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黑歷史:法軍在自家土地上,被英國佬無情玩弄

2020-12-07 軍武大本營

「請讓我們銘記:如果沒有敦刻爾克後衛部隊堅持戰鬥。我們在英國重建一支保衛本土和爭取最後勝利軍隊的工作,就會大受挫折」。

――邱吉爾

諾蘭的《敦刻爾克》即將在國內上映,在電影中只給了法軍部隊數十秒鏡頭,這似乎也體現出英國人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態度:英勇的皇家海軍和空軍、有條不紊的英國陸軍、爭相參與救援的英國民眾。至於在敦刻爾克前線掩護撤退、並在英軍撤走後才登船的法軍部隊,則被長期忽視。

1、英法聯軍雖然以共同抗擊德軍為目的,在戰前卻是各懷鬼胎。法國由於人口負增長,修建馬其諾防線(自動化工事)減輕兵力配置的壓力,在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沒有部署重兵,就是希望將德軍主攻方向放在這裡,如此就可以迫使英國參戰。 英國則與法國一樣奉行綏靖政策:將德國注意力向東引,避免與德國發生直接衝突,如果戰爭不可避免,就以保衛英倫三島為主要目標,關鍵時刻不惜「賣隊友」以爭取本土布防時間。

2、 西線戰役爆發後,法國和英國也未能完全團結一致、共同對敵。 英國遠徵軍名義上受法軍司令甘末林領導,卻往往有自己的小算盤:在德軍突破阿登森林後,法軍司令魏剛下令英軍和法軍在阿拉斯發動反擊,切斷德軍進攻路線。原本計劃英軍投入兩個師,實際只派了兩個步兵營和兩個坦克營,效果大大降低。在退路被切斷後,英國遠徵軍未向法方請示就擅自退向敦刻爾克。法國總理雷諾請求英國派10個空軍中隊增援,邱吉爾以保衛本土為由只調來5個中隊。

▲ 法軍司令甘末林

在敦刻爾克撤退行動中,總共有40萬盟軍被圍困,其中法軍約17萬人。英國遠徵軍司令戈特和法國第1集團軍司令布爾夏爾共同防禦敦刻爾克。然而, 在撤退初期,英國海軍卻以「英軍優先」拒絕法軍登船,甚至發生開槍威脅的事件。

▲英軍步兵在敦刻爾克海岸找尋掩護

從5月26日到5月30日,英軍總共撤回12萬人,法軍僅撤回6000人。在英軍大部撤回後,邱吉爾顧及英法的同盟關係,要求英國海軍協助撤退法軍,法軍才得以撤到英國本土,到6月4日,總計撤出13萬人法軍。在德軍恢復進攻後,擔任掩護任務的法軍拼死抵抗,布爾夏爾麾下的4萬法軍戰鬥到最後一刻,大部被俘,英軍只被俘四千人。被包圍在裡爾的法軍部隊拒絕投降,在摩裡尼埃將軍指揮下牽制了德軍多達7個師的兵力,使德軍無法全力進攻敦刻爾克,有效保障了撤退的進行。

3、撤到英國的法軍駐紮在英國南部,由於法國仍在巴黎北部重新組織防禦,這些法軍很快被運回法國。英國也派出了兩個師兵力(缺乏訓練)會同仍在法國的兩個英軍師協助防禦。然而,法軍很快兵敗如山倒,6月14日,巴黎淪陷。英軍剩餘部隊約9萬人再次成功撤回本土。6月18日,法國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英軍於1940年6月組織第二次撤退時,從瑟堡、布雷斯特和洛裡昂撤出了部分法軍(約1.8萬人,陸海空三軍都有),加上之前參加挪威戰役後撤回的法國山地師、因為受傷送到英國療養的法軍(約2000人)、敦刻爾克撤退後留在英國的法軍,總共約2萬多人。維希政府要求這些法軍士兵回國,急需人手的戴高樂希望將他們吸納進「自由法國」的隊伍,並要求英國協助,但邱吉爾忙於部署本土防禦,無暇顧及這種「次要的事」,戴高樂多方奔走,最終只召集到7000人,其他人都被遣送回國,成了維希法軍。戴高樂則依靠這7000名軍人和法國殖民軍組織起「自由法國」的抵抗大旗。

