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重演二戰壯烈場面,六大顛覆認知的史實為您一一道來

2020-12-06 轉管炮

大片《敦刻爾克》,記錄了二戰初英法聯軍338226人在被德軍包圍的危險下,從法國成功大規模跨海撤退到英國的壯舉。

實際上,一些關於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史實,與許多讀者的理解並不一致。這裡我們來詳細說說其中十件讓您感到意外的史實:

一、德國空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前遭遇了重創

1940年5月10日,德國發動了進攻法國的「黃色計劃」。許多人只知道德國空軍在這一作戰中大獲成功,並不知道德國空軍遭遇了極大的損失。這直接導致德國戰機在敦刻爾克阻止英法聯軍撤退時的表現。

其實,「黃色計劃」的第一天,是德國空軍三年裡最大損失的一天,353架戰機被擊落或者墜毀。不列顛空戰中最糟糕的一天,德軍不過損失了67架戰機。德軍在法國周邊戰場損失了大量運送傘兵、步兵和物資的容克52運輸機,這令後來的運輸調度、人員訓練,乃至對蘇作戰計劃都受到不小的影響。

德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其實在第一天就已經是泡影,只不過德軍閃電戰的光輝戰果掩蓋了這一真相而已。

被德國空軍摧毀在敦刻爾克的軍艦

二、希特勒暫停攻擊敦刻爾克的命令,沒有對也沒有錯

5月24日,希特勒發出了一個後來極具爭議的決定:他下令裝甲部隊暫停進攻,這讓英法聯軍逃脫了被德軍包圍在法國大陸上的危險。甚至有人認為希特勒不希望趕盡殺絕英軍。

但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許多德軍將領各自意見綜合起來的最終結果而已。例如23日,馮·克萊斯特已經下達了最初的暫停進攻命令,他的出發點是擔心裝甲兵甩開自家的步兵太遠,導致與英法聯軍戰鬥時失去步兵保護。現在已經無法知道德軍只靠裝甲兵是否就能擊潰背水一戰的英法聯軍,但是許多人認為馮·克萊斯特過於保守。

本來這個暫停進攻的決定只是24小時有效,但是倫德施泰特將其延長了。隨後陸軍參謀長哈爾德發現了這一問題,心急如焚,催促裝甲兵迅速向敦刻爾克衝擊。馮·克萊斯特對此非常不滿,於是向希特勒投訴。希特勒選擇了相信馮·克萊斯特,還為此大發雷霆,也許是因為他一直懷疑當時把持陸軍的傳統普魯士軍人精英集團在和他作對。最後,倫德施泰特延長暫停進攻的決定,被希特勒確立下來。

哈爾德

應當說,這是一個並非百分百對或者錯的決定。因為如果德軍裝甲兵戰線拉得很長,能否有效的擊潰背水一戰的英法聯軍,還值得懷疑,很可能聯軍一樣會獲得足夠的時間撤退到英國。但可以肯定,希特勒的一些決定並不完全是從軍事角度出發的。

三、英國差點在敦刻爾克撤退前向德國求和

1940年5月27日,英國外相哈利法克斯和新首相邱吉爾發生嚴重爭執。哈利法克斯想要向德國求和,解救在敦刻爾克即將被圍困的英軍。他甚至威脅要辭職,這會導致邱吉爾政府立即垮臺。邱吉爾堅持,向德國求和是「虛幻」的想法而已,只會令英國走向失敗,無法再回頭。最後邱吉爾贏得了這一爭論。

如果德軍確實在敦刻爾克圍殲了英法聯軍,邱吉爾「拒絕求和」的決定,將導致他背上害死無數英軍的罪名,不得不引咎辭職。幸運的是德軍26日暫停了進攻,使得敦刻爾克大撤退成為了可能。

四、英國遠徵軍是當時唯一一支全面摩託化的陸軍

許多人談及二戰初期的英軍,總是聲稱當時英軍比德軍落後很多。

實際上,英軍在1940年已經具有與德軍匹敵的實力。被派往法國與德軍交戰的英國遠徵軍,是一支完全摩託化的陸軍單位,而當時的德軍雖然有著世界最強的坦克部隊,但也有著無數依靠人力畜力的落後步兵部隊 —— 在實戰中,這些德軍部隊拉了裝甲兵的後腿。

進攻法國的135個德國旅,只有16個是摩託化部隊,其他部隊主要依靠馬匹和人力。這也是許多德軍將領擔心步兵部隊跟不上裝甲兵的根本原因:德軍大多數步兵部隊的機動速度真的很慢。當時英國遠徵軍的坦克也並不比德國早期的坦克差,在無線電等當時的先進指揮控制設備方面的投入也可以與德軍相比。

