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微生活
有角度 · 有態度 | HFweLive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
貝聿銘是在一九八二年的時候接受建設香港中銀大樓的設計專案,其實,此事在一九八O年就開始談了。由於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早在1918年便創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所以中國銀行的兩位代表來到美國邀請貝祖詒回國擔任終身董事。當時身染重病的貝祖詒告訴他們說:「非常感謝各位邀請,如果早幾年,我可能會同意,但是現在不行了。」中國銀行的兩位董事見遇到了拒絕,便對貝祖詒說:「中國銀行想在香港設計一幢大樓,能否請你的兒子貝聿銘來擔任設汁師?」貝祖詒笑了笑說:「這事應由貝聿銘來決定。」
是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對貝聿銘來說是一項無法回絕的業務。一九一八年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創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時,貝聿銘那年才一歲。貝聿銘的童年就曾在香港度過,可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對他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當中國銀行的董事向他提出請求的時候,貝聿銘很快就答應了。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晚期,香港滙豐銀行邀請世界著名建築師曼·富斯特設計總部大樓,這幢未來主義風格的大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也是最昂貴的建築之一。它使香港成了建築界中體現先進建築思想的城市。滙豐銀行在香港的新總部大樓極大地提升了滙豐在香港業界的地位。這個時候,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坐不住了,覺得有必要建一幢大樓超過滙豐銀行的新總部大樓。經過研究,中國銀行決定建一幢比滙豐銀行總部大樓稍微高一些的大樓。此外,中國銀行也打算在大門口放一對獅子,比守護滙豐銀行的那一對外貌更為兇猛。
除了比拼實力的原因外,中國銀行請貝聿銘擔任香港分行總部大樓的設計師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經過中英雙方兩國艱難的談判.柴契爾夫人同意一九九七年把香港移交中國政府管理。貝聿銘所設計的新香港分行大樓就必須要象徵香港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未來前景。這幢建築必須使滙豐銀行的大樓和其他殖民統治的標誌相形見絀,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氣象。此外.它必須讓香港的那些資本家們放心,在中國政府的領導下香港一定會繼續繁榮昌盛.用貝聿銘的話說,它應該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抱負」。
然而,要超越福斯特那座裡程碑似的銀行大廈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貝聿銘面臨著三個挑戰:一是資金懸殊:滙豐銀行有十億美元預算作後盾建造大廈。貝聿銘卻沒有這樣優厚的條件,中國銀行只能給他一億三千萬美元的資金。二是地理位置不佳。滙豐那座大廈是建在港灣邊沿,位置顯要,面積大。而中國銀行的地皮位於交通要道中間,面積小.高架公路從而把那裡框死,根本無法找到一個體成的出入口。三是風水問題。香港是一個十分迷信的地區。二次大戰時,日軍總部曾佔領過中國銀行那塊地皮,許多香港人相信,那些受盡折磨的囚犯依然陰魂不散地在那一帶作怪,那是一塊不吉利的地皮。
雖然有諸多不利的因素,但是,貝聿銘還是發現了那塊地的一個優點:由於所處位置正好在機場飛行航道之外,新建築不像機場以北的建築受到高度限制,想建多高就可以建多高。貝聿銘想,要在如此不利的地皮上建造引人注目的建築物就必須把大樓造得非常高,建築有一定高度後才能產生氣勢,才能俯瞰香港的其他建築,才能把維多利亞港與九龍的景色一覽無餘。
一九八五年,中國銀行大樓破土動工,以每四天上一層僂的速度拔地而起。根據貝聿銘的設計,它高三百十五米,當時是東南亞最高的建築。
就在大樓一天一天往上躥的時候,他遇到了風水問題。中國的傳統建築十分講究風水:對於風水。《辭海》的定義是:「風水,也叫堪輿。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在中國傳統建築活動的各個過程中,風水貫穿始終。從選址規劃、建築單體、園林小品、室內外裝修設汁到施工營造;從皇家宮殿到老百姓的民居;從活人居住的陽宅到死人安息的陵墓陰宅,幾乎無昕不在。建國以後,風水一直作為迷信思想加以批判。改革開放以後,學者們對《辭海》的定義發表了不同的見解,主要傾向是不同意將風水與迷信畫等號。
