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臺·香港故事)貝聿銘、貝禮中父子的「香港情結」

2020-12-18 騰訊網

新華社香港11月22日電題:貝聿銘、貝禮中父子的「香港情結」

記者朱宇軒 閔捷

趙無極七十年代的作品、讓·杜布菲的《手推車》、巴內特·紐曼的《無題4,1950》……已故華裔建築家貝聿銘及夫人盧淑華收藏的59件藝術品亮相今年佳士得秋季拍賣會。11月22日至27日,佳士得將在香港拍賣估價超過2500萬美元的59件藝術品,將這位足跡遍及全球的建築大師一生的珍藏帶回他童年居住過的香港。

「香港是父親最愛的城市之一,不僅僅是他在這裡度過了一段童年。同父親一樣,香港是聯結東方和西方的橋梁。」貝聿銘之子、貝氏建築事務所創始人貝禮中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小標題)建築家和藝術家的深厚友誼

在貝禮中的記憶中,父親和母親熱愛藝術,和眾多藝術家保持著長期、密切的友誼。趙無極、張大千、紐曼、杜布菲……這些在東西方如雷貫耳的藝術大家是貝聿銘夫婦位於紐約薩頓廣場11號的家中的常客。

「這次展覽對我們家族意義重大,我們向公眾展示的不僅僅是我父親的珍藏,更是我父親和同時代偉大藝術家們的深厚友誼。」貝禮中說。

在本次秋拍中,貝聿銘收藏的油畫、繪畫、紙本作品和雕塑將一一呈現。「我父親珍愛他所有的藏品,如果一定要挑選一幅,我認為是無極伯伯的油畫。」貝禮中介紹。

趙無極,這位被貝禮中親切稱為「無極伯伯」的著名法籍華裔畫家是貝聿銘一生的摯友。

上世紀80年代,在貝聿銘因設計巴黎羅浮宮金字塔而備受爭議時,趙無極力挺貝聿銘,並勸慰道「對那些抨擊者的唯一回答,就是讓他們去看你設計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如今這座玻璃金字塔,已成為巴黎人的驕傲。

對藝術的共同追求讓兩人惺惺相惜,促成了建築家和藝術家的三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在北京,趙無極創作了兩幅大型水墨壁畫,搭配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第二次合作在新加坡,貝聿銘設計萊佛士城時,邀請趙無極創作了一幅宏大的三聯畫《1985年6月至10月》,這幅作品是趙無極一生所創作的最大幅作品;第三次合作便是在蘇州,貝聿銘精心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一落成,趙無極便向博物館捐贈了6幅版畫,豐富館藏。

「無極伯伯和我父親藝術品位相似,他們的作品流淌著內斂、豐富、複雜的情感,如同兩人相似的背景:從東方來,在西方成名,接受的是兩種文化的薰陶。」貝禮中說。

(小標題)貝氏家族的香港情

「香港對父親來說,親密又熟悉。因著父親的關係,我們也在香港有一眾好友。」聊起香港,貝禮中語氣中是滿滿親切。

1917年,貝聿銘出生在廣州。一年後,貝聿銘父親貝祖貽離開原本任職的中國銀行廣州分行,前往香港,籌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並擔任首任經理。貝聿銘也隨父親遷往香港,開始了在香港的時光。

上世紀20年代的香港,古老和新潮並存。有軌電車從香港島北駛過,維港兩岸林立的既有外國商行,也有中藥店鋪。幼年貝聿銘在這裡成長,探索著這個城市的角落,第一次在東方世界裡看見了西方。

美國作家麥可·坎內爾在《貝聿銘傳:現代主義大師》中寫道,在香港的10年時光裡,貝聿銘就讀於港島傳統名校聖保羅書院,常去中國銀行老樓找辦公的父親,放學後和同學在街邊路攤上吃魚蛋,時不時看著窄窄的街道兩邊高高的大廈出神。

1928年,因工作調動,貝祖貽舉家搬遷至上海。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香港中國銀行負責人的邀請和父親的建議下,已成為世界著名建築師的貝聿銘決定重返故地,設計一座足以匹配香港這座國際金融大都會的摩天大樓。

貝禮中回憶,設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並不是一件易事。地皮狹窄,風力強勁、預算有限。「困難不會嚇到父親,他讓大樓向上走,用極富創造力的方法解決了一個個難題。」

建成後的中銀大廈結構如竹,四根混凝土柱撐起高度遞增的四個三角形框架,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視覺效果也不相同。1990年,香港中銀大廈正式啟用,驚豔香江。

「父親十分感激香港給予的機會,他對中銀大廈傾注了全部心血。香港風力極大,而且我們的設計預算有限,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這座高樓成為香港的地標。」貝禮中感慨。

1994年,貝聿銘受邀設計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攜子貝建中、貝禮中共同打造北京長安街上的明珠。2001年總行大廈落成,與香港中銀大廈形成母子大廈。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新大廈也同樣出自貝聿銘父子設計。