但是英國遠徵軍只有10個師,雖然質量上不遜色,但無法與德軍巨大的打擊力量抗衡。這也歸咎於英法兩國戰前的「小算盤」:英國本來就極度偏重海軍建設,當時的規劃是皇家海軍牢牢控制大西洋,龐大的法國陸軍在歐洲土地上抗衡德軍,因此英國遠徵軍就只會是一支力量有限的部隊。

英軍船隻在敦刻爾克救起沉沒的救生艇裡的士兵

五、法軍司令部居然沒電話

當時的法軍司令甘末林將軍,是法國土地上英法聯軍的總司令。他也是法軍整個擊潰德國進攻的規劃的主腦。

甘末林的缺點在於,他看不到技術進步給作戰方式帶來的變化,他依然認為1940年的戰鬥會像一戰那樣以靜態的僵持為主。甘末林的守舊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在巴黎外交的司令部甚至沒有電話,因為他認為電話可能造成信息外洩。而這時德軍甚至都已經逾越了電話的階段,開始大量裝備不需要電纜連接的無線電。這也是當時法軍的一個縮影,因為缺少無線電,德軍閃擊戰頻繁切斷法軍固定線路電話,導致法軍陷入了信息不通的困境中。

六、一條救命的防波堤

無論是大片《敦刻爾克》,還是各種文字記錄,都凸顯了從沙灘上救走英法聯軍的壯烈場面,但實際上真正救了大多數人的,是一條防波堤。

5月27日,田納特上校就任敦刻爾克大撤退灘頭管理的海軍負責人。這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功勞。

他在當天下午趕到灘頭,當時他被告知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撤走45000人。當時港口設施已經被德軍猛烈攻擊,海港的碼頭也不太能使用,也就是說指望用大型船舶在港口運走大量士兵已經不可能了,情況相當的讓人絕望。田納特上校做了一個決定,他要求對岸的英國多佛地區派出「每一艘」可用的船隻,「不管大小」,統統開到敦刻爾克的沙灘附近搭載英法聯軍。但是,能夠直接靠上沙灘的船,都不會有多大,運力實在有限。也可以用這些船把士兵從沙灘轉運到深水中的大船上,但非常的耗時,再耗下去德軍坦克就會打到灘頭上了。

在當天晚上,田納特有了一個新的發現:德軍沒有轟炸敦刻爾克兩條巨大的防波堤。特別是東側防波堤,可以直接從港口牆壁上攀爬上去,所以大量士兵可以迅速登上這條防波堤,然後登上靠到防波堤旁邊的大船。

東側防波堤不僅是防波堤,還有著完善的走道,士兵們從搖搖欲墜的梯子等「簡易橋梁」上登上大船

當時不少人擔心敦刻爾克這條防波堤會被晃動的船舶撞毀,田納特認為這時候已經顧不上危險了。一條名為「運河女王」的英倫海峽渡輪被召喚起來測試這一想法,在輕微磕磕碰碰之後她靠上了東側防波堤。接下來的五天五夜裡,這條防波堤扛住了許多輪船的磕碰和德軍的炸彈,居然毫髮無傷,至少23萬人是從東側防波堤逃命的,也就是大撤退救走的338226人中的大多數。

小節

這些歷史細節,也許在今天已經不太重要,但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許多軍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一連串的計劃、技術、裝備、作戰方式決定綜合作用的結果。只有更了解其中的細節,才能更好的理解這些軍事事件,也就能夠更好的欣賞《敦刻爾克》這一類大片。

