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日電 題:《王曉紅:深化中國-東協經貿合作 實現區域共同繁榮》
作者 王曉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教授)
11月30日,第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閉幕。東協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重要投資夥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中國與東協的戰略對接、互聯互通、經貿合作、人文交往日益增強。繼續深化與東協的經貿合作,對於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尤其是後疫情時代提高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和國際競爭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為此,要在《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2030年願景》的指導下,用好東博會平臺功能,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作用,高標準建設中國-東協自貿區,深化雙邊在貿易投資、技術創新、數字經濟、文化交流、金融開放等領域合作,進一步提升戰略互信,加強規劃對接,擴大市場開放,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提高雙邊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的融合度和競爭力。
一要繼續加強設施聯通。依託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合作,實現海、陸、空、網全聯通,擴大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東協的應用。
二要提高貨物貿易合作水平。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升溫的情況下,要繼續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促進國際規則標準對接,最大限度地發揮雙邊互補優勢,提高區域市場活力,增強貿易創造效應,不斷擴大中國與東協在機電產品、中間品、農產品、高技術產品等領域的貿易規模,積極擴大對東協進口,分享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紅利,促進東協經濟加快復甦。
三要積極擴大服務貿易合作。擴大雙邊服務業開放,促進技術、人員、資金、數據等要素跨境自由流動,打造「數字絲綢之路」「健康絲路」「文化絲路」。擴大數字貿易合作,在5G、智慧城市、電子商務、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領域打造新亮點,加強合作。以中國-東協信息港為基礎,在南寧探索數字貿易港。開展中醫藥、醫護人員培訓等合作,提高區域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共同應對全球疫情。開展跨境旅遊、合作辦學、文化創意等合作,促進人文交流。加強金融合作,充分利用東協市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中國與東協國家使用人民幣貿易結算、雙向投資,發展離岸金融,加強數字貨幣合作。
四要加強產業投資合作。全球疫情發生以來,各國基於安全考慮,產業鏈供應鏈的區域化、近岸化、本土化趨勢更加明顯,要積極擴大中國對東協在製造業、服務業、農業領域投資,完善雙邊的產業鏈分工體系,推動東協國家的工業化、信息化進程,同時也為中國深度參與區域分工合作,構建自主、安全、可控的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創造有利條件。
五要提高開放合作創新水平。多數東協國家技術相對落後,對於中國技術服務出口具有廣闊市場需求。應以東博會為依託推動東協的智慧財產權出口,加速中國技術創新成果在東協市場的應用轉化,加強在數位技術、生物醫藥研發、生物育種、海洋空間開發、節能環保等領域創新合作,打造全球新技術、新產業策源地,助力東協國家產業升級,也將擴大中國參與制定全球規則標準的話語權。(中新經緯APP)
王曉紅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