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設計自古以來就有風水之說,到了近現代仍不例外,這種理念已經與中國傳統設計思想融為一體,這是與外國建築思想的一個明顯的區別,對於香港中銀大廈,大家都比較熟悉,它因其獨特的外表造型已經深深的印在香港人的心目中,是香港的標誌性建築。那麼這座建築有怎樣的設計理念呢?
香港中銀大廈是1982年由貝聿銘事務所設計規劃,對於貝聿銘這位大建築師,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在建築界可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建築巨匠,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大家都親切的稱之為「貝老」,曾經設計過許多舉世聞名的經典建築,如:羅浮宮擴建部分、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等許多經典建築的續建,可見其設計水平非同一般。對於上述的兩座世界級建築,曾經飽受爭議,最為人詬病的就是「與原有的古典建築不協調」、「沒有融入傳統元素」等,那麼對於這座「國產」高層的設計,貝老是怎麼處理的呢?
就現在一般人的視角來看,這座70層高的建築的設計確實很「時尚」,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 著的侷促土地,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這就是如今367米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築的外形如同一把尖刀,貝聿銘先生說,他應該代表「中國人民的抱負」,代表了當時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高層進駐和收回香港的決心,同時也如同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
中銀大廈的立面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其獨特的結構所形成的外立面很有特點:整座大樓採用八篇平面支撐和五根型鋼混凝土柱所組成的混合結構「大型立體支撐體系」。整座大廈的立面 ,勻以藍灰色玻璃作為幕牆,它貫穿以規範的450角的斜向裝飾線,使由下至上產生重疊感 ,但又在重疊中發生變化,從而有了向上的動感,向上的動感 ,形成一種頗為突出的風格。 但大家很難想像這樣的創意居然來源於竹子,貝聿銘說「中國古人有這麼一句格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貝聿銘正是從中 國古代的文學藝術中 ,汲取到這麼一個美好的創意 。 這與貝聿銘一貫強調的建築藝術觀相吻合的 。
對於設計中銀大廈所需要處理的風水問題,貝聿銘委婉地承認吸收了風水先生的一些說法,他充滿詩意地把大樓比喻成充滿希望的春筍,並在高樓兩旁都有水下來, 貝聿銘說這個水是源 ,是財源,所以水到下面變成一個池子,表示聚寶盆,這樣中國人認為就把財給蓄住了。不過這樣的造型和設計理念在一些建築師和客戶眼裡 ,大樓是一柄帶有三角形尖刃的寒光四射的尖刀。 據說,大樓有些尖角是直指總督府邸的,總督衛奕信說 「 由於在許多人眼裡,總督府代表香港政府,我們在那個尖角和總督府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上種了兩棵柳樹,算是採取了保護性措施 。柳樹的形狀柔和、圓潤, 柔和、圓潤,對大樓刀一般的尖利角度起了緩衝作用。就這樣,問題解決,皆大歡喜。不過用柳樹來以柔克剛,最後柳樹也死了,所以說這個都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