2017年,貝禮中完成香港舊中銀大廈大樓修繕工程,使這座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再現富麗堂皇。

從香港,到北京,再到紐約,中國銀行傾注了貝氏三代人的才智、情感與心血。「我們家族很榮幸能和中國銀行保持如此長久的友誼。我每次來港,都會去中環中銀大廈那裡轉一轉。」貝禮中笑著說。

(小標題)從未割捨的中國情愫

「我獨特的、個人的建築理念?人與自然相輔相成,這是我與生俱來、源自中國的。」貝聿銘在訪談錄《貝聿銘談貝聿銘》中這樣闡釋。

訪談錄介紹,貝聿銘是發跡於蘇州的貝氏家族後代。隨父親離開香港、來到上海後,貝聿銘應祖父要求,每年假期都回貝氏老宅獅子林學習打理家族事務。在上海,貝聿銘是銀行家少爺,打撞球,出入高檔餐廳,看美國電影;在蘇州,貝聿銘則是貝氏家族長孫,在獅子林陪祖父聽崑曲,看雨水從屋簷低落,聽涼風穿過迴廊。

少年的一切為成年打下底色。即使17歲便遠赴美國,但貝聿銘骨子裡仍然是東方內斂含蓄的人文主義,他的建築設計也如此。

以《桃花源記》為構思的日本美秀博物館,在沙漠引入流水的杜拜多哈博物館,讓光線做設計的巴黎羅浮宮金字塔,把建築融入山脈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不只是建築、文化,在各個層面,我們家族都和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繫。或者說,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貝禮中說。

1983年,貝聿銘榮獲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他將10萬美元獎金設立為獎學金基金,資助有抱負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畢業後將所學帶回祖國。

貝禮中說,貝家人身上流傳著對公共事業的崇敬心和使命感。在貝聿銘的晚年,他將重心放到公共空間設計上,設計了一座座美術館、科學館、垃圾焚化廠,並不止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希望能為中國設計一個戲院。

貝禮中也如此。如果有機會,他希望能在中國設計學校、醫院、博物館等公共設施建築,提升周邊環境和人們生活水平,「這是我們家族的義務和承諾」。(完)