風水之說在香港非常盛行。滙豐銀行在設計過程中,在一位著名的風水先生的建議下,曼·福斯特就把滙豐銀行內部的自動扶梯的位置進行重新調整,並下令用盆景驅散室內橫向加固的不良影響。銀行家們搬入新的總部大樓之前,風水先生聲稱,那一對以早先的銀行經理的名字命名的平臥造型的銅獅子「史蒂芬」和「斯蒂特」應該在星期天早晨四點鐘時放到入口兩側的警戒位置上。而且,必須把兩頭獅子同時運去,免得它們互相嫉妒。銀行董事們必須在那裡隆重歡迎獅子的光臨。銀行家們對此都一一照辦。
貝聿銘長期工作生活在西方,是一個不相信風水的人。他曾在媒體面前公開表示不相信風水,但是在風水盛行的香港,迫於周圍壓力,他的態度不得不有所調整。他無奈地對朋友說:「風水是我所受教育的一部分,是建築的一部分,它有些理論還是有道理的,如造房子要依山臨水,大門要朝南。」在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設計時.貝聿銘曾把一本關於風水的書交給他的一位助手,讓後者根據風水規則評估他設計的圖樣。經過仔細研究後.這位助手向他報告了設計中存在的幾處侵犯風水的地方。
貝聿銘後來說:「香港的華人是你能找到的最迷信的人。在那裡,風水是一種大生意。那裡的風水先生好比美國的律師:他們無處不在,你不去徵求他們的意見就寸步難行。我知道我會遇到麻煩,但我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麻煩,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解決這些麻煩。」
中國銀行是不會在公開場合容忍風水說法的客戶。中國銀行的高層官員本身也並不相信風水,但是他們擔心,這是在香港蓋樓,一旦大樓風水不好,就會嚴重打擊當地儲戶和房客租賃的積極性,銀行大樓的運營前途就會受到影響。此前已經有好幾筆香港房地產交易都是因為辦公舊址風水不好弄得半途而廢。出於這個考慮,在技術圖紙的設計過程中,中國銀行給貝聿銘發來電報,對圖紙上眾多加了框的巨型「X」表示關注。在中國,「X」意味著遭殃和錯誤,起因是古代已判罪的犯人脖子上戴著牌子,上面都打著一個大大的「X」形符號。他們婉轉地建議貝聿銘慎重考慮那些「X」形框架。對此,貝聿銘解釋說,「X」是工程設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所以設計成這樣的力形結構,就是要讓它們能撐得起這整座大樓。
鑑於中國銀行的擔憂,貝聿銘不得不將原以浮顯在牆外的「X」形結構隱藏起來,並且還十分巧妙地把露在外面的「X」形部分裝飾成一系列交叉的寶石——這種吉利的形象使中國銀行的官員們十分讚賞。同時,他把塔樓比作雨後春筍——中國傳統中再生和希望的象徵。
為了使中銀大樓受到香港市民的喜歡,貝聿銘也借鑑了一些風水學中的做法,比如他原想利用陡峭的地勢,從大樓的一端引入噴泉水,再讓水從另一端噴出。但根據風水的原則,這樣做意味著失財。於是,貝聿銘決定在龐大的地基兩側設置兩座傾斜式噴泉,形成回流,這樣就可以在風水上由出財轉為納財。
經過十六個月的奮戰,主體結構在1988年8月完成。8月8日,大樓舉行封頂慶典儀式。這次典禮的時間也是風水師精心選擇的,因為「8」和表示發財的「發」字諧音。所以許多香港居民認為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是二十世紀最吉利的日子。
這些都是關於建築內的風水局,而中銀大廈最出名還是對外。
其建築形狀猶如一把出鞘的利劍,殺氣騰騰。香港著名風水先生宋蘇崑說:「如果有一個屋角是指向你的,那麼它就像指向你的一把刀。那會導致疾病或經濟損失。」於是,神經緊張的鄰居們在窗戶和陽臺外面紛紛都掛上一面鏡子,目的是把塔樓中產生的惡運邪氣再給反射回去。但是周圍住戶都只是被殃及的池魚,風水先生說「那把大刀是三面刀刃,分別指向香港總督府、英國駐港部隊所在地和滙豐銀行。」這才是真正的刀鋒所向!
指向港督府的「刀鋒」首先發威,中國銀行大樓在1985年年中破土動工,香港第26任總督尤德爵士1986年12月5日晚上在下榻的英國駐北京大使館心臟病突發,在睡夢中去世,終年62歲,成為唯一一個在位時去世的港督。
後來貝聿銘夫婦在從巴黎飛往香港的航班上碰巧遇到了新任總督衛奕信及其夫人。總督夫婦邀請貝聿銘夫婦第二天去總督府做客。在坐下來吃午飯前,主人夫婦給貝聿銘他們看花園裡新增的滑稽內容。衛奕信後來解釋說:「由於在許多人眼裡,總督府代表香港政府,我們在那個尖角和總督府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上種了兩棵柳樹,算是採取了保護性措施。柳樹的形狀柔和、圓潤,對大樓刀一般的尖利角度起了緩衝作用。就這樣,問題解決,皆大歡喜。」
但是最後這個柳樹也好像沒擋住,老是種不活,這個煞氣之重也讓回歸後的香港特首們膽戰心驚,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公開以風水理由拒絕入主禮賓府(即原港督府),繼任的曾蔭權靜靜找來多年老友兼半退休風水師龍景銓看風水,最後一張神秘錄影光碟流傳,事情則公告天下。
駐港部隊也是一個煞氣混合體,此方無礙,但是滙豐銀行就不一樣,他們可是倒了血楣了,據稱隨著中銀的建成,其業績大幅倒退,在阿根廷當年虧損2億美元,股價也隨之大跌。於是他們馬上請來風水大師指點,最終在樓頂架起四門「大炮」,其中最高的兩門把炮口直接對準中國銀行,反擊中銀大廈的殺氣,於是滙豐的業績才又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