▲被德國俘虜的英法聯軍士兵

英軍在敦刻爾克撤退中表現出的種種「自私」行為損害了英法兩國的同盟關係。英國海軍為了防止投降的法國海軍艦艇落入德軍手中,發動突襲土倫港的「彈弓」行動,更是讓英法關係降到冰點。 因此,在戴高樂舉起「自由法國」大旗時,大部分法軍將士出於對英國的怨恨而保持觀望態度,直到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奴役人民、戰局出現轉機,英法關係才有所好轉。

大國之間的同盟關係本質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條約的規定遠不及利益的誘惑大。在面臨重大利益抉擇時,同盟中稍弱的一方往往會被強勢一方「丟車保帥」,敦刻爾克撤退行動幾年後,英軍再次在緬甸坑了中國遠徵軍。所以,當今世界遠非伊甸園,中國同樣面臨著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格局,我們要看到所謂「同盟」背後的逐利本質,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建設強大祖國或許才能避免歷史的悲劇。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英國首相巴麥尊

(鴉片戰爭幕後推手)

相關焦點

  • 沒在戰場上戰死,而在敦刻爾克撤退的法軍,他們下場如何呢?
    德國也沒有想到,會這麼容易就拿下巴黎,法國的快速投降,直接就改變了二戰的形勢,因為在歐洲大陸上,真正能在陸地上牽制德國的國家,就只有法國一個了。法國放棄得比較早,實在是有些可惜了,不過法國也並非是所有人都放棄抵抗了,在德軍一邊攻擊法國的時候,他們還攻擊了在比利時地區的英法聯軍,幸好聯軍在英國民眾的幫助下,順利從敦刻爾克撤退。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是否被過譽?
    很多人就是為了黑而黑。因為他們根本無法想像,當時撤出的二十多萬英國遠徵軍對於搖搖欲墜的大英帝國來說意味著什麼。另外,我認為敦刻爾克撤退中值得稱讚的是那些冒死駕船去營救潰兵的英國民眾和在槍林彈雨中掩護撤退的皇家空軍與海軍士兵!所以你沒有必要給我糾結遠徵軍(陸軍)英勇不英勇。
  • 別被《敦刻爾克》騙了,歷史上真實的敦刻爾克撤退充斥陰謀與殘忍
    首先《敦刻爾克》作為一部基於真實歷史事件拍攝的電影來說,歷史的結果是無法改變的,那麼要怎樣營造出那種耐人尋味的懸念呢?毫無疑問這就需要導演和編劇對電影情節進行一些人為的包裝了,這一來二去的編撰之下,歷史被賦予傳奇色彩的同時也難免丟失了其真實性!
  • 英國先在敦刻爾克「坑」了法國,又在緬甸「坑」了中國
    事實上,英國不僅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坑」了法國盟友一把,更在兩年後,在緬甸「坑」了當時的盟友中國。  法軍浴血奮戰 保障敦刻爾克撤退  回到1940年,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法國港口小城敦刻爾克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在電影中,有關法國士兵的內容基本都是一帶而過。
  • 敦刻爾克撤退:英國瞞著法國率先逃跑 數萬法軍成替死鬼
    那麼在真正的歷史裡,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的法軍究竟遭遇了什麼?二戰爆發後,德軍憑藉閃電戰的威力橫掃歐洲大陸。1940年5月下旬,英國遠徵軍主力與法軍一部被德軍分割包圍在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域。新上任的法軍總司令魏剛此時依舊希望重新組織英法聯軍依託港口固守,但英軍的態度卻動搖了起來——繼續堅守,意味著英國陸軍最精銳的9個師有可能在歐洲大陸全軍覆滅。
  • 《敦刻爾克》,不是看一段歷史,而是走進一段歷史