相關焦點

  • 諾蘭二戰題材神作引進內地 《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
    原標題:諾蘭二戰題材神作引進內地,評論稱「每一秒都驚心動魄」 《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而是懸疑片   真人實景 真實呈現二戰歷史   即使在無比慘烈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很少有哪一場戰事像「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樣交雜著勝利與挫敗、光榮與屈辱。
  • 《敦刻爾克行動》大山寨,TheAsylum又來蹭熱點
    就算如此,就敦刻爾克大撤退這場大戰役還惹的國外著名的山寨公司TheAsylum來蹭一把熱點,推出了《敦刻爾克行動》    官方的海報還頗有點二戰大製作的範兒,可是看過的觀眾會一臉的茫然加懵逼,該片講述的就是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期間,一群精英小隊營救並護送號稱有著能夠扭轉戰爭局勢情報的德國科學家的故事。
  • 《敦刻爾克》:這是一個集體英雄主義的故事
    作為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次大撤退,圍繞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周圍的故事,是英國人家喻戶曉的內容。從小就在這些故事裡耳濡目染長大的諾蘭,自然不會對這場扭轉了二戰局勢的撤退感到陌生。反倒是過於完美的撤退,讓年幼的諾蘭覺得這簡直像是一個「童話故事」。
  • 德國人對二戰大屠殺的認知:那段歷史絕對不能重演
    原標題:「那段歷史絕對不能重演!」   再次走進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群,29歲的柏林人費利佩·史密斯回憶道:「還記得第一次走進紀念碑群時,隨著碑柱變得越來越高大、布局越來越緊密,我也越來越感到壓抑。這是二戰大屠殺那段歷史帶給我的感受。」
  • 《敦刻爾克》以二戰為主線展開的一部燒腦大片
    在敦刻爾克的地面上,英國士兵湯米和亞歷克斯都在拼命掙扎,想要活命,想盡一切辦法離開海灘。在大洋彼岸的其他地方,像道森先生和他的兒子彼得這樣的當地海員被海軍招募來幫助敦刻爾克的撤離。與此同時,在所有人之上,英國皇家空軍的成員,比如法裡爾,為了幫助盟軍的撤離行動,與德國轟炸機作戰。
  • 《敦刻爾克》:沉默的戰爭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影片《敦刻爾克》,由真實的歷史敦刻爾克大撤退改編而成,給當今社會以啟示。影片講述了二戰時期在敦刻爾克戰役中,主人公湯米與亞歷克斯面對敵人的步步緊逼,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導演以多個視角出發,希望以這一真實的歷史事件體現戰爭的殘酷,與喚醒如今人們對於和平更加深入的認知。
  • 敦刻爾克不過癮?這幾部電影帶你回顧二戰史
    節奏快速的《敦刻爾克》帶給觀眾一場緊張刺激的時間競賽,但影片中缺少的戰鬥場景讓很多軍事迷有些失望。    所以,今天我就為大家推薦12部二戰題材的影片,剛好展示了整個二戰的前因後果,在回顧整個二戰歷史的同時感受戰爭的殘酷和現在生活的美好。
  • 《敦刻爾克》:沒有套路
    可是,當大家期待他再次用超凡的想像力帶來一個未知的世界時,諾蘭卻出人意料地用「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了二戰初期一場史詩級大營救的故事。  故事背景很簡單,二戰初期,34萬英法軍隊被納粹擠壓到了法國海濱小城敦刻爾克。窄窄的英吉利海峽對面就是家鄉,但身後卻遭敵寇窮追猛打,隨時都會有被殺被俘的可能。在短短的一周時間內,英國軍民創造了奇蹟,在一周時間內撤退33萬人,為二戰的勝利保存了火種。
  • 敦刻爾克是二戰初期最大的謎題
    此時英法聯軍部隊的領導者才反應過來,德國佬他們不光要往東邊去吞併那些國家,還要往西邊來吞掉他們。這個時候英法聯軍要是想打德軍,已經失去了時機。大家要是看了電影就會發現整個電影的節奏包括配樂都給你一種壓迫感,現實的戰鬥當中也是這樣,敦刻爾克那個小鎮它有一面是靠海,剩下三面全都是陸地,當時德軍的狀態就是三面包圍,把英法聯軍直接堵了,英法聯軍當時還突圍不了,至於原因歷史上有很多說法,不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德軍繞過了馬其諾防線,打亂了英法聯軍的作戰計劃了,還有一點就是戰場之上,英法聯軍不能夠成為很好的合作夥伴,各自為戰不成系統。
  • 影想:《敦刻爾克》比《戰狼2》差在哪裡,又好在何處呢
    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已經上映,這部被國內部分電影人鼓吹為年度最期待的影片,到底質量如何呢?確實值得比對說明一下。該片之所以被期待,是因為以下兩點。第一,諾蘭的名號。第二,戰爭題材。絕大多數的影迷期待諾蘭帶來一部又有戰爭反思,又有戰爭場面的電影。
  • 銀幕外的敦刻爾克: 失敗埋下勝利的種子
    1940年5月,數十萬盟軍士兵從法國敦刻爾克撤離歐洲大陸後,英國首相邱吉爾為振奮士氣在議會發表演講,「我們必須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邱吉爾如實闡明了敦刻爾克撤退的性質:它挽救了大量兵力,為同盟國日後反攻納粹德國保存了有生力量;然而,作為一場戰略性撤退,其不可避免地導致嚴重人員傷亡和武器裝備的損失,任何修飾和美化都無法掩蓋盟軍丟盔棄甲、倉皇逃離的本質。
