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年底的一件大喜事!」由於歷史原因,蒲安裡小區曾被各類私搭亂建包圍。一樓住戶陽臺外接、用藤架私搭「世外桃源」以及遍布院內各處的小儲物棚讓居民們的日常活動、車輛停放乃至小區安全都難以得到保障,但拆除又因居民的各種顧慮而難以推進,是大家頭疼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在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動員努力下,小區居民們的顧慮終於解除,今年10月,蒲安裡小區2、3號樓的沿街違建被一次性盡數拆除。不僅如此,大家還共商量齊參與,不斷提升小區環境。
百姓頭疼事 扒扒老皇曆
建成於1980年的蒲安裡小區屬於典型的老舊小區。小區現存居民樓15棟,其中14棟無物業管理,目前由東鐵匠營房管所代管。由於缺乏物業管理,小區的日常安保、保潔等基本管理力量缺失。公共區域及共用設備設施因而長期處於失管狀態,管線老化,照明缺失。不僅如此,因為私搭亂建而引發的鄰裡矛盾和停車難題更是困擾著這裡的居民。
「每天就愁兩件事,一是每天回家車沒地兒停,另一個就是孩子在小區裡磕著碰著。」小區內的環境如何,住在這裡的居民深有體會。外接出的房屋與見縫插針停放的車輛將道路擠得僅有一車寬,每當車輛經過行人就只能見縫插針的躲在一旁的空當裡。
「當然更擔心的還是隱患問題!」此前記者來到蒲安裡小區時看到,小區內部不少老樓周邊違建和用來圈地的鐵護欄把整棟樓團團圍住,再加上老樓外立面上盤著不少管線,不僅顯得雜亂,而且隱患重重。有的鐵護欄裡變成了私家的儲物間,堆放著桌椅板凳等雜物,其中還有不少易燃物。有的護欄圈出了幾平方米的面積,平整出的土地上種植著各類植物,儼然成了自家的後花園。記者看到,有一面鐵護欄上盤滿了已經乾枯的藤類植物,護欄內的「花園」看上去已有多年沒有打理。
(提升前,蒲安裡小區普遍存在陽臺外接和私搭亂建的情況。)
(一些圍欄由於年久失修,已經出現了破損。)
破除舊隱患 夏夜做動員
對於蒲安裡老舊小區的狀況,東鐵匠營街道辦事處一直非常關注。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程克閃說,今年7月,針對樓前的私搭亂建、陽臺外接的治理工作便已經啟動,當時通過「開牆打洞」的治理,首先把小區內商戶私自外接的違規建築進行了拆除和封堵。與此同時,對小區居民的動員工作也逐步展開。
今年7月,正是北京最炎熱的時間,集中入戶走訪、動員也是在這時開始的。為了儘可能確保家家有人,在悶熱的夜裡,街道、社區以及綜合執法隊的工作人員分組來到蒲安裡2、3號樓,向居民們發放告知書,耐心地給大家梳理政策法規。「哪怕不進門,能讓我站在門口,耐心聽我們說幾句話也是好的。」程克閃說。
別看現在2、3號樓的工程已經臨近收尾,但前期的動員工作卻並不容易。外接的陽臺、私搭的小花園在小區內存在多年,無論有著何種用途,都與居民的切身利益相關,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讓居民們轉變思路的。「街道、社區以及綜合執法隊三人一組進行入戶動員,頭次去還好一些。後來人家知道你是奔著拆違來的,就難免會吃到『閉門羹』。前前後後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才終於說通了2、3號樓一層的所有住戶,共30多家。」