相關焦點

  • 佳士得香港秋拍在即:貝聿銘夫婦藏品亮相
    (原標題:佳士得香港秋拍在即 貝聿銘夫婦珍藏亮相)
  • 中國銀行與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的百年不解之緣
    在他一眾出色的建築作品中,為中國留下的經典,莫過於中銀香港大廈和中國銀行總行大廈。貝聿銘與中國銀行的淵源要從父親貝祖貽說起,貝祖貽1914年進入中國銀行北京總行任司帳,先後擔任廣州、香港、上海分行經理及總行副總經理,是中國外匯制度的創始人,也是中國銀行的重要創始人之一,也由此開啟了貝氏家族與中行長達百年的不解之緣。
  • 貝聿銘一生經典無數 這2棟建築 卻讓他遺憾一輩子
    貝聿銘1歲(1918年)便隨父移居香港,10歲搬到上海,當時祖父堅持他身為長孫,每年夏天須回離上海不遠的蘇州小住、了解家族事務。 兩子接班 助他完成封刀之作 貝聿銘有三個兒子:貝定中、貝建中與貝禮中。其中貝建中和貝禮中都是建築師,貝定中則走都市設計的路線。
  • 當年被香港人炮轟,這位設計中銀大廈的世界級大師走了
    今天,圈妹就給大家講講這位傳奇建築大師,以及他和香港的故事。(圖源:網絡)作品遍布全球的頂級大師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貝聿銘這個名字,就算沒聽過,你也一定看過他的作品!而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央銀行總裁、香港中銀創始人貝祖詒,可以說,貝聿銘與中銀大廈的緣分在那個時候就隱隱埋下了。
  • 傳奇貝聿銘 曾用一束鮮花「打動」甘迺迪夫人
    著名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I.M.Pei)於當地時間周四(5月16日)在曼哈頓家中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 資料圖 據東方IC貝聿銘的三兒子貝禮中證實了父親的死訊。他告訴《紐約時報》,前不久4月26日,全家人才在一起聚餐,慶祝了父親的102歲生日。
  • 「根」在水鄉蘇州——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
    職業身涯初始,貝建中和貝禮中兄弟倆均供職於貝聿銘聯合事務所,是貝聿銘團隊的核心成員。貝建中(左)、貝禮中(中)和父親貝聿銘(右) 1992年,貝聿銘從自己的建築事務所退休後,貝建中和貝禮中兄弟創辦了貝氏建築事務所,父親的角色成了兒子公司的「顧問」。「過去父親沒事就往這裡跑,後來年紀大了才不來了。」 貝建中告訴記者。
  • 貝聿銘走了 他在新加坡留下的這三棟網紅建築你肯定打卡過
    貝聿銘。(法新社) 最擅長用光線來設計建築、享譽全球的百歲建築大師貝聿銘(I.M Pei),5月15日晚上(美國時間)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住家內與世長辭,享年102歲。貝聿銘的小兒子「三弟」貝禮中隔天向美國媒體證實了父親的死訊。
  • 香港中銀大廈的風水之說,貝聿銘:詩意化的承認
    中國建築設計自古以來就有風水之說,到了近現代仍不例外,這種理念已經與中國傳統設計思想融為一體,這是與外國建築思想的一個明顯的區別,對於香港中銀大廈,大家都比較熟悉,它因其獨特的外表造型已經深深的印在香港人的心目中,是香港的標誌性建築。那麼這座建築有怎樣的設計理念呢?
  • 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作品回顧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近期作品有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貝聿銘與中國建築貝聿銘於1917年4月26日出生在廣州,祖籍蘇州。而他建築夢是由一個「上海藝術博物館」 的畢業作品開始。
  • 那個設計羅浮宮的中國人走了,請記住貝聿銘!
    黑叔我最崇拜的一個建築設計師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說起華裔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都成了該地的地標建築之一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日本美秀美術館 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雖然少年出國求學,受到的都是西方的教育但貝聿銘卻從沒忘記過祖國他共有三子一女孩子的名字都取得有深意——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他的羅浮宮金字塔讓世界為華人喝彩
    「蘇州望族之後」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中國蘇州一個名門望族,家族在金融、醫藥、銀行多個領域均有地位,可他卻與建築設計結下不解之緣。17歲時,貝聿銘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
  •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中國印記」
    中新社記者 翟璐 攝  「中國文化對我影響至深」  1917年,貝聿銘生於廣州,是蘇州望族之後,其父親貝祖詒是民國時期著名銀行家。  在香港、蘇州、上海,貝聿銘度過了他的少年時光。資料圖:1989年3月3日,法國巴黎,建築大師貝聿銘在他設計建造的羅浮宮金字塔前留影。  1935年,貝聿銘漂洋過海來到舊金山,考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後又轉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就讀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因為一直成績優秀,1945年尚未獲得碩士學位,他就被哈佛設計院聘為講師。  38歲時,貝聿銘建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
  • 作為收藏家的貝聿銘:藝術是這位建築大師「沉思的通道」
    澎湃新聞獲悉,今年11月及12月,已故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與妻子盧愛玲的藝術收藏將在紐約、香港和巴黎進行拍賣,拍品涵蓋巴內特·紐曼、趙無極、尚·杜布菲、亨利·摩爾、法蘭茲·克萊因及張大千等藝術巨匠之作。這批藝術珍藏反映了貝聿銘夫婦和藝術家好友對於創意思維在現代社會所扮演角色的共同信念,也反映了他尋找建築語言並思考的路徑。
  • 港澳臺辦公室舉行紀念黨的生日、香港回歸主題黨課
    23周年,深入學習「一國兩制」精神要義,深刻領悟習近平治港治澳新理念,「七一」前夕,北京大學港澳臺辦公室黨支部於6月29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主題黨課活動,邀請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饒戈平作專題報告。
  • (港澳臺·香港故事)香港「推普」先鋒許耀賜:「我與普通話結緣半...
    新華社香港10月18日電 題:香港「推普」先鋒許耀賜:「我與普通話結緣半世紀」 新華社記者 陸敏 從19歲開始學習普通話,69歲的香港人許耀賜已經與普通話結緣半個世紀。
  • 兒子眼中的貝聿銘:把才華給了建築,把愛都給了她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被譽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他折衷中西、融匯古今,代表作包括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等。貝聿銘祖上貝家原籍浙江蘭溪,明代中葉遷居蘇州,是吳中當地的名門望族。縱觀古今,中國一直有「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不過三代」這些老話,可見財富傳承的不易。
  • 大師貝聿銘身後,是一個百年望族令人敬仰的教育觀!
    若不是這個決定,日後就不會有建築大師貝聿銘了。1962年,貝祖詒出任中國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董事長,直到1973年退休。05貝聿銘的母親和繼母貝聿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氏,擅吹笛子,虔心向佛,可惜在1930年,患癌去世。此後,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又娶了「江南名媛」蔣士雲,是為貝聿銘的繼母。
  • 港澳臺簡訊:林建嶽任香港貿發局主席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 港澳臺簡訊林建嶽任香港貿發局主席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3月1日公布,委任林建嶽接替羅康瑞,為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任期由今年6月1日至2021
  • 一位香港女大學生的「詠春情結」
    新華社香港10月2日電 題:一位香港女大學生的「詠春情結」新華社記者 洪雪華今年23歲的劉碧堯,目前正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法律博士課程,她打得一手好詠春拳,一招一式,一推一退,攻防兼備,盡顯詠春拳師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