    對於英國人來說,「敦刻爾克大撤退」實在是太熟悉了,從背景到過程再到影響,英國人從小學習的歷史,接觸到的老人,都能夠滔滔不絕地去再現那段歷史。所以,《敦刻爾克》中對於歷史背景,完全跳過,對於撤離過程,戰爭形勢,也不去刻畫,諾蘭完全跳過了英國人所熟悉的區域,直接進入到了故事之中。《敦刻爾克》與其說是一部戰爭大片,不如說是一部紀錄片。
  • 《敦刻爾克》重演二戰壯烈場面,六大顛覆認知的史實為您一一道來
    大片《敦刻爾克》,記錄了二戰初英法聯軍338226人在被德軍包圍的危險下,從法國成功大規模跨海撤退到英國的壯舉。實際上,一些關於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史實,與許多讀者的理解並不一致。當時英國遠徵軍的坦克也並不比德國早期的坦克差,在無線電等當時的先進指揮控制設備方面的投入也可以與德軍相比。但是英國遠徵軍只有10個師,雖然質量上不遜色,但無法與德軍巨大的打擊力量抗衡。這也歸咎於英法兩國戰前的「小算盤」:英國本來就極度偏重海軍建設,當時的規劃是皇家海軍牢牢控制大西洋,龐大的法國陸軍在歐洲土地上抗衡德軍,因此英國遠徵軍就只會是一支力量有限的部隊。
  • 還原《敦刻爾克》背後的歷史真相
    不過,在他的新片《敦刻爾克》中,諾蘭首次聚焦了二戰期間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現實題材。  這是諾蘭從小聽到大的故事,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歷史和人物。電影沒有細說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的前因後果,諾蘭的海陸空三線敘事視角更注重塑造親歷戰爭的體驗感,而非事無巨細的去呈現完整史實。
  • 敦刻爾克中沒能撤到英國的盟軍後來怎麼樣了?
    9月1日,二戰主題大片《敦刻爾克》在中國上映,票房大賣。電影以二戰時盟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為原型改編,讓人唏噓不已。隨著幾十萬盟軍安全抵達英國,人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沒能撤到英國的盟軍都去哪兒了呢?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 敦刻爾克大撤退法軍遭英軍欺騙:被犧牲換取時間
    原標題:敦刻爾克大撤退法軍遭英軍欺騙:被犧牲換取時間     魏雲峰   由英國導演諾蘭執導的大片《敦刻爾克》正在全球熱映,不過這部描繪二戰英法聯軍從法國敦刻爾克海灘撤退的影片,卻在法國引起巨大爭議。
  • 敦刻爾克歷史解密:英國人真的坑了法國人嗎?
    他們主要從希爾內斯、馬加特、多佛爾、紐哈芬、福克斯通和拉姆斯格特這六個港口出發,在敦刻爾克接上英法聯軍官兵後再返回英國。當他們抵達敦刻爾克時,實際上局面已經相當混亂。士兵們為了躲避空襲隱藏在沙丘中,小鎮被炸為廢墟,德國軍隊正在逼近。很多船收不到廣播信號,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用臂板信號系統向海灘上的人呼叫,並等待對方的回覆。
  • 歷史上敦刻爾克大撤退能這麼成功,那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誰也沒有料到德軍主力竟一路向西猛攻,橫穿比利時與法國北部平原,僅用了十天時間就抵達英吉利海峽,將英法聯軍後路切斷;又只花了五天時間就將其包圍在敦刻爾克海邊,英法聯軍三十三萬餘人不得不於5月26日至6月4日乘船撤往英國。當英軍全部撤走、荷比兩國先後投降後,法軍單獨組織的魏剛防線只守了三天,就被德軍全面突破。
  • 英國小成本二戰新片:敦刻爾克戰役中英軍戰俘的命運
    自2017年大導諾蘭的《敦刻爾克》熱映後,僅僅三年後,今年8月3日又上映了一部敦刻爾克戰役題材的小成本二戰電影《身陷敵後:奔向敦刻爾克》(Behind the Line: Escape to Dunkirk),影片導演是近期經常拍攝小成本歷史、戰爭電影的50歲英國佬本·摩爾(Ben