回憶做居民思想工作的過程,程克閃深有感觸,「法、理、情就是我們動員工作的方法。」講法,首先由綜合執法隊出具違建認定的證明,告訴大家這些違建是必須要拆除的;講理,要讓百姓了解,這些違建不但存在安全隱患,未來只有業主自費拆除違建後,房屋才能夠進行買賣過戶;從情出發,在違建拆除過程當中,居民們的實際困難以及部分居民的牴觸情緒也要充分考慮。「2號樓的一位老人多年來拿外接陽臺當倉庫,自己把東西從倉庫整理出來很費勁,我們就出人出力,小心翼翼幫老人搬東西。具體怎麼搬,全聽大爺招呼。還有的居民對街道的拆違工作能否持續表示懷疑,於是我們就他周邊的幾戶鄰居開始,對違建進行清理。看到大家都在積極配合,再加上接力街坊的勸說,這戶居民也就開始主動配合起我們的工作。」
(拆除私搭亂建後,施工人員正在對居民樓前環境進行提升改造工程。)
(提升過後,私搭亂建消失不見,居民也有了更好的活動空間。)
環境改造提升 共商量齊參與
「違建拆除只是第一步,後續的提升工作能否讓居民滿意,不但影響本樓的居民,還關乎其他樓的居民未來對整治提升工程的配合程度。」程克閃介紹,由於2、3號樓臨街而建,違建拆除過後,就樓前環境如何提升這一問題,街道的工作人員多次入戶與居民展開協商。「拆除違建、增設綠地我們不反對,但是原先咱屋裡跟大街中間好歹有個遮擋,如今遮擋一拆,我們在屋裡幹啥,外面路過的人不是看得一清二楚?」在臨街居民樓的整治過程中,不少居民都對自家隱私能否得到保護心存疑慮。
為此,程克閃和施工人員帶著設計圖紙來到居民家中,現場商量。「起初我們計劃是在居民樓和綠地間加設一層圍牆,但後來有居民說這樣做隱私雖然得到了保護,但樓北側本來就背陰,這樣一改屋內的採光就會更加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施工人員帶著測量工具再次來到居民家中,最終敲定了將牆的高度降低,並在牆上增設圍欄的方案。
(改造完成後,沿街居民窗前立起了新圍牆。)
隨著拆違和提升工程的逐步推進,2、3號樓露出了本身的面貌。「哪怕只有一小塊地,居民也能往裡面塞下不少東西。」程克閃說,違建的「面紗」一揭開,所有居民都挺震驚,只有幾平方米的小棚子內塞滿了舊家具、硬紙殼等易燃物品。「雜物清到一半才發現,棚子頂已經快掉了,這麼多年完全是靠裡面的舊家具在硬撐。」居民們看了棚子裡面的情況,不禁倒吸一口冷氣,這才更加理解街道的良苦用心。
就在2、3號樓開工後不久,相距不遠的17號樓也在進行提升前的入戶動員工作。儘管有著前面兩棟樓的經驗和準備,但動員工作仍有不小的難度。「有的居民一看我們來了,壓根不給開門或者說自己是租戶不了解情況。」程克閃說,在這種情況下,由鄰裡出面,在平時遛彎兒閒談的過程中幫忙溝通就是很有用的辦法。「住在3單元的宋師傅是較早同意提升的住戶之一,看過2、3號樓的改造現場後,宋師傅主動在鄰裡間幫我們做起了工作。」
一周過後,儘管一些居民仍然顯得「態度堅決」,但程克閃瞄了一眼居民樓前的小院發現,曾經堆放的物品已經被居民收拾了大半,只有少量大件物品和遺棄的雜物被堆放在院內。「其實居民內心已經同意了,只是面子上還過不去。」程克閃心裡有了底兒。「那您有什麼要求?」程克閃問居民。「你們該拆拆、該弄弄,但是到時候有什麼事兒我可得找得著你。」居民小聲說。「行,沒問題,我把電話留給您,甭管是拆除還是裝保暖層,有事兒您隨時打我電話。」
程克閃表示,蒲安裡小區改造工程進行至今,離不開小區居民的支持和配合。明年,在剩餘私搭亂建拆除的同時,樓前的空地將進行硬化,解決居民停車難的問題。樓後將增加綠化,提升樓院的整體環境。待小區整體改造工程完成後,還有後續的維護和管理問題。「居民才是小區的主人,所以整個改造過程,我們都會不斷聽取大伙兒的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