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銀大廈的風水之說,貝聿銘:詩意化的承認

2020-12-12 長安

中國建築設計自古以來就有風水之說,到了近現代仍不例外,這種理念已經與中國傳統設計思想融為一體,這是與外國建築思想的一個明顯的區別,對於香港中銀大廈,大家都比較熟悉,它因其獨特的外表造型已經深深的印在香港人的心目中,是香港的標誌性建築。那麼這座建築有怎樣的設計理念呢?

香港中銀大廈
住宅吉兇
住宅吉兇
羅盤應用於現代建築理念

香港中銀大廈是1982年由貝聿銘事務所設計規劃,對於貝聿銘這位大建築師,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在建築界可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建築巨匠,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大家都親切的稱之為「貝老」,曾經設計過許多舉世聞名的經典建築,如:羅浮宮擴建部分、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等許多經典建築的續建,可見其設計水平非同一般。對於上述的兩座世界級建築,曾經飽受爭議,最為人詬病的就是「與原有的古典建築不協調」、「沒有融入傳統元素」等,那麼對於這座「國產」高層的設計,貝老是怎麼處理的呢?

貝聿銘和他的建築

就現在一般人的視角來看,這座70層高的建築的設計確實很「時尚」,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 著的侷促土地,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這就是如今367米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築的外形如同一把尖刀,貝聿銘先生說,他應該代表「中國人民的抱負」,代表了當時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高層進駐和收回香港的決心,同時也如同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

簡單重複結構所表現的立面美感

中銀大廈的立面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其獨特的結構所形成的外立面很有特點:整座大樓採用八篇平面支撐和五根型鋼混凝土柱所組成的混合結構「大型立體支撐體系」。整座大廈的立面 ,勻以藍灰色玻璃作為幕牆,它貫穿以規範的450角的斜向裝飾線,使由下至上產生重疊感 ,但又在重疊中發生變化,從而有了向上的動感,向上的動感 ,形成一種頗為突出的風格。 但大家很難想像這樣的創意居然來源於竹子,貝聿銘說「中國古人有這麼一句格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貝聿銘正是從中 國古代的文學藝術中 ,汲取到這麼一個美好的創意 。 這與貝聿銘一貫強調的建築藝術觀相吻合的 。

大廈底部的」聚寶盆「

對於設計中銀大廈所需要處理的風水問題,貝聿銘委婉地承認吸收了風水先生的一些說法,他充滿詩意地把大樓比喻成充滿希望的春筍,並在高樓兩旁都有水下來, 貝聿銘說這個水是源 ,是財源,所以水到下面變成一個池子,表示聚寶盆,這樣中國人認為就把財給蓄住了。不過這樣的造型和設計理念在一些建築師和客戶眼裡 ,大樓是一柄帶有三角形尖刃的寒光四射的尖刀。 據說,大樓有些尖角是直指總督府邸的,總督衛奕信說 「 由於在許多人眼裡,總督府代表香港政府,我們在那個尖角和總督府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上種了兩棵柳樹,算是採取了保護性措施 。柳樹的形狀柔和、圓潤, 柔和、圓潤,對大樓刀一般的尖利角度起了緩衝作用。就這樣,問題解決,皆大歡喜。不過用柳樹來以柔克剛,最後柳樹也死了,所以說這個都是迷信。

