馬奇諾防線上,這道防禦攻勢發端於法德邊境,從瑞士一直延伸到比利時,法國人認為馬奇諾防線是無法逾越的銅牆鐵壁,完全能夠確保法國領土的安全。
  • 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的戰爭背景
    中國遠徵軍是根據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軍事民盟而組織的。當一九四零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後,六月四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圖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緬甸)、印(印度)、馬(馬來亞)方面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
  • 敦刻爾克黑歷史:法軍在自家土地上,被英國佬無情玩弄
    我們在英國重建一支保衛本土和爭取最後勝利軍隊的工作,就會大受挫折」。――邱吉爾諾蘭的《敦刻爾克》即將在國內上映,在電影中只給了法軍部隊數十秒鏡頭,這似乎也體現出英國人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態度:英勇的皇家海軍和空軍、有條不紊的英國陸軍、爭相參與救援的英國民眾。至於在敦刻爾克前線掩護撤退、並在英軍撤走後才登船的法軍部隊,則被長期忽視。
  • 英國遠徵軍登陸法國支援 8個月後卻上演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是1939年9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動後,英國遠徵軍抵達法國瑟堡港的歷史舊照。納粹德軍1940年5月10日繞過所謂「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主防線,從北端阿登山區向法國發動閃擊戰並快速突入法國腹地橫掃,約40萬英法聯軍被包圍在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
  • 抗日時期英國為什麼極力阻撓中國遠徵軍進軍東南亞
    26日,中英訂立軍事同盟,決定中國編組遠徵軍赴緬甸對日作戰。按照協定,英軍應該與中國遠徵軍並肩作戰,但從部分遠徵軍倖存將士的回憶錄看,其更像是日本人的盟友 日寇宣戰,英方拒絕遠徵軍入緬 1941年12月8日,日寇對英宣戰。
  • 青春遇見青春 致中國遠徵軍
    雪劍寫下這樣的詩句:將軍百戰死,壯士魂未歸,中國遠徵軍,碧血染丹青,文革小丑跳,中華種未滅,我拜國之殤,勿論青史名。將軍百戰死,壯士魂未歸,中國遠徵軍,碧血染丹青,文革小丑跳,中華種未滅,我拜國之殤,勿論青史名。
  • 英國援兵也未及時到達,希臘敗局已難挽救,希臘首相科裡西斯自殺
    4月14日,南斯拉夫國王彼得倉皇從科託爾位於南斯拉夫南部沿海乘坐英國的一架水上飛機逃往英國。翌日,南軍停止抵抗,並於18日在塞拉耶佛籤訂了投降書。德軍佔領南斯拉夫全境。但是,南斯拉夫人民並沒有屈服,在以狄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了英勇的民族解放鬥爭。在進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軍在意軍的配合下向希臘發起進攻。
  • 是誰出賣了中國遠徵軍?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推行「綏靖政策」;而這一政策的推行使得法西斯勢如破竹,隨著戰勢的發展,戰爭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當初推行「綏靖政策」的國家,這其中就包括英國。一、中國為什麼會有遠徵軍?
  • 中國遠徵軍為啥能打過日軍,全副美式裝備?還有一點讓你想不到
    1939年9月1日在歐洲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望藉助中國長期抗戰的經驗和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方面的軍事戰局,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幾經協商,1941年12月23日中英兩國籤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
  • 中國遠徵軍
    可是當時英國人卻不希望中國軍隊大規模進入緬甸,居然提出中國入緬軍隊人數不得超過一個團。羅斯福對於英國人的自私與鼠目寸光極為不滿,在他看來,只有讓中國人牽制住日本,美英才可能集中力量對付德國。1942年3月,由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總計約10萬人組成的中國遠徵軍第一路軍,從滇緬公路踏上了前往緬甸的徵程。中國遠徵軍羅卓英任司令長官,杜聿明任副司令長官,史迪威任總指揮,他們將與東南亞的英軍聯手共同抵抗日軍。可是,由於英國人不配合,加之指揮混亂,遠徵軍作戰頻頻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