  • 《敦刻爾克》可能戰場是我最終的歸宿
    《敦刻爾克》可能戰場是我最終的歸宿久已被期待的《敦刻爾克》這部戰爭大片,顯然存在如下這些問題:就歷史層面與軍事層面而言,《敦刻爾克》這部電影未對當時的歷史與軍事做出任何全面而準確的把握與敘述;就敘事層面而言
  • 諾蘭二戰史詩《敦刻爾克》首發海報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二戰題材影片《敦刻爾克》發布首張前瞻海報,哈裡·斯泰爾斯扮演的士兵身背長槍面對岸邊成千戰友屍骨,炮火與海水翻滾在一起,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慘狀在畫面中鋪展開來。預告    《敦刻爾克》由諾蘭原創劇本,聚焦二戰時期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1940年5月25日至6月4日之間,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的英法聯軍,在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敦刻爾克,依靠英國海軍和民眾自發組織的「無敵艦隊」,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疏散行動,成功挽救了超過33萬8000名來自英國、法國、
  • 諾蘭《敦刻爾克》片長多少 臺詞極少連主演也就10句臺詞
    ­  臺詞極少 連主演也就10句臺詞­  事實上,諾蘭想拍攝《敦刻爾克》的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諾蘭的學生時代,他認為整段史實過程非常緊張,需要用鏡頭把緊張感展現出來。在他看來,《敦刻爾克》甚至不是描述戰爭題材的影片,「它不算戰爭片,我會用觀眾前所未見的方式去呈現這個著名戰役,以前戰爭電影在殘酷與血腥的表現上已非常優秀了,這次真的想走不同的路。更像一個節奏感相當緊張的懸念影片。」­  全片臺詞不多,甚至有看過點映的影評人拿「默片」來形容這部電影,連主演湯姆·哈迪也就10句臺詞。
  • 《敦刻爾克》番外篇來了,能認出主演是誰算你贏!
    今年九月,諾蘭大神的《敦刻爾克》上映引起了爭議,有人奉為神作,有人嗤之以鼻。放棄了燒腦和懸念,《敦刻爾克》成為諾蘭第一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雖然諾蘭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拍出了二戰戰事的緊張和刺激,但這段史實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還是有點陌生,從電影中看,前因後果似乎不甚了了。最近,又有一部和「敦刻爾克大撤退」相關的電影將要上映,它被稱為是《敦刻爾克》的番外篇。
  • 《王的盛宴》曝光角色海報 人物顛覆傳統認知
    時光網訊 陸川執導的《王的盛宴》今日公布了一組六大主演的角色造型大片,片中劉燁、吳彥祖、張震、秦嵐、沙溢、聶遠等人均面目猙獰,身體隱藏於陰影之中,「暗黑氣質」凸顯出這部電影的「懸疑」色彩,一句「很多真相永遠會隱藏在黑暗裡」似乎也從一個側面暗示了影片的立意。
  • 《敦刻爾克》影評:諾蘭的二戰敘事-虎嗅網
    克里斯多福·諾蘭影片《敦刻爾克》最令人難忘的一個鏡頭是烈焰中的一架英國軍機。這部出色的電影講述了二戰早期,德國侵略波蘭數月後及希特勒軍隊大批進⼊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數周后發生的一場悲壯行動。這架戰鬥機已經滑停,為了不被敵軍抓獲,飛行員無畏地將戰鬥機引爆。
  • 我眼中的《敦刻爾克》(二戰)
    敦刻爾克是由英國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到的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在敦刻爾克大撤軍的一部偏文藝的戰爭片,這也是諾蘭導演第一次執導二戰題材的的影片,這次的電影風格看起來並不像是出自諾蘭之手,因為此次的電影風格和以往的大不相同,以往的風格在視覺和張力上終會吸引人。
  • 《敦刻爾克》裡 感受不到的「二戰」在書中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諾蘭新片《敦刻爾克》,自9月1日在中國上映後,引發觀影熱潮的同時,也讓很多人重新燃起對二戰歷史的閱讀興趣。1英美作家筆下的敦刻爾克:以體驗式方法,描述了大撤退中人的狀態  雖是慘敗後為了保存實力的撤退,但依然有許多史家評價其為「勝利的戰役」、「敦刻爾克奇蹟」。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為命運背水一戰。
  • 《刺殺蓋世太保》再挖掘二戰往事 顛覆拍攝風格
    《刺殺蓋世太保》再挖掘二戰往事 顛覆拍攝風格 《血戰鋼鋸嶺》狂攬4.26億票房,而《敦刻爾克》開畫當日即登頂日票房冠軍,創下諾蘭作品內地首日最高票房記錄。這些海外戰爭片,無不憑藉紮實的影片質量以及對戰爭中人性的深度探討,在票房市場佔據一方高地。今年,最後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戰爭片《刺殺蓋世太保》即將在11月24日上映,由此可見,戰爭片的觀影熱潮還將延續到歲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