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企業個數已經超過了3000萬家,這裡面,有大企業,也有小企業。當然了,所有的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做起來的,華為開始是8個人,小米最初的團隊是14個人,阿里巴巴是18個人,絕對的小企業,現在都已經成為上萬、十幾萬人的全球性大企業。但不是每個小企業都有機會做成大企業。企業能不能做大,關鍵要看企業能不能把事做對,下面說的這四件事可以說是每個小企業都必須要首先要做對的。
企業裡的四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公司每天都會發生的那些日常事件。如同每家每戶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公司裡的事也是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對外有客戶拜訪、商務合作;對內有事項討論、分歧協調。大到資金審批、會議決策,小到出差報銷、招人加薪,一天到晚忙不完的事。老闆們一天到晚忙,基本上忙的都是這一類事。這些日常事件大概佔到了公司所有事件的99.98%。
第二件事,公司的「大事」,比如收購一家比自己還大的同行,籌劃一起「蛇吞象」事件。再比如,企業由於區位所限,需要遷址獲得更大的空間。這些「大事」可能很多小企業幾年都不一定碰上一次,即便是大企業,也不會太頻繁。算算比例,在公司裡各項事項裡不高於0.01%吧。
第三件事,無法避免的小概率事件。公司向市場投放了一萬箱新鮮蜜桔,其中有一箱出現個別果子腐爛,獲得了差評。按比例看,也差不多萬分之一吧。
第四件事,出現了偶然的工作失誤。平時認真負責的財務人員不小心多敲了一個「0」,多打了一百多萬元貨款出去,如果不能追回,就是公司的損失。但這個員工平時兢兢業業,十幾年從來沒發生過這樣的事,也算是「萬之有一」的比例了。
這四件事有何不同?
第一件事,不必多說,幹過企業的都明白。
但後面三件事,都是小概率事件,看起來都是一些特例。但實際上,後面這三件事,區別很大。
第二件事,無論對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是轉折性的事件。縱觀每一家大企業的成長史,都是由這樣一件件「偶然性」的「大事」串聯起來的。對華為來說,這件大事就是決定自研交換機,從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賣掉如日中天的華為電氣,專注通信領域;對阿里巴巴來說,就是誤打誤撞地做了「淘寶」,從2B進入了2C,逐步奠定了2C的霸主地位;對小米來說,以開放方式做MIUI作業系統絕對是最正確的決定,由此開始了小米的「米粉」經濟和生態圈模式;這些大事,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也可能事後證明是個錯誤,但無論如何,這些「大事」記錄了企業突破自我成長瓶頸的一次次嘗試。
第三件事,實際上是個偶然事件,這種事件的發生是由於企業不可控的因素導致的。出現這種事故是難以避免的,即便是6個西格瑪,也還是有百萬分之3.4的次品概率。所以,對於這類事件,做好善後處理即可。不必像有些淘寶商家一樣對差評者「追殺」到「天涯海角」,幾十萬的成交,沒有幾個差評,也太不真實了。
需要注意的是第四件事,乍一看其實也是個偶然事件,跟第三件事沒什麼區別。但實際上區別很大。這類事件的發生,其實暴露出企業在流程上的缺失,如同生產力的安全事故一樣,每一次事故的發生,都是無數個流程失效的結果,這種頭一次發生的「偶然事件」,實際上是某個管理環節缺位的「必然事件」。對這樣的事,不是一次批評、一次罰款、然後來個「下次注意」就能杜絕的,這樣的處理,下次一定還會再發生。
對四件事如何處理?
這四件事,涵蓋了企業裡遇到的所有事件,對於這些事件,必須要善於辨別。除了第三類事,其他都是需要管理上予以關注的。這些事件,有的是主動採取的,比如第三種,有的是被動採取的,比如第四種。也有的是可以採取措施,也可以不採取措施、維持現狀即可的,比如第一種。至於每家企業對不同的問題分別採取什麼措施來應對,決定了一個企業是否能夠一次次地學習、進步、實現自我突破,由小企業成長為大企業的歷程。
往期分享: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企業到底該「疑」還是「不疑」?
中小企業最常用和最不常用的5類考核指標
小企業老闆的「三喜」、「三怕」助力啟航|中小企業制度建設四個關鍵問題
學會選「對」諮詢公司,用好「外腦」,是一流企業家的基本功
更多企業管理問題,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