相關焦點

  • 香港最著名的風水大戰 中銀大廈「力劈」滙豐銀行
    香港人講究風水,可謂事無巨細,小到生兒育女、紅白喜事,大到蓋樓、投資,都要請風水先生看一看。前不久,邵逸夫過世,享年107歲。邵老先生如此長壽,有人說是風水的關係。據揚子晚報網報導,2008年,邵逸夫因心臟問題病危,其妻方逸華急忙找高人指點,希望改運救回丈夫。原本TVB電視臺正趕工蓋新大樓,她立即下令停工,連一根釘子都不給動,果然保住邵逸夫一命。
  • 當年被香港人炮轟,這位設計中銀大廈的世界級大師走了
    香港中銀大廈各位都已經知道了,北京的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也是貝聿銘設計的:還有北京香山飯店: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現在成為了遊客去臺中的必打卡之地:讓蘇州人民引以為傲的蘇州博物館,這是他的封筆之作,香港中銀大廈並不是最知名的那一個,但它可能是爭議最大的那一個,對整個香港意義重大!
  • 風水師眼中的香港中銀大廈——有殺氣的尖刀,背後奇葩故事你造嗎
    貝聿銘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獲得了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建築獎,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也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代表作品更是數不勝數,其主要代表作品有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甘迺迪圖書館、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貝聿銘老先生為我們留下了無與倫比的建築。
  • 李嘉誠巧妙化解香港滙豐銀行與中銀大廈的風水大戰
    因此企業家們經常聘請風水大師作為企業顧問,幫助公司經營者決策規劃發展事宜。   香港首富李嘉誠的總部—長江實業集團中心大樓,為何不跟旁邊的中銀大廈比拼高度呢?它的樣貌,為何四四方方像個盒子?負責設計這兩幢建築的設計大師西沙佩利說:「李嘉誠信風水,他相信四四方方的盒子形大廈可抵擋中國銀行的煞氣。」西沙佩利說,如何定出長江中心283米高的高度,是一項風水藝術。
  • 文革中香港中銀大廈,掛出巨幅紅標語,高舉紅旗奮勇前進
    本組圖片表現的是搬遷以前的香港中銀大廈,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奮勇前進,格外醒目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時六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位於香港中西區花園道與金鐘道交界處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是香港最現代化的建築之一,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該大廈曾經是香港最高和世界第5高的建築。建築的頂部為會議中心,一般公眾不被允許進入。遊客在大廈的第55層俯瞰壯觀的香港城市風景。
  • 維港風雲:貝律銘與香港中銀大樓
    此外.它必須讓香港的那些資本家們放心,在中國政府的領導下香港一定會繼續繁榮昌盛.用貝聿銘的話說,它應該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抱負」。 然而,要超越福斯特那座裡程碑似的銀行大廈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貝聿銘面臨著三個挑戰:一是資金懸殊:滙豐銀行有十億美元預算作後盾建造大廈。貝聿銘卻沒有這樣優厚的條件,中國銀行只能給他一億三千萬美元的資金。二是地理位置不佳。
  • 香港人篤信風水背後有什麼陰謀
    長期以來,香港人給大家的印象一是有錢,二是迷信。有錢就不用多說了,迷信這個事就非常好玩了。按理說,經濟越發達,教育程度越高就越不會迷信,但香港人卻偏偏相反。 香港人對風水、佔卜等的迷信可以說到了痴迷的程度,尤其是腰纏萬貫的富豪們。亞洲女首富龔如心生前曾向風水師陳振聰支付過巨額的諮詢費,還長期與其保持曖昧關係。
  • 香港人為什麼那麼信奉風水
    香港最有名氣的一次「風水大戰」,莫過於滙豐銀行和中銀大廈的「鬥法」。滙豐銀行地處香港扯旗山山腳的「龍穴」,因山坡形似低垂的馬頭,在維港飲水,故曾被風水大師寓之為有助提升運勢的「天馬飲水穴」。為了不讓大廈前方再出現新的建築物來破壞這飲水之穴,滙豐銀行於是將其前方一直到香港渡輪碼頭的整片地皮買下,發展成為公園,取名為「皇后花園」,以保持其風水之優勢。
  • 摩天大樓,香山飯店,中銀大廈哪一個建築物讓你為貝聿銘所傾倒
    到了現代,「折中主義」之火有愈燒愈旺之勢,磯崎新和貝聿銘就是其中的代表。磯崎新在2002年上海雙年展上,磯崎新毫不客氣地給上海的建築評分為「B」,並且說上海只有建築,沒有藝術。在2004年青島「中國當代建築文化論壇」上,他又指出中國建築師效率高, 是因為用了盜版CAD。 磯崎新未完成的作品有很多, 《空中城市》 ( 1962年) 糅合了東方特色的鬥拱和西方的柱式,最為著名。
  • 中國蓋棟樓竟讓總督驚恐首富忌憚,香港人篤信風水背後有什麼陰謀