  • 敦刻爾克——光榮大撤退
    1940年5月,英法比三十四萬大軍衝破納粹防線,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歷史影像,哀氛迴繞,還原一幕幕悲壯,無情、真實地撕開戰爭的慘烈。1940年6月5日發行的英國《每日鏡報》也鑲嵌在玻璃櫃中,泛黃紙頁上的黑色大標題「We never surrender」清晰醒目。大撤退後,邱吉爾發表這篇題為「我們絕不投降 」的著名演說,鼓舞撤退官兵的士氣,使得他們成為日後反攻作戰折戟納粹奪取二戰勝利的驍勇力量。雖撤猶榮!
  • 看《敦刻爾克》前,你需要了解這些歷史知識
    納粹德國進攻西歐時,英國、法國、比利 時、荷蘭、盧森堡等國共擁有147個師,300多萬軍隊,兵力與德國實力相當。但法國動員遲緩,只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自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然而,德軍並沒有進攻馬奇諾防線,而是選擇從阿登山脈與比利時地區繞過馬奇諾防線向英法聯軍發起進攻。
  • 敦刻爾克大撤退指揮官是坑中國遠徵軍的逃跑將軍?你們黑錯人了
    為什麼拍攝歐洲作戰的《敦刻爾克》電影要顧忌中國的感受呢?據某些人考證,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是英國一個叫亞歷山大的將軍,而這位將軍後來又到緬甸指揮英軍撤退,在沒有通知中國遠徵軍的情況下自己跑回了印度,讓中國遠徵軍被日本人包圍。圖片:啟動開黑模式的網友將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認為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指揮官,開黑無節操。
  • 敦刻爾克大撤退前夕,希特勒下一道命令,陣地守將說:元首太善良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笑得最開心的是英國人和法國人。因為他們不僅僅瓜分了德國海外殖民地,而且牢牢控制住了歐洲大陸的霸權。為了保住這份勝利果實,積怨頗深的英國和法國冰釋前嫌,結成牢不可破的鐵桿同盟。他們堅信,只要英法齊心,就能把歐洲玩弄於股掌之中,乃至控制著整個世界的走向。
  • 真實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人拒載法國人,留他們與德軍死磕
    歷史有時候很容易被人以「貼標籤」的方式概括,但這些「標籤」很難說能概括完整鮮活的歷史。比如我們現在說起二戰中的法國軍隊,很多讀者朋友可能會給他們貼上一個「不堪一擊」的標籤。沒錯,在二戰中這個當時號稱「陸上第一軍事強國」的國家在短短六周內就淪為了傀儡政權。但是二戰中的法軍真的就如此不堪一擊嗎?
  • 犧牲自己、殿後英軍:《敦刻爾克》中被忽略的法國陸軍
    英美的觀眾也很給諾蘭面子,《敦刻爾克》在英國和北美同時上映三天之後就取得了驕人的票房成績。該片在英國以及北美分別拿下一千兩百萬及五千萬美元的票房,在IMDb上取得了8.7分的高分,爛番茄網站也給出92%的新鮮度。但是,與盎格魯-薩克遜國家的一片好評相比,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發生地,法國的觀眾和媒體對待諾蘭新作的態度就顯得有些微妙了。
  • 走為上策——英法聯軍歷史最大規模軍事撤退行動: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德國以迅猛的攻勢分別用5天和18天徵服了荷蘭和比利時,然後繞過法德邊境上的馬其諾防線,從防禦薄弱的法比邊境攻入法國。5月24日,沿英吉利海峽向北多佛爾海峽一岸方向推進的德國部隊攻佔布倫,包圍了加菜,兵臨距敦刻爾克僅30多千米的格拉夫林。被逼到敦刻爾克周圍的幾十萬盟軍,擠在一塊很小的三角形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