    長期以來,香港人給大家的印象一是有錢,二是迷信。有錢就不用多說了,迷信這個事就非常好玩了。按理說,經濟越發達,教育程度越高就越不會迷信,但香港人卻偏偏相反。香港人對風水、佔卜等的迷信可以說到了痴迷的程度,尤其是腰纏萬貫的富豪們。
  • 香港的這處景點——香港中銀大廈,你有去過嗎
    香港中銀大廈中銀大廈是中國銀行(香港)的總部,位於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於1985年4月18日動土啟造,由熊谷組總承建,在1989年竣工,8月取得入夥紙,1990年5月17日正式啟用。原址為美利樓。
  • (港澳臺·香港故事)貝聿銘、貝禮中父子的「香港情結」
    貝禮中說。 (小標題)貝氏家族的香港情 「香港對父親來說,親密又熟悉。因著父親的關係,我們也在香港有一眾好友。」聊起香港,貝禮中語氣中是滿滿親切。 1917年,貝聿銘出生在廣州。一年後,貝聿銘父親貝祖貽離開原本任職的中國銀行廣州分行,前往香港,籌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並擔任首任經理。
  • 香港傳奇風水大戰期間,港府首腦不敢住官邸!
    香港可以說是我國最為篤信風水的地區,至今仍有舉世聞名的風水大戰流傳於世。為您介紹一下吧。中環地標中銀大廈,由國際頂級建築師貝聿銘先生設計。共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亞洲最高建築,大廈外型為稜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據中銀香港網站內的介紹大廈設計仿照了竹樹不斷向上生長,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所用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則代表中國。
  • 中國銀行與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的百年不解之緣
    在他一眾出色的建築作品中,為中國留下的經典,莫過於中銀香港大廈和中國銀行總行大廈。貝聿銘與中國銀行的淵源要從父親貝祖貽說起,貝祖貽1914年進入中國銀行北京總行任司帳,先後擔任廣州、香港、上海分行經理及總行副總經理,是中國外匯制度的創始人,也是中國銀行的重要創始人之一,也由此開啟了貝氏家族與中行長達百年的不解之緣。
  • 京志| 香山飯店與中銀總部,是貝聿銘先生留給北京的念想
    據央視新聞援引外媒的報導,當地時間5月16日,曾設計了羅浮宮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先生出身蘇州名門,一生醉心於建築設計,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傑作。其中就包括北京的香山飯店和中國銀行總部大廈。
  • 香港中銀大廈的設計者,中國現代建築大師,在內地留下唯一的作品
    香港有一座經典的超高層建築,可以說是香港的標誌性建築——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其設計者是貝聿銘,這個名字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很陌生,但在建築界是絕對的宗師級人物,除了香港中銀大廈,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著名建築都是貝聿銘設計的,這位中國建築師被譽為
  • 香港「中銀大廈」,不僅超越美國高樓,還在國內創下記錄!
    帝國大廈誕生的時候,美得不得了。它是40多年來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即使很長一段時間,除了美國,世界上也沒有超過1000英尺(305米)的高樓。直到中銀大廈的出現,才打破僵局。雖然當時沒能超過它成為世界第一高樓,但香港這座銀行大廈的出現,終於打破了美國高層建築稱霸世界的局面,成為美國以外第一座超過1000英尺的高層建築,而且這座建築也很有意思。這座大樓是中國銀行(香港)的總部,也是香港著名的地標之一。早在1990年就建成了,時隔30年依然是香港第四高的建築。它在建造之初曾是亞洲最高的建築,總高367米,屋頂高315米。
  • 貝聿銘個人簡歷_衛視頻道_鳳凰網
    在完成香山飯店的設計後,貝聿銘開始他建築師生涯中最後一項設計任務-中銀香港大廈。這項設計更為特殊的意義在於,它的業主是由貝聿銘的父親親手創立。1918年貝祖詒創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時,貝聿銘才1歲。1982年 設計香港中國銀行的中銀大廈,是貝氏所有設計方案中最高的建築物。香港中銀大廈在結構和造型上的獨具匠心,使它同時贏得了專業人士和熱愛風水的香港人的尊敬。整座大廈由遞減的三角向上組成的,它減輕了結構的載荷,同時使它更穩定,而節節升高的造型無疑是吉利的。
  • 深圳靈異事件之中銀大廈
    而大廈由銀行開發,且用於金融商務,也就意味著開發者,入住者均富,可以是一種吉兆。 下之溼潤弗能及,上之霧靄弗能入,四方之風弗能襲。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我國的建築講究風水,全國各地都有知名風